佛网文摘:赶走贪欲之魔
佛网文摘:赶走贪欲之魔
常静
有个很出名的画家想画佛,但是在现实中找不到佛的原形,他的脑子里怎么也想像不出佛的样子。一个偶然的机会,无意中发现了一个和尚,他身上的那种气质深深地吸引了画家,于是就去找那个和尚,向他许诺重金,条件是给画家作一回模特。
画家的作品完成以后轰动了当地,画家说:“那是我画过的最满意的一幅画,因为给我作模特的那个人让人看了一定认为他就是佛,他身上的那种清明安详的气质可以感动每一个人。”画家最后给了那位和尚很多钱,实现了他的诺言。
过了一段时间,他又准备着手画魔鬼,到哪里去找魔鬼的原形呢?他探访过很多地方,最后,他终于在监狱中找到了。画家高兴极了,因为在现实中找一个像魔鬼的人实在是太难了!当他面对那个犯人的时候,那个犯人突然在他面前失声痛哭。
画家奇怪极了,就问那个犯人是怎么回事。
那个犯人说:“为什么你上次画佛的时候找的是我,现在画魔鬼的时候找的还是我!”
画家大吃一惊,于是又仔细看了看那个犯人一眼说:“怎么可能呢?我画佛找的那个人气质非凡,而你看起来就是一具纯粹的魔鬼形象,怎么会是同一个人呢?这太奇怪了,简直让人无法理解。”
那个人悲痛地说:“就是你把我从佛变成了魔鬼。自从得到你给我的那笔钱以后,就去花天酒地寻欢作乐,纵情地挥霍。到后来,钱花光了,而我却习惯了那样的生活,欲望已经一发而不可收拾,于是我就抢别人的钱,还杀了人,只要能得到钱,什么样的坏事我都能做,结果就成了今天这个样子。”
画家听了他的话,感慨万分,他惊叹人性在欲望面前转变的如此之快,人性实在是太脆弱了,诱惑的力量也太强大了,这个人的转变完全是自己一手造成的。于是他将画笔扔了,从此以后再也不作画了。
一个人如果心理上有了贪婪之念,他就永远不知道满足是什么。他不停地向外追求和占有,把生活当作追逐的手段。其最明显的行为特质就是囤积和占有,他不停地盘算追求着更多的东西以便据为己有,所以他的潜意识里有着严重的匮乏感。为此他会觉得自己总是不如意,非常不快乐。
一次,三位信徒去拜访无德禅师,希望老禅师指点他们快乐之道。
禅师反问他们说:“你们要得到什么才会使自己觉得快乐呢?”
第一个信徒说:“如果我能有很多钱,富裕会使我快乐。”第二个信徒说:“如果我能享受天伦之乐,有融洽的感情,就会觉得很快乐。”第三个信徒说:“我希望自己有权有势,当大官,这样别人就会仰慕我、崇拜我,这样我就会很快乐。”
禅师听了他们的话后说:“难怪你们都不快乐,你们不停地向外追求,心里就产生了匮乏。追求财富,就产生财物不足的穷困;追求情,在心理上就有了缺乏温情的感觉;追求权势,便引起对权力的渴求。”
最后禅师说:“当你们真正得到这些以后就真的会觉得快乐了吗?那么为什么世上有那么多的人拥有金钱、爱情、地位,还是很烦恼呢?”
信徒们无言以对。
贪婪的人,常常常会紧紧握着一切,舍不得放下他追逐得来的东西。因此,他们会表现得非常吝啬,生活上也就变得拘泥,没有朝气。所以说贪婪是一种生活意识形态,贫穷者未必贪婪,富裕者未必知足;贪婪是一种性格特质,有了它,就注定一生都要过匮乏的日子。
贪婪并不一定是贪图名利财富,有时也表现在对事务过分追求完美上。由于十全十美的标准,使他们变得挑剔苛刻,对别人和自己异常严厉。贪婪还表现在渴求别人的重视和赞美上,他不停地追求掌声、羡慕和认可,害怕批评、失败,最后被迫不断向外追求,不能自我肯定,并因此而变得疲惫不堪。
佛陀在他的经教里,非常重视放下执著,而贪婪就是最严重的执著,因为它使我们的六根对着六尘,产生无穷尽的烦恼和苦闷。
有一位叫黑指的婆罗门教徒拿着两个花瓶去献佛。佛陀告诉他说“放下”,他便把左手拿的花瓶放下。佛陀又说“放下”,他把右手的花瓶放下。佛陀还说“放下”,黑指婆罗门说:“我已经两手空空,没有什么可以放下了。”佛陀说:“我不是要你放下花瓶,而是要你放下你的六根、六尘、六识。把这些放下来,就能解脱一切烦恼和桎梏了。”
真正的放下其实就是恬淡,是“于相而离相”。当我们懂得知足时,一切贪婪和苦闷都自然消退;当我们能与别人一起分享时,自己就会觉得快乐。
禅告诉我们,生活是一种实现,是把自己的能力实现出来,成为一种喜悦,一种能与别人分享的成果,而不是勉强自己,加快脚步去争夺,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都变作交换欲望的筹码,人只要能回归落实到生活的本身,接纳自己,实现自己,放下挑剔,承担自己现有的一切,不苛求完美,以知足惜福的心来面对现实,就会赶走贪欲之魔,生活得安然自得。
- 相关文章
- 佛网文摘:活着
- 佛网文摘:活在当下
- 佛网文摘:人间好时节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