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慧僧法师:佛说梵网经讲录 贰 列重轻戒相(分二) 四十八轻戒 第廿三‧憍慢僻说戒

       

发布时间:2013年12月19日
来源:   作者:慧僧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慧僧法师:佛说梵网经讲录 贰 列重轻戒相(分二) 四十八轻戒 第廿三‧憍慢僻说戒

 

  第廿三‧憍慢僻说戒

  若佛子。佛灭度后。欲以好心受菩萨戒时。于佛菩萨形像前自誓受戒。当以七日佛前忏悔。得见好相。便得戒。若不得好相。应二七三七。乃至一年。要得好相。得好相已。便得佛菩萨形像前受戒。若不得好相。虽佛像前受戒。不名得戒。若先受菩萨戒法师前受戒时。不须要见好相。何以故。是法师师师相授。故不须好相。是以法师前受戒时即得戒。以生至重心故便得戒。若千里内无能授戒师。得佛菩萨形像前自誓受戒。而要见好相。若法师自倚解经律大乘学戒。与国王太子百官以为善友。而新学菩萨来问若经义律义。轻心恶心慢心。不一一好答问者。犯轻垢罪。

  「好心」者,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佛入涅槃后,或有人发心于佛菩萨像前,辄自受戒,为「自誓受戒」。首先要致诚专精,于七日内勤求忏悔,若见「好相」---吉祥征兆,即表示已得戒。

  云何「好相」?诸如佛来摩顶,见华、见种种光等。若不得好相,则未得戒,而应继续求忏悔,乃至两周,三周,甚至一年。但必得好相,始证明得戒。若不得好相,纵使在佛菩萨像前自誓受戒,而犹未得戒。

  但若从法师受戒,则不须要见好相。盖因师师相授,展转传来,故不须要见好相。但必要「生至重心」。若千里(三百五十英里内)没有法师,便可以在佛菩萨前自誓受戒。

  然法师虽能解大乘经律,或与国王太子,宰相百官为友,若有新学菩萨来问,而该法师以轻蔑心、贡高心,不一一如法答复,解其疑难,令求者资生曲解,则犯憍慢僻说戒。

  戒文云法师系「师师相授」,即是如来嫡胤,诸佛种子,亦是法身常住,永传不灭。故律云:持戒者,来生必当作佛。人若能持戒精严,则求生西方,上上品莲, 一定有盼。所谓「生至重心」,即是专精致诚,用志不分,睹法师如生佛在堂。

  又说:「若不得好相……,不名得戒。」可见自誓受戒,岂可容易?纵使在法师前受戒,犹要生最大恭敬心,何况在佛菩萨前自誓受戒耶?既受戒已,应往品学兼优之法师所,谘请询问,以释疑难。而大解法师,不能轻慢来人,僻说戒律。

  「轻心」,轻蔑心也;就是轻忽来问的这个人。「恶心」,悭法不舍。「慢心」,是自恃福德大解,而不为来者释疑。

  此戒亦是性遮二业,四缘成犯。(一)求法人:有人来求法。(二)求法想:心知彼来求法。(三)憍慢心。(四)僻说出口,语语结罪。若邪谬解说,乖违正见,隋说随犯;说的不正确,随说一句话,就结一个轻罪。此戒唯遮不开。

  戒文中云佛灭度后,若千里内没有授戒的法师,就得自己立誓愿忏悔,在佛前忏悔一星期、两星期、三星期,或者是一年。求戒人唯恐心不诚,意不坚,否则感应道交,不可思议。以下叙述几个公案,供作例证。

  第一位是唐朝法进法师(亦云道进法师),曾向昙无谶法师求戒。昙无谶履拒之,不给他受戒,谓:「东土人士,没有此种大福大解,堪受菩萨戒。」法进法师于是自誓受戒,在佛菩萨形像前,一心行忏悔。始终一贯,坚精不逾,前后三年,终获感应。一夜梦中,见释迦牟尼佛,亲来受戒。梦醒,乃速向昙无谶法师禀告。法进法师既受诸佛戒已,气质与面貌前后判若两人。昙无谶早已明了大局,复授戒于彼,再为印证。

  道朗法师是昙无谶法师的弟子,与道进法师同时得梦境的感应,也经昙无谶法师给他受戒,他们两个可说是师兄弟。

  《高僧传》又记载一位真表法师,亦是自誓受戒。先行忏悔,第一周感应地藏菩萨,手执锡杖来接引。第二七,有魔王示现,把真表法师推下悬崖,但得护法冥冥加护,未损毫发。第三七,又梦见弥勒菩萨亲来授戒,随喜赞叹,说:「善哉大丈夫,就是须弥山能够摇动,你的精进心是不能摇动的。」并予他三衣一钵,起名真表。受戒后即证得天眼通。

  《高僧传》又记慧本尼师。因为其母年老齿缺,不能咬东西。慧本尼师便嚼饭喂母,但因为口腔不净,不能如法受戒。尼师乃自誓受戒。行忏时见戒坛高升,与天宫连接,放金光色,尼遂南行,见一金身大士,对她曰:「汝已受戒矣!」

  又陈朝的南岳慧思大师,专诵《法华经》,后感应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咸来授与菩萨戒。慧思法师从前已受菩萨戒,但由于诵《法华经》专精受持,证得六根清净,感应大菩萨前来与他重受菩萨戒。

  高昌国(今新疆省)的邻国是河西。河西王叫沮渠蒙逊,他很信佛,得过观世音菩萨的感应。因为〈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是专说念观世音菩萨的感应力,所以,沮渠蒙逊由《法华经》里头,把〈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抽出来,特以单本流通。

  以上仅述自誓菩萨戒感应数则。自古以来大德高僧,诚心忏悔,自誓受戒,感应多端,恐繁不引。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