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宁玛派大圆满法初探:结语1
藏传佛教宁玛派大圆满法初探:结语1
结语
本论文笔者整理了大圆满法正行(彻却与脱噶)的见地与修行果,并从龙钦饶降巴尊者等祖师著作归纳找出三十八个主要修持名词,与大乘经论做对比研究,证明大圆满法正行见地就是诸佛正法眼藏,其中虚空自然智与明空赤露更是大乘精髓的传承,大圆满法修持能到达涅槃解脱果位。自然智慧表示自觉开悟或天启(无形界佛菩萨辅助)宇宙实相自然法则。在大乘经典中,自然智出现于《妙法莲华经》、《大方广佛华严经》、《大宝积经》、《大方广如来藏经》、《大般若波罗蜜多经》、《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大方等大集经》、《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大乘悲分陀利经》、《佛说罗摩伽经》、《信利入印法门经》、《佛说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罗蜜多经》等等,这是大乘佛菩萨重要修行见地,常与本觉智、无师智一起使用。而彻却、脱噶正行中“虚空观”更是大乘佛法早有的修持方法,例如:《大般若波罗蜜多经》提到虚空波罗蜜多,虚空三摩地住无著无为无染;《大宝积经》提到虚空智慧者,放光明网遍法界故;《小品般若波罗蜜经》提到菩萨修习深般若波罗蜜,即是修习虚空;《合部金光明经》提到第十法云地是法身如虚空,智慧如大云,能令遍满覆一切故;《大方广佛华严经》提到“等虚空智,以大光网照法界故”;《央掘摩罗经》提到诸佛如虚空,解脱如虚空,虚空无有相;《宝云经》提到九地菩萨得虚空身,得无碍身,遍虚空故;《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又提到大乘与虚空等,与大圆满法虚空中十无有(注:正见、三昧耶戒、灌顶、曼荼罗、地、道、事业、智、果、法性)见地一致;《大佛顶首楞严经》提到虚空藏菩萨,以虚空无二,佛国本同,于同发明得无生忍,入三摩地,与大圆满法虚空观见地基本一致。从三十八个名词整理中,可知大圆满法的修炼见地并非自行创造,而主要是继承大乘遗产。
至于如何达到明心见性的方法,诸佛菩萨各有千秋,随众生因缘运用,但是文殊菩萨与东方妙喜佛国阿閦如来及诸大菩萨特别注重四光脉,以宇宙明光(包括太阳光)作为人体明点产生的相应触媒,即以太阳光照十方所产生的能量来修炼肉体结构改造,直到自性发光,甚至虹光化现,了悟本净立断与顿超任运自在功法。最后与宇宙诸佛菩萨心心相印而光光相映。大圆满法由本初佛普贤王如来将心法传授五方五佛及金刚手菩萨、金刚萨埵,之后在人间逐渐发扬光大。
总之,法界诸佛菩萨平等对待众生,修行提供各种方便机会,给有缘众生解脱成就,也自然壮大佛菩萨光明、明点妙用。以下笔者再整理细分十个重点讨论,其中苯教大圆满思想见地,可视为普贤王如来与文殊菩萨的独立分支,且与宁玛派的修持传承、修行参考文献基本上已不同,只有少部分重叠,闭关修炼也有不同要求(请参考第八章最后一节,另第二节文嘉寺三年闭关详细课程是由旦科喇嘛师父讲解,笔者记录整理首度公布),不再详述。
一、大圆满法代表文殊菩萨与东方妙喜阿閦佛国的传承
在第一章第二节中,龙钦饶降巴尊者于《历史宝鬘论》提到普贤王如来化身金刚持佛,将大圆满法传给金刚手菩萨和金刚萨埵,金刚手菩萨传给人间初祖嘉饶多杰,而第三章第一节中,笔者论述文殊菩萨化身为金刚手菩萨,并且大圆满法印度祖师嘉饶多杰、妙吉祥友、无垢友等人还为《圣妙吉祥真实名经》做注解,确认执金刚秘密主的金刚手菩萨,真实名为文殊菩萨,而不是金刚萨埵,因此文殊菩萨是大圆满法的持有者,化身为金刚手菩萨,在大乘佛法中所记载表现的见地,也就成为大圆满法的修行见地。此外,文殊菩萨的显化地──中国五台山,还是大圆满法祖师吉祥狮子、无垢友大师的隐居地。《历史宝鬘论》还记载文殊菩萨帮助妙吉祥友找到嘉饶多杰初祖。在唐朝密宗,胎藏界金刚手菩萨(Vajrapāṇi)常被误认为就是金刚萨埵(Vajrasattva),金刚界曼荼罗即坛城之中没有金刚手菩萨,文殊菩萨与金刚手为不同尊菩萨,此见地与印度大圆满法祖师不同。笔者从印度梵文推论也认为金刚手菩萨与金刚萨埵为不同尊菩萨,汉地一些修行者看法可能有误。如果我们仔细阅读文殊菩萨系列经典,会发现跟大圆满法祖师著作的见地多么相像,因此,笔者赞同印度祖师的看法,金刚手菩萨为文殊菩萨的化身。龙钦饶降巴尊者知道金刚手菩萨为大圆满法的持有者,但似乎不知文殊菩萨化身为金刚手菩萨,也就没有深入研究文殊菩萨对大圆满法的影响。所以,笔者推论龙钦饶降巴尊者当时对《圣妙吉祥真实名经》并不熟悉,也不知道印度祖师嘉饶多杰、妙吉祥友、无垢友大师曾对此经做注解,精通文殊菩萨思想。另外,为了多了解文殊菩萨,在四十卷《大方广佛华严经》光明觉品提到,文殊菩萨来自东方不动智如来的金色世界[1],笔者怀疑是否就是不动如来的东方妙喜佛国。当然还有其它佛经记载,文殊菩萨也到过东方宝英佛国弘法[2],甚至久远前就已成佛[3]。
而来自东方妙喜(阿閦)佛国的阿閦如来、金刚萨埵和维摩诘居士等大菩萨所代表的修持,笔者已在第四章利用相关北传佛经反推证明与大圆满法正行产生的虹化现象与见地一致。大圆满法虹光化身修炼特质,与《阿閦佛国经》中阿閦如来与众多大菩萨、阿罗汉们,修炼产生的显化现象几乎一致。因此经文中说:“阿閦佛摩诃般泥洹时,身破碎不复见,还自然生。其身骨坐处见自然,譬如有山碎破其山不复见,自然还其处。”[4]阿閦如来的身体自然消失不见。由于阿閦佛国弟子众多分散各个佛国,包括阎浮提南赡部洲众生,当弟子修行涅槃时会产生地震,身体如五色云气消失不见,所以经文说:“阿閦如来,诸弟子皆般泥洹时地即为大动,中有阿罗汉,身中自出火还烧身而般泥洹,中有阿罗汉般泥洹时,自以功德行如疾风中有,譬如五色云气于空中行便不复知处,中有弟子自以功德便没去不复知处,般泥洹如是。”[5]又提到:“自然化灭无遗舍利;或有于灭度时游行空中如五色云,须臾消散灭无遗迹;或住虚空如降时雨至地消尽。”[6]这是中国东汉时期反推印证大圆满法正行虹光化身的最早文献,在学术界是第一次提出。然而大圆满法传到西藏是公元八世纪中晚期的无垢友大师、莲花生大士与毗卢遮那祖师。
而长期以来,大圆满法又与来自阿閦佛国的金刚萨埵关系密切,连中阴身救渡也以金刚萨埵净土为归去处,因此,大圆满法应是东方阿閦(妙喜)佛国的重要修行方法。另外,《维摩诘所说经》中来自阿閦佛国维摩诘居士所弘扬的不二法门,是阿閦佛国修持的进阶,也是大圆满法修行的重要入门参考。
因此,北传佛经中与文殊菩萨及东方妙喜佛国(阿閦佛国)相关经典,皆可作为大圆满法修行辅助经典,而不限于原有藏地传承自印度的心部、界部、口诀部经典。这样就大大扩充了大圆满法思想见地的来源,如此,汉地学者就可透过这些经典一窥大圆满法的堂奥。这是笔者对敦珠法王法脉,谈锡永上师等人见解,认为大圆满法是文殊菩萨与维摩诘居士的“不二法门”的进一步论述。至于北传佛经中有那些相关经典呢?在第三章到第六章提到:《圣妙吉祥真实名经》、《维摩诘所说经》、《阿閦佛国经》、《文殊师利所说不思议佛境界经》、《大方广佛华严经·入法界品》、《阿阇世王经》、《佛说魔逆经》、《如幻三昧经》(《圣善住意天子说问经》)、《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经》、《濡首菩萨无上清净分卫经》、《度一切诸佛境界智严经》、《央掘魔罗经》、《佛说文殊师利巡行经》、《文殊菩萨净律经》、《思益梵天所问经》、《大圣文殊师利菩萨佛剎功德庄严经》、《文殊师利佛土严净经》、《佛说文殊师利行经》、《佛说文殊师利现宝藏经》、《大宝积经·文殊师利说般若会第四十六之二》、《大宝积经·不动如来会》、《大般若波罗蜜经·见不动佛品第二十四》、《小品般若波罗蜜经·见阿閦佛品第二十五》等等。
二、大圆满法与众多北传显密经论见地一致是大乘心法传承
在第二章前言中笔者提到,萨迦派祖师,萨迦班智达在《三律仪详析》一书中说:“大圆满这个词没有出现在任何一本有关印度起源的著作中,因此推论认为(宁玛派)大圆满这个教法是毫无根据的。”[7]笔者认为这个立论是有问题的、错误的。并提出证明大圆满法来自众多显密经论的结晶,是大乘的传承,特别是文殊菩萨与东方妙喜佛国的传承。
因为,虽然“大圆满”三个字没有出现在大乘佛典中,但大圆满法的修行内涵却是道地的大乘心法菩提心法脉,注重发菩提心与证悟菩提心、菩提自然智。大圆满法在早期发展就很强调以菩提心证悟法性、空性光明、自然智慧。大圆满法西藏最早的祖师毗卢遮那,从印度带回西藏的五本心部密续[8],是了解大圆满法修行见地的根本基础,且都以菩提心作为标题,跟《一切法大圆满菩提心普作王》一样,强调菩提心。[9]《普作续》是更为通用流行来自印度的心部经典,内容中多次提到“大圆满”这个名词。此外,宁玛派的修行方法是源自印度的一种瑜伽修行方法,原称阿底瑜伽(梵文为ādi,义为“最初的、最重要的”),佛教中瑜伽行派特别强调瑜伽相应,释迦牟尼佛时代开始,就有瑜伽行者学习佛教义理寻求解脱,瑜伽也代表了见地与实际修行的功夫合一,即知行合一,也重视肉体中脉脉轮在修行中的明点变化与对人体的影响。因此,佛教中就衍生出特别注重打通身体脉轮,辅助意识解脱开悟自然智慧的支派,后来在大乘中甚至强调法报化三身的应用。早期不同祖师在传授阿底瑜伽时,对法脉的称谓不同,之后逐渐演变,才统一称为“大圆满法”,并广为通行,成为概括整个宁玛派最高修行内容的统称,涵括心部、界部、口诀部的修行见地。笔者认为,没有文献证明龙钦饶降巴尊者才正式确立了“大圆满法”这个统称。现在一提到大圆满法,就包括了发菩提心与证悟菩提心、自然智,已不像初期只强调菩提心或菩提自然智,甚至阿底瑜伽的名称也比较少用了。
至于大圆满法最高传承的普贤王如来,在唐朝翻译的《大乘入楞伽经》就提到:“大慧,如不瞬世界、妙香世界及普贤王如来佛土之中,但瞪视不瞬,令诸菩萨获无生法忍及诸胜三昧。大慧,非有言说而有诸法。”[10]不瞬世界如来瞪眼不瞬,注视菩萨就令菩萨解脱。这是大乘经典中首度提到普贤王如来,但普贤王如来教导的详细修行方法,没有说明。宁玛派大圆满法修行刚好补足了这个缺口与不足。但宁玛派普贤王如来代表本初佛,与《入楞伽经》所提到的普贤王如来佛见地、功能还是不同,比较像是《大方广佛华严经》中法界毗卢遮那佛的角色取代,密教发展历史中建立五方五佛概念,将毗卢遮那佛立在中央位置,而普贤王如来被认为是更原始本初佛,传法五方五佛,并化身金刚持佛传法金刚手菩萨与金刚萨埵。
前文中提到笔者从龙钦饶降巴尊者及众祖师著作中,找出大圆满法正行见地主要的三十八个名词,基本与众多北传佛教经论见解一致(详见第二章及附录一)。大圆满法强调开悟自然智慧、虚空法性、无分别智、菩提心、无念无作意、无住、平等、本净、本超因果、轮涅无二、觉性赤裸、自性清净、光明如来藏、澄明本性、无自性、大悲周遍、无勤自然住、无修元成、自然任运、消融粗身、自生自明、法界穷尽、三身五智、无有、烦恼自解脱、三身自现、金刚宝瓶身等等。
以无分别智来说,就出现在众多佛典中,《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提到无分别智能证法界清净;《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与《大般若波罗蜜多经》提到无分别智能了诸佛境界,寂静无说、离说;《大方等大集经》提到无分别智不可说,能破众生怖畏想;《金刚三昧经》提到无分别智分别无穷;《佛说文殊尸利经》提到尽智者,得智无分别;《佛说无上依经》提到圣人行处无分别智之境界,故名第一义;《大方广佛华严经》提到以无差别智,知一切差别。又提到无分别智善分别故;《成唯识论》提到依大乘经勤修行者,皆能引得无分别智,能正对治一切烦恼等等。
另外澄明本净出现在《放光般若经》与《道行般若经》中,指出般若波罗蜜本净,是虚空自然智本净的意思;《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大般涅槃经》、《摩诃般若波罗蜜多经》与《究竟一乘宝性论》,指出心性本净与大圆满法中的本净是自性清净一致;《光赞般若经》、《佛说濡首菩萨清净分卫经》指出诸法本净,其相本空,与大圆满法诸法元成,觉性大本净一致;《大乘密严经》指出瑜伽本净,所以超越彼岸,以化佛出现;《佛说魔逆经》指出泥洹本净,生死不二;《菩萨璎珞经》提出本净三昧,令一切众生悉见过去现在未来诸法本末,复令众生见诸佛无量世界、诸佛世尊;《佛说如来兴显经》指出本净自然,则为佛矣。等等经论与大圆满法证得本净自然智一致。
以消融粗身来说,在《大般涅槃经》、《大方等大集经》、《解深密经》、《摄大乘论释》、《大乘庄严经论》都提到消融粗习、粗业障而解脱,与大圆满法见地一致。
以菩提心来说,在《大方广佛华严经》提到一切波罗蜜住,菩提心为首;在《大般若波罗蜜多经》提到无真实菩提心,不能证得不退转地,亦不能证无上菩提了;在《大宝积经》提到一切法都无所得,是名得菩提心;《思益梵天所问经》中,等行菩萨问:诸菩萨发菩提心者所趣为何?文殊菩萨答曰:趣于虚空;《大宝积经》又提到,我证菩提自性清净,菩提之性与虚空等;《维摩诘所说经》提到,菩提等虚空,菩提不可得;《文殊师利佛土严净经》提到空者即是菩提,菩提即是文殊师利,名字亦空;《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经》与《度一切诸佛境界智严经》提到菩提无住处,菩提不可以言说,这跟大圆满法正行以虚空修炼菩提心一致。《胜思维梵天所问经》提到,世尊菩萨摩诃萨不应为功德利故发菩提心,但为大悲故。与大圆满法大悲存心,法界平等一致。在《如来庄严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经》提到菩提者名为觉,觉者入三解脱门(空、无相、无愿)智,与大圆满法修菩提虚空自然智一致。
以无念无作意来说,在《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经》提到般若波罗蜜,无念无作故,即是一切诸佛之母;在《佛说如来不思议秘密大乘经》提到菩萨心密者,若修四念处行,即心无念亦无作意;在《入楞伽经》提到圣者内所证,常住于无念;在《大宝积经》提到诸菩萨摩诃萨,应入显现法界善巧印门,以无念印应一切法。这与大圆满法的法身无念见地一致。
以无勤自然住为例,在《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中提到大菩萨应以无勤而为方便,圆满精进波罗蜜多;在《光赞般若经》提到法界自然住无所住;在《佛说法集经》提到如来自然住于平等法故;在《摄大乘论释》提到现前自然住,安立一切相,智者不分别,得最上菩提;在《大智度论》提到菩萨随喜福德,虽无勤劳,为度一切众生故胜;在《佛说文殊师利现宝藏经》提到一切佛界皆为虚空之土,虚空无缘常自然住。这与大圆满法正行强调无有勤作,本来无分别,无须觉性智境上勤求,自然住于无念平等境,见地一致。
以无住来说,《大方广佛华严经》提到诸佛无住,究竟不动摇;《大般若波罗蜜多经》提到大菩萨应以无住而为方便,安住般若波罗蜜多;《大般涅槃经》提到无住者名为楞严三昧,如来具足首楞严定;《大方等大集经》提到圣解脱者,名无所住,无住之住,住一切法;《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提到菩萨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大宝积经》提到一切诸法无有所住;《佛说文殊师利巡行经》文殊菩萨提到禅无住,一切诸法皆不可得。与大圆满法虚空无住,自然生妙慧,不住自性平等性,心勿寻心令清净,见地一致。
以自然任运来说,《佛说宝雨经》提到菩萨行住去来,若动若寂,任运常起无功用智;《佛说十地经》提到不动地菩萨离诸功用,任运至得无功用性;《佛说大乘智印经》提到于无相境任运现前;《大宝积经》提到如来不可思议大悲,不由功用任运常转。这与大圆满法方便智慧究竟后,身智事业任运成、无求自然安住任运成的见地一致。
以自性清净来说,《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提到“文殊师利!甚深境界者……自性清净,不可思量、不可数知”;《大宝积经》提到我证菩提自性清净,菩提之性与虚空等;《胜思维梵天所问经》提到云何菩萨能行禅定,佛言:能觉一切智心自性清净故;《梵网经》提到一切众生戒本源自性清净;《大般若波罗蜜多经》提到一切法自性空故自性远离,由远离故自性寂静,由寂静故自性清净;《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提到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世人性本清净,万法从自性生。与大圆满法修持于一切平等界,本来穷尽诸分别,住于自性清净界,言说文字无二故的见地一致。
以穷尽法性、法界穷尽来说,《佛说德护长者经》提到如来上上穷尽一切法界法故;《大宝积经》提到法界之相即是菩提,一切法空即是菩提,无二无分别故;《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提到平等真法界,佛与众生如,非断亦非常,大悲恒不尽,诸佛法性身,本觉自然智,是真胜义谛,唯佛方证知;《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提到一切法无相无作,不思议即法界,法界即无相,不思议即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法界无二无别;《大般若波罗蜜多经》提到悟一切法穷尽性不可得故;《文殊师利净律经》提到犹如虚空无有分际,法界如是亦无分际;《商主天子所问经》提到破法界智……等智,则大菩萨智当得诸佛无碍大智;《佛说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三昧大教王经》提到如来遍满法界,互相涉入,究竟一切尽虚空界,普遍一切世界云海;《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提到以我修功德力,同入普贤法界身。与大圆满法正行的觉性法尽赤裸,此即法身本位之密意,超越有无之边不可得。也就是自现之报身(现在的身体),最终也要融入内明法身界(虚空)中,因此称为智慧(法身)融入法界,如水月融入虚空(法界)的穷尽法性、法界不可得的见地一致。
至于大圆满法强调的平等法性、无有(法、佛等等),在大乘经论中不胜枚举,请参考文殊菩萨相关经典(第三章)、《维摩诘所说经》、《妙法莲华经》及《大智度论》等等。其中《阿毗达磨大乘经》中“一切法等依”的平等观常被提及,大圆满法所提到的光明如来蔵、三身自现、自生自明、无自性等等见解在前面论文中已有详述,因此大圆满法见地跟大乘佛法强调的重点完全一致,大圆满法理念已融入众多显密经论之中。只是大圆满法另有独特的四光脉(包括双眼智慧脉)、中脉验相、四灯、四相、童子瓶身、虹光化身等修炼,为空性、法界究竟解脱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佛法八万四千法门中非常重要而珍贵的一个法脉分支,可以达到即身(一世)解脱。
另外, 刘立千居士在《大圆满法语浅解》一书的附录“汉文佛典中与大圆满见相合之法语浅解”[11],作了一些《楞严经》、《华严经》及禅宗等相关名词解释,但是没有与藏文典籍做相同或类似名词深入比较,且有些名词不是大圆满法专用词汇,笔者觉得对汉地佛教与藏传佛教的融合有所缺憾,因此第二章才特别从龙钦饶降巴尊者著作中整理三十八个名词,解说大圆满法实修见地,印证大圆满法实是继承大乘修持心法,这在学术界是第一次提出。
--------------------------------------------------------------------------------
[1]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十三光明觉品第九,《大正藏》第十册,第62~63页.
[2] 《佛说文殊师利净律经》,真谛义品第一,《大正藏》第十四册,第448页上中.
[3] 《首楞严三昧经》卷下称为龙种上如来,净土称为平等世界;《菩萨璎珞经》卷四称为大身如来,净土称为空寂世界;《菩萨处胎经》文殊身变化品第六十七称为升仙尊佛,净土称为无碍世界。
[4] 《阿閦佛国经》,《大正藏》,第十一册,第761页上.
[5] 同上,页七五七下、七五八上.
[6] 《大宝积经》,《大正藏》 第十一册,页一零六下.
[7] 班班多杰.《藏传佛教思想史纲》.上海:三联书局,1992年.第103页.
[8] 谈锡永.《大中观论集》(下).香港:密乘佛学会,1998年.第4页.五本密续书名:《菩提心觉性杜鹃》(《六金刚句》)、《修菩提心》、《菩提心抖擞》、《菩提心大金翅鸟》、《菩提心不枯大海》。
[9] 龙钦饶降巴.《大圆满虚幻休息论妙车释、大圆满禅定休息论清净车释等合编》(刘立千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年.第188页. 《普作续》云:“对我普作惟一性,随诸所欲而安名,或有名为菩提心,或有名为天空界,或有名为自然智,或有名为是法身,或有名为圆受用,或安名为变化身,或安名为一切智,或安名为一切法,或名四智或三智,或有名为五种智,或有名为界和觉,或名菩提自然智,皆见本智我而说。”
[10] 《大乘入楞伽经》卷第三,集一切法品第二之三,大周于阗国三藏法师实叉难陀译,《大正藏》第十六册,第603页上. 实叉难陀重视意译,强调简约顺畅。《楞伽经》最早在刘宋元嘉二十年(公元443年)由印度僧人求那跋陀罗译出,全称《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四卷,四品,品名均为《一切佛语心品》之一、之二、之三、之四。此译文辞简古,不容易阅读。
[11] 刘立千《大圆满法语浅解》.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148~178页.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