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宁玛派大圆满法初探:附录一(第二章 大圆满法正行见地研究)第二十三节、第二十四节
藏传佛教宁玛派大圆满法初探:附录一(第二章 大圆满法正行见地研究)第二十三节、第二十四节
第二十三节 光明如来藏
一、龙钦饶降巴尊者对大圆满法的见解与著作中引用的典籍诠释大圆满法光明如来藏
(一)一切显现增上相皆灭尽,实质身体之显现也灭尽,能东风之分别念均灭尽无余故称为灭尽。法性是指殊胜光明如来藏。此时除光中显现手指之光影外,无任何其它实质显现。此时因获得投生自在而成就无有生死之金刚身,若想以此身体利益众生,则如布玛莫札、莲花生大士一样以水月般的大虹身饶益有情以智慧心观想中阴界三千众生可令彼等一刹那间解脱。即观自己手指变得越来越大从而彻见一切显现与众生如幻如水月,便随机利益众生。因获得入境自在而令觉性专注无情法,则可使其晃动、出声,觉性专注于中阴界众生则令彼等获得解脱。倘若不愿依以前的身体利众,则不观手指,于光明中不动摇安住,从而手指也融入光中,此时外现光明、内蕴光明、密觉光明三者皆于内明本基童子瓶身刹土中解脱,从而安住于无有迁变之法身、广大自现之报身、现基不灭之化身中,之后于身智无离无合密意中不动而住。于彼性中不动之同时,从内明自现外明任运自成之密严刹中于世间界示现色身,即于十地菩萨前显现报身五部佛,于一切凡夫及声闻、缘觉前示现殊胜化身,于一切众生界前示现工巧化身与投生化身等,现为众生各自之本师,乃至轮回未空之前不间断任运自成行广大利他事业。[1](三)事实上只有如来藏方是唯一之胜义谛啊!这并非与外道所说之“常我”同属一类。“藏”者为本来光明,且住体内,超乎“常”与“无常”。故不能认为仅仅是“常”如来藏本性光明,此可依上师之秘诀修持则能见到,故不能认为是谁也不能见到之隐蔽之物。自体虽为空明无边,但并非如手指等有自相之法,非实执之物,且非有自相。故不承认如身体有大小,如来藏亦有大小或美恶等等之差别。外道作“常我”之说与佛说如来藏全不相同,尔等误认为仅是名义或是言词不同而已,由此可见你们是何等无知。[2]
(二)如是身体形成时,智慧也在心间光明脉中依于芥子许的明点上,如同于有油的灯芯上点燃油灯,其光相遍存于四轮或五轮处,从白丝线般的脉射入双目中,从而可直接向外看到显现自光之现相。也就是说,心间光明住于身智无离无合之自密意中,这是一切众生本来普遍具足的。《吉祥鬘经》云:“如来藏遍于一切众生。”《二观察续》云:“大智住身中。”《多哈道歌》中云:“诸多智者说法时,未证身中所具智。”《佛藏经》中云:“一切众生身内存在着于本初真如中不动之如来藏。”
如何存在的呢?即本体空性、自性光明、大悲觉藏、三身无离无合犹如瓶内油灯般存在于心间五光界五部圣聚坛城中。[3]
(三)
空明觉性大界极广大,相性不灭种种皆起现
诸根赤见觉性法性显,显现坦然心识亦安然
六识放松正智自现界,光明显现内外皆通彻
本自元成应不改原放
若于觉性空明境中自明与大无执中平等而住之时,外显坦然自明,六识放松虽有境现,但能执之境未成,是为平等。无生界中明现无灭,故无外内中之光明即无所改,按原样的大放下,则如清澄大海中起现万有的影像一般。[4]
二、由全知麦彭仁波切造论,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上师注疏的《大圆满直指心性注疏·窍诀宝藏库》
书中说:修持自心法性光明如来藏义故,其所得之果,亦即并非基中无有之异续之果。因自性迷为外境,生起土石等不净之相,大悲迷为心,由彼上所现不合本基之分别习气等遮障,不依对治亦皆自然净除时,此乃究竟断德。无勤自然而增上现见法性之如所有与现见有法之究竟果位,不需复转轮回,获得本来之地,既是离诸戏论之法身、具五决定之报身、随众示现值化身,如是三身无别任运而成就也。[5]
三、北传佛经相关内容
(一)如是阿含增一法,三乘教化无差别,佛经微妙极甚深,能除结使如流河,然此增一最在上,能净三眼除三垢,其有专心持增一,便为总持如来藏,正使今身不尽结,后生便得高才智。[6]
(二)尔时世尊复依一切住持藏法如来之相。
谓一切有情皆如来藏普贤菩萨自体遍故,一切有情皆金刚藏以金刚藏所灌洒故,一切有情皆正法藏一切皆随正语转故,一切有情皆妙业藏一切事业加行依故。[7]
(三)彼菩萨信诸如来正真正觉无上菩提,信诸如来于一念中说三世事。信如来藏不老不死无量无边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信诸佛实际法界一切智一切智人所知力无所畏。[8]
(四)舍利弗。甚深义者即是第一义谛,第一义谛者即是众生界,众生界者即是如来藏,如来藏者即是法身,舍利弗,如我所说法身义者,过于恒沙不离不脱不断不异,不思议佛法如来功德智慧。[9]
(五)大慧,我于此义以神力建立,令胜鬘夫人及利智满足诸菩萨等宣扬演说如来藏及识藏名与七识俱生,声闻计着,见人法无我,故胜鬘夫人承佛威神,说如来境界,非声闻缘觉及外道境界,如来藏识藏,唯佛及余利智依义菩萨智慧境界。是故汝及余菩萨摩诃萨,于如来藏识藏,当勤修学。[10]
(六)此说甚深如来之藏,如来藏者,是佛境界,非诸声闻独觉所行,于如来藏说圣谛义,此如来藏甚深微妙,所说圣谛亦复深妙,难见难了不可分别,非思量境,一切世间所不能信,唯有如来应正等觉之所能知,若于无量烦恼所缠如来之藏,不疑惑者,于出一切烦恼之藏。如来法身亦无疑惑……世尊,如来成就过于恒沙具解脱智不思议法,说名法身,世尊,如是法身不离烦恼,名如来藏,世尊,如来藏者,即是如来空性之智,如来藏者,一切声闻独觉所未曾见,亦未曾得。唯佛了知及能作证,世尊,此如来藏空性之智。复有二种,何等为二,谓空如来藏,所谓离于不解脱智一切烦恼,世尊,不空如来藏,具过恒沙佛解脱智不思议法,世尊,此二空智诸大声闻,由信能入,世尊,如是一切声闻独觉空性之智,于四倒境攀缘而转,是故一切声闻独觉,所未曾见亦未曾证,一切苦灭唯佛现证,坏诸烦恼修苦灭道……如来藏者则不生不死……如来藏者是法界藏,是法身藏,出世间藏,性清净藏,此本性净,如来藏者如我所解,纵为客尘烦恼所染,犹是不可思议如来境界。[11]
(七)是故大慧,菩萨摩诃萨欲得胜法,应净如来藏藏识之名,大慧,若无如来藏名藏识者则无生灭,然诸凡夫及以圣人悉有生灭,是故一切诸修行者虽见内境界住现法乐,而不舍于勇猛精进,大慧,此如来藏藏识本性清净,客尘所染而为不净,一切二乘及诸外道,臆度起见不能现证,如来于此分明现见。[12]
(八)如来清净藏,亦名无垢智,常住无始终,离四句言说,佛说如来藏,以为阿赖耶,恶慧不能知,藏即赖耶识,如来清净藏,世间阿赖耶,如金与指环,展转无差别。[13]
(九)此经功德出生无量智慧无量善法,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解其义理为人演说,当知是人于如来藏中得佛功德,不久当证最上菩提,具一切智一切种智。[14]
(十).本性清净者是自体清净,此自体即是真如,一切众生皆有,以平等相故,由有此故说一切法为如来藏,离垢清净者,即此真如离烦恼障智障垢已,由此真如清净故得名为佛。[15]
(十一)法界是如来藏,一切无别故者,一切众生一切诸佛等无差别,故名为如,得如清净故者,得清净如以为自性,故名如来,以是义故可说一切众生名为如来藏。[16]
(十二)萎华中诸佛,众蜂中美蜜,皮糩等中实,粪秽中真金,地中珍宝藏,诸果子中芽,朽故弊坏衣,缠裹真金像,贫贱丑陋女,怀转轮圣王,焦黑泥模中,有上妙宝像,众生贪瞋痴,妄想烦恼等,尘劳诸垢中,皆有如来藏。……
华蜂等诸喻,明众生身中,无始世界来,有诸烦恼垢,佛蜜等诸喻,明众生身中,无始来具足,自性无垢体。……
譬如诸色像,不离于虚空,如是众生身,不离诸佛智,以如是义故,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藏,如虚空中色,以性不改变,体本来清净,如真金不变,故说真如喻。……
不空如来藏,谓无上佛法,不相舍离相,不增减一法,如来无为身,自性本来净,客尘虚妄染,本来自性空。[17]
第二十四节 普贤法界 法界
一、龙钦饶降巴尊者对大圆满法的见解与著作中引用的典籍诠释大圆满法普贤法界、法界
(一)法界
如梦境和人等于睡眠之状中无动摇,六趣自观之一切法于觉性界中亦无动摇。纵使清净三身所现之一切法,除了解脱二取之法外,觉性界中无有少分动摇。《三身相会续》云:有情六道四生处,法界中生界中灭,二取境心差别现,所取法界能取界,法界体中无二取,三世诸佛之智量,起从法界知法界。无灭所知之法界,三身相会自现自解脱。[18]
(二)普贤法界
普贤之界即是觉性自然智空明本净之体,此中死乐苦等显现之时,及其时中起现之法并无尘许生死苦乐可得,皆是一觉性之体及其游戏化现故,觉性无有生死苦乐故。如所显现,其体则不可得,皆是法性离作本来清净之显现,是故轮回显现之时,当下无得,故轮回亦无可成。本性犹如虚空,无有所作勤修故,则法尽心穷均为平等,那么就住于全无所作,此即为一切之枢要也。觉性之本体中以无业故,亦超越善恶之边际。若有业者,则成无有自然智之过失。《普作续》云:“特于凡有皆相同,业名亦系假安立,若是由业来主宰,此自然智则非有”。若谓了知显现为苦,彼所显现即是菩提心之游戏,是无生法之所起现,于自然智上即是非有,如云显现聚散仅是虚空之游戏或妙用,而虚空本体上则无所有。[19]
二、北传佛经相关内容
在北传佛经大乘佛法中,普贤法界、法界是重要修行解脱见地,举例如下:
(一)普贤菩萨,告善财言,善男子,言礼敬诸佛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极微尘数诸佛世尊,我以普贤行愿力故,起深信解。[20]
(二)于诸有趣,无所染着,觉悟诸法无有我故,调伏众生,心无疲厌,以大慈悲,为体性故,不趣寂灭摄受众生,了达生死犹如梦故,经一切劫而无热恼,了知五蕴皆如幻故,现处生死而无疲倦,知诸界处即法界故,于诸境界无有疮疣,知一切想如阳焰故,入于诸趣不生倒惑,达一切法皆如幻故,入魔境界自在无染,成就法身净妙体故,一切烦恼不能欺诳,成就一切遍趣行故,于诸生处而得自在。[21]
--------------------------------------------------------------------------------
[1] 龙钦饶降巴.《上师心滴如意宝》(索达吉堪布译).香港:佛教慈慧服务中心,2001年.第308~309页.
[2] 龙钦饶降巴.《上师心滴如意宝》(索达吉堪布译).香港:佛教慈慧服务中心,2001年.第79页.
[3] 同上,第457页.
[4] 同上,第72~73页.
[5] 全知麦彭仁波切造论,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上师注疏《大圆满直指心性注疏·窍诀宝藏库》(索达吉堪布译). 香港:香港佛教慈慧服务中心,1997年.第354页.
[6] 《增一阿含经》卷第一, 东晋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序品第一,《大正藏》第二册. 第550页下.
[7]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五百七十八,第十般若理趣分,玄奘译,《大正藏》第七册. 第990页中.
[8] 《大宝积经》卷第二十八,元魏佛陀扇多译,大乘十法会第九,《大正藏》第十一册. 第151页中.
[9] 《佛说不增不减经》,元魏菩提流支译,《大正藏》第十六册,第467页上.
[10]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第四,一切佛语心品之四,宋求那跋陀罗译,《大正藏》第十六册,第510页中.
[11] 《大宝积经》卷第一百一十九,胜鬘夫人会第四十八,大唐菩提流志译,《大正藏》第十一册,第677页.
[12] 《大乘入楞伽经》卷第五,乘入楞伽经剎那品第六,大周实叉难陀译,《大正藏》第十六册,第619页中.
[13] 《大乘密严经》卷下,目识境界品第七,唐地婆诃罗译,《大正藏》第十六册,第746页中.
[14] 《文殊所说最胜名义经》卷下,宋金总持等译,《大正藏》第二十册,第819页下.
[15] 《摄大乘论释论》卷第五,应知胜相胜语第二之二,分别章第三之余,世亲菩萨造,隋天竺三藏笈多共行矩等译,《大正藏》第三十一册,第290页中.
[16] 《大乘庄严经论》卷第三, 菩提品第十,无著菩萨造,大唐波罗颇蜜多罗译,《大正藏》第三十一册,第604页下.
[17] 《究竟一乘宝性论》卷第四, 无量烦恼所缠品第六,后魏勒那摩提译,《大正藏》第三十一册,第837上中,838页下,840页上.
[18] 龙钦饶降巴.《实相宝藏论详释》(刘立千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15页.
[19] 同上,第104页.
[20]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四十,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般若译,《大正藏》第十册. 第844页中.
[21]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三十八,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般若译,《大正藏》第十册. 第836页上.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