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佛恩与儒孝(妙徳)

       

发布时间:2013年12月09日
来源:   作者:妙徳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佛恩与儒孝(妙徳)

   佛恩与儒孝

  妙徳

  在中国的社会里,对于双亲的孝特别受重视,遂之扩展到日常生活原理。反之则为不孝,被视为大逆不道。在儒家的思想中,孝亲是局限于世间之道,从而无有扩拓胸怀之志,是狭小的,佛教则扩展为一切众生,法界一切,它不限于时间、空间所束缚,胸怀广大无边,是宽广的。

  儒家《孝经》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立身行道,扬名后世,以彰父母,孝之终也。”这是强调我们首先受之父母的身躯,不让其损伤而保护,使父母安心,谓之孝,是儒家立为孝的开始。而佛教却是偏偏首先就违反。因出家的同时,必须先剃除须发,所以佛、儒即为此有冲突。孔子之高足曾子是以孝闻名,他在临死时,召集门第,将自己的手、足展开而启示,受之双亲而未损伤,表示以全其孝。 (《论语·泰伯》中很详细地介绍到: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小子。’”)这些表现只是趋于形式化主义,可以说是妄其精神的,偏于外形化、形式化、小乘化的解释,且由外形式的解释,从而评击佛教。而佛教注重精神的内养,强调剃除须发,决非不孝,乃是出世的大孝,它是在打破传统,趋入向进,以之把胸怀扩于法界一切众生,而决不是如儒家只局限一处(人类“上层”)。

  《孝经》孝行章云:孝子事亲,居致敬,养致乐,病致忧,丧致哀,祭致严,此五齐可谓尽孝事亲。”现今之世,竟有出殡时代替遗族哭泣的专业人士,着实可悲!再如,无嗣接代是不孝,弃亲不养是不孝……而佛教从表面上偏偏违背,佛教之孝旨在报恩,而不局限于今生之父母,我们生生世世受之父母的慈爱,即摄入于子之心,而始能实践孝行的表现。所以佛教的孝行是自然的流露,而不是束缚的表现。莲池大师对世孝与出世孝作了一个很精辟的解答:“世间之孝有三,出世孝有一。世间孝三,一者承欢侍綵而甘味以养其亲;二者登科入仕,而爵禄以荣其亲;三者修德励行,而成圣成贤以显其亲。这即为儒教的世间之孝。佛教之出世大孝,则劝其亲斋戒奉道,一心念佛,求愿往生,永别四生,长辞六趣,莲胎托质,亲见弥陀,得不退转,人子报亲,于是为孝。”更何况三界一切众生呢?又,人之于父母,服劳奉养以安之,孝也。立身行道以显之,大孝也。劝以念佛法门,俾得生净土,大孝之大孝也。由此可知,佛教与儒家孝的真正意趣所别也。

  摘自《弘化》2007年第3期

返回目录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