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觉之友•圆觉文教基金会:心经要义
圆觉之友•圆觉文教基金会:心经要义
般若波罗蜜多心要经
大持明金刚上师莲华金刚藏班智达吴公润江改译
圣观世音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自性归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一切法真空性,无相无不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性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识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无得、亦无失。以无所得失故,菩提萨埵依止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而住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超越颠倒,究竟涅槃。三世一切佛,亦依止此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而安住明空三摩地,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亲证大圆满觉。是故住持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
唵。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野。梭哈。
心经要义
今天下午讲《般若波罗蜜多心要经》,经文就照华藏祖师的翻译,而不依玄奘法师的译文。
「般若」的意思就是智慧,「波罗蜜多」是到彼岸,就是以智慧达到佛的彼岸。「心要」的意思是一个摘要,一个abstract 。因为《大般若经》总共有六百多卷,这一段是《大般若经》的摘要、精华,整部《大般若经》的 abstract ,所以华藏祖师把经名译作「心要经」,而不沿用一般习用的「心经」。又因它是摘要、是精华,所以很短,只有两百多字。
这部经是观世音自在菩萨说的,因为那次法会中舍利弗请问:「修般若波罗密多,要如何用功?」观世音菩萨就在释迦牟尼佛前入定,释迦牟尼佛加持他以后,再请他说的。现在我们的经文里面没有特别加上这一段,所以也就省去不讲。
今天我就照华藏祖师所翻译的经文来解说。为什么要照华藏祖师所译的经文,而不依玄奘大师翻的?因为玄奘大师在唐朝的时候所译的经文有些地方意思表达得不够清楚,容易造成误会,而华藏祖师在关键的地方改得很好,能够引导人正确地修行。我们现在就开始看经文:
「圣观世音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自性归空,度一切苦厄。」
「圣观世音自在菩萨」,就是我们平常所称的「观音菩萨」。
因为当年玄奘大师在翻译这部经的时候是唐太宗李世民在做皇帝,以前皇帝的权威很大的,连翻译一部经文,菩萨的名号有一个「世」字与他的名字一样,都不可以,一定要把它去掉,不能和他相同,这叫做「避讳」。现在是民主时代,我们应当恢复这本经的原貌,不必再管这些封建社会的习惯,所以华藏祖师就照原文直接翻译成「圣观世音自在菩萨」。
「圣」是表示他已经修成了;「观世音」表示他是从耳根圆通修成的;而「自在」则是非常地安详自在,表示他已经解脱了。
「圣观世音自在菩萨」所指的就是大家所修的四臂观音,或者观音菩萨,或是十一面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都是同一个。也有人修过气功的红观音,仍是他的变化身。还有不少人会问观世音菩萨是女生或是男生?观世音菩萨有男相,也有女相,也有不男不女,中性的。其实修成的状况是没有男女之分的,但众生应以何身得度,菩萨即随缘变现。所以我们讲观世音菩萨没有男女相的差别,这样比较好;如果讲成是不男不女,大家会以为是妖怪。
现在我想讲一下我自己第一次读这本经时的感受:我还没有学佛之前经历过一些事情,以后我就决定要学佛了。当我下决心要学佛,就想应该找一本佛经来看看。
那时候我已经三十多岁了,比在座的有些人年纪都大,但却从来没有读过一本佛经,因为听说《心经》最短,我想就从这本最短的经开始看好了,所以就去书店请了一本玄奘大师译的《心经》,后面还有注解的。
拿到家里就开始读,看到第一句话,就是「观自在菩萨」,我当时不懂什么是「观自在菩萨」,就翻后面的注解看,注解说是「观世音菩萨」。噢,原来这本经就是观世音菩萨说的。
可是奇怪的是此时我的眼泪忽然像泉水一样汨汨流下,无法停住,而心里面充满一种特别的感觉,我也讲不出来。这下子可把我吓到了,这本经倒底是怎么搞的?怎么会让人这样?我不敢再看下去了,立刻合起书来;又怕给人看到,所以赶快把门窗关了起来,坐在屋里让它流,就这样一直流了一个钟头,泪水才止住,但是心里面很舒服,那种感觉有一点像是内心深处一直要找的东西给我找到了。
其实我也不知道自己要找什么,但是心里面一直像要寻找一个什么东西似的,而一看到这句话,就觉得找到了!
情况就像一个人小的时候随家人逃难,最后失散了,不知道自己的母亲在哪里?长大以后有一天忽然找到了,是那种感觉。不过这件事情仍然太奇怪了,我只看了第一句话而已,居然会有这种反应!
又过了三个月以后,有一天等家里的人都出去了,我才敢再打开《心经》,只看第一句话,看看会不会又出问题。谁知道相同的情况又开始了,眼泪又像自来水一样一直流,停不下来,我只好再次把书合上,把窗子关好,躲在屋子里让它流,这次又流了差不多一个钟头。过了几个月,我又再试了一次,结果还是一样,我没办法再看下去。直到第四次,前几次的状况没有再发生,我才能把整本《心经》看完,才知道内容是什么。
好,说完了这段经历,我们再往下看。
第二句经文是「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当我第一次读到这里,就觉得这一句话如果没有弄懂,后面就不容易明白。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所谓「行深」就是实行至深处,而「般若波罗蜜多」是什么?注解说是入定,而入定又是什么?书上并未说明,我不知道要怎么做。一直到几年后,我遇到华藏祖师,才晓得入定。
其实入定的方法很多,一心三观、数息法……等都是,但在实践层次,不能背那么多复杂的偈子。一个随时随地都要用的方法是不能复杂的,一定要很方便,随手一拿就可以用,这个便捷的方法是什么呢?就是华藏祖师教的「眼见色,心中无色;耳闻声,心中无声」或者是「回头是岸」。
「回头是岸」还不好,还要找「知觉者」,仍有点啰唆。所以最好用的还是「眼见色,心中无色;耳闻声,心中无声」,只要记得这一句就好了。
意思是我们的眼睛可以看见东西,但是心中没有这个相,而是空的。一察觉心是空的,而且做得够深,就是「行深般若波罗蜜多」。这一句话很简单,但是做得深与浅,差别是很大的。
「眼见色,心中无色」,眼睛是看到的,并没有把所看到的东西化成没有;可是虽然看见了,心里面却没有这个东西。真的彻底做到心里面没有这个东西,就是回头到了彼岸,也就是回头找到了「本来面目」、「知觉者」,就这么一句话已经把佛法说完了。所以「行深般若波罗蜜多」看起来好玄,其实就是这个意思而已。
接着就是「照见五蕴自性归空」,这一句是全经的精华,非常重要。
我们已经知道「行深般若波罗蜜多」就是「眼见色,心中无色」,一旦实行得很深的时候,就会照见五蕴自性归空。
「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色」只是简称,其实还包含了声、香、味、触、法。「受」是接受,也就是feeling 。「想」是第六识。「行」是第七识。「识」是第八识。
色、受、想、行、识就等于所有外界有形有相的世界,我们不但能看到,同时可以感觉得到,而且还可以察觉到自己的识心在想东想西;「行」是抽象的思考,你也能观照到;而第八阿赖耶识这些种子你也能体会到——那不是把整个宇宙物质世界及心灵世界全都掌握了?「五蕴」指的就是这么复杂众多的世界,而这森罗万象全部照见自性归空。
以前玄奘大师把这个地方翻译成「照见五蕴皆空」,这样翻,容易被人家误解成:眼睛这么一看,世界就全都化空了,没有了——实际上,解成这样是做不到的,除非眼睛瞎了,耳朵聋了,或者是脑子没有了,否则这么一照,仍会见到有形有相的世界。
很多人依照这段译文努力去修练,想把五蕴照得没有,但如此辛苦照来照去,五蕴仍然在,怎么修都不成,所以华藏祖师就把这个地方改成「照见五蕴自性归空」。
但这样翻译,刚开始我还是看不太懂。我知道他的意思并不是要把这五蕴变空,心灵运作的方式不是直接把五蕴变空掉,但是这个「自性归空」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是说这个五蕴的自性归空呢?还是这五蕴要归到自性空呢?
这个地方我就不太懂,也想了很久,我觉得应该把它解释成「照见五蕴还归自性空」,把五蕴摄回来,还归到自性空,应该是这么解释。所以我就拿着经书去请教华藏祖师,问他到底应该是照见五蕴的本性还归空性,还是照见五蕴还归自性空?到底是那一个?他听了我的问题以后,就陷入沉思。
这次我注意他回答的时间,因为我师父一向回答问题都不必想的,你一问他,他立刻就回答你。但是这个问题他想了很久,差不多想了十五分钟,然后才写给我。究竟他把这一段改成什么呢?——「照见五蕴还归自性法性空」。
我那个时候还不懂法性,所以他加上了「法性」以后,我就特别注意去了解法性。而他写给我的时候,我还是只能了解到「照见五蕴还归自性空」,还只了解到这地方;直到日后我了解了法性以后,才能体会华藏祖师要改成「还归自性法性空」的用意在那里。
「照见五蕴还归自性空」,就是我们观察五蕴时,发现五蕴的源头在自性,这就是摄心内证的方向,沿此方向做得深,就会到达自性,到达你的「知觉者」;但是「知觉者」本身是没有办法被知道的,所以你到达的是什么呢?就是空。
你感觉到的就是空,找不到东西,没有一个东西可以被你找到,那种空空的感觉,就是自性空。(要注意:自性空是不被知的!如果那个空能被你观察到,仍不是自性空。)你的心真的回到自性,五蕴也随之归空。因为五蕴之所以会被观察到,是你的自性观察它而有的;若把心收回至自性,这些五蕴也随之回归自性(观察它的主人)而归空了。
如果你的境界只在自性而不是法性,是什么五蕴没有呢?是你身体这个五蕴没有了,不是整个世界。如果你的境界到达法性,那么不只是这个身体没有,整个宇宙都收回去了,没有了。
所以「行深般若波罗蜜多」,修练的时候,运作的方式是什么呢?
就是虽然照见五蕴,但心中没有五蕴;眼见色,心中没有色;耳闻声,心中没有声;鼻嗅香,心中没有香;舌尝味,心中没有味;身受触,心中没有触;意思想,心中没有想——就这么运作。
你观察到了五蕴,但是心里没有,你的心就回到那个没有五蕴的自性也好,法性也好,回到了那里,就是回到你的「本来面目」,回到你的「知觉者」,整个就回去了。因为万法是你造的,心一回去以后,你不造了,它们也就不见了。所以这个宇宙是法性造的,这个身体是你的自性造的,一收摄回去,因为自性本来是空的,你造的东西也就跟着空了。
因此华藏祖师在原译文后面要加一个「法性」,改成「还归自性法性空」,这里面是有层次的。而一般人大概先能做到的只是还归自性空,照见五蕴还归自性空。当你做成功的时候,会发现自己的身体不见了。
这方面我很早以前就有经验,发现身体不见了,不是忽然间一下子不见的,而是好几天慢慢不见的。就好像有些人画画,画完后,如果颜料不好,就会慢慢褪色,色褪了以后,相就不见了,画的东西就没有了,只剩下一张白纸,状况就像这样。
不只是身体,连我的衣服也看不见了,越来越没有了,我就要消失了。这时候我不禁担心起来:糟糕!我的家人会以为我消失了。但我注意到他们仍然看得见我,我才放心。可是我却看不见自己了,没有了——就是还归自性空,但还没有到法性空,这个世界还在。开始时我真是吓了一跳,怎么搞的会有这种事情?
一旦能照见五蕴自性归空以后,就接到下面:「度一切苦厄」。
真是奇怪,什么东西都没有了,怎么能度一切苦厄呢?事实上,只有在这个时候才有能力度一切苦厄!因为五蕴全都这样化空了以后,你就自在了,没有什么限制了,那么什么问题、什么苦厄,你都能一化就把它化空了,也就可以度了。到了这一步,世上所有的问题都没有了,因为一切的苦厄都在五蕴当中!
要怎么化呢?把它一摄归空,就没有了,所以「度一切苦厄」是「用法」,对不对?前面「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自性归空」,我们说这是修「体法」。「体法」是帮助人修行成道的法,一旦修成了,「体法」也就是「用法」。
也就是说:「体法」本身就是「用法」。苦厄如果度不了,就是因为你化不空。如果照见五蕴自性归空,只能解自己的问题;如果能够照见五蕴还归自性法性空,那么整个宇宙的问题,都有办法化掉,所有这些苦厄都有办法度。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就是舍利弗,在释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中,是智慧第一。于是观世音菩萨就告诉舍利弗:「色不异空」,「色」是五蕴当中的一个,包括了一切有形有相的东西。「不异」就是没有差别。「色不异空」就是一切有形相的东西,与自性空是没有差别的。因为「色」是「自性空」造出来的,它们就是它,因此「色不异空」。
「空不异色」,是反过来说,「自性空」和「色」也是一样的。心一摄回去,色相就归空了;心一放出来,这个宇宙的色相又出来了,所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而再进一步说,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若用数学的讲法就是全等,「空」全等于「色」,「色」全等于「空」,这两个完全相等。
当然我们把前面这一段作此解释,后面的就很好懂了,是吧?「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情况和前面相同,就不再解释了。
「想」也是一样,「行」也是一样,「识」也是一样,都是与「空」不异,与「空」全等。不但「空」可以全等于「色」,「色」也可以全等于「空」,是两边通,两边全等,这样过来可以,反过去也可以。有些人可以做到「空即是色」,但是「色即是空」就没有办法了,那样不够的,要两边都全等才可以。
「舍利子,是一切法真空性,无相无不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观世音菩萨又再继续说:「舍利子,是一切法真空性」,这里华藏祖师又把玄奘大师的翻译做了一点修改,玄奘大师原译「是诸法空相」,但这个「相」字会误导人,因为修到这个地方已经没有相,如果又讲一个空相,就很奇怪——空既然没有相,怎么又有一个空相?会让人的脑筋转不过来,所以华藏祖师这里就改成「是一切法真空性」,这样的文字就不会让人苦恼了。
「是一切法真空性,无相无不相」,它没有相,同时又无不相,它什么都相,所以是无相无不相。这是个什么东西?这个东西找不到相的,比如说这里有一个杯子,它说没有杯子相,又说无不相,即什么相它都是,这就令人难以了解了。究竟有哪一个东西具备这种特质?我们找不到这样的东西,也找不到这样的相,因为它就是一个空性,是「知觉者」的特质,是我们佛性的特质,也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的特质。
「本来面目」是什么样子?没有样子,只是真空性。说它是什么样子,其实找不到。它没有面目,无不面目,什么面目都是,它是无相无不相这种状况。
「不生不灭」,它既没有生出来,也没有灭掉,就是没有生,也没有死,这是什么东西?「不垢不净」,它既不骯脏,也不干净。我们说修行要清净,但它不清净,可也不骯脏。「不增不减」,它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那它是什么?究竟一切法的真空性是怎样的?就是「无相无不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超越了一切相对二边。
讲到「不增不减」,我这个学科学的人,就想要讲一讲科学了。数学里面大家都学过无限大,是吧?你们一定知道的。一个无限大再加一个无限大,等于什么?还是等于一个无限大,对不对?这是「不增」。无限大减掉一个无限大等于什么?仍然是无限大,这是「不减」。现代科学里面数学的无限大就是不增不减,你看科学里的无限大和真空性是相符的,没有办法脱离一切法真空性。
「是故空性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识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无得、亦无失。」
「空性」就是一切法真空性,也就是「本来面目」,也就是「佛性」,也就是「自性」、「法性」,也就是「知觉者」,这个「空性」就代表这些。「是故空性中无色,无受、想、行、识」,空性中没有色,没有受、想、行、识,都已经归空了,当然没有——这是空五蕴。
「无眼、耳、鼻、舌、身、意」,空性中也没有六根。「无色、声、香、味、触、法」,也没有六尘。「无眼识界」,六识虽只举一个,当然还包含耳识、鼻识、舌识、身识等其他几识,所以「无眼识界」就是说包含眼识在内的其它几识也都没有。「乃至无意识界」,最后连意识也没有——这是空十八界。
「无无明」,「十二因缘」最后的无明,空性中连无明也没有了。「亦无无明尽」,大家要注意这句话,「尽」就是把它去除尽了。「无明尽」,是把无明破除光了;「亦无无明尽」,就是把无明破除尽了的这件事也没有。
「乃至无老死」,这仍在讲「十二因缘」,是其中最浅的层次,就是老、死,人在轮回中最后不是生、老、病、死吗?但在空性中没有老、死。「亦无老死尽」,意思是说生、老、病、死这些事情也没有了的情况也没有。这一点有没有问题?就是说我们把无明破光了,破得干干净净,甚至把「十二因缘」每一环节都破尽了,但在真空性中这些破尽的事情也都没有的。
因为如果说我们把无明破除光了,那还是有一件破除光了的事情在那里,是不是?而空性中是连这些事情也没有,没有到什么都破除得很彻底、很干净——「十二因缘」,是中乘缘觉的修法,修成就是辟支佛。这里连「十二因缘」也空了。
「无苦、集、灭、道」,则是小乘声闻的修法,他们修苦、集、灭、道四圣谛。然而在空性中,小乘人辛苦修行的苦、集、灭、道也都没有了。
「无智、无得、亦无失」,菩萨努力修行,有什么般若智,但佛性中也没有什么智不智;也没有修成得到什么,当然也就没有失掉什么。这句「亦无失」玄奘法师翻译的原文并没有,是华藏祖师加上去的,如此才能离相对的二边。
「以无所得失故,菩提萨埵依止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而住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超越颠倒,究竟涅槃。」
「以无所得失故,菩提萨埵依止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而住故」,我们通常苦恼,都是因为在那里患得患失,而菩萨(即「菩提萨埵」的简称)一旦证入空性、证入本来面目,根本就没有得,也没有失。因为没有什么得失,所以能安住在甚深的般若波罗蜜多里。
如果你说今天有一个什么成就、什么感应,或有一个本事可以解什么什么,那就是有所得,此时人很容易洋洋得意,而障碍自己的修行;又倘若今天亏了什么,令你十分烦恼,心在得失中打转,就不可能安静。惟有无得无失,菩萨才能安住在甚深的禅定中。
「心无罣碍」,因为菩萨心中没有得失,什么都空空的,还有什么好牵挂的?钩子也没有地方可以挂了,找不到东西挂了。「无罣碍故,无有恐怖」,没有了罣碍,所以没有恐惧,心里面没有什么好担忧的。
比如圆寂的时候不能往生,要怎么办呢?菩萨根本不担心这个问题。心中没有任何罣碍,没有什么担忧恐惧。「超越颠倒,究竟涅槃」,因此就超越了颠倒,也就不颠倒了。这样就到了究竟涅槃,修成功了,没有事了,而且菩萨连这个自己已经修成的念头也没有。
「三世一切佛,亦依止此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而安住明空三摩地,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亲证大圆满觉。」
「三世一切佛」,指所有的佛,过去、现在和未来一切佛。
「亦依止此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而安住明空三摩地」,就是过去的佛是这样,现在的佛是这样,未来要成佛的人还是一样,都要依止此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而安住明空三摩地。事实上这里的「明空三摩地」已经是多说的了,大家不需要追问要明要空,那到底是什么?你这样子去想,又着相了,连这个都要没有,什么都没有才叫「明空三摩地」。
「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复显无上正等正觉(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为原来此正觉为无明所障,现在恢复了;于是「亲证大圆满觉」,就能证入大圆满觉。后面这些句子都是在锦上添花,如果前面的经文能懂,这些话就一定会懂。
「是故住持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只要你安住在般若波罗蜜多,也就是能安住甚深的禅定,就是大神咒,就是大明咒,就是无上咒,就是无等等咒││这是没有声音的咒。也就是若能定到空,那个就是咒,是非常神奇的、无可比拟的,就是所有一切咒。「能除一切苦」,就能够把一切苦都除掉。「真实不虚」,这里特别强调这是真实的,不是说空话。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唵。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野。梭哈。」
最后观世音菩萨又发慈悲心说了一个咒,让人好依之修持,因为大家还没有修证到,所以就传一个咒好让大家依止。
「唵。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野。梭哈。」这个咒整个的意思就是前面所说的,只是用这个咒来代表,而持咒就是要体会到前面所说的意义。当然这些咒音也有解释:
「唵」,是皈依三宝。「揭谛」是自度,即要去「我执」。第二个「揭谛」是度他,即去「俱生我执」。「波罗揭谛」,是度登彼岸,即要去「法执」。「波罗僧揭谛」,是一切众生度登彼岸,即要去「俱生法执」——这四句表明要去种种执着。「菩提野梭哈」,是说无上菩提迅速成就。所以真正的咒就是「般若波罗蜜多」,就是入定,就是「眼见色,心中无色」,就是摄心内证,就是皈元回到自己的本性,这些才是真正的咒。
大家如果听过我讲很多遍以后,你会知道我每次虽换不同的题目讲,其实所讲的就只是一个,没有别的,只不过换不同的方式说而已。如果你们会读佛经也是一样,各位不要看《大藏经》那么多,其实说的就是这一个,要修的也只是这一个。
好,以上就把《心要经》讲到这里,如果有听不懂的地方,现在可以问。大家都没有问题了,那么就一起来持咒:
「唵。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野。梭哈。」
【编者的话】
《心经》是佛经中最重要的经典,一般佛子虽会背诵,但皆感义理深奥,难以了解。故编者特选梁乃崇教授去年赴马来西亚弘法的讲经开示「心经要义」作为本期「圆觉之友」。本书题目所以未遵华藏上师原译「心要经」,而用「心经」两字,实为从俗之故;希望藉此吸引广大佛子来读本书,而对自性真空能有正确的领悟。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