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四章 三论、唯识和密诸宗的心性论 第三节 密宗的本不生即心实际说

       

发布时间:2013年12月27日
来源:   作者:方立天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四章 三论、唯识和密诸宗的心性论 第三节 密宗的本不生即心实际说

 

  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印度密教大师善无畏(637-735)和金刚智相继来唐,传播密教。随后经中国佛教学者一行(683,一说673-727)和自印度来唐的不空(705-774)的阐发,进而创立了密宗。其中一行在密宗的理论创建上贡献颇为突出。一行广采经论,吸收中观学派和瑜伽行派的基本思想,以及《大乘起信论》的理论,来阐释密教的重要经典《大日经》。他在笔录《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大日经疏》)中,论述了既与天台、华严等宗派相近似,又有自身特色的心性论,从而为「即身成佛」说提供了理论基础。

  一、三界无二无别

  一行认为心、众生和佛性三界是无差别的,他说:

  界有三种,所谓法界、心界、众生界。离法界无别众生界,众生界即是法界;离心界无别法界,法界即是心界。当知此三种无二无别。〔注释:《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卷3,《大正藏》第39卷,610页下。〕

  这里所讲的法界,是指「一真法界」,即真如、佛性。心界,即自心。一行认为,心、众生、佛性三者相即不离,没有差异。这与天台、华严两宗所推崇的心、众生和佛三无差别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密宗在此基础上又形成心、众生、佛「三平等观」,以观照心、众生、佛三者无差别,把它作为重要的修持方式。

  密宗还宣扬心、虚空、菩提三无差别的思想,一行说:

  今复结言虚空无垢即是心,心即是菩提,相本同一相,而有三名耳。即此一法界心,虽因缘毕竟不生,而不坏因缘实相。以不生故,则无能所之异;以不坏故,亦得悲为根本,方便波罗密满足,即是究竟不思议中道义也。〔注释:《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卷1,《大正藏》第39卷,589页上。〕

  「虚空无垢」,即虚空清净,无所得。心既是虚空无垢,也就是菩提智慧。心、虚空和菩提三者同一相。这心也称为「一法界心」,是不生、不坏的,即是绝对的、永恒的存在。显然,这心是众生成佛的根据,是人类和宇宙的本原、本体。

  二、本不生即心实际

  一行以心的「本不生」来阐述自性清净心,他说:

  观一切染净诸法,乃至少分,犹如邻虚,无不从缘生者。若从缘生,即无自性。若无自性,即是本不生。本不生即是心实际。〔注释:《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卷2,《大正藏》第39卷,604页下。〕

  本不生际者,即是自性清净心。自性清净心即是「阿字门」。〔注释:《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卷1,《大正藏》第39卷,589页下。〕

  「本」,是根本、元初的意思。「际」,实际。「本际」,原本实际。「本不生际」,意为不生不灭的本际,不生际是万物之本。这两段话的意思,一是一切事物都从缘而生,从缘而生即无自性。这种无自然性就是「本不生」;二是本不生就是自性清净心,也就是心的实相;三是自性清净心就是「阿字门」。在一行看来,心是本不生的,无自性的,自性清净的,也就是超越生与不生、相与无相、前际与后际的绝对精神性实体。

  本不生,也是「阿字门」,又称「阿字本不生」。阿字是梵文字母中最初元音A(a),《大日经》用以象征元初、原始、本原的意义,并视作宇宙人生的根本。一行发挥说:「阿字是一切法教之本,凡最初开口之音皆有阿声,若离阿声则无一切言说,故为众生之母。」〔注释:《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卷7,《大正藏》第39卷,651页下。〕阿字作为众生之母、众字之母,一切法都由它所生,从而含有非同寻常的涵义。一行说:「阿字自有三义,谓不生义、空义、有义。如梵本阿字有本初声,若有本初则是因缘之法,故名为有。又阿者是无生义,若法揽因缘成,则自无有性,是故为空。又不生者,即是一实境界,即是中道。」〔注释:同上书,649页中。〕

  这是运用中观学派的假(有)、空、中的三谛来阐述阿字的意义,从而把阿字本不生说归结为一种中道境界。在阿字的多重意义中,最根本、最具体表性的意义是本不生。阿字是万物的本原、万物体性的本初,而阿字自体本不生,是为万物实相的根本原理。所谓阿字门,是在「观察时则知本不生际是万法之本,犹如闻一切语言时即是闻阿声。如是见一切法生时,即是见本不生际。」〔注释:同上书,651页下。〕「若见本不生者际者,即是如实知自心;如实知自心,即是一切智智。」〔注释:同上书,651页下。〕「一切智智」,指一切智慧中的最高智慧,即佛智。这是说,事物从众缘生,而能生的缘又从众缘生,如此辗转从缘,则可懂得本不生际是万物之本,犹如阿声是一切语言之本一样。由此见一切事物时,若能体悟阿字本不生之理,也就悟见本不生际。如此众生也就能了知自心的本原,得佛的智慧,而自身也与佛无二无别。这个作为万物之本的本不生也就是众生的自性清净心,就是中道境界。也就是说,在密宗看来,众生的清净本性与万物的本原以及理想的境界是统一的。

  三、心自觉心

  众生心的实相是本不生,是自性清净,也是菩提智慧。一行说:「心实相者,即是无相菩提,亦名一切智智。」〔注释:《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卷1,《大正藏》第39卷,588页上。〕「无相」是指心虚空相,虚空是离一切分别,无固定相状,是普遍存在,毕竟清净。「无相菩提」即心具有虚空相的智慧。心的实相既然是菩提,那么,成佛的关键就在于觉证自心。一行说:

  所谓众生自心,即是一切智智,如实了知,名为一切智者。是故此教诸菩萨,真语为门,自心发菩提,即心具万行,见心正等觉,证心大涅槃,发起心方便,严净心佛国,从因至果,皆以无所住而住其心。〔注释:同上书,579页中。〕

  意思是说,众生自心即是佛的最高智慧,因此,密教主张真言门,强调自发菩提心,至严净心佛国,都要不住于各种杂心,而住于菩提心。住于菩提心,返心自证、自觉,就能得悟。这也就是「心自证心,心自觉心」〔注释:同上书,587页下。〕

  密宗认为,成佛的关键是觉证自心,而「菩萨初发心时即名佛」〔注释:《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卷1,《大正藏》第39卷,591页上。〕,「初发心时便成正觉」〔注释:同上书,587页中。〕「初发心」指发菩提心,众生、菩萨当发菩提心时即成为佛。由此密宗又提出「即身成佛」说。即身成佛又作现身成佛、现生成佛。它强调发菩提心后,无须经过长时期的修行历程即可成佛,亦即以现在由父母所生的肉身,就可登上佛究极的果位。密宗特别强调即身成佛,与即心作佛不同,它是在人的色身(肉身)上论定当体即是佛。一行说:「若行者能了达如是不动之轮,而布诸明。……即同毗卢遮那。」〔注释:《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卷14,《大正藏》第39卷,725页上。〕「不动」,指阿字菩提心。「轮」,是转生的意思,此指字轮,意为从一梵语文字而轮转生出多字,故称。「不动之轮」,是指阿字菩提心。以本不生之故而无动无退。能生一切字轮而轮转不穷。毗卢遮那又作大日如来,为密宗供奉的本尊与最上根本佛。这是说,众生如能彻底了达不动之轮,即阿字菩提心,通过特定的修行,自身即与毗卢遮那佛融为一体,而成为佛。

  此外,密宗还认为,众生乃至草木国土,都是毗卢遮那佛即大日如来的法身。又认为地、水、火、风、空、识「六大」是一切事物的体性,佛、众生及其所住的环境都由六大所造,互不妨碍,相融相渗;六大是佛性,众生和草木国土的自体即是本来佛,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有情与无情都能发心成佛。

返回目录

-----------------------------------------------------------------------------------------------------------

更多方立天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