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五章 禅宗的理论要旨与慧能前禅师的心性思想 第五节 神秀的染净二心说

       

发布时间:2013年12月27日
来源:   作者:方立天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五章 禅宗的理论要旨与慧能前禅师的心性思想 第五节 神秀的染净二心说

 

  神秀(606-706),早年博览经史,后出家学佛。约50岁时随弘忍学禅,成为弘忍禅师门下的上首弟子。史载,弘忍禅师曾叹曰:「东山之法,尽在秀矣!」〔注释:张说:《唐玉泉寺大通禅师碑铭并序》,《全唐文》卷231,2334~2335页,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2。〕神秀尊奉《楞伽经》的思想传统,又以《大乘起信论》为先要,弘扬心净尘染,离念净心的观心禅法。因神秀与慧能、神会禅法的歧异,弘忍门下发生了分裂,形成了南北之争,以致有「南能北秀」之称和「南顿北渐」之说。神秀实为当时北方禅学首座,也是中国禅学史上的重要人物。关于神秀著作,史载不一。《楞伽师资记》谓神秀「不出文记」,似乎没有著作;可传世的有《北宗五方便门》,晚近又在敦煌发现写本《观心论》一卷,这些可能是神秀门下记述神秀说法整理而成的作品。据现有史料来看,神秀心性论的中心思想是染净二心说。

  神秀禅修的终极目标是成就佛果,而成佛的关键,在神秀看来是「心」。他说:「心是众善之源,是万恶之主。……常乐由自心生,三界轮回亦从心起。」〔注释:《观心论》,《大正藏》第85卷,1273页上。〕意思是心是善法恶法等一切诸法的根本,佛法和众生的善恶行为及其结果,都是由心决定、由心产生的。又说:「佛者,觉也,所谓觉察心源,勿令起恶。」〔注释:《观心论》,《大正藏》第85卷,1273页上。〕所谓觉悟成佛就是觉察自心的本原,不生起恶念。又据载,神秀还说:「一切佛法,自心本有;将心外求,舍父逃走。」〔注释:《景德传灯录》卷4,《大正藏》第51卷,231页中。〕认为自心本有佛法,不应向外求佛。这是继承道信以来的东山法门,着意追求自心的觉悟,不应向外求佛。这是继承道信以来的东山法门,着意追求自心觉悟,也就是超越了单纯的坐禅、冥想,转而深入探索带有形而上性和绝对性的自心,探索自心的体用及其相互关系和转化,以成就佛果。《观心论》有一段重要的话,文说:

  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了于四大五蕴,于空无我中,了见自心有二种差别,云何为二?一者净心,二者染心。其净心者,即是无漏真如之心;其染心者,即是有漏无明之心。二种之心,法尔自然,本有俱有。虽假缘和合,本不相生。净心恒乐善因,染体常思恶业。若真如自觉,不受所染,则称之为圣,遂能远离诸苦,证涅槃乐。若随染造业,受其缠覆,则名之为凡。于是沉沦三界,受种种苦。何以故?由彼染心障真如体故。《十地经》云:「众生身中有金刚佛性,犹如日轮,体明圆满,广大无边。心为五阴黑云所覆,如瓶内灯光,不能显了。」又《涅槃经》云:「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无明覆故,故不得解脱。」佛性者,即觉性也。但自觉觉他,智惠明了,离其所覆,则名解脱。故知一切诸善,以觉为根。因其觉根,遂显现诸功德树,涅槃之果,因此而成。〔注释:此处引用《观心论》,所据版本为(伯4646)《敦煌宝藏》第134册,217~218页,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86。〕

  「菩萨摩诃萨」,指求无上菩提的大乘修行者。「深般若」,指深妙的真如之理。「波罗密多」,是从生死的此岸渡至解脱的彼岸。「四大五蕴」指的是人身。「三界」,指众生所居的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一段话是神秀心性论思想的基调,其思想要点有二:

  其一,自心的体用关系。神秀认为,自心是体,自心体的用为净心与染心二心。又认为,用由体起,但体与用不可混同。犹如明镜,它的体是本有清净性,它的用是一视同仁地把清净东西和污染东西都映现出来。明镜映现出污染东西并不说明镜的体也也是染污的,两者是有区别的。这也就是说,在神秀看来,净心是自心心体的作用,净心与自心二者是统一的。染心对心体则有覆障作用,若心体为染心所覆,就不能显现出来,因而也不能得到解脱。心体虽受染心覆障,但其清净本性并不受渗透、污染,并不发生变化。心体若离开染心的覆障,也就显现功德,而得解脱。前面我们论及道信的《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文中讲了心体心用,其心用是指心的恒寂作用,是完全与清净体性一致的。神秀则继承《大乘起信论》和弘忍的染净二心论,讲净染两种对立的作用,也就是由一心而展开为二心了,这种心的二元论倾向是禅学心性论思想的重要观念。

  其二,染净二心的相互关系。神秀认为二心性质不同,互不相生,二者是独自共存,而不是互相派生的关系。二心同是自心的作用,因而都是本来具有的。染心会造恶业,若随着染心造作恶业,就是凡夫,就会陷入生死轮回的种种苦难之中。净心喜造善业,若随着净心造作善业,就是圣人,就能超脱苦难而进入涅槃境界。「心为出世之门户,心是解脱之开津。」〔注释:《观心论》,《大正藏》第85卷,1273页上。〕神秀认为,依染心而受苦难,依净心而得解脱,二心性质不同,所带来的结果也不同。

  神秀着重运用《大乘起信论》的染净二心说来建构其心性论的思想体系。上述引文表明,神秀把净心、真如心、真如体、金刚佛性、佛性、觉都视为同一层次,甚至是同一意义的概念,也就是把道德清净、智慧觉悟视为人类最深层的本质,从而为众生成佛提供了形而上的主体性根据。同时,神秀又十分重视对染心的内涵、表现、体性和危害的阐述。《观心论》述及由染心生起八万四千烦恼和如恒河沙数无量无边的情欲、恶念。这些烦恼、情欲、恶念,归结起来,就是贪、瞋、痴「三毒」。而三毒又和「六贼」相连相通,三毒「若应现六根,亦名六贼。其六贼者,则名六识。出入诸根,贪着万境,能成恶业,损真如体,故名六贼。」〔注释:同上书,1270页下。〕「六根」,指眼、耳等感官和思维器官及其认识能力。「六识」是指六根的认识作用、内容。「六贼」,本指产生烦恼根源的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因六尘以眼等六根为媒介,能劫夺善法,产生恶法,故譬喻为贼。由此也进而以「六识」为「六贼」。在神秀看来,人的见闻觉知都是贪着外境,犹如是贼,危害极大:「一切众生由此三毒及以六贼,惑乱身心,沉没生死,轮回六道,受诸苦恼。……求解脱者,除其三毒及以六贼,自能除一切诸苦。」〔注释:《观心论》,《大正藏》第85卷,1270页下。〕据此,灭除三毒,清净六根也成为神秀禅修的根本内容。又,染心是用,是以自心为体的。这也就是说,三毒、六识都是众生本有心灵偶然妄动所导致的结果,其根源在于自心。染心是一种作用,一种现象,它本身并非自体。《大乘起信论》和《观心论》都称,三毒、六识如同狂风,激起海面千重浪。认为三毒、六如同以海水为自体的波浪,若能观照波浪本来是海水,那么也就认识到狂风空无自性了。同样,若能洞彻三毒、六识只是自心的作用,那么也就明了三毒、六识本无自性,而不能独立自存了。由此,排除三毒、六识,追求觉悟原本自心,成为神秀禅修的基本方法。

返回目录

-----------------------------------------------------------------------------------------------------------

更多方立天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