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看佛教的“花花世界”——从几则有“花”的佛教成语认识佛教(唯正)

       

发布时间:2013年12月02日
来源:   作者:唯正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看佛教的“花花世界”——从几则有“花”的佛教成语认识佛教(唯正)

   看佛教的“花花世界”——从几则有“花”的佛教成语认识佛教

  唯正

  汉语成语是经过千锤百炼而形成的语言精髓之一,是汉语词汇宝库中的璀璨明珠,一直为人们所喜闻乐见。随着佛教广泛而深入的传播,汉语中的成语也极大地丰富起来。这些成语,有的来自汉译佛经,如“不即不离”出于《圆觉经》:“不即不离,无缚无脱,始知众生本来是佛。”“生老病死”见于《法华经》:“生老病死,四苦也。”有的来自我国古大德著述的各种禅宗典籍。如“一刀两断”语本于《五灯会元》卷十二:“一刀两段,未称宗师。”意谓虽能干净利落地判断是非邪正,但未能圆融一体,和光同尘,也称不上“宗师”。

  佛典、佛偈的大量渗入,与佛教文化有关的佛教成语也让人目不暇接,使汉语的成语更加丰富,更加五彩斑斓。如拈花微笑、不立文字、一知半解、红炉片雪、顺水推舟、空中楼阁、不可思议、指点迷津、皆大欢喜等等。

  莲花是一种吉祥清净的花,出污泥而不染,洁香可爱,是古往今来文人笔下高歌咏叹的对象,北宋文人周敦颐的《爱莲说》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的洁身自好之美。“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篇传世美文也恰恰正是作者身居尘世、远离凡俗而历练出的高尚人格所透射出的精神灵光。

  在佛教中,花为“水、香、花、果、饮食、灯明”六种供物之首,表万行开敷而庄严佛果的寓意。《观无量寿经》上称:“佛心者大慈悲是”;《大日经》疏八日:“花者,是从慈悲生义。即是净心种子于大悲胎藏中,万行开敷庄严佛菩提树,故说为花。”以六种供物配于六波罗蜜,则花当于忍辱波罗蜜。以花有柔软之德,使人心缓和之故。《诸经要集》中详说了以花供佛之殊胜功德。

  “莲花”是佛教的象征,佛国也指莲花所居之处。也称“莲界”。佛经称“莲经”,佛座称“莲座”或“莲台”,佛寺称“莲宇”,僧舍称“莲房”,架裟称“莲衣”等等;。莲花图案也成为佛教的标志。寺院墙壁、藻井、栏杆、桌围、香袋、拜垫等之上,也到处雕刻、绘制或缝绣着各种各色的莲花图案。

  大雄宝殿中的佛祖释迦牟尼,端坐在莲花宝座之上,慈眉善目,莲眼低垂,被称为“莲花王子”。菩萨,有的手执莲花,有的脚踏莲花,或作莲花手势,或向人间抛洒莲花(如天女)。可见花中之“莲花”与佛教有着殊胜的因缘。

  1、佛托胎就有“象口含莲”和降生有“步步生莲花”等成语流传至今。

  释迦牟尼的一生经历了八个主要的阶段,称为“八相成道”,亦称“八相示现”。《佛本行集经》等详叙了释迦牟尼在过去世早已成道,为了度化众生,化身“示现”八种相状,应时对机地降生人间。《起信论》所说“八相”是:“从兜率天退,入胎,住胎,出胎,出家,成道,转*轮,入于涅槃。”托胎时,释迦化乘六牙白象,象口含白色莲花,下降北天竺迦毗罗卫国,从净饭夫人摩诃摩耶的左肋入胎。释迦在胎中为诸天说法,此即《起信论》所开“住胎”之相。佛祖降生于四月初八日,释迦自摩耶夫人右肋出胎,诞生于兰毗尼园的无忧树下,成为悉达多太子。.《佛本行集经·树下诞生品》记载:释迦牟尼在兰毗尼园“生已,无人扶持,即行四方,面各七步,步步举足,出大莲华”。《大庄严经·诞生品》等亦有类似记载。就是说太子下地就能独立行走,周行七步,步步生莲花。当时并且举目四顾,自谓:“天上天上,唯我独尊。”时天雨香花,九龙吐水为太子沐浴。

  2、源于佛本生故事的“借花献佛”。

  典故出自《佛本行集经》等佛本生故事中。据载,昔时有一婆罗门弟子,名曰善慧,于参访途中,至莲花城,闻燃灯佛将前来莲花城说法。善慧欲以鲜花供养燃灯佛,然国王已囊括全城鲜花以供养燃灯佛。善慧寻遍全城,不得一花。后于井边遇一年轻婢女,手捧一瓶,瓶中藏七茎优钵罗花,善慧乃恳切求花,“为欲成就一切种智,度脱无量众生”,愿以五百钱购取五枝莲花。婢女受其至诚所感,遂许以五茎,唯留二茎寄托善慧献佛,以积自己之功德。《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一:“今我女弱,不能得前,请寄二花以献于佛,使我生死不失此愿。”

  然欲善慧许以“未得圣道以前,生生世世结为夫妻”为条件。善慧求花心切,遂诺许之。得花之后,赶至城门许愿献花。“即散五茎,皆住空中,化成台:后散二茎,亦止空中,夹佛两边”。燃灯佛乃为其授记,谓其于无量劫后,必可成佛,号为释迦牟尼。

  善慧即释迦牟尼之前身,婢女为释迦牟尼成佛前之妻子耶输陀罗之前身。

  3、有关佛教世界观的有如下成语:

  花花世界:佛教关于“世界”的说法很多。如《华严经》说:“佛土生五色茎,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又《梵网经》卷上谓:卢舍那佛坐千叶大莲花中,化出千尊释迦佛,各居千叶世界中,其中每一叶世界的释迦佛,又化出百亿释迦佛,坐菩提树下。

  郁郁黄花(翠竹黄花):秦道生法师之语。言草木尽具佛性,而述一真法界之理。《祖庭事苑》五日:“道生法师说:无情亦有佛性。·乃云:青青翠竹,尽是真如。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中略)禅客问南阳国师,青青翠竹尽是真如,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人有信否?意旨如何?师曰:此尽是文殊、普贤大人境界,非诸凡小而能信受,皆与大乘了义经意合。故《华严经》云: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众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常处此菩提座。翠竹不出法,岂非法身乎。又经云:色无边故般若亦无边。黄花既不越色,岂非般若乎。”

  “镜花水月”喻世间实相,亦作“水月镜花”。这个典故出自佛家十喻。《大般若经·卷一》:“于诸法门,胜解观察,如幻如阳焰,如梦如水月,如响如空花,如像如光影,如变化事,如寻香城。”《太智度论·卷六》:“经解了诸法如幻、如焰、如水中月、如虚空、如响、如犍闼婆城、如梦、如影、如镜中像、·如化。”上述两段话的意思是说,各种法门,如果用殊胜的见解(真如佛性之理)去观察的话,就会发现,都在说明诸法(万事万物)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不断处于因(主观或主要条件)、缘(客观或次要条件)和合的变化之中,或言动态平衡之中,细一分析,事物一时一刻也没有静止,而人们往往造成错觉,认为它们没有发生变化。这就如暂时出现的幻象、阳光下似野马奔腾般的尘埃、梦、水中之月、响声(响)、眼病昏花、影子、镜中之像、变化之事和海市蜃楼一样。以上十种比喻通常叫做佛家十喻。其中,“镜花水月”中的“镜”就是这十喻中的“像”、“镜中像”,经中常用!“镜中像”来比喻“缘生性空”的道理。如《诸法无行经》卷上谓:“譬如镜中像,虽可目见而无有实。一切色亦如是。”

  总之,万物只是心、境相对而造成的无穷变幻而已(同上,卷十六)。“镜中像”亦作“镜花”,“花”指“空花”,往往与“水月”连用。佛经上以月喻佛身,以水喻众生之心,谓一佛能应众生之心而化现种种身形。“譬如净满月,普应一切水;影像虽无量,本月未曾二。如是无碍智,成就等正觉;应现一切刹,佛身无有二。”(《华严经》)曹山本寂禅师说得很简捷:“佛真法身,犹如虚空,应物现形,如水中月。”

  又净土宗提倡“念佛法门”,以“水月”喻说“自心作佛”(《观无量寿经》)之理:“念佛因缘,如来宝月现于心水。”(《念佛三昧宝王论》卷上)表明水清则月临,心静则佛现。《涅槃经.圣行品》谓:“如水中月,水动则动,犹如画像难成易坏。菩提之心亦复如是,难发易坏。”后来,多用“水月镜花”比喻虚幻缥缈、空灵幽深的境界。

  4、传佛心印的“拈花微笑”。

  《联灯会要》释迦牟尼佛章:世尊在灵山会上,拈华示众。众皆默然,唯迦叶破颜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古今禅宗以之为宗门以心传心之第一口实。

  “拈花微笑”也作“拈花一笑”,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对禅理有了透彻的理解,二是彼此默契、心神领会、心意相通、心心相印。世尊所传的其实是一种至为祥和、宁静、安闲、美妙的心境,这种心境纯净无染、淡然豁达、无欲无贪、无拘无束、坦然自得、不着形迹、超脱一切、与世长存,是一种“·无相”、“涅槃”的最高境界,只能感悟和领会,不能用言语表达。而迦叶的微微一笑,正是因为他领悟到了这种境界,所以佛祖把衣钵传给了他。

  然此事出何经、何人传之,大藏所收之经论不记此事,隋唐之宗匠亦无言此事者,惟唐德宗末,金陵沙门慧炬撰《宝林传》,夸大其宗,始记此事。其后至宋,《人天眼目》,《无门关》,《五灯会元》,《广灯录》,《联灯会要》等诸书亦记之,此外拈之颂之者,不暇枚举。宋王安石言此事出《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宗门杂录》曰:“王荆公问佛慧泉禅师云:禅宗所谓世尊拈花,出在何典?泉云:藏经亦不载。公云:余顷在翰苑,偶见《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三卷,因阅之,所载甚详。此经多谈帝王事佛请问,所以秘藏,世无闻者。”《佛祖统纪》五,亦引此说。

  5、说禅分流的“一花五叶”。

  所谓“一花五叶”,即指我国禅宗宗派的源流。“一花”指禅宗之源:由达摩传入中国的“如来禅”(后称“祖师禅”);“五叶”指禅宗之流:六祖慧能门下的五个宗派。

  北魏年间,南天竺国僧人菩提达摩来华。当初,其师般若多罗认为“赤县神州有大乘气象”,指示达摩“当往震旦”传法。达摩来华后,先到南方,见到梁武帝,话不投机,便渡江北上,寓止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豁然大悟。达摩在北方弘传禅宗,门人极多。其中慧可博览群书,晨夕参承,最受器中。达摩临终,命门人“各言其志”。众人或得“皮”、或得“肉”,或得“骨”,最后慧可作礼而拜,依位而立。达摩说:“汝得我髓。”达摩遂告慧可:“昔如来以正法眼藏付迦叶大士,展转嘱累而至于我,我今付汝,汝当护持,并授汝袈裟以为法信。”又说偈云:“我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华(即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事见《景德传灯录》卷三。

  达摩六传至慧能。六祖慧能之后,禅宗析为两系。其中南岳一系分化出沩仰、临济二宗,青原一系分化出曹洞、云门、法眼三宗。所谓“五叶”,即指南禅宗的这五家。后来,临济宗又衍化出黄龙、杨岐二派,故又名“五家七宗”。

  6、喻佛法难闻的“昙花一现”。

  梵语“优昙钵华”,译作“优昙钵罗华”、“邬昙妙华”、“优昙华”,意思是祥瑞灵异。《南史》有“优昙华(花)乃佛瑞应,三千年一现,现则金轮(王)出世”之语。此花产于喜马拉雅山附近和斯里兰卡,树长一丈余,叶四五寸,花呈壶状,隐于花托。开花时间很短,俗称昙花一现,佛经中常用来比喻佛法难闻。《法华经·方便晶》:“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诸佛如来时乃说之,如优昙钵华,时一现耳。”意思是说,《法华经》所宣扬的妙法希有珍贵,不是经常可以听到的,就像优昙钵花的开放难得遇见一样。现在人们常用昙花一现来譬喻稀少而又易亡夫的人或事物。

  7、比喻说法微妙的“口吐莲花”。

  “莲花”是佛教的象征,吉祥和清净的标志。说法微妙,谓之“口吐莲花”,似出于唐·张瀛《赠琴棋僧歌》:“我尝听师说一法,波上莲花水中月。”然而,其源当上溯至南北朝时的佛图澄。《晋书·艺术传·佛图澄》记载:后赵国主石勒召佛图澄,试以道术。佛图澄便“取钵盛水,烧香呪之,须臾钵中生青莲花,光色曜日”。

  8、形象地描绘天人供养的“天花乱坠”。

  传说佛说法时,诸天感动,撒下香花作为“供养”和皈教。如《心地观经·序分》云:“六欲诸天来供养,天花乱坠遍虚空。”又传说梁武帝时,云光法师讲经时感动上天,香花从空中纷纷落下,后佛教中多形容讲经说法,有声有色,极其动听。

  9、验证修行的“天女散花”。

  典故出自《维摩诘经·观众生晶》。维摩诘大士在丈室中“示疾”说法。时丈室中有一天女,为了试探会上大众的道行,把花办撒向他们。花办飘到菩萨众的身上,纷纷掉落地上;而碰到弟子们身上,便紧粘不掉。天女对弟子们说:大菩萨花不着身,是因为他们没有“分别想”。你们还有“分别想”,因此花办就粘在身上了。

  此外还有反映佛教礼敬仪式的“香花供养”。如《梵网经·菩萨心地品》谓:“若说法时,法师高座,香华供养。”礼诵忏法的时候,在忏文里可以时常看到“严持香花,如法供养”、“愿此香花云,遍满十方界”、或是“香花迎、香花请”的词句。念到此处,礼忏的人应该双手捧持“香花盘碟”以伸供养。

  还有如今比喻通过努力而有收获的成语“开花结果”,如《续传灯录》卷三十谓:“开花结果自馨香。”意谓通过修行之“因”而逐渐证到觉悟之“果”。还有比喻极难实现的事情或非常罕见的事物的“铁树开花”。铁树,也叫苏铁,热带一种常绿乔木,多年开花一次。宋·普济《五灯会元》卷二十《焦山师体禅师》:“铁树开花,雄鸡生卵,七十二年,摇篮绳断。”俗谚喻事难成叫铁树开花,言铁质树木不能开花,无开花结果之事。禅林用语中有“七花八裂”,谓支离破碎之意,然亦用于赞赏自在通达无障碍之意。还有“飞花落叶”:比喻独觉乘之人,独入山林,见飞花落叶,知世之无常,以开涅槃之悟等等佛教成语。

  所以,佛教与花有着如此殊胜的因缘,通过如上几则佛教成语的阅读,我们可以了解到佛教在数千年中华传统文化的流转激荡中,已经潜移默化地深入到我们日常的生活之中,佛说法的方便机巧、形象微妙,我们不难在文字的演绎中有所体悟。

  摘自《寒山寺》佛教双月刊

返回目录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