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八章 石头宗的灵源皎洁说 第三节 性理归宗

       

发布时间:2013年12月27日
来源:   作者:方立天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八章 石头宗的灵源皎洁说 第三节 性理归宗

 

  石头宗人讲心灵湛圆、心地自然,并非不讲理性,相反,恰恰是以认知理性和道德理性为重要内涵的。石头宗人要求禅师在参玄时,不仅要保持心地不受污染,道德纯净,而且要对宇宙和人生的实质有真切的体认和证悟。在这方面石头希迁还吸取华严宗人提出的理事范畴和理事圆融理论,创造了「执事元是迷,契理亦非悟」〔注释:《参同契》,《景德传灯录》卷30,《大正藏》第51卷,459页中。〕的禅法,强调执着于事是迷,只合于理也不是觉,正确的应该是把理事两边统一起来,以求禅境。这也就是理事「回互」的禅修方法。石头一系曹洞宗人对这种方法作了详尽细密的阐述,云门法眼两宗的禅修也与希迁提出的说法一脉相通。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希迁在《参同契》中把理又进一步分为性理(灵源)和物理(色质相)两类,并从性理上统一理与事的关系。〔注释:参见吕澄:《中国佛学源流略讲》,239页,北京,中华书局,1979。〕理和事原是中国哲学的范畴,中国佛教哲学吸取理和事这对范畴,通常是把两者视为与体用、本末对应的范畴,并进一步视为与心物对应的范畴,也就是说,理指体、本、心,事指用、末、物。希迁从体性上论「理」,又注意到主体与客体的不同体性,提示了外在的物质世界和内在的精神世界的不同体性,提出两类理:心性的理(性理或心理)和事物的理(物理,即一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体性。)根据《参同契》所论,作为心性的理,在内涵上包含着两个方面:对理事关系的统一有正确了解的认识理性,和正确分别清浊的道德理性。在表现形式上有明显暗之别:明指明白、直接的语言文字,暗指隐晦、间接的语言文字;明的语言文字又有清浊善恶之分,暗的语言文字则有上中的等级区分。这是说,神宗的各派在表述禅境的语言文字上虽有明暗的不同,但这种不同又都可会归于性理,进而达到理事圆融。

  那么,如何在性理的基础上归宗——归于理事融通呢?希迁吸取华严宗人的「十玄门」〔注释:「十玄门」,是华严宗人从十个方面说明本体与现象、现象与现象的圆融无碍关系的法门。〕思想,提出了「回互」的思维模式,说:「门门一切境,回互不回互,回而更相涉,不尔依位住。」〔注释:《参同契》,《景德传灯录》卷30,《大正藏》第51卷,459页中。〕意思是说,参玄的门类很多,每一门都含一切境,这种境界含有回互不回互两个方面,所谓「回互」就是「更相涉」,也就是互相涉入、含摄、融通;所谓「不回互」就是「依位住」,即各住本位,互相区别,不相杂乱。这就是说,既要认识理与事的统一方面,又要认识理与事的对立方面。由此希迁进而强调「本末须归宗」〔注释:《参同契》,《景德传灯录》卷30,《大正藏》第51卷,459页中。〕,本末即心物必须归于理圆融的宗旨;「承言须会宗」〔注释:《参同契》,《景德传灯录》卷30,《大正藏》第51卷,459页中。〕,在语言上也必须归于理事圆融的宗旨。「事存涵盖合,理应箭锋拄」〔注释:《参同契》,《景德传灯录》卷30,《大正藏》第51卷,459页中。〕「事」如同各种容器上的盖子,是千差万别的,而「理」则应不执着事物的种种差别,如同射箭,箭箭相顶,以一贯之。也就是要从性理上去认识、体悟理与事的统一性原理。

  希迁还认为,参玄者要领会事理圆融的宗旨,必须在日常行事上随时体验,专心证悟,以求灵照不昧,也就是要从个别的事上体悟出一般的理。据《参同契》所述,这方面有两个要点:一是「四大性自复,如子得其母」〔注释:《参同契》,《景德传灯录》卷30,《大正藏》第51卷,459页中。〕「四大」,构成事物的四大素,此泛指一切事物。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万物自复其性,如子得母,也就是会末归本,以事见理。二是「万物自有功,当言用及处」〔注释:《参同契》,《景德传灯录》卷30,《大正藏》第51卷,459页中。〕这是说万物的功用有动态的(「用」)和静态的(「处」),两者兼具,彼此依存,互相转化。由用到处,由动转静,也就从事中见理。如此认识事物,体悟事物,回复自性,就能事存理应,由事显理,从而达到「即事而真」的境界。

  希迁以后的石头宗人又进一步发展了「即事而真」的思想,有这样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曹洞宗创始人之一洞山良价(807-869)问师父云岩昙晟:「和尚百年后,忽有人问还貌(一作邈)得师真不?如何祗对?」云岩说:「即遮(这)个是。」〔注释:《筠州洞山良价禅师》,《景德传灯录》卷15,《大正藏》第51卷,321页下。〕良价心存疑惑,后因过河看见水中的影子,遂悟云岩的意旨,并作一偈:「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我今独自住,处处得逢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应须凭么会,方得契如如。」〔注释:《筠州洞山良价禅师》,《景德传灯录》卷15,《大正藏》第51卷,321页下。〕「真」,指真仪、真象。「渠」,指影子。意思是说,水中是影子,水上是我形,影子正是我,我不是影子,如此形影相睹,即事而真,从个别上显现出一般的理。良价从此一再宣扬「只遮个是」的法门,他的门徒、曹洞宗另一创始人曹山本寂(840-901)也相随提倡「即相即真」〔注释:《抚州曹山本寂神师》,《景德传灯录》卷17,《大正藏》第51卷,336页上。〕认为所触的事相皆真,也即主张从形相见本质,从现象显本性,形相即本质,现象即本体。

  石头宗人继承华严思想,提倡理事圆融,但又强调「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强调事是理,而理不是一,要从事见理,显示理不同于理,从而又表现出与华严宗人的思想差异。

返回目录

-----------------------------------------------------------------------------------------------------------

更多方立天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