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九章 洪州宗的平常心是道说 第四节 心即是佛与无心是道

       

发布时间:2013年12月27日
来源:   作者:方立天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九章 洪州宗的平常心是道说 第四节 心即是佛与无心是道

 

  前第十五章第二节所引《少室六门?第四门安心法门》已有「即心无心,是为通达佛道」〔注释:《大正藏》第48卷,370页中。〕的思想。马祖道一以后,希运禅师等人还把马祖的「即心即佛」和「平常心是道」的命题,进一步发展为「心即是佛」和「无心是道」的命题。

  关于「心即是佛」,希运说:

  诸佛与一切众生,唯是一心,更无别法。此心无始以来,不曾生、不曾灭,不青不黄,无形无相,不属有无,不计新旧,非长非短,非大非小,超过一切限量,名言、纵迹,对待,当体便是,动念即乖。犹如虚空,无有边际,不可测度。惟此一心即是佛,佛与众生更无别异。但是众生着相外求,求之转失,使佛觅佛,将心捉心,穷劫尽形,终不能得。不知息念妄虑,佛自现前。此心即是佛,佛即是众生。为众生时,此心不减;为诸佛时。此心不添。〔注释:《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大正藏》第48卷,379页下。〕

  这是说,众生和诸佛一样「唯是一心」。这个心是超越生灭的,即永恒的;是不增不减,即不变的;是超越形相和对待,即绝对的;是为虚空不可测度,即无限的。这是一个宇宙真心,即所谓的诸佛和众生共同具有的本原清净心。众生若能息念妄念,当即体悟本原清净心,佛也自然显前,也就成为佛了。佛不是别的,「佛即是心」,即是本原清净心。换句话说,「心即是佛」,众生的心即是佛。所以希运又说:「汝心是佛,佛即是心,心佛不异,故云即心是佛。」〔注释:《黄檗断际禅师宛陵录》,《大正藏》第48卷,385页中。〕这是继承马祖道一「即心即佛」的命题,进一步发挥了心佛一如的思想,强调众生的「唯此一心」即宇宙真心或本原清净心就是佛。既然心即是佛,那么,也可说「此法即心。……此心即法」〔注释:《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大正藏》第48卷,380页中。〕「法」,指佛法。真心与佛法无异。希运还以棒打、吆喝等为开导门徒直下本心的方便,开启了尔后临济宗宗风的先河。

  关于「无心是道」,我们需先介绍马祖道一对「无门为法门」的解说。马祖认为,自心是佛的意境「唯是默契得,这一门名为无为法门,若欲会得,但知无心,忽悟即得」〔注释:《黄檗断际禅师宛陵录》,《大正藏》第48卷,385页中。〕他又展开说:

  《楞伽经》云: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何故佛语心为宗?佛语心者,即心即佛。今语即是心语,故云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者,达本性空,更无一法,性自是门,性无有相,亦无有门,故云无门为法门。〔注释:《宗镜录》,《大正藏》第48卷,418页中。〕

  这是说,菩提达摩禅师传的就是心法,《楞伽经》就是说佛教教义以心为宗要,也就是强调「即心即佛」的意思。无门为法门,是要求明达包括佛法在内的一切法都是本性空寂的,这个空寂的本性就是法门,所以称为「无门」。「无门」也就是「无为法门」,是只知无心而默契悟达的法门。「佛语心为宗」,是讲理论,「无门为法门」是讲实践,这两者是完全统一的。众生若能以「无门为法门」,悟达一切法本性空寂,绝不执着,也就能使本原清净心呈现,即心即佛,而成就佛果了。这里,以「无门为法门」的思想以及马祖的「平常心是道」的命题,成为了尔后禅师的「无心是道」思想的张本。

  大珠慧海继承祖道一的思想,又进一步倡导「无心」。他一方面说:「自家宝藏一切具足,使用自在,不假外求」〔注释:《景德传灯录》卷28,《大正藏》第51卷,440页下。〕,一方面又强调「老僧无心可用,无道可修」〔注释:同上书,441页中。〕慧海既肯定「自家宝藏(如来藏,本心),又强调「无心」,他所讲的「无心」是指不感受、不执着事物,他认为,主体处于无思虑、无分别状态,如此空寂清净,也就获得精神解脱。史载:「问:『和尚(指慧海)修道还用功否?』师曰:『用功』。曰:『如何用功?』师曰:『饥来吃饭,困来即眠。』曰:『一切人总如是同师用功否?』师曰:『不同。』曰:『何故不同?』师曰:『他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须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所以不同也。」〔注释:《景德传灯录》卷6,《大正藏》第51卷,247页下。〕这是说,无心而不须索,不计较,一切顺其自然,就是用功修道的法门。

  怀海的两大弟子灵佑(771-853)和希运也都提倡「无心」修行。灵佑主张「无心是道」。所谓「无心是道」,就是「情不附物即得」〔注释:《景德传灯录》卷9,《大正藏》第51卷,264页下。〕,也就是「凡圣情尽,体露真常,理事不二,即如如佛」〔注释:同上书,265页上。〕「情」,指情识。「无心」就是对凡与圣的分别情识一概灭尽,如此对凡圣不作分别取舍,真心本体显露,现象和本体相融合辙,也就达到悟境而是佛了。所以,灵佑也经常这样开示大众:

  从上诸圣,只是说浊边过患,若无如许多恶觉、情见想习之事,譬如秋水澄亭、清净无为,澹泞无碍,唤他作道人,亦名无事之人。〔注释:《景德传灯录》卷9,《大正藏》第51卷,264页下。〕

  灵佑认为,众生如若没有恶觉、情见、想习之事,也就是真正做到了「无事」,「清净无为」,那就是合乎「道」,就是获得解脱的「道人」了。灵佑所谓的道人,也就是「无事人」。从灵佑的言论来看,「无心」就是「无事」,就是无情见、想见之事。做到「无心」、「无事」,就是「无事人」。

  对于「无心是道」的命题,论述颇详的是希运禅师。希运非常强调「无心」的重要性,他认为:

  供养十方诸佛,不如供养一个无心道人。〔注释:《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大正藏》第48卷,380页上。〕

  直下无心,本体自现。〔注释:同上书,384页中。〕

  但能无心,便是究竟。学道人若不直下无心,累劫修行,终不成道,被三乘功行拘系,不得解脱。〔注释:同上书,380页中。〕

  这是说,众生若能直下无心,真心本体自现,便是达到究竟的境界,而获得解脱;不能直下无心,只是长期修行,就会被各种功行所束缚,而不能成道,不得解脱。在希运看来,「无心」是众生获得解脱的唯一法门。

  那么,什么是「无心」呢?希运的看法是:

  无心者,无一切心也。〔注释:《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大正藏》第48卷,380页上。〕

  此心即无心之心,离一切相,众生诸佛更无差别。〔注释:同上书,380页中。〕

  此法即心,心外无法:此心即法,法外无心。心自无心,亦无无心者。〔注释:同上书,380页中。〕

  当时有人问:「若心相传,云何言心亦无?」希运答:「不得一法名为传心,若了此心,既是无心无法。」〔注释:同上书,383页上。〕希运所言的无心,就是无任何思虑、分别的作用,是离一切形相,离一切差别的心。无心也可称无心的心,它是众生的心,众生的本心。无心并不是全无心的存在,而是提远离凡圣、善恶、美丑等一切分别情识的真心,这也是处于不执着、不滞碍的一种自由境界。

  《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和《黄檗断际禅师宛陵录》中分别记载了希运关于如来藏的说法。他认为如来藏也是本性空寂的,称之为「空如来藏」。这个「空如来藏」与「无心」在内涵上是一致的,甚至是相同的,实质上也就是「无心」。希运说:「如来藏者,更无纤尘可有,即是破有法王出现世间。」〔注释:同上书,382页下。〕「如来藏本自空寂,并不停留一法。」〔注释:《黄檗断际禅师宛陵录》,《大正藏》第48卷,385页中。〕这是说如来藏是清净、空寂的,并不执着世间任何存在。又说:「从前所有一切解处,尽须并却令空,更无分别,即是空如来藏。」〔注释:《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大正藏》第48卷,382页下。〕「道场者,只是不起诸见,悟法本空,唤作空如来藏。」〔注释:《黄檗断际禅师宛陵录》,《大正藏》第48卷,385页中。〕这都是强调排除一切情见,不产生一切情见,没有分别,体悟性空,就是「空如来藏」。在希运看来,如来藏就是空如来藏,所以他既讲如来藏,又讲空如来藏,既讲本原清净心,又讲无心。所谓空如来藏和无心,都是指众生的精神主体不作分别,不起情见,不生执着,远离事物,远离形相,远离差别而言。由此也可以说,「无心」具有精神本原、修持工夫(方法)和觉悟境界三个层次的意义。

  作为修持工夫,如何实现「当下无心」呢?希运说:

  当下无心,决定知一切法本无所有,亦无所得,无依无住,无能无所,不动妄念,便证菩提。〔注释:《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大正藏》第48卷,380页下。〕

  这是说,要达到无心,就是要真正了知一切存在都是空无所有的,对主体来说也是一无所得的,如此无主客之分,不起妄念,也就证悟菩提了。希运把「无心」的要诀总结为「莫于心上着一物」〔注释:同上书,381页上。〕,他还生动地说:

  终日吃饭,未曾咬着一粒米;终日行,未曾踏着一片地。与么时,无人我等相,终日不离一切事,不被诸境惑,方名自在人。〔注释:同上书,384页上。〕

  这一段话的意思是说,比如每天吃饭未曾咬着米,每天走路未曾踏着地。不离一切事物,又不被事物所迷惑,这就是「无心」,就是「自在人」。

  为了达到无心,证悟菩提,希运特别反对知解,他强调「第一不得作知解」〔注释:同上书,382页下。〕,说:「我此禅宗,从上相承以来,不曾教人求知求解,只云学道,早是接引之词,然道亦不可学。情存学解,却成迷道。」〔注释:《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大正藏》第48卷,382页下。〕认为分别知解和知解的工具语言文字都是得道的壅塞,解脱的障碍,若果存在学道的见解,那也是迷道。为了排除知解,「百种多知,不如无求,最第一也」〔注释:同上书,382页中。〕,无所求是防止产生知解,坚持学道修行的第一法要。希运甚至认为产生破除妄心的想法和相应的努力也是有害的。「起妄遣妄亦成妄。妄本无根,只因分别而有,你但于凡圣两处情尽,自然无妄。」〔注释:同上书,383页上。〕这是说,要想「遣妄」,本身就是有所求,就是妄心在起作用,这也是应当排除的。

  希运有一段描绘修学无心的话,十分深动、形象:

  如今但一切时中,行住坐卧,但学无心,亦无分别,亦无依倚,亦无住着。终日任运腾腾,如痴人相似。世人尽不识尔,尔亦不用教人识不识。心如顽石头,都无缝罅,一切法透汝心不入,兀然无着,如此始有少分相应,透得三界境过,名为佛出世。〔注释:《黄檗断际禅师宛陵录》,《大正藏》第48卷,386页下。〕

  希运认为,「学无心」就是要形如痴人,心如顽石,在日常生活中,对一切都无所分别,无所依倚,无所住着,如此才能与无心相应,进而成就为佛。

  希运还论述了无心与道的关系,认为无心是道。「此道天真,本无名字,只为世人不识迷在情中,所以诸佛出来说破此事。恐汝诸人不了,权立道名,不可守名而生解,故云,得鱼忘筌,身心自然达道识心。」〔注释:《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大正藏》第48卷,382页下。〕「道」,指佛道,即解脱之道。希运认为,大道天真无名,「道」是权立的名,只是为了达道而权且加以描述,不可执着,必须排除知解,才能明达大道。他说:「道无方所,名大乘心。此心不在内外、中间,实无方所。」〔注释:《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大正藏》第48卷,382页下。〕又说:「身心俱无,是名大道。」〔注释:同上书,384页中。〕这是说,「道」是「无方所」的,它就是心(大乘心),也就是无心(身心俱无)。众生若能直下无心,就与「道」相默契。在希运看来,直下无心与悟道是一回事。他带有总结性地说:「即心是佛,无心是道。但无生心动念有无、长短、彼我、能所等心。心本是佛,佛本是心,心如虚空。……但识自心,无我无人,本来是佛。」〔注释:同上书,384页中。〕心本来就是佛,心犹如虚空。无心,即不作种种分别心,就是道。众生若悟自心,不生分别,无我无人,如同虚空,就是佛了。

  提倡「无心」,是中国禅宗思想的一大主张。在印度,「无心」是般若空宗修行体悟的出发点与归宿点,它要求修行主体无自我意识,无思虑,无分别,以达到无我无法(事物)的境界。中国禅宗的「无心是道」说,无疑是继承了印度佛教般若空观和如来藏学说,同时又吸取中国道家有关「道」的学说,并加以重构而成的。

返回目录

-----------------------------------------------------------------------------------------------------------

更多方立天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