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佛学名相杂集:八藏全经

       

发布时间:2013年12月16日
来源:   作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佛学名相杂集:八藏全经

   八藏全经

  先来知何谓藏?一般所言经典,藏有几种意思:

  (一)藏pitaka,乃篮或箧、箧藏之义,引申为仓库,或学之义。藏亦含有器(bhājana)与学(pariyatti)二义,学(pariyatti)则意指成就、充足之义。由是,今所言法藏一语,即指有关圣典之完成,或亦指圣典本身而言。历来,法藏之分类甚为繁复,略说有下列数种:(1)以经、律、论三者合为三藏。(2)大小乘三藏并举,两者合之则称六藏。(3)大乘称别部之小乘所结集之经、律、论为声闻藏,而以大乘之教理行果者称为菩萨藏,二者并称为二藏。(4)以经、律、论三藏之外,别加杂集藏或咒藏者,称为四藏。于法藏部中,以经、律、论、咒等四藏,另加菩萨藏,并称为五藏;大众部中则以经、律、论、杂、咒等五者为五藏;成实论师以经、律、论、杂、菩萨藏等五者为五藏;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则于经、律、论三藏外,加般若波罗蜜多藏及陀罗尼藏,合之为五藏。(5)据菩萨处胎经说,则以胎化藏、中阴藏、摩诃衍方等藏、戒律藏、十住菩萨戒藏、杂藏、金刚藏、佛藏等八者为八藏。此外,大众部以声闻藏与菩萨藏各分经、律、论、杂等四藏,合称八藏。

  (二)藏garbha,指胎藏、胎儿之义;其后并引申为如来藏(tathāgata- garbha)之义,而谓如来俨然存于众生之心中,一如胎儿之孕于胎内。

  (三)藏kośa,音译作俱舍,原指盛水之容器,后转指所依、坚实、包含等数义。

  (四)藏ālaya,乃指所栖处、宅,或家等义;以阿赖耶识即为一切种子所隐伏之处。

  除上所述外,藏还有几种内涵,包含各道众生为藏:《释摩诃衍论》云:次说藏差别。藏有几数?几藏所摄?摩诃衍论何所摄耶?颂曰:或五十一藏,或唯十如经。总三藏所摄,论或通或别。

  论曰:五十一者。别因果故。表功德故。引行者故。《金刚契经》中作如是说:佛告佛子!我当为汝无碍言词,宣说开示五十因藏及一果藏,故或有十藏。云何为十者?

  唯立一藏总摄诸法,谓法界*轮藏。《圆满契经》中作如是说:一切众生所有言音,莫非如来*轮声摄故。

  二者立二藏总摄诸法,谓声闻藏及菩萨藏。《总持契经》中作如是说:法门虽无边不出二种藏故。

  三者立三藏总摄诸法,谓加如来藏。《光明契经》中作如是说:过于恒沙一切诸佛,唯当宣说声闻法藏、菩萨法藏、如来法藏,更无余道故。

  四者立四藏总摄诸法,谓加补特伽罗藏(pudgala人乘),《道品契经》中作如是说:佛子谛听,为汝解说。仁藏、义藏、礼藏、智藏,及与信藏并声闻藏及菩萨藏、大觉法藏。所以者何?一切行者渐次转胜次第之法故。

  五者立五藏总摄诸法,谓加天藏。《天子契经》中作如是说:佛告耶论:不可言说清净报空。我为大众广大宣说净藏、人藏并二乘藏,一切诸佛大觉法藏故。

  六者立六藏总摄诸法,谓加捺落迦藏(捺落迦naraka,地狱道)。《怖畏契经》中作如是说:我不动坐,分别宣说八万四千「捺落迦藏」(niraya,闇冥、非行、不可乐之意),如前所说五种藏故。

  七者立七藏总摄诸法,谓加魔罗鸠多耶藏。《班母契经》中作如是说:我今实言为班母等一亿七万三千大众,分别宣说五万一千三百二种「鬼神道藏」,如前所说六种藏故。

  八者立八藏总摄诸法,谓加键婆陀那跋藏。《龙王契经》中作如是说:难陀龙王发八千问,问于如来。佛开十亿「傍生道藏」。如前所说七种藏故。

  九者立九藏总摄诸法,谓加器世界藏。《世界契经》中作如是说:尔时世尊告树神言:善哉!善哉!如汝所说,若欲闻者,我今为汝分别演说所依止藏。如前所说八种藏故。

  十者立十藏总摄诸法,谓加杂乱藏。《音声契经》中作如是说:我今开示八种杂藏。如前所说九种藏故,是名为十。

  如是诸藏总摄十亿八千法藏,根本三藏或摄十藏。云何为三?一者素呾  藏(sūtra经),二者毘捺耶藏(vinaya律),三者阿毘达磨藏(abhidharma论),是名为三。摩诃衍论或诸藏摄,或唯阿毘达磨藏摄。是故颂曰或通或别,通谓总通,别谓简别。持其行法随应不失,所以立名曰藏焉也。

  【五乘八藏】

  五乘者(1)人乘(manusya-yāna),人以三归五戒为乘,运出三涂四趣而生于人道。(2)天乘(deva-yāna),以上品十善及四禅八定为乘,运载众生越于四洲而达天界。(3)声闻乘(śrāvaka-yāna),即以四谛法门为乘,运载众生越于三界,至有余涅槃而成阿罗汉。(4)缘觉乘(pratyeka-buddha-yāna),即以十二因缘法门为乘,运载众生越于三界,至无余涅槃而成辟支佛。(5)菩萨乘(bodhisattva- yāna),即以悲智六度法门为乘,运载众生总超三界三乘之境,至无上菩提大般涅槃之彼岸。

  五乘所学法有八藏,《菩萨处胎经》言:八藏者,谓胎化藏、中阴藏、摩诃衍方等藏、戒律藏、十住藏、杂藏、金刚藏、佛藏。彼诸藏云何会通?通二藏者,其一通声闻,其二通菩萨藏。通三藏者,初通声闻藏,次通杂。其一通菩萨藏,通四藏者,一一相通。通八藏者,八藏降神已来,四教从转*轮已来,时节节有异。今以转*轮来八教通之,若胎化藏、中阴藏。未为阿难说时,即是秘密教。为阿难说时,即是不定教。摩诃衍方等藏即顿教,戒律藏去五藏,即渐教中之次第。戒律藏,即三藏教。十住藏即方等教。杂藏即通教。金刚藏即别教。佛藏即圆教。然佛意难测。

  道宣律祖学遍五乘、八藏,各各处写序时,都能稽疑八藏,考决五乘。终南山丰德寺律师道宣撰《师子庄严王菩萨请问经序》云:观夫,法王利见,权巧殊途或声光动人,或开智摄物,立仪列相兴像,设之机缘,聚砂涂香表乘。时之净养,斯德有归,可略言也。有师子庄严王菩萨者。学周八藏,智越五乘,籍胜报而开教端,寄善权而行图范。故使方坛外启,圆场内罗,列八座而延八圣,陈四报而成四德。空有两业,自此修明。大小诸乘,因兹增长。可谓总摄六度之玄略,统陈愿行之明规。其道易而可修,其仪约而难隐。智有通塞,道涉窊隆。

  终南山释氏道宣撰《离垢慧菩萨所问礼佛法经序》云:惟夫,幔幢难偃,三界由此轮回。爱水未清,四惑因兹流湎。自非独拔开士出有至人,何能裂爱网而辟重关,质深疑而启昏趣。有离垢慧菩萨者,道高初住,德跨八恒,假时俗之津途,发深识之嘉问。如来以无缘之胜辩,赴有待之幽情,断五趣之盖缠,籍五轮之礼念。所以五通五眼,自此增修。五位五生,承斯圆满。蕴结中夏,千六百年,颓运有踪。载闻东壤,洎龙朔三年,有天竺三藏,厥号那提,统括六异之宗,穷微四围之典,九部八藏词,无昧于自他。十谛一乘义,有归于空色,并详略名理。妙达宏致。来仪帝里。频谒天庭,降厚礼于慈恩,将归飞于海表,以此经群圣之发轸。凡众之初心,乃出流布。传于道俗,遂依缮写。所在通之,恐未悉其来由。故因叙其缘致。

  《菩萨处胎经出八藏记第三》云:菩萨处胎经云:迦叶告阿难言:佛所说法,一言一字,汝勿使有缺漏。菩萨藏者集着一处,声闻藏者亦集着一处,戒律藏者亦着一处。尔时阿难最初出经,胎化藏为第一,中阴藏第二,摩诃衍方等藏第三,戒律藏第四,十住菩萨藏第五,杂藏第六,金刚藏第七,佛藏第八。是为释迦文佛经法具足矣。

  《佛光词典》云:(一)八藏者─(1)佛所说之圣教分为八种,即:(1)胎化藏,乃说佛在胎中化现之经。(2)中阴藏,乃说从逝世至次生间中有(中阴)之经。(3)摩诃衍方等藏,即大乘经。(4)戒律藏,即律典。(5)十住菩萨藏,乃说菩萨修因证果之大乘经。(6)杂藏,杂说三乘及人天修因证果等之大小乘经。(7)金刚藏,乃说等觉菩萨修因证果之经。(8)佛藏,乃说诸佛所说法、神通变现,以化度众生之大乘经。(二)大小乘各有经、律、论、杂等四藏,合称为八藏。即:(1)经藏,即四阿含经。(2)律藏,即四分(比丘法、比丘尼法、受戒法、灭诤法)、十诵律等。(3)论藏,即阿毘昙等论。(4)咒藏,即除一切疾病陀罗尼、辟除诸恶陀罗尼等。(以上四者,是为小乘声闻四藏)(5)经藏,即妙法莲华经、大方广佛华严经等。(6)律藏,即菩萨善戒经、梵网经等。(7)论藏,即大智度论、十地经论等。(8)咒藏,即楞严咒、大悲咒等。(以上四者,是为大乘菩萨四藏)

  《法华玄义释签》云:次从众经论去明诸藏离合者,以诸藏义通于诸经,自古释经经前立门,皆有藏部所摄一门。今既法华遍收诸教,所以用藏遍通诸经。是故章安于诸经论凡所明藏,并能遍收一切诸经。故始自二藏终至八藏,皆以一期佛教通之。初列二藏乃至八藏,次从通二藏者下,通诸藏意入今四教及以八教。初以二藏通四教者,以声闻藏通三藏教;以菩萨藏通于三教,谓摩诃衍藏;次通三藏者,声闻藏通三藏教;杂藏通通教别教。别教虽是独菩萨法,带方便故亦入实故,故名为杂。后菩萨藏通于圆教。次通四藏者,即以一教各对一藏,故云相通。非谓四中更互相通,但藏与教一一互通,声闻、杂、菩萨、佛,次第以对四教意义可见。若四互通,具如前四名互显,但教体已定不可互有。次以八教通八藏者,前三如文,且指鹿苑为渐之初,次方等后即是般若,是故次列通别圆三,正指此三为般若部。不论法华者,以法华部非八数故,故第一卷结教相云:今法华是定非不定等,前八教中虽有显露,望秘名显犹为权教近迹所覆,是故不同法华之显。又八教中虽有圆教带偏明圆犹属于渐,故前文云渐开四教。今法华圆开偏显圆圆外无法,三明四教名义所凭中又二,先明他问答,次今引教会通。初文问四教出何经者,答中乃引阿含四教者,但同有四非即藏等,亦一往语耳,然教定体与今不同。次今文会通二先通经。

返回目录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