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期刊文章选读:佛门的拜佛与敬师(安小悦)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佛门的拜佛与敬师(安小悦)
佛门的拜佛与敬师
安小悦
学佛的人进入寺院,通常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拜佛,其次是依止善知识(良师益友),听闻正法。而佛教礼节有“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之说,足可见礼节之重。不过佛教在流传两千五百年的过程中,已经化繁为简,并结合中土的风俗习惯而形成了独特的拜佛敬师的礼节。下面学人就此方面略谈几点常识方面的认知,希望供同修们参考。
一、拜佛
从修行上来讲,佛是修行的最高果位,达到这种程度的修行者无疑已经觉行圆满,悲智双运。我们通常所称谓的佛是指释迦牟尼,他被认为是佛教的教主和创始人。但实际上,在教中佛是对那些觉悟真理者的尊称。“佛”是梵语 buddha 之音译,全称佛陀耶。意译为觉者、知者、觉。亦即具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如实知见一切法之性相,成就等正觉之大圣者。小乘佛教讲的“佛”、“佛陀”,一般是用作对释迦牟尼的尊称。大乘除指释迦牟尼外,还泛指一切觉行圆满者。宣称三世十方,到处有佛。如过去世所出现之佛(过去七佛、燃灯佛等),称为过去佛或古佛;未来将出现于娑婆世界之佛(弥勒佛),则称后佛或当来佛;东方有药师琉璃光佛、西方有阿弥陀佛……
以释迦牟尼佛来说,他是佛教的创立者,我们今天所以能听闻佛法,受到佛教的滋润,必须先感谢他。对于十方诸佛来说,我们是人格的圆者——同时,他们对于我们,以及一切众生,都有一颗无比慈悲的心,对于十方诸佛,我们予以虔诚的恭敬,也是身为佛教徒应有的礼貌。
在古印度,佛教徒见到释迦牟尼佛时,是非常恭敬的,要行五体投地的大礼。五体也叫五轮,指两肘、两膝和头。佛教规定在行礼时,五体都要着地,为佛教的最高礼节。其作法是:先立正合掌,尔后右手撩衣,屈二膝肘,以手承足,然后顶礼,五体投地,后起顶头、次肘、次膝,以为次第。然后起整衣服,正身西面,恭敬合掌,五体投地。一着地后立即会马上以手掌着力撑而重新起立,不应稍卧休息,这表义要迅速从苦海中解脱出来。据说阿难起整衣服,正身西面,恭敬合掌,五体投地,礼无量寿佛,从此便有此礼。
这种大礼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顶礼”。顶礼就是以头面向地礼佛足,这是一种最恭敬的仪式。因为,人所最高贵的,乃是头顶,而人最卑下的,则是双足。以自己最高贵的头部顶礼在佛足前,自然,是表示了内心无比的恭敬。
佛陀在世时,佛教徒见了佛陀,除了五体投地的顶礼之外,还有在顶礼之后,绕佛的仪式。这应该是表示信徒对佛陀的仰慕了。
不过,佛教传承至今几千年,当年佛陀的化身也早已入灭,而我们现如今所能够见到的,就只有佛陀的塑像或画像了。但是,作为一名佛教徒,佛的弟子,我们对佛陀的敬仰,并不会因此而有所减少,佛教徒仍然会行五体投地的顶礼,把佛像当作佛陀的金身。从信徒自身来说,有一分恭敬,便有一分功德;同时,顶礼也是折伏我慢的一种方便,何乐而不为呢?因此,佛教徒不论是在寺院里、或在个人家庭里,都以行五体投地的顶礼为正式的礼节。就算我们不是佛教徒,进入寺院拜佛烧香之时心头也要存有一分敬意,即使不顶礼起码也要行个问讯礼。
在礼佛前,我们先要净手,然后才能烧香。
在禅林中,也称烧香为拈香。按佛经上的说法,香为信心之使,凡夫俗子与佛隔越,所以要烧香遍请十方佛菩萨前来庇佑。在一般信徒及普通百姓中,则把烧香作为祈祷、祝愿的辅助力量,所谓“烧香请佛力,礼拜求僧助”,就是这个意思。关于上香的方法,虽然各种佛经的记载有所不同,但一般都遵循以下程序:将香点燃后,用两手的中指和食指夹着香杆,大拇指顶着香的尾部,安置胸前,香头平对菩萨圣像,再举香齐眉,手势回到胸前,开始用左手分插。第一支香插在中间,心中默念:供养佛,觉而不迷;第二支香插在右边,心中默念:供养法,正而不邪;第三支香插在左边,心中默念:供养僧,净而不染;或者也可沿着上面的顺序依次默念:“供养十方三世三宝”、“供养历生父母师长”、“供养十方法界一切众生和我某某的冤债障类”;或者也可先右插香,默念“誓断一切恶”,次左插香,默念“誓修一切善”,后中插香,默念“誓度一切众生”。插完香,合掌,心中默念:“愿此香华云,直达三宝所(或念:“直达诸佛所”)恳求大慈悲,施与众生乐。”而寺院中的“行香说戒”一般是念偈:“戒香定香解脱香,光明云台遍法界,供养十方无量佛,见闻普熏证寂灭。”不同的法偈,相同的意义。
念偈之后,就十分欢喜地供香,把香置于香炉之中。放香后,要一心恭敬,对佛陀顶礼三拜。
一般人拜佛总喜欢站在佛像前中间的位置上,其实这是不对的。因为丛林(寺院)里的规矩只有住持和纠察才可以在中间的位置上礼拜,其他人应该在左右两边拜才对。
通常入殿礼佛,不论佛殿内供有多少尊佛,只要三拜就可以了,个人修行则随其意愿。如果殿内大众已集合时,则要随众站立,合掌问讯即可,不可个人礼拜,以免影响大众秩序,且不合威仪。
礼拜的姿势具体如下:两手十指并拢,合掌(斜向上)当胸,站于蒲团之前,然后分右掌向下,按于蒲团之中心,左掌不动,两膝跨开,跪于蒲团上。再以左掌按于蒲团之前左边,右掌从中心移于蒲团之前右边,两掌相离六寸许。再以头按于两掌中间之蒲团上,以两手掌向外边翻转(手心向上,意在以两手承佛足,头面接足礼),以两手曲指反转,仍按于蒲团之原处,头离蒲团由伏而起,以右掌移于蒲团之中心,再以左掌离蒲团,置于胸前如合掌之状,以右掌用力撑起(两膝同时离蒲团),合于左掌当胸,此为一拜。
三拜之后,尚有一礼,如世俗之作揖,名曰问讯,乃刚拜毕两手合掌当胸时,即以所合之掌微侧向下(是时鞠躬)放至近腹处。后以右掌置于左掌之内,叠成拳式,缓缓从下向上举起与眉齐(是时已直其躬),再以两手徐徐放下合掌当胸,手心向上,右手叠至左手之上,两大拇指相接,此即大三昧印。
礼佛三拜的意义在于:一、折伏骄慢心;二、见贤思齐;三、忏除业障。也就是说礼佛具有感恩礼敬、修持禅定和忏悔罪过等意义。佛教徒可以藉着拜佛表达对佛法僧三宝的尊敬与感恩,并检讨自我、忏悔过去所造的业障,这样不但有助于人格的提升,也能让人的身心安定。
拜佛时,不可移动双脚的位置,以免踩到海青,拜时要将臀部置于脚上,不可翘起,如此才合乎礼仪。动作不缓不急、态度如心存虔谨、外现恭敬,则能感应道交。礼佛时,应默念偈:“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或云:“法王无上尊,三界无伦匹,天人之导师,四生之慈父,我今得皈依,能灭三只业,称扬若赞叹,亿劫莫能尽。”
最后,双手合十,一心回向祈愿,唯望众愿能够自然成就。修佛者回向时,可以诵念此偈:“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此外,个人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作不同的祈愿,如可以为亲属平安、病者康复、事业成就、学业精进等祈愿。
凡有人礼佛时,不得从其前迳行而过。若有出家众正在礼佛,不得与师并行,当位于师之后。礼佛时,不可看似恭敬,实则内怀我慢或为求修行名誉,诈现威仪,要心口如一。
另外绕佛也是佛教礼仪之一。即围着佛右绕(即顺时针方向行走)一圈、三圈,或百千圈,表示对佛的恭敬仰慕之意。又作旋绕、行道。原为古代印度礼节之一,释迦牟尼佛创立佛教以来,认为佛教也应当以右绕佛像或佛塔为尊。印度的佛弟子在佛前经行时便以右绕为准。佛教传入中国以来,中国佛弟子一直沿用佛制右绕的方式,将右绕佛像和塔寺作为对佛菩萨最虔诚的礼仪。
佛言凡入佛堂拜佛或绕佛者,当得五种福德:一、后世得端正色好;二、得好音色;三、得生天上;四、得生王侯家;五、得涅槃道。
二、敬师
要成佛的人,在未步上修行之路前,首先必须寻得一位足以信任、不会带错我们及自己清楚全条修行之道该如何走的人,把这个人奉为善知识。向善知识学习,恭敬地侍候善知识,这是成佛的必需。
善知识,梵语kalya#amitra,音译作迦罗蜜、迦里也曩蜜怛多。指正直而有德行,能教导正道之人。又作知识、善友、亲友、胜友、善亲友。《涅槃经》云:“善知识,能教众生远离十恶,修行十善,以此义故名善知识。”又云:“自不杀生,不教人杀,乃至自行正见,教人行正见,若能如是,则得名为真善知识;自修菩提,亦能使人修菩提,以是义故,名善知识;自能修行信、戒、布施、多闻、智能,亦能使人修行信、戒,布施、多闻、智能,以是义故名善知识。”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师父”或“上师”。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在中国,“尊师重道”一直被人们认为是一种传统美德,佛教亦复如是。
《般若八千颂》云:“若菩萨摩诃萨欲得无上正等正觉,必先于善知识恭敬承事而依止之”。《不动优婆夷本事品》云:“善知识是引导我们到一切智位去的护送者”。 《圆觉经》云:“末世众生欲修行者,应当尽命供养善友,事善知识,彼善知识欲来亲近,应断骄慢,若复远离,应断瞋恨,现逆顺境,犹如虚空,了知身心毕竟平等,与诸众生同体无异,如是修行,方入圆觉……” 《沙弥律仪要略》中说:“视和尚阿阇黎如视佛,当敬于师,常附近之,如法律行,当如师教,常应和顺……”
为甚么佛教中一再强调尊师呢?佛教中有句话说:“佛法从恭敬中求”。
对于初学佛法者,善知识就像黑夜中的灯塔,迷途中的指路人。菩提道上,积聚福德和智慧资粮前往一切智城之时,若无善知识之护送,则于内会被烦恼妄念贼所乘;于外会被妖魔所诱而入歧途,因而断送善根。《华严经》中说“因善知识的住持使我们不堕恶趣;依善知识的成就,使我们自在受生;因善知识的力量,碎坏业感;依善知识的忍辱,使不受一恶言;依善知识的生长,能灭诸骄慢。”
依止善知识后,作为一名学佛弟子,亲近善知识之时应当存有一颗恭敬心,所言所行都要如法而行。如以下若干细节:
侍奉师长时应当早起,进入师父的房间要先扣三下房门,如果师不应声,则表示师父在内有事或休息,可离去稍候,不可强入。
凡师父在刷牙、洗脸、理发、睡眠、吃饭、休息、打电话、写字皆不宜作礼,在马路上亦不宜作礼,问讯即可。很多弟子为表示非常敬师父,而不分时、地的随便作礼,亦不甚雅观,有碍师父威仪!
奉饮食于师,应两手高捧奉食,食物要洗净,若吃过剩余物不可让师父食之,是为不净罪。
与师父谈话,不得面对师父,应侧立或侧坐,亦不得于高处立,或太远立,对师父谈话应清晰小声、和颜悦色,师父讲话中不得插嘴。若有过,被师父教诫时,不得还恶口,应当尊师如佛。
不得戏师座,不得坐卧师父之座位及床,不得用师父之衣、帽等。
随侍师父时,师若坐,应当在旁站立,若不命坐,不可坐。站立时,不得靠壁斜立,因为这是对师父不敬。
若有人问汝师父之法号,应当尊称说上某下某,不可直称师父名字,会被人取笑你不知礼节。
弟子与师父同到师公或师伯处拜见时,作徒弟者,不得跟师同时礼拜长辈,应待师父先礼拜后,弟子方可依序礼拜,这是长幼有序之礼,应该知晓其礼,方显教养之风。
为师送达书信时,不得私自拆看,也不可给人看。如果师父问话,应该以实话相对,如果不想回答,也要以委婉的语气推辞。若到他处,遇人留宿,不能图方便住下,而要考虑师父望归的心情。
若要请问佛法因缘,当整衣礼拜,合掌胡跪。师有语,澄心谛听,思惟深入。若问家常事,不须跪拜,但端立师侧,据实申白。师若身心倦,教去应去,不得心情不喜,见于颜色。
如果我们如法依止善知识后,会有八种利益:一、近得佛位。二、令诸佛欢喜。三、魔与恶友不能加害。四、一切烦恼恶行自然而遮止。五、地道功德辗转增长。六、一切生中不缺离善知识。七、不堕恶趣。八、无难成办现前与究竟一切利益。
但如果我们在决定依止善知识后,却又不能如法依止的话,则会有八种过失:一、若轻毁上师即轻毁诸佛。二、若于上师生瞋,即坏与彼刹那数相等劫之善根,并经等量劫生于地狱。三、虽依咒乘亦不得殊胜成就。四、虽勤修续义亦与修地狱相似。六、此生中为病等不如意事缠绕。七、后世漂流于无边恶趣。八、一切生中匮乏善知识。
总的来说,佛道属于师道,孝亲尊师也是《地藏本愿经》之纲领。拜佛尊师,既可以除掉自身贡高我慢的习气,又可以增加我们的虔敬心,如此,学佛才真正的可以学有所成,趋入佛道。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