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期刊文章选读:悟禅(外一篇)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悟禅(外一篇)
悟禅(外一篇)
韩芳
“禅”,《辞海》上的解释为:“静也。释教以清静为宗,故称禅。”后来“禅”字成了佛门专用语,和普通人家搭不上边了。和尚出家要讲“禅定”,“禅定”有四种:一是常乐独处:二是常乐一心:三是求禅得通:四是求无碍佛智。我的文章中“禅”字使用的频率不高,总是让人有点儿玄的感觉。后来走的地方多了,也与一些佛门大师攀谈过,渐渐地对“禅”有些具象化了。
几年前,我曾去广东游览过肇庆市的鼎湖山国家自然风景区,鼎湖山的地理位置正好处在北回归线上。
吸引我的并不是那一片青山绿水,而是山顶上那座古庙庆云寺。那座寺院建于何朝何代已无从查考,据说清咸丰年间曾被大火烧毁,现在的寺院是清代重建的。庆云寺按其派别属于佛教南宗,与广东韶关的南华寺、广东潮州的开元寺、广东广州的六榕寺,同称为“广东四大名刹”。历史上的佛教无论南宗北派,都纷纷前来朝山进香。传说在它鼎盛时期光和尚就有一千余人。为了解决这些人的吃饭问题,还专门铸造了一口直径约3米的“千人锅”,可见其规模的宏大。
在寺院的大殿旁,我和一位身着深黄袈裟、须眉皆白、气宇轩昂的老和尚攀谈起来。他绘声绘色地给我讲述了与庆云寺有密切关联的佛教禅宗五祖弘忍的两个弟子神秀和慧能的故事一一
弘忍年岁大了,需要选定法嗣(即继承人),他要求神秀与慧能将自己对大干世界和人生的见解写成一偈让他审定。神秀的偈语是:“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不使染尘埃。”慧能也写了一偈,比神秀更高:“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后来,弘忍便将衣钵传给了慧能。
我问老和尚:“慧能的偈语好在何处呢?”
老和尚半闭着眼睛,没有正面回答我的问题,只是说:“慧能六根已净,禅性极高,一切皆空,道行高超。”
老和尚的一席话,使我领悟到了什么是“禅”的涵义。
离开庆云寺后,我又想起了多年前去苏州寒山寺的情景。寒山寺是江南名寺,因唐代张继的一首《枫桥夜泊》诗而名声大振。人们去寒山寺主要是受张继的引导去听那“夜半钟声”,但寒山寺的钟声不是任何时候都能够听到的,据说只有在迎新年的夜半才会撞钟108下,其声音悠扬,十数里可闻。张继当时夜泊枫桥正是遭逢安史之乱、郁郁不得志之际,他忽然听到钟声,仿佛服下了一贴清凉剂,从中领悟到了禅的本意。
这就是“求禅得通”的意思,原来钟声中也包含着禅的本意。佛教界人士的解释是:“禅者”即“禅那”,是“静中思虑”的意思。这和笔者在前面所叙述的《辞海》上对“禅”的解释是一个意思,难怪和尚、法师们有“坐禅”这门功课。“坐禅”,实际上就是将被尘世所污染的心灵安静下来,反思自己的一切言行。我等凡夫俗子想要真正地进入禅的境界是很不容易的。
去参加一个葬礼
前不久我参加了一个基督徒的葬礼。在这个葬礼中我应该算做一个局外人,也许正因为是一个局外人才会有时间思考问题。我静静地站在人群中,望着鲜花簇拥的遗体和那一双双浸满泪水的眼睛,听着沉痛的悼词和那哀挽的诗歌……眼前的一切让我突然想到了人世间许多许多的事情。
我忘不了这样一幕:在亲人、朋友向遗体告别后,殡仪馆的工作人员刚推着老人的遗体走了几步,老人的大女儿就拼命地拽住车子,一头扑向了遗体,撕心裂肺地喊着:爸爸一一爸爸一一!那几声感天动地的呼喊令在场的许多人又一次流下了眼泪。人间真情永远都是最感人的,此情此景,铁铮铮的汉子也不会不为之动容。在模糊的视线中,我看到一大群人又一次围住了遗体。随后,我听到工作人员体谅地说,抓紧时间再看最后一眼吧!
“最后一眼”?多么熟悉的词语啊,它曾无数次地出现在我与朋友的玩笑中。而今天,在悼念一位死者的今天,当这几个字从工作人员口中说出时,我的心却猛然间为主一震,这真的是最后一眼了!此时只能用酸楚和残酷来形容这几个字。
其实,相对于短暂的人生来说,老天已经给了我们足够的岁月去和亲人相伴,只是我们没有珍惜而已。直到最后诀别,才发现几秒钟都是那样可贵。
生老病死,人之常情。但当死亡真的降临到自己的亲人时,又有谁会不为之悲痛呢?悲痛之余是否反思过,身为儿女的我们,有多少时候因工作忙、学习忙而忽略了年迈的父母。甚至平日里“忙”到连打个电话的时间都没有,直到父母病了、走了,才有时间回来看一眼,到那时才后悔为何当初不多抽出点时间陪陪父母。
俗语说“百善孝当先”,《圣经》上也说,“孝敬父母,使你在世的日子得享长寿”。且不说长寿与否,单就孝敬本身来说,它就是一种美德。况且孝敬父母是理所当然的事。有时候当我们面对曾经给予我们生命的人时,总会觉得自己回报父母的是那样微不足道,甚至觉得生为人子有时却要向禽兽学习:山羊吃奶前腿总是跪着,小小的乌鸦还知道反哺。“兽尤如此,人何以堪?”我想很多儿女在送父母最后一程时的泪水里都会有悔恨内疚。所以,亲爱的朋友,为了将来的泪水里少一些杂质多一些安慰,就从现在起多关心一下我们的父母吧。
在葬礼上,面对两手空空的遗体,我不禁想起了法国大帝拿破仑。拿破仑可谓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他一生南征北战,称霸当时的整个欧洲,领土横跨亚欧非。但他临终前却吩咐身边的人为他做一个两边各有一个洞的棺材,好把自己空空的两手展示给活着的人看。拿破仑想告诉人们,他一生为了名利奔波,但到最后仍然是两手空空地宋,又空空地去。
归根结底,这人世间的恩恩怨怨都来源于名利。可在死亡面前,名利却分文不值。即使你赚了全世界也换不回生命。试想,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坦诚地对待别人,每一天都被亲情、友情、爱情所包围,那该有多好。这个世界除了名利,还有许多值得我们用一生去珍惜的东西。
一次在浏览文学论坛的时候,偶然间看到版主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今天是你生命中的最后一天,你最想怎样度过?这个问题虽说不是版主的原创,但题目本身仍然极具吸引力。许多网友积极回贴,一时间论坛上众说纷纭,好不热闹,回答最多的是和最爱的人一起度过……
如果要我回答这个问题,我会说,用感恩的心去快乐地度过这一天。之所以这样回答,是因为人的生命太短暂了。仔细想想,即便活到百岁,一生在世的日子也不过只有三万六千多天,况且人生七十古来稀,若加上其它原因造成的非正常死亡,真正是黄泉路上无老少了。
这样看来,用生如蜉蝣宋形容人生命的短暂一点也不为过。在死亡面前,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被动者,只能听之任之,我们的生命太脆弱了。葬礼上死去的老人只有67岁,其家人说老人在离世前一天还好好的,当晚还吃了不少美食呢,谁知第二天清晨就静静地与世长辞了。
生活中类似这种突如其来的悲剧,几乎每一天都在这个世界上上演着。在通往黄泉的路上,有老人、有孩童,有君王、有臣仆,有富户、有贫民……想到这些,我分外感恩我今天还能够活在这个世界上,让我有机会沐浴温暖的阳光、享受大自然的馈赠、品咂亲情的滋味……因此,我要每一天都快乐地工作、学习,快乐地去面对人生中的一切不如意。
想着想着,我的心就快乐了,觉得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就像小孩子过家家一样可笑。对于我们来说,快乐地度过一生都嫌短暂,又怎能把时间浪费在无端的争夺上呢。想着想着,我就明白了为什么许多人弥留之际可以原谅自己一生都仇恨的人。
《智慧书》中说,“往遭丧的家去,强如往宴乐的家去,因为死是众人的结局,活人也必将这事放在心上。”在此要说,我并不希望看到死亡,但我却希望大家能多参加一次葬礼,因为每一次葬礼都会让我们大有收获,并让我们在无法测知的未来,学会用快乐的心去迎接每一个晴天雨天,直到我们快乐地走完此生。
摘自《寒山寺》佛教双月刊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