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佛学名相杂集:出世间禅定

       

发布时间:2013年12月16日
来源:   作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佛学名相杂集:出世间禅定

  出世间禅定

  世间若指世俗之事证,则出世间即指佛法;世间若表有漏(烦恼)法,则出世间即意谓解脱、无漏法。出世间lokottara,略称出世,超出世间之意,脱离三界外;出世间禅定即出离有漏系缚之无漏解脱法。亦即一切生死之法为世间,涅槃之法为出世间。据《华严五教章》之说,若以修道之阶位而言,初地、二地、三地称为世间行,以其仅仅断除烦恼之故;四地至七地称为出世间行,此四阶位之人既已了断烦恼,又断除「知障」;八地以上则断除「体障」或「治想」,称为出出世间行。另据《楞伽阿跋多罗宝经》载,外道、凡夫之智,称为世间智;声闻、缘觉之智,称为出世间智;诸佛、菩萨之智,称为出世间上上智。

  知障指执着于所证之法而障蔽其真如根本智。自体障碍。自体障碍有二种。一者假名。二者真实。假名障碍者。如人在床座上。真实障碍者。如自体障碍。诸忍欲觉观见为体。障处中行出离为业。处中行者。谓离断常缘起正智。

  治想于下地中有三种胜事,一无功用自然行,如经无所贪着故。二遍一切法相,如经如虚空平等故。三入真如不动自然行故,如经入一切法如虚空性,是名得无生法忍故。如是八地得净忍分已说,次说得胜行分。

  一般修行大都止心一处,不令散乱,而保持安静,此一状态称为三昧samādhi。初达三昧之状态时,即起正智慧而开悟真理,故以此初三昧修行而达到佛之圣境者,则称三昧发得或发定,得三昧之间的境界又有无觉无观三昧。第二种则指观「人、法」皆空之三昧,称为空三昧。舍离差别相之三昧,称为无相三昧;舍离愿求之思之三昧,则称为无愿三昧。其次往上又有三重的三昧,即是有空空三昧、无相无相三昧、无愿无愿三昧等。

  出世间禅定约共有七种:

  (1)三摩呬多samāhita,译为等引。等,即远离心之浮(掉举)、沈(惛沈)而保持平衡,乃身心俱安之状态;引,乃由自力引起(发生功德)之意,能修此定,则离诸烦恼,而引发胜妙功德。等引通于有心、无心二定,但不通于散位。

  (2)三摩地、三昧samādhi,译为等持,又作正心行处。能修此定,心则端直,安住一境而不动,即心平等摄持之意。通于定、散,但仅限于有心位,而不通于无心,为定之本体。

  (3)三摩鉢底samāpatti,译为等至。谓能修此定,正受现前,大发光明,庆快殊胜,处染不染,无有退转,即已至身心平等之意。仅通于有心、无心二定,不通于散位,为定之自相。

  (4)驮那演那dhyāna,译为静虑,或以音略译作禅。谓澄神审虑,专思寂想,即镇静念虑(分别)之意,通于有心、无心、有漏、无漏,但限于色界之定,不通于无色定。

  (5)质多翳迦阿羯罗多cittaikāgratā,译为心一境性。谓摄心一境,策励正勤而修习,即将心集中于一对象之意,为定之自性。

  (6)奢摩他śamatha,译为止、正受。谓止息诸根恶不善法,能灭一切散乱烦恼,即离邪乱之想念,止心寂静之意,仅限于有心之净定。

  (7)现法乐住drsta-dharma-sukha-vihāra。谓修习禅定,离一切妄想,身心寂灭,现受法喜之乐而安住不动,即于现在世经由净定、无漏定等享受定之法乐,限于色界之四根本定。

返回目录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