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名相杂集:三细六粗
佛学名相杂集:三细六粗
阿赖耶识,为诸识根本,其体半真半妄。半真即是真如,半妄即是无明。谓依赖耶转生二分,一转相见分,二现相相分,连上赖耶则为无明三细。因见分带出相分境,而相分遂能显现。见分不觉自心所现,将谓心外实有,反生取着,遂有「能」「所」激动心海,则诸识浪起,转生六粗。
三细六粗合称九相,九相者依《大乘起信论》所说,缘于不觉之故,凡夫遂产生三细六粗之相。故说以无明不觉。真性随缘。转生三细。及至六粗。三细者指无明业相、能见相、境界相。六粗者指智相、相续相、执取相、计名字相、起业相、业系苦相;故三细六粗合称九相。凡夫依不觉故生三种相,与彼不觉相应不离。
云何为三?一者、无明业相。以依不觉故心动,若觉则不动。动则有苦,果不离因故,说名为业;无明业相,略称业相。指从真起妄的初动之相,即由根本无明起动真如之最初状态,乃枝末无明中之第一相,此相尚未能区别主客之状态。二者、能见相。以依动故能见;不动则无见。能见相,又称见相。指见初动之相,又称转相。依初动业识,转成能见之相。此系依前述无明业相所起而认识对象之心(主观)。三者、境界相。以依能见故境界妄现;离见则无境界。境界相,又称现相、境相。由前转相,而妄现境界之相。盖能见相既起,则同时妄现此认识对象(客观)。以上是三细。
以有境界缘故,复生六种相,即是六粗。六粗者一智相,为法执俱生。二相续相,即法执分别。三执取相,即我执俱生。四计名字相,即我执分别。五起业相,即造作有漏诸业。六业系苦相,即是六道果报)。细说如下,即:(1)智相,依境界相妄起分别染净,于净境则爱,于染境则不爱,又智相。依于境界,心起分别爱与不爱故,称为智相。(2)相续相,依智相分别,于爱境则生乐,于不爱境则生苦;觉心起念,相应不断。又相续相,依于智故生其苦乐,觉心起念相应不断故。称为相续相。(3)执取相,依前之相续相,缘念苦乐等境,心起执着。又执取相,依于相续缘念境界,住持苦乐,心起着故,称为执取相。(4)计名字相,依前之执取相,分别假名言说之相,称为计名字相。又计名字相,依于妄执,分别假名言相故。(5)起业相,依前之计名字相,执取生着,造种种业,称为起业相。又起业相,依于名字,寻名取着,造种种业故。(6)业系苦相,系于善恶诸业,有生死逼迫之苦,不得自在。又业系苦相。以依业受果不自在故。当知无明能生一切染法,以一切染法皆是不觉相故。称为业系苦相。
《大乘起信论》言,根本无明起动真如,现出生灭流转之妄法(迷之现象),其相状有三细与六粗(九相)之别。细者,无「心王」与「心所」之分,其相微细难测;粗者,「心王」与「心所」相应,其作用之相粗显。依此,若由细相进入粗相,即由不相应心之阿赖耶识位进入相应心之六识位,迷之世界乃随之展开。是故,若欲抵达悟境,须由粗相向细相迈入。凡夫之境界为粗中之粗(六粗后四相)、菩萨之境界为粗中之细(六粗前二相)及细中之粗(三细后二相)、佛之境界则是细中之细(无明业相)。
此外,若以三细六粗配五意,则三细依序配业识、转识、现识,智相配智识,相续相配相续识。意识之所依即为「意」(末那识)。依大乘起信论之观点,「意」有五意:(1)有业识、(2)转识、(3)现识、(4)智识、(5)相续识等五种名。即依心而生起意,此心即众生心,亦即阿赖耶识,为一切物之本体;故依阿赖耶识而说有无明。细说:
(1)业识,即由于阿赖耶识之根本无明不觉而生起心动(即妄心现起)。
(2)转识,即依心动而产生能见之相,亦即主观之作用。
(3)现识,即能现起一切之境界,亦即客观之对象。
(4)智识,即有分别境界之能力,认为其对象是心外的实在物。
(5)相续识,指不断的分别作用(念),亦即由认识而有种种概念积留于心识中而相应不断,由此故产生意识。
有关阿赖耶识与五意、意识间之关系,慧远大师在起《信论义疏》卷上末说,心是第八识,五意是第七识,意识是第六识。而在法藏大师之《起信论义记》卷中末则说,五意之中,业识、转识、现识是第八识之自体分、见分、相分,后二识是意识,至于第七识则未言及。又元晓大师之《起信论疏记》卷三亦认为业、转、现三识是第八识,智识是第七识,相续识是第六识。
若以之配六染心,则三细依序配根本业不相应染、能见心不相应染、不断相应染,执取相及计名字相配执相应染。若以之配四相,则业相配生相,能见、境界、智、相续等相配住相,执取、计名字等相配异相,起业相配灭相。诸识有三种相,谓转相、业相、真相。第一转相,即是三细所摄转识。第二业相,即是三细所摄业识。第三真相,即是意识细分所摄之末那识。契经中八种识者,阿梨耶、末那、意识及五识身,是名为八。本觉明智断根本无明,三种细染永灭不起。已三细无六麁之心亦不能起,三六种心永灭不起。本觉性智不能自有,所以者何?三六种心非但无明,亦本觉俱,真妄和合名三六心故。然若言三六心灭者,本觉同灭无所有也。岂可得言本觉之心而得相续至于邪定。故言问曰若心灭者云何相续?即是初关。若言本觉是功德法非断之法,常恒相续无断绝者。岂可得言三六种心永灭不起,故言若相续者云何说究竟灭,即是第二关。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