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梁乃崇:探究真心·圆觉文教基金会 「转向」就是圆觉佛法中的「以境验心」

       

发布时间:2013年12月17日
来源:   作者:梁乃崇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梁乃崇:探究真心·圆觉文教基金会 「转向」就是圆觉佛法中的「以境验心」

   梁乃崇教授

  《修练的轨迹》指出了「转向」,而「转向」其实就是圆觉佛法中的「以境验心」。

  「以境验心」就是当我们看事情时,要注意自己的心是处于何种基础之上,才会产生当前的状况。换句话说,就是要找出外境状况,与自我内心之间的关联。《修练的轨迹》的「转向」是有一点浅浅的「回头」或「摄心」,这也是反思式的观察!而我们所关注的,不是只有外在的事情,同时,也要去发掘自己心里是戴了什么样的眼镜在看事情,也许是带有偏见的、不公正的;也许是宽宏的、广大的……等等。

  从「悬挂」到「转向」,在他们眼中,其程度已经是非常不得了的深;在我看起来,那还不是太深。可是,他们很会用,并且把它的功能发挥得很好──他们将它运用在日常生活、工作与冲突的改善……。这是他们的优点,也是我们要多多学习的地方。

  我们佛法中所谈的「以境验心」好像是比较偏于个人的修行;而这本书里头所谈的,则多是团体中的修练。他们所处理的团体问题,规模甚至大到是一个国家的种族冲突。其中所牵动的力量、转化和奇迹,是相当惊人的,所以,人们所见到「境」的改变,也会相当明显。而这也就是「以境验心」做得好之后的「相随心转」、「境随心转」!

  这本书还谈了很多如何从「我相」进入「人相」的历程。与人互动时,如果要进入「人相」,就要了解别人心里在想什么,他的「假设」和「基础」是什么。书里提到一个实例:一家公司的汽车设计方案,是分了几个小组进行规划,而小组之间产生了许多问题。后来,他们解决了这些问题,这个解决的过程,就是很好的从「我相」进入「人相」的历程。

  本书也在「法性」广度下了不少功夫,我们佛法修行班有谈到,「法性」广度是否能够施展开来,与「自性」深度是有关联的。换句话说:「自性」深度要修得深,「法性」才能对应地往广度推展。这本书里面所举的团队修行的例子,有些人的「自性」已经修得很深了,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具有相等的程度;这些引领的人是以自身人生经历中的体验,而不是用什么理论来带领大众走向觉悟,如果没有那一、两个人的经验或能力,整个团体是到不了的。「自性」深度与「法性」广度是相辅相成的,只靠单一面向,是无法成功的。

  由书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接触过东方禅学,扩大来看,其实,是与整个东方修行文化有了「连结」;这个「连结」,使得他们可以把自己亲身体验所达到的深度,与这个文化衔接起来;两者一衔接,他们就知道如何发挥那个体验,否则,是用不出来的。(摘录整理自20060717共修)(莉华、忆玫、满妹整理)

返回目录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