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净土宗>>正文内容

慧净法师:信受弥陀救度(上)

       

发布时间:2014年01月16日
来源:http://www.hongyuansi.com/2851.html   作者:慧净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我们这个法门,是传承善导大师的法脉,善导大师是净土宗开宗立教的祖师。净土宗是中国佛教八大宗派当中最大的一个宗派,它的特色就是容易。
  怎样容易呢?即使不识字,没有文化深入经藏,乃至根机很低劣,或者士农工商三百六十行,忙忙碌碌没有时间,也都能念佛。人人都可以念佛:小孩子也可以随着念;病床上的病人,嘴巴可以念,心中也可以念;乃至鹦鹉也会依样画葫芦地随人念佛,甚至其他动物,只要把佛号听进心中,也能够解脱。任何时间、地点,做任何事,都能念佛,不用特别花费时间、花费精神,更不用花费钱财,有百益而无一害。只要专心念佛,烦恼、妄念就会慢慢减少。
  这就是净土宗的特色:念佛很容易。之所以容易,是因为有阿弥陀佛可以依靠。阿弥陀佛固然最尊无比,但是祂主动地来到我们身边,很亲切、很和蔼地呵护我们,照顾我们,甚至合掌拜托我们依靠祂。依靠的方法,就是念祂的名号。念佛,就是在依靠阿弥陀佛的大慈悲、大智慧、大愿力、大功德力。
  念「南无阿弥陀佛」最容易,最殊胜,没有任何限制和忌讳。不清净的地方,念佛会消除污秽,带来清净;不吉祥的地方,念佛可以给当地带来吉祥,带来安稳。
  如果遇到灾难,比如地震、水灾、火灾、风灾、车难、空难,所有的灾难,只要虔诚念佛,百分之百都能逢凶化吉,遇难呈祥,大事化小,小事化无。所谓「人有诚心,佛有感应」,只要虔诚念佛,我们所求的事情自自然然都会获得圆满。
  八大宗派的所有法门当中,只有净土法门是救度的法门,所以净土法门能够普遍化、庶民化,深入民间,遍及各个角落,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万人修万人去。不管是上等根机的,还是中等、下等、下下等根机的,只要专修念佛,阿弥陀佛都能救度。阿弥陀佛的慈悲、大爱是平等的,没有选择的,就像一颗能治万病的药,药不会选择是善人还是恶人、出家众还是在家众、会不会修行、清净还是污秽:这就是弥陀的慈悲愿力。
  释迦牟尼佛在《无量寿经》里以最恭敬、最崇高的用语来赞叹阿弥陀佛,说:
无量寿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诸佛光明所不能及。
  阿弥陀佛是十方诸佛中的王,十方诸佛是不能比的。阿弥陀佛的光明是十方诸佛之中最尊、最崇高的。弥陀光明的作用是什么?就是摄护我们念佛人。不管智愚善恶、男女老少,只要念佛,当下就蒙受弥陀光明的摄护。因此,念佛不只是将来可以解脱生死轮回,现生也可以得到种种利益。
  净土宗的宗旨有四句话:
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广度十方众生。
  「信受弥陀救度」,完整地讲就是:信受阿弥陀佛慈悲愿力的救度。信受弥陀救度,能够离开种种苦,获得种种乐。
  佛教有两个根本支柱:慈悲和智慧。慈悲,是最根本、最重要的。如果没有慈悲,就没有佛教。智慧是汉语意译,梵语音译是「般若(bō rě)」,「般若」不同于世间普通的聪慧,它是通达真理的无上妙慧,为区别于一般所指的聪慧,故用音译。智慧,容易和世俗的学问、知识或者哲学的领域混淆,其实它就是般若。慈悲和般若这两大支柱,缺少一个就不成为佛教。
  阿弥陀佛的救度,也是建立在慈悲和般若之上的。只有慈悲,没有般若,慈悲就成了世间的善事、一般的爱心;只有般若,没有慈悲,也只不过是小乘的自了汉,没有发起慈悲之心,没有「自信教人信」。所以,慈悲和般若是缺一不可的。慈悲是「有」,悲悯一切众生;般若是「空」,空是无,就是不执着,是悟道、明心见性所证悟到的空性。有和无,不是冲突、矛盾吗?其实不冲突,不矛盾。慈悲建立在空性上,越是领悟空性,越是般若高深,慈悲就越加广大。阿罗汉已经超越生死轮回了,但是所证悟到的空性还不彻底,所以慈悲很狭窄,谈不上慈悲;菩萨证悟人空、法空,所以祂的慈悲心就广大;而佛已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功德圆满了,所以祂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慈悲的定义是什么呢?《观无量寿经》里说:
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
  也就是说,慈悲就是佛心,佛心就是慈悲。慈悲是不分对象的,它不是建立在感情或理论基础上的,而是自自然然救度一切众生。
  慈悲也是万善的根本。我们说「百善孝为先」,可是,还有比孝更重要的,就是慈悲。慈悲也是众德伏藏——所有善根福德的宝藏,都藏在「慈悲」两个字里。慈悲是善中之王,慈悲是一切众生的归依处。我们说「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而慈悲就是佛心,那我们归依佛,不就是要归依慈悲吗?所以说「是一切众生的归依处」。所谓「慈悲就是佛道的门户」,而归依只是学佛的第一步,是先肯定自己信仰的方向;如果谈到修行,就要生起慈悲的心,才能进入佛道的门户。
  经典上说,慈悲和我们很亲,重于骨肉。我们的生命有两种,一种是肉体生命,一种是法身慧命。肉体生命有生有灭,就是有死亡;法身慧命就是佛性,佛性是不生不灭、永不死亡的。如果我们以慈悲为生命,重视慈悲超过重视肉体,这种心念就可以使我们生生世世与慈悲相随不离。也就是说,即使肉体的生命已经死亡了,含藏慈悲的生命也不会死亡,它将随着我们投生转世。
  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中说:
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
  这是对慈悲的定义。慈悲,有小慈悲、中慈悲和大慈悲。大慈,是让众生获得安乐;大悲,是拔除众生一切痛苦。
  我们人道众生有什么痛苦呢?经典上说人间众生有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蕴炽盛苦。生、老、病、死四种苦;恩爱的人离别的痛苦;不喜欢见到的人,却偏偏要在一个屋檐下相处的苦;三餐不能温饱,或者愿望不能达到,求不得也是苦:这七种苦大家能够理解。第八种苦,就是五蕴炽盛苦,这是最根本的苦。五蕴就是烦恼,一切的苦都是从五蕴所产生的。
  佛的大悲,要拔除我们这些苦,使我们能够断除烦恼,脱离苦海;佛的大慈,要令我们离开三界轮回,得到成佛的乐:这就是「拔苦与乐」。
  《十地论》里说:
慈者,同与喜乐因果故;悲者,同拔忧苦因果故。
  大慈,是给众生安稳、快乐,给众生喜乐的因和喜乐的果;大悲,是拔除众生痛苦的因和痛苦的果。痛苦的因,就是五蕴炽盛,就是烦恼;因为有烦恼,所以造作种种罪业,然后受轮回的种种痛苦:这叫作惑、业、苦。惑,就是烦恼;业,就是行为,种种的罪业;苦,就是六道轮回的果报:三者互相循环,结成一体,互为因果。
  慈悲,大约有五个要点。
  第一个要点,「于诸众生,视若自己」。
  这句话出自《无量寿经》。我们看得到的人类,以及动物,比如飞禽、走兽、水族,还有看不到的地狱、饿鬼道的众生,乃至天上的天人,阿弥陀佛都看成是自己,所以说「于诸众生,视若自己」。
  「于诸众生,视若自己」,也就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佛教常常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但对一般人而言,已经成为一句口头禅了。为什么成为口头禅呢?因为只是说说而已,一点都做不到。「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是佛的境界,能够体现「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把所有众生看成祂自己,不管是圣人、凡夫,善人、恶人,出家、在家,会修行、不会修行,清净、不清净,都看成自己,阿弥陀佛对众生没有亲疏、爱憎的分别,一视同仁,平等,没有差别。这就是「无缘大慈」,不讲条件,爱护一切众生。「同体大悲」,就是阿弥陀佛和我们是一体的。《阿弥陀经》说,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变化的种种鸟在说法,其中有一种鸟叫作共命之鸟。共命,就是共同一个身体,两个生命、两个头。假设一个头会吃东西,而另一个头不会,那么,这个头所吸收的养分,另一个头也能得到。阿弥陀佛把众生看成自己,众生的任何痛苦,阿弥陀佛都同心、同感、同受。这就是阿弥陀佛的悲心,就是「同体大悲」。阿弥陀佛把一切众生都看成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譬如手和脚同是身体的一部分,如果手碰到了火,就要快步离开;脚被刺痛了,就要赶快用手把刺拔掉。
  我们只有造罪造业的力量,没有修行的力量。可是阿弥陀佛和我们同体、同感,只要我们信受阿弥陀佛慈悲的救度,我们的罪业就由阿弥陀佛来承担,我们离开六道生死轮回,阿弥陀佛为我们负责。
  每个众生现在所受的果,都是过去世以及今生自己种下的因所造成的。所以,我们要坦然面对现前的境界,而不是自己希望的境界。对现前境界要坦然接受,不要去抗拒它,这样就不会苦恼。种种灾难、痛苦,我们没办法消除;可是阿弥陀佛有办法,而且能够百分之百彻底消除。
  我们生生世世以来所欠的种种债,譬如杀生的债、吃肉的债——我们旷劫以来所杀的生命、所吃的肉,可以说无量无边。这些债谁来还?我们还不起。只有完全靠佛,阿弥陀佛能轻而易举地替我们偿还。这就是阿弥陀佛的慈悲所在。
  我们还欠人家什么债?譬如偷盗,欠债不还,杀人越货,欺骗人家的感情,侮辱人家,侵犯人家的身体,背后说人是非,诽谤人……杀盗淫妄,生生世世以来,乃至今生今世,累积起来的罪业无量无边。《华严经》说,如果我们的罪业有体相,尽虚空不能容受。想起来真是可怕,我们的罪业,居然那么广,那么多,那么大,大到尽虚空都容纳不了,真是无法想象!
  我们是什么面貌呢?善导大师说,我们是罪恶生死凡夫。如果没有离开三界六道轮回,没有断除贪瞋痴,再怎样修行、行善积德,仍然是罪恶生死凡夫。即使圆满五戒,下辈子生为人;圆满十善,下辈子生欲界天;圆满慈悲喜舍,有禅定功夫,到达色界天、无色界天,乃至非想非非想天,还是罪恶生死凡夫。为什么?因为烦恼没有断,业障没有完全消除,还没有达到业尽情空,寿命一到,还是去轮回六道,还是一样会造作杀盗淫妄的罪业,所以仍是罪恶生死凡夫。
  第二个要点,「荷负群生,为之重担」。
  这也是《无量寿经》中讲的。阿弥陀佛主动承担一切众生的所有苦恼和罪业,这叫作「荷负群生,为之重担」。阿弥陀佛成佛之前,累生累劫都在为我们承受重担。我们所造杀盗淫妄的罪业无量无边,应该堕落地狱,但是阿弥陀佛却代替我们下地狱受苦。《华严经》说:「我宁独受如是众苦,不令众生堕于地狱。」我宁可代替众生——我的幼子,到地狱受苦,不可以让我的幼子受地狱之苦。《华严经》又说:「以身为质,救赎一切恶道众生,令得解脱。」以自己做人质,代替众生到地狱受苦;在地狱做人质,让众生离开地狱。所以生生世世、世世生生以来,阿弥陀佛都在「荷负群生,为之重担」。
  净宗法师曾经引用一个故事来解释「荷负群生,为之重担」:有一个基督教的信徒,生到天堂之后很高兴,很感谢上帝。然后回头看看自己在世间一生所走过的路,都有上帝和他在一起,一路上都有四个脚印。突然,他发现有一段路只有两个脚印——那正是他人生最坎坷、最痛苦的时候,「这个时候上帝怎么离开了我呢?」他就向上帝诉苦、抱怨。上帝说:「那两个脚印是我的。因为在你人生最痛苦的时候,你承受不起,所以我把你背在肩膀上。」这个道理,在《无量寿经》里讲得很清楚,就是「荷负群生,为之重担」。
  第三个要点,「全力以赴」。
  积极主动、毫无保留地规划救度众生,使众生能够离苦得乐,这个过程是付出全身心的。
  第四个要点,「特怜恶人」。
  特别悲悯罪恶的人,也就是说,虽然是一视同仁、平等没有差别的慈悲,可是阿弥陀佛对于造罪造恶、现前受苦受难的众生,特别悲悯,《菩萨地持经》里说:「菩萨于恶人,所起慈悲心,深于善人。」对于顺从自己的,固然会悲悯,但是对于不顺从、忤逆、反叛自己的,佛菩萨更加悲悯。凡夫之爱是:你爱我,我也爱你;有一天你不爱我了,我也不爱你;或者你忤逆我了,我就会憎恨你。所以佛陀说爱和恨是一体的,爱能生恨,恨也能生爱。
  所谓爱,其实是执着,也就是情执。爱有种种:
  亲爱,对于有血缘关系的人——父母、儿女、兄弟,这一种爱。
  友爱,对朋友的爱。
  欲乐,对于特定的某一个人产生爱情。
  爱欲,建立在男女性关系上的情爱。
  渴爱,对某一种爱非常执着,执着到成为痴,所以渴爱也叫作痴爱。渴爱是每个人的本质。由于渴爱,就会产生无边无尽的痛苦。
  圣道门行者,如果想通过自己的力量,解脱生死轮回,必须把这些爱通通断除。这些爱对修行来讲就是毒药,障碍解脱。
  反观自省,其实大家的爱都很深,即使出家了,甚至入深山修行了,也还是一样。修行再高,上生到天堂,还会堕落。所以,释迦牟尼佛说:「从天生地狱,从地狱生天。」生在天堂,寿命尽了,刚好地狱的果报到了,就会堕到地狱;地狱的果报尽了,刚好天堂的果报来了,就上生天堂。善、恶,天堂、地狱,其实都是一体的,犹如手掌的两面——手心手背而已。
  佛陀又说:「虽复得受梵天之身,乃至非想非非想天,命终还堕三恶道中。」意思是:禅定功高,又有四无量心——慈悲喜舍,因此,果报就是出生在色界天、无色界天;如果禅定更加高深,就出生在非想非非想天,寿命是八万四千大劫那么长,但是命终还堕三恶道中:就是这么不究竟、不圆满。
  第五个要点,慈悲是清净无染的。
  阿弥陀佛虽然平等无差别地把所有众生看成自己,慈爱众生,悲悯众生,但是没有执着心,也没有名利心,所以是清净的,不受种种污染。
  人生无常。有一句话说:「金也空,银也空,死后何曾在手中;妻也空,子也空,黄泉路上不相逢。」这是很无奈的。还有:「父母恩深终须别,夫妻义重也分离;人生似鸟同林宿,大限来时各自飞。」这些句子能够让我们体会无常。有了无常观,就会发起菩提心,就会去寻找解脱的方法;有了无常观,就会体悟到:原来世间的一切都不是真实的。
  真实有一个定义:不变,永恒存在。世间有永恒存在的东西吗?没有!身体有生老病死;感情有情天欲海,也有反目成仇。凡是存在的,就没有不是无常的。不管是有形的物质界,还是无形的精神界,都是无常的。身体细胞会新陈代谢,会生老病死;物质会生灭变异、成住坏空。太阳系总有一天会爆炸,银河系也是一样。我们会想「那是很久以后的事啊」,无论时间有多久,想想都很可怕。八万四千大劫这样的寿命长不长?很长,但只要有寿命,就是短命。台语有一句话说:「总有一天等到你。」等到我们的时候,我们要到哪里去?到三恶道。所以必须寻求真实。
  真实,就是不生不灭,不生不灭就是我们的佛性。人人都有佛性,人人都能成佛。但是我们被贪瞋痴掩盖得太深了,因此,我们的起心动念无不是从贪瞋痴所流露出来的,所以很可悲。无论我们怎样行善积德,佛陀都说这是有漏之善,善导大师说这是杂毒之善,昙鸾大师说:
    凡夫人天诸善,人天果报,若因若果,皆是颠倒,皆是虚伪。
  我们人间、天上所累积的因,所获得的果,都是颠倒的。所谓颠倒,就是不顺法性;不顺法性,所以就颠倒了;因为颠倒,所以不真实,就是虚假的。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