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益西彭措堪布:中观四百论讲记(六)

       

发布时间:2014年02月20日
来源:   作者:益西彭措堪布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益西彭措堪布:中观四百论讲记(六)

 

  庚五、思维死无定期而修习无常。

  这一科和庚一侧重点有所不同。死无定期是突出死主随时会到来,所以要保持警惕,而“庚一、思维寿量无定而修习无常”,则侧重于寿量无定,说明凡夫不畏死的理由都不能成立。

  设问:虽然确实可以现见到很多死,但是至于我自己,什么时候会死是不定的,到底是一百年后死,还是一千年后死,现在还不知道。所以来日方长,现在又何必那么害怕死呢?

  答:

  由时无定故,便思我常者,

  则终有一日,死来伤害汝。

  颂文直解

  如果因为死无定期的缘故,你就以为自己不是无常,而是常的,在一段时间内不会死。但正是由于死无定期的缘故,毫无疑问终会有一天,死主会来伤害到你。所以应多次思维死无定期而修习无常。

  死期无定,则更显得死主的可怕

  以为死永远不会落到他的头上,有这种想法的人还真不少。但是这却是既懒惰,又愚痴,对未来没有正确计划的人才会有的想法。因为死主不确定什么时候来,正说明死主随时都可能来。暗藏的怨敌才是最危险的敌人。前天、昨天没有来,你活下来了,那是前天、昨天的因缘;今天、明天的因缘,是全新的,是和以前的因缘不同的,死主完全有可能在这时出现。而且,随着年纪的增大,老苦、病苦越来越严重,死主出现的可能性每天都在增加。

  比如在一条杂草丛生的路上,潜伏着不少毒蛇,赶路的人只要碰到这些蛇,就会被咬而丧命。之前安全走过来的人,是值得庆幸的,但是他们下一步还是完全可能踩到毒蛇,这时人们是漫不经心地走呢,还是应该小心翼翼地走?当然应该每一步都小心谨慎才对。人的一生,也就像这条路一样,活着时遇到的各种死缘,就像路上的蛇一样地多。大家能在各种事故、食物中毒、病毒等等的包围之下,活到现在,已经是非常不容易了,而今天、明天、后天,你是否还能这样幸运,则是不确定的事情。因此要放下能长命百岁的幼稚想法,应该充分认识到人身的危脆,寿命的无常,要抓住宝贵的人身,精进积累善业。

  在思维和修习“生际必死”的规则时,首先应该抓住正义中的“为死故而生,随他行本性”这个核心含义,并从能够“现见”到的各种事实中,来加深对这个规则的思维和修习。

  其次应该从“广明其理”的五个偈颂中,根据圣天菩萨的引导,逐层深入地消除心相续中的颠倒见。“广明其理”的五个偈颂,是修习生际必死的五个最佳的方便。在每个偈颂中,圣天菩萨都指出了众生的颠倒执著,并且针对这些颠倒执著,用窍诀性的方便,进行了对治。一、针对凡夫死很遥远,现在不必去担忧的无知,教导了因为寿量不定,故未来不定,故应该对死畏惧的无常修习瑜伽;二、针对凡夫认为死是众生所共同面临的问题,所以自己一个人不必畏惧的邪见,教导了虽然死是众所共,但对个人而言,并不会减少死主的可怕,并且正因为一切众生都要死,所以更应对死畏惧的无常修行瑜伽;三、针对凡夫老病可治,故认为死并不可怕的邪见,教导了死与老病不同,完全没有方便能令退却的无常修习瑜伽;四、针对凡夫认为死不常见到的颠倒执著,教导了死实际是现见之法的无常修习瑜伽;五、针对凡夫因为不知死期,故以为来日方长的邪见,教导了正是死无定期,死主才更显可怖的无常修习瑜伽。

  这样的话,关于“广明其理”学好后,最后应该将所获得的正见,与开篇第一个偈颂“若有三世主,自死无教者,彼犹安然睡,有谁暴于彼”联系起来,在自己的相续中增上对死主的畏惧,消除对今生的耽著,从而激发自己闻思修行的内在动力,为修习后后的殊胜法义打下扎实的基础。

  戊二、思维高际必堕规则而修习无常

  高际必堕,是指内外器情所摄的诸法发展到顶峰之后,必然盛极而衰的规律。因为有为法刹那变异的无常自性,决定了所有粗大的相续必然是时刻不停地在变异着的,这种变异,就呈现了从高到低,又从低到高的曲线轨迹。世间人所追求的福报,它也受高际必堕规律的支配,福报之后,就是苦报。也正因为如此,所以导师佛陀将世间有漏福报,称为坏苦。

  有的人就想,既然有情的果报是有为法,也应该呈现高高低低的变异,那么自己在受苦之后,就可以等着享受福报了。要知道事实不是这样的。因为对于有情来说,决定果报高低变化的,是有情各自的业力。其中善业感得的福报,就是相对而言的高,恶业感得的苦报,就是相对而言的低。如果将要成熟的都是恶业,那么他的苦报就将会延续很长很长的时间。因为南瞻部洲的众生所造的恶业远远多过所造的善业,尤其在五浊恶世更是如此,所以实际上感受的苦报,就要远远多于感受的福报了。

  那在感受苦报的时候,是否就没有高际必堕的变异了呢?当然不是的。因为苦报也是无常变化的,虽然自性都是苦,但也会有较为细微的差异,在苦相对减轻一点的时候,就算是苦报中的高了。比如在等活地狱中,凉风所吹,骨肉会复原,这种受苦的间隙,对于等活地狱的有情来说,就已经是梦寐以求的高了。等到了无间地狱,因为恶业无比深重的原因,导致受苦之间的间隙极度缩短,在无间地狱众生的粗重感受中,几乎没有喘息的机会,所以说是无间,但是从最细无常的角度去看,还是可以看到细微的变化的。

  福报是有情所希求的。对于出家人来说,福报就是大法师的名声等,对于在家居士来说,则是大居士的名声,或者获得事业的成功、家庭的幸福等等。但是我们学习高际必堕,就是要知道福报不可能持久,它是因缘法,随后就会消退。到了福报消尽的那一刻,就会转为厄运,遭遇到各种不顺心的事情了。所以福报不可靠,完全不值得拿暇满人身宝作为代价去追求。大家应该把时间和精力都用到合适的地方上去,好好地闻思修行,这是至关重要的。

  下面我们来看偈颂。

  设问:虽然死主随时都会到来,但是只有胆小的人才会怕死,而那些勇敢的人,为了获得利养、恭敬及权势等,即使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也不会怕死而退缩。

  答:

  只顾未来利,不顾生命尽,

  谁说自卖身,称汝为智者。

  难词释义

  顾:看重、重视。未来:不是指后世,而是指今生中的未来。自卖身:出卖自己,此处身的意思不是身体,而是非常有价值的生命,对于佛弟子来说,即暇满人身宝。

  颂文直解

  如果只看重今生中将来的利养、恭敬及权势等利益,却没有顾及到生命正在逐渐走到尽头,这些利益的自性即是高际必堕,为了它们而出卖自己生命的人,有谁会称你为智者呢?

  为了世间名利而出入战场,都不能算是英雄。真正的英雄,是那些敢于对治并最终战胜自己的烦恼和业力,并且摆脱了死主主宰的修行者。当然,那些为了利益众生而誓愿成佛的菩萨道修行者,则是更伟大的勇士。

  自卖身的愚蠢

  仅仅为了今生的享受,而在努力谋生的人,在智者眼里,就是愚痴的人。他的愚痴,体现在这样几个地方。

  一、为了高际必堕的享乐,贱卖了暇满人身宝。

  二十到五十岁之间,是一生中最富有活力的时光,但是这都被花在了工作上了。人们用生命的代价去努力赚钱,等于是为了现世享乐的一点小利,把自身这个如意宝给出卖了。

  现世的享乐不值得追求,因为它是坏苦,受高际必堕规律的控制,之后将感受苦苦。而在变坏之后,以前的享乐也就再也没有任何意义了。就像昨天的一顿美餐,能填饱今天饥饿的肚子吗?昨天的健康,能消除今天卧病在床的痛苦吗?在已经消退之后,曾经的“高”,就已经没有作用了。

  而大家拥有的是暇满人身,它具有无限的可能性,所以被称为是如意宝。如果生起了厌离今生的心,行善积德,那么下辈子可以上升到天界享福;如果生起了出离心,修行四谛十二缘起法门,那么就能获得小乘的圣果;如果生起了菩提心,修行六度万行,那么有可能获得大乘的圣果;如果有机缘修学无上金刚密法,那么今生就可以成佛。而如果离开了暇满人身宝,那这些都是不可能办到的事。

  所以现世的享乐与暇满人身的价值相比,就像是一根羽毛和一座须弥山的重量一样,完全没有可比性。为了像羽毛那样轻的一点微不足道的现世享受,而把像须弥山那样重的暇满人身如意宝给浪费了,这是最最愚蠢的一场贱卖了。这个投入产出比就实在是太低了,完全是出卖自己、断送自己前程的做法,非常不值得。

  大家现在就可以观察一下,你对未来的打算中,有多少是有价值的。你的着眼点在哪里,兴趣在哪里?在死主面前,对于世间暂时利益的追求,是否考虑应该要开始放下了。

  二、功成名就后,无法享受。

  人们用生命、用青春去赚钱、求名,等目标实现了的时候,往往生命也快结束了,已经没有时间和精力去享受了。

  在五浊恶世的人,前世积累的福报少,大部分人一生中都不会求到多少功名。但有人会想,我没打算赚很多钱,只要达到我目前的一些目标就可以了。但是,作为凡夫,不能低估了自己贪心的力量,《佛子行三十七颂》中说,“一切妙欲如盐水,如何享受贪越增。”就是说,贪心不会因为满足而停止的,贪心只会因为对治而减退的。当你赚的钱达到了目标的时候,欲望会膨胀,你又会发明出很多理由,去赚更多的钱,这样它什么时候会停止呢?往往是等你赚不动了的时候,才不得不停下来。但是那个时候,你的生命已经剩下不多,已经没有多少机会享受了。

  有一个比较慈悲的出家法师,他在大城市里摄受了一些居士,曾经我到那个大城市去办事情的时候,法师就对我说,堪布,你一定要抽出个一天或两天晚上,到我那个居士的大别墅家里面住一下,在别墅里休息一下,给他种个善根。法师接下来说的话,非常有道理。因为他很慈悲,跟他的弟子也很熟悉,所以他在我的面前,直接指居士说,这个居士,十年二十年时间,一直不断的忙着赚钱,赚了很多钱,就买了这么大的一个别墅。现在他还要去上班,还要去赚钱,自己也没有住在这个别墅里面。这个居士只有买这个别墅的福报,没有享受这个别墅,住在里面的福报。因为他住不进来,一直在忙。等他赚钱赚不动了,他才会想要住进来。或许还没有到这个时候,他就有可能提前告别人间了。我认为法师有很好的心,对居士很负责任,在我面前,当面就跟他说,要么你别买别墅,要么有时间住里面,要么用这些钱做一些别的有意义的事情,比如供养三宝、放生或者印经书等。这些你都没有做。用十年二十年辛苦积累的钱买了别墅,自己又不住在里面,这就等于用自己十年二十年的宝贵时间,换取了一大堆钢筋、水泥、木头及石头砖等组成的有漏的房子,自己又不住,这样做值得吗?

  在家的居士,一个月也拿不出多少工资,用积累了二十年的钱买了房子,最后五六十岁的时候住进去了,一辈子都是忙忙碌碌,闻思修的这些殊胜的因缘和机会全部错过了。老了学不动了,记不住了,糊里糊涂的时候才要来闻思修,这是没有办法实现的。而且临终时有可能最后悔的地方就是在年轻的时候没有闻思修。本来求法的道场、道友、僧团,闻思修等等的因缘都是很好的,说是要求学,求法,可是就是没有闻思修。我认为年轻人老了的时候,最遗憾,最后悔的地方应该就是这点。想想我自己15岁出家到现在,年轻的时候还是吃了些苦闻思修,现在还算满足。因为在我心里,有佛法的正见一直在感动我。但是如果年轻的时候不抓紧闻思修,反而喜欢去出头露面,做些这样或那样的形象上的事情,老了的时候肯定是最后悔的。而且现在的年轻人不去学佛法,反而去学乱七八糟的邪知邪见的一些世间的知识,这是最危险的。自己连佛法的正见都没有,还要去学邪见,根本利益不到别的众生,同时自己相续中的正见也退了,道心也没有了,邪见染污了自己的相续,那么后世会堕落,或者是有可能转生为外道。这是非常危险的,是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要及时刹车,再不刹车就很危险了。同样,用自己暇满人身宝的生命,用青春的宝贵时间去赚钱求名利,最后确实能够暂时实现自己的世间梦想。但是这个梦想成真的享受时间太短了,马上要离开人间的时候才有这么一点,确实是非常不值得的。

  人身真的很不容易得到,很长时间积累的福报,才得到这样一个暇满人身宝,遇到三宝可以闻思修佛法。如果今生没有修行成功,要么往生,要么即身成就,否则来生再想得到暇满人身宝,遇到三宝闻思修,再来自由自在的与大众一起共修,这是非常非常难得的一件事情。所以不要很愚痴地执著世间今生的一些小小的利益,浪费了暇满人身宝的价值,这实在太可惜了。

  凡夫因为常有的执著在搞鬼,总觉得死离自己还远得很,即使七八十岁了,还一直在盘算着将来怎么活,就是不去考虑将来怎么死。但是寿命在一天天减少,往往仔细考虑好的计划还没等到实施,生命就已经走到尽头了。如果身体都没有了,你拿什么东西去执行那些计划,去享受那些功名呢?这种不顾寿命实际情况的做法,是非常盲目、愚蠢的。

  三、在追求功名中,造下了恶业。

  因为人们贪欲膨胀,不畏惧因果,所以在赚钱中容易造下很多杀盗淫妄、贪嗔等的恶业,后世将堕入三恶道之中,在地狱里受着无尽的苦。

  从这三个方面来看,这辈子的暂时利益不值得去追求,更不应该用暇满人身宝去交换。

  出家人的亏本买卖

  在家人不为死做准备,而去为子女、钱财等俗事忙碌,固然是愚痴的做法。对于出家人来说,也有不少表面上是弘法利生,但其实是为了今生利益的不理智的行为,这也同样在出卖自己的暇满人身宝。弘法利生当然好,当然要做,但是首先必须要修好念死无常。修好了念死无常,就会放弃那些自性是无常的、高际必堕的名闻利养,会真正认识到暇满人身宝的价值,会抓紧时间,好好利用这短短的剩下的寿命,去闻思修行和弘法利生。如果一个出了家的人,连佛法最基本的念死无常都修不起来,那他对寿命的常有执著就没有打破,对名闻利养就放手不了,这怎么可能会真心想去弘法利生呢?他所谓的弘法利生也只是一句空话,反而会变成追求名闻利养的一种手段,这就是佛在《楞严经》所呵斥的“裨贩如来,造种种业”。那么等死主不打招呼,突然降临的那一天,他也只能战战兢兢地随业力飘去了,这也是贱卖了自己的暇满人身宝,非常可惜!

  大家反思一下,平时想得比较多的,是不是今生的享受,而对于死主这个今生的终极问题,就几乎不加考虑了。但是,享受是受高际必堕的规律控制的,是会失去的,而死主却是躲避不了的。如果把死主的“后罚无可治”一起考虑进大家的人生规划,那么很多的计划会改变,这辈子的很多世俗目标,会因此放下,现在就会开始努力杜绝恶业,积累善业。

返回目录

-----------------------------------------------------------------------------------------------------------------

更多益西彭措堪布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