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悟后的实修(海天)

       

发布时间:2014年02月19日
来源:   作者:海天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悟后的实修(海天)

 

  1 悟与证的不同

  《坛经》上说,学人但得依持《金刚经》一卷,即得见性。《楞严经》上说:“理则顿悟,乘悟并消;事非顿除,因次第尽。”这里所说的见性、顿悟均是从理上说,是头脑对本性、理的领会,离证人心之本体,得全体大用尚远。这是因为我们长久以来形成的习气尚未除尽,一遇外缘,又会发生现行,遮蔽本性。

  因此,见性之后,前面的路还很遥远。从一定意义上说,见性之后才谈得上真正开始修行。

  2 修行不可以倒果为因

  禅宗祖师也说“理则顿悟,事须渐除”,自心地上的习气,必须通过切实的修行一步步转化。

  学禅的人在这里易犯的一个毛病就是喜欢玄理,不明心地(自己当下的心地),不肯切实做修行转化的工夫。或自以为是千古第一具大慧根的人,“一悟顿超佛地”,视自心田上的习气为无物,坐在那便妄思妄求本性光明,妄持无念状态,视之为做工夫;或读了经典、禅师语录,便视佛的境界、禅师的见地为自己的境界、见地,倒果为因,把他人辛苦修行证得的成果当作自己因地修行的方法,一打坐便在那里妄求经典上的境界,思量禅师的语录;平常日用不持戒,不律己,不反观自照,却妄称“平常心是道”,“随波逐浪”,“酒肉穿肠过,佛在心中坐”等等。其结果是习气未转得分毫,修行未有寸进,反因学了许多口头禅、法语,心田中添了更多荆棘。

  所以当知经典上、禅师语录中的见地、境界是他人慧德,是累劫修行的成果;要增长自己慧德,修行取得成果,只有老实从自己做起,在自心地上转化得一分习气,便得一分进步。

  3 莫妄持“无念”

  有的人悟明本性是在无念时得,所以见性之后习惯于求取、保持无念的状态。这是不对的,不说这一念求取是妄,便是这无念状态的实质也是要认识清楚的。

  “无念”真的做到了,也只是第六意识一念妄求所得的顽空,与道相隔悬远;只是以大妄念回避了历劫习气的现行,阿赖耶识的种子还在,一旦发起机用,习气还生现行,果报仍然现前。正如一人治病,病根未除,现未发病,并不算是真正健康。学人未除习气,虽暂未生起现行,并不是真正的慧德圆满。了解这一点,便应自觉地于打坐、平常日用处时时体察自心地的习气、妄念,切实做修行转化的工夫。

  修行过程中的“无念”,是指在修行过程中,觉察到自己的习气、妄念,及时转化、放下。在这里,“无”是动词,是放下、转化的工夫,“念”是指自心的习气、妄念。在修行过程中不可以把“无念”当作固定的“空境”来求取;而觉察自己的习气、妄念,也并不是人为地立一个“心境”在那里寻伺、照察。自性本具明觉,只要依法修行,自性自然会觉察、领悟妄念、习气所在。人为立一个“心境”寻伺,照察是第六意识作用,是临时运用的方便法。

  学人依法修行,心地自然发生转化,生起种种觉受,其中亦有类似无念的心态。对此,应了解,只要还没有透破五阴、证入全体,便都是修行过程中心地转化的暂时现象,其中真妄并存,不可以执持,而应继续依法修行。关于修行心地转化的次弟,学人应参照《楞严经》卷九、卷十关于透破五阴的次第觉受及其间的陷阱,以及《瑜伽师地论》和其他经典的描述。

  4 明心见性在因地上的用处

  禅宗强调见性起修。见性对于具体的修行有何价值呢?实际上证入本体,显本觉,有大机大用,悟明本性同样有其机用。只是习气未尽,时为浮云遮望眼,其机用不得时时显前,发挥的功用也受习气深浅的限制。具本说来,悟明本性对具体修行有如下作用:

  (1)、悟明本性,方知修行的究竟目的是销妄显真,恢复人人本具性体的功用。不致于不明修行目的,得少为足,只求身体康健或一点世俗的聪明;或者贪求神通,盲修瞎炼。

  (2)、悟明本性,则能懂得身心的幻妄无常,明白修行的用功处,避免走许多弯路。对于人生的生老病死苦,也渐能从中解脱出来,较常人堪能忍受。

  (3)、悟明本性,更能觉察自己的妄心、习气,真正在自心地上用功;更能发挥自性的力用,生起勇气、毅力转化习气;也能减少迷妄造业的机会。

  (4)、悟明本性,才能渐作主宰,不为环境、习气牵转,才有可能从六道轮回中解脱出为。

  (5)、悟明本性,才能渐明心、性、法三者的关系(详见后文),修行用功事半功倍。在心地上用功时,才有可能生起方便,具择法眼。了知法为修行的工具,不为法所转,而能转法。末法时代,许多人贪求大法,是不明心性。

  总而言之,悟明本性对修行的目的、方向、修行过程有指导作用,是修行力量的源泉。

  5 修行必须从自心地上做起

  所谓自心地、也就是说每个人的习气不同(当然也有共业、共同的习气),所处的环境不同,习气发生现行的情况不同,体现为各自不同的业障、妄念(习气对自性的障覆,构成修行的障碍,称之为业障。习气是妄念背后的力势,体现为妄念。)即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候碰到的障碍也不一样。这就要求我们修行必须明心,时时觉察反照自己当下的心念,选择适合自己的、适合当下的(当机的)心法,对治当下的习气,及时转化。

  许多人不反观转化自己当下的妄念,在那里打妄想,或者是人为止念、回避妄念,视为做工夫。比如看看经典、读读禅师语录,在那里思量:“这里面有什么秘密、奥妙?”或者说,昨日坐得很舒服,境界不错,今天得想办法把这个境界抓回来等等。坐在那里一个小时,绝大部分时间在那里打妄想,这不是在修行做工夫,不过是在造意业而已。

  修行做工夫的实质就是转化自己过去业已形成的习气。所以我们打坐或日常用功,首先要做到当下不打妄想(指有意识的妄想);其次要明察下意识的妄念流转,一经觉察,及时放舍、转化。习气是累劫薰习而成,有其惯性和力量,必须用意用毅力方可纠正。所谓转化,实质是改正自己对事物、名相的好恶以及由此而有的贪痴,改变自心只见树木(部分)不见森林(全体)的状态。

  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行为,包括修正为人处世上的德行和修正心行两方面。最关键则是修正自己心地上的习气、妄念。

  打坐是专门的修行工夫。平常日用时较难体察自心的习气,打坐时借放下外缘及依法修行的力用,能照察内心不同层次的妄念、习气。在打坐中发现自己的习气、妄念,应及时放舍、转化。念佛法门的以一念代万念,念佛时粗念起时及时转念,如以舍转贪、以恕转嗔,以慧转痴;起恶念时应转善念送给对方及他人,起淫念时应转净念送给对方及他人;细念起时只不理它,一心念佛,以佛性容摄。(心佛念三者的关系后文论及)等等,即是打坐转化的工夫。

  日常待人处事也是用功处。只要我们抓住在自心地上用功这一修行本质,则日常用功同于打坐用功,也只有如此,才能渐而把工夫做成一片,不致于打坐时象修行人,日常处事又成了另外一个人。有时我们抱怨没有清净的修行环境。不可否认,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找一个清净的环境专修一个时期,有助于集中时间、心力清除习气,用功深入到心地的更深层面。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应看到,佛说娑婆世界有阴有阳,有善有恶,境界转化得快,正好修行,修行进步更快。这说明外在环境是否有利于修行,主要看自己是否善加利用。不善利用,即使处身于寺庙丛林,也只看到环境的阴暗面;善加利用,处身其间的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反而时时提供反躬自省的机会,帮助你及时发现,转化内在的贪嗔痴。所以我们应该把自己碰到的境遇看作是对自己最适合的修行功课,把所处的环境看作正好修行的道场。

  日常用功应注意功在日常中,时时处处正心,把心念转到当下的事上。坐车、散步等闲空时间回心念佛。

  另外,平时形成随时反省自己的习惯很有利于修行的进步。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反省能及时发现自己的习气、毛病,便于及时改正。儒家、道家有“功过格”帮助检查自己的毛病,我们不妨依类每月制一个表格,每日检查自己有没有杀盗淫妄的行为,有没有贪嗔痴的心念、情绪,是否有该尽的责任未尽,可以做的善事未去做,是否没有用功打坐等等。若没有做到处就在表格中做一个记号。只有每天定时检查自己,才能时时提醒自己清净身口意,纠正自己的妄念、习气。另外,写修行日记反省自己所行所思,能帮助找到习气所在,找到克服习气的方法,及时调和心态。这些都是日常用功值得学习的方法。

  修行就是如佛所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时时处处行所当行,如是才是真正踏实修行的态度。

  6 性、心、法三者的内在联系

  在因地上修行要正确处理好性、心、法之间的关系。

  修行的目的是除尽自心的妄念、习气、使本性全露。去除、转化妄念、习气、必须依法修行。

  如上文所述,切实的修行须在自心地上用功,悟明本性对具体修行有指导作用,法是修行转化的工具。性、法均落实在自心的真实修行上。不可以离开自心地执持无念,本性上无工夫可做,做工夫须是在妄念生起、习气发生势用时去做;不可以离开自心去求法。离开自心的修行求佛求法,是心外求佛、心外求法,是对佛、法的贪著、是妄心,不是踏实修行的态度。这是本文论述的重点。

  从自心来说,自心不可以离性离法。认得自心地,不可以放任无为,任其荆棘丛生。学禅的人见祖师有时教人“任运腾腾”,不知是师徒之间当机的说法,是用功到极处的转语。自己未做分毫工夫,便欲放任无为,是不明自心与自性的距离。不知依法修持,缩短心性的差距。

  法也是与心、性相关的。一方面,法依本性建立,另一方面,法为度自心而设。法是联结、贯通心性的桥梁。比如念佛法门、念咒法门(真言宗)。佛即每个人内在本具自性,所以禅宗说归依自性佛;咒即真言,本是自性之音。所以念佛念咒即是唤念自性,是依自性建立之法门。念佛念咒须在自心地上念,须发挥转化自心的作用。了解念佛念咒与本性、自心的关系,才能真正如法修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了解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便知信心持念的重要,即相信念佛念咒能在自心地上发挥功用,能唤念内在本性;便知自觉调整自心,悉心体会,做到心佛相应、心咒相应的重要;便能了解心念因法次第生起,转化,返归本性的规律,能以正确的态度、方法(方便法)对待心念、心境的种种状态。了解心、性、法三者的本质联系,才能渐具择法眼,知道什么是真实法,什么是方便法。

  菩提达摩当初预言禅宗六传之后明理的人多,实修的人少,因此我们一定要时时自警,知道见性、明理只是修行的一个方面,要修行进步,有成果,必须切实在自心地上依法用功,踏实修行。

  愿我们共勉!

  禅刊 2000年度第六期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