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中国佛学的特质在禅(心源)

       

发布时间:2014年02月19日
来源:   作者:心源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中国佛学的特质在禅(心源)

 

  一禅到底是什么?

  禅到底是什么?这是我们最要知 道的事项,所以我首先在这里要阐明 它,禅乃中国通用之名,是梵语禅那 的简称,或云定或云禅定,在印度多 叫做瑜伽,禅那的语根是由思惟或静 虑而来的,在印度思想史上,其使用 法颇不一定,可是禅那的本质是在集 心一境,专念一事物,所以禅那和三 昧之间,严密说之,在阶段上虽有差 别,但是大体上曰三昧曰禅那都是同 一意义,就是将一心一境的观法修行 全部,称之谓禅那或三昧,所以这里 所说的禅,不一定指禅宗,禅宗当然 也包含在内,而是比禅宗之禅的意义 来得宽广,就是在静定中观察思虑, 所以禅那虽可名定,而定中有观有慧 方为禅那之特义,故禅那亦云观。

  禅的修行是身心相应的全一之修 行,可是若分开考察之,则自有两个 的要素。一是形式有方面,另一是内 容的方面。形式方面是安静身体,统 一精神,就是身体的修练,这是任何 禅的修行都是共通一般的型体,而此 型体是非常重要的,无此型体,禅定 是无法成立的,坐禅的修行由外形看 之就是禅定的修习,可是禅的本义, 不仅在统一精神,而是以其统一的精 神,对某一事物,要专念思虑,则可 完成禅的意义,盖单以统一精神,虽 有安静身心的效能,而无悟道的机会 故也,禅的开悟结局就是专念某一理 想,精神上得到实现的大自觉,所以 其理想一定要成为思虑的目标,而且 经常作为精神统一的中枢,禅的内容 方面结局就是指此所念的目标。

  在佛教方面也常以“止观”代表 禅那,这就是最能表现如上的意义。 “止”是心的安静,“观”是基于止 上思虑某一事物,佛教经常主张止观 均等,就是过于安静堕落无气力的半 睡眠状态也不可,而过于思虑致使心 神散乱也不可,要者沉着平静,一向 理想专念,就是止观均等,而禅的本 质完全在于此,所以止观均等是体验 真理,发现真理的要道,即一方依止 防制精神的散乱,动摇,于兹得到一 种的解放感,进入法悦的情态,更进 一步依观得与观念的内容冥合一致时 ,于兹早已无内外的区别,也无主观 客观的对立,尽天悉地皆为一枚的公 案,即真理就变成我们的皮肉骨体, 这叫做禅的开悟,也就是禅最终的目 的地。

  二禅的种类

  如斯禅的修行,不仅在统一精神 ,而其中包含有观念所以其观念的内 容如何,则禅自然可能发生种种的区 别。在楞伽经分类为四种禅,即(1)愚 夫所行禅,(2)观察义禅,(3)攀缘真如 禅,(4)诸如来禅,在同经一切佛语心 品云“复次大慧,有四种禅,云何为四 ,谓愚夫所行禅、观察义禅、攀缘如禅 ,如来禅。云何愚夫所行禅,谓声闻缘 觉外道修行者,观人无我性,自相共 相,骨肉无常,苦不净相,计着为首 ,如是相不异观,前后转进,想不除 灭,是名愚无所行禅。云何观察义禅 ,谓人无我,自相共相,外道自他无 性已,观法无我,彼地相义,渐次增 进,是名观察义禅。云何攀缘如禅, 谓妄想,二无我妄想,如实处不生妄 想,是名攀缘如禅。云何如来禅,谓 入如来地,行自观圣智,三种乐住, 成办众生,不思议事,是名如来禅。 ”,即第一种禅是谓自人无我观,法 无我观,思虑到受苦观,身不净观等 一贯的思虑生活。第二种禅虽如前者 观无常无我,可是在思想上,极端观 察客观的万有和自他的主观都无实在 的本体之义理。第三种禅。谛荡一切 差别相对的观念,连人法的无我观, 都认为一种的妄想,所以实可谓到达 真如玄理的境界。第四种禅不是如前 三者消极利己的状态,而是诸佛清净 的禅,所以究尽了佛果的境地,即不 但自己乐住自觉圣智,对一切人类也 发挥不可思议的妙用,以化众生。

  这样将禅分为四类的态度,其如 来清净禅的内容对于达摩禅有如何影响,而与后代的大乘禅有如何关系, 都是值得重视,而且具有研究价值的 题目。

  唐代宗密禅师在“禅源诸诠集都 序”,分为五种类、他谓“真性即不 垢不净,凡圣无差,禅则有浅有深, 阶降差殊”。说明有如次五种类的禅

  第一外道禅—是“带异计欣上厌下而修者”。即我以外认定有神,厌此世界,欲到达神的世界,而修念的方法。例如 我中国练气修仙的坐禅,或印度佛教以外的禅那,或像奉神秘主义的基督教徒,专念天神,欲参与恩宠的观法等都属于此类。

  第二凡夫禅—虽是假教的信者,仅信奉因果的道理,还没有得到真实教理的人们之修行。宗密禅师称之谓“正信因果, 亦以欣厌而修者”

  第三小乘禅—“悟我空偏真之理而修者”即信无我的道理,灭除我见为目的而修行的禅。

  第四大乘禅—“悟我法二空所现真理而修者”,即不但达观自我,连外界也是一切皆空,要穷究一切空的妙谛为目的修行者。

  第五如来最上禅—就是“若顿悟自心本来清净,元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毕竟无异,依此而修者是最上乘禅”, 一名祖师禅,或云一行三昧,真如三昧,亦名如来清净禅,达摩门下辗转相传者是此禅也。以上五种类的分法,简洁甚得要领,我们 大体上可以认定禅有如上的种类。

  而最近值得注目者大虚法师的分类法,法师依据禅的历史演变,分为“依教修心禅”和“悟心成佛禅”的二大种别, 而再把“依教修心禅”,分为(1)安般禅,(2)五门禅,(3)念佛

  p.0004

  禅,(4)实相禅的四类别。他在“太虚大师全集第三册”云“禅宗(达摩禅)以前的禅,是依教修观的禅,依教 就是依教理,如天台教观,即可说为依教修禅,即依教理解摄心修定之谓”,

  (一)依教修心禅

  (1)安般禅—乃就一分特点而立,安世高译有安般守意,阴持入经,专明禅定,成为汉魏晋初修习禅定之禅 法,此经明数息修禅,亦摄其余种种禅法,但最要的在调息(阴即五阴之阴,由守意而摄心),这种禅风,皆 受安般守意,阴持入经而启发的,所以叫做安般禅。

  (2)五门禅—佛陀蜜译“五门禅法要略”,近于五停心,五停心乃对治多贪的不净观,多瞋的慈悲观,多痴 的因缘观,散乱的数息观,多慢的五阴,十二入,十八界分析无我观,五门禅法序说;“三业之兴,禅智为要 ,禅无智无以深其寂,智无禅无以寂其照”,此为当时修禅之要旨。

  (3)念佛禅—此说念佛禅,为后来专门持名之念佛门所从出,但其不同的,当时修念佛禅的人大都是注重禅 定而念佛,所以他们的念佛也就成了修习禅定的法门了。本来五门禅内已经有了念佛三昧,然此念佛禅乃是进 一步专重念佛的行法,此念佛禅之开始,并不在五门之后,在后汉末与安世高同时有支娄迦谶者,翻译“般若 三昧经”,以不坐不卧之长行而念佛,故又名长行念佛三昧,支娄迦谶译“首楞严三昧经”,也是念佛三昧所摄。

  (4)实相禅—实相禅与实相三昧,名称出于罗什的禅法要略,罗什以前,早有依般若法华修空观,即实相观 的,罗什翻译的中论智论,法华,维摩等,皆详谈实相,因之便为实相禅所本,后来用为实地修行的,前为慧 文,慧思,智者等,从慧文诸祖师承下来,才正式地成立中道实相禅。

  (二)悟心成佛禅—大虚法师指出此禅的特色云“悟心成佛禅,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禅,他们主张直 指人心,见性成佛,故亦可名见性成佛禅,或即心是佛禅”,此禅是至达摩大师东来,才成立为独立的禅宗, 才为后世分宗下,教下之所本,而成为达摩的宗门禅,富有超教顿悟的风气,大虚法师关于此禅的进展演变, 也分为“超佛祖师禅”和“越祖分灯禅”的禅风别,关于此点,在达摩禅的禅风项下再说。

  三达摩禅的特色

  达摩大师传来的宗门禅,是全不 依经教为根据,号称教外别传,传佛 心印,不立文字,唯证相应,正名为 佛心宗,通称禅宗,以禅那为宗故。 梵语禅那,中语云静虑,由净妄凝念 以穷明心源故。要之此宗以直指人人 本心,俾见性成佛为宗旨,而脱然无 所留滞于名言义相之间者也。

  据传灯录的记载,达摩大师欲回印度,便召集门人说:“时候到了, 你们怎么不各言所得?”,时有门人 道副说“如我所见,不执文字,不离文 字,而为道用”,达摩说“你只得我 的皮”,一尼名总持的说“我今所解 ,如庆喜(阿难)见阿閦佛国,一见 更不再见”,达摩说“你得我的肉” 道育说“四大本空,五蕴非有,而我 见处,无一法可得”,达摩说“你得 我的骨”,最后慧可礼拜达摩大师, 依位而立,达摩说“你得我的髓”, 因此便将大法及四卷楞伽传与慧可。 由此问答经过,我们可以窥见达摩禅 的特质之一班。

  元来佛教的禅观基础是在于释迦 佛陀的开悟成道,据传,释迦佛陀经 过六年苦行后,竟在菩提树下,设金 刚座,结跏趺坐,静思默念,至十二 月八日破晓,观见辉煌明星,豁然贯 通开悟,得无上道,而入佛陀的大觉 位。

  达摩禅的本领就是在于把捉佛陀 的大自觉,而在我们的日常一切生活 上,自由无碍,活泼泼地实践活用, 这就是达摩禅的最主要的一特色。那 么佛陀到底自觉什么呢?即是觉悟宇 宙的真理,而此宇宙的真理,即不离 人人具有的真理,也就是人人自己的 本性,所以我们要体得真理,不要向 外求,须要向自己内心究尽,佛陀一 切的经教毕竟是注释“心”的一字。 佛教的目的“转迷开悟”,“离苦得 乐”,或“止恶作善”,皆是说明“ 心”为根本,所以离开了一心,是 无有一法可以存在的,大圣释尊是究 明了自无始劫来昧却本心,而作妄想 分别的本源,证觉了于地的大道,宇 宙的真理,显现了本心妙德的第一人 。所以我们若脱离了妄想的窠窟,究 尽了天地大道根源的自性时,也可以 达到所谓“草木国土,悉皆成佛”的 境地。即在自己心中,谛观宇宙的真 理,证觉遍法界的佛心,就是禅的本 质,也是达摩大师所谓“直指人心, 见性成佛”的意思。

  至于佛陀自觉的具体内容,由自 内证的立场乃是秘密中之神秘,所谓 余人不见的境地,唯佛与佛的境地, 所以其传法的方法是以心传心的,往 昔于灵山会上,释尊在八万大众面前 ,欲大转*轮而升座,大众静坐皆期 待有一番的说法,可是释尊升座后不 说一句,只拈一金波罗华示众,这到 底是甚么意思呢?,即是表示自成道 以来四十九年间,释尊或说华严,或 宣阿含,乃至教化般若,法华等,无 不为表示自己本具的佛性,宇宙天真 的妙理,而欲知其妙理,请看此一枝 花,烂熳一叶的玉葩,实表尽宇宙的 妙趣,真善美的妙德,当在此中圆满 无所有缺。其妙趣虽以佛陀的神力也 不能言尽,大乘妙法,甘露法门皆露 现在此间,除此以外,别无何法可说 ,这即是向上的大转*轮,可是八万 大众呆然不能通晓其意,唯一人迦叶 尊者达观其真相,莞尔破颜微笑,此 即是“以心传心”的妙致,释迦的大 精神和迦叶的悟道,互相合体,感得 言外的妙味,这是唯佛与佛乃能穷尽 ,余人所不见之处。

  这样达摩大师的宗门禅是唯证相 应,不立文字,不依据任何经典,同 时不离文字,把一切经藏都为已所依 ,即如小室六门所说“十二部经总是闲 文字,千经万论只是明心,言下契会 ,教将何用,至理绝言,教是言词, 非道,道本无言,言说是妄”。又驴 耳弹琴曰“或设问,禅宗所去,不立 文字,教外别传,出何经论”,答曰; “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不涉经论径 蹊,坐断报化佛头,经论外独传佛印

  p.0005

  心,吁,恁么蔑视经论外更有别传心 印,云者何谓,未梦见佛祖宗乘者也 ”,又禅林类聚曰“禅是经纲,经是 禅纲”,这就是道破不立文字,不离 文字的消息,禅门认为一切经教,犹 如指月之指,未见月时依指,见月后 指无益也,未悟佛心时依教,若知见 佛心时,一切法门皆于一心历历,一 心悟了,一教无用,祖师言句,犹如 叩门之瓦,未入门时提瓦,既入门提 瓦何用。须慎重味之。

  四达摩禅的展开和禅风的演变

  (1)达摩禅的展开—达摩的宗门禅 ,由达摩大师传二祖慧可,二祖传三 祖僧灿,三祖传四祖道信,至此是单 线的相承,及至唐代愈呈其盛观,同 时也发生一大分裂,由四祖门下正传 五祖弘忍,同时傍出牛头禅一系统, 五祖弘忍门下有慧能,神秀,道明, 慧安,智洗等诸骏秀,神秀得法后在 江北大弘其楞伽有宗的渐悟禅风,后 称此派为北宗禅,慧能在黄梅得法为 六祖,后在曹溪宝林寺接化江南徒众 ,后人称谓南宗禅,教化以“本来无 一物”的般若空宗旨,主张一超直入 的顿悟禅风,而和北宗渐渐修学的渐 悟禅风相反,所以乃有“南顿”“北 渐”之称,为着表信由达摩初祖传来 之衣,及至六祖,因有争端不传,以 后宗门下得法传心印者很多,各为一 方师家,大振宗门禅风,在六祖下有 南岳怀让,青原行思,荷泽神会,慧 忠国师,永嘉玄觉等诸高足,当时如 荷泽神会一派分传甚盛,故另形成荷 泽一系统,而南岳和青原二师乃是在 六祖门下最为优越,所以六祖正传的 禅风至此分为二大潮流,即南岳传马 祖道一,道一传百丈怀海,海下分出 二家,一为黄檗希运,希运传临济义 玄,是为临济宗之开祖,二为沩山灵 佑,沩山传仰山慧寂,是为沩仰宗之 开祖,而青原传石头希迁,希迁后有 天皇道悟及药山惟俨,惟俨之法孙名 洞山良价,良价之法孙名曹山本寂, 是为曹洞宗开山,而道悟后有龙潭崇 信,崇信传德山宣鉴,宣鉴传雪峰义 存,义存下又分二家,一为云门文偃 ,开云门宗,二为玄沙师备,师备之 法孙法眼文益,创法眼宗,此即临济 ,沩仰,曹洞,云门,法眼之五宗也 ,至宋时临济更分出二派,曰杨岐派 ,曰黄龙派合前五宗号为七派,但晚 明来沩仰,云门,法眼皆失传,而黄 龙派也数传则绝,仍复临济旧称,故 递流至今只有临济,曹洞二家耳。

  (2)五家的禅风别—宗门下的五家 禅风差异是在五家其人,并不是在五 家其道,犹如人有南北,道无顿渐。 就是并非各家宗旨有不同,而是禅风 有大同小异、大同者是同少室之一灯 ,小异者乃是言语机境的小异而已, 譬如沩仰的谨严,曹洞的细密,临济 的痛快,云门的高古,法眼的简明等 等,都是出其天性,就是说,各祖师 都奉正传达摩宗旨,因个人的性格, 想,以及时代,社会环境等影响, 禅风也有种种的差异。

  关于五家的禅风别,宋代晦严昭 公着有“人天上眼目六卷”,据此可以 窥知其区别的一班,尤其是在其“各 宗门庭”,颇有具体的说明,一见可 以察知其各禅风。兹略述如下:

  A临济门庭—“临济宗者,大机大用,脱罗笼,出窠臼,虎骤龙奔,星驰电激,转天关,朝地轴,负衡天 意气,用格外提唱,卷舒擒纵,杀活自在,乃至,要识临济么?青天轰霹雳,陆地起风波”,即大喝一声,有 大地颠倒,四海枯渴之概,而有时一喝如金刚王宝剑,有时一喝如踞地金狮子,有时一喝如探竿影草,有时一 喝无何作用,可以窥察临济的英迈豪气。

  B云门门庭—“云门宗者,绝断众流,不容拟议,凡圣无路,情解不通,乃至,云门宗风,孤危耸峻,人 难凑泊,非上上根,孰能窥其仿佛哉,乃至,要见云门么?柱杖子踍跳上天,盏子里诸佛说法”。即电光石火 ,单刀直入,言语简短,乃云门的禅风。

  C曹洞门庭—“曹洞宗者,家风绵密,言行相应,随机利物,就语接人,乃至,要见曹洞么?佛祖未生空 劫外,正偏不落有无机”,即严肃接化学人,恰如春风春雨,使野草簇生,淳淳一语,老婆心切,俟其通晓而 后止,绵密用意周到,而起居动作自适条绳,乃其特色。

  D沩仰门庭—“沩仰宗者,父慈子孝,上令下从,你欲吃饭,我便与羹,你欲渡江,我便撑船,隔山见烟 ,便知是火,隔墙见角便知是牛,乃至,要见沩仰么?月落潭无影,云生山有衣”即事理兼说,体用并重,语 无遣作,内藏毒舌。

  E法眼门庭—“法眼宗者,箭锋相拄,句意合机,始则行行如也,终则激发,渐服人心,削除情解;调机 顺物,斥滞磨昏,乃至,法眼家风,对病施药,相身裁缝,随其器量,扫除情解”,即接人语调沉痛,富于慈 爱,恰似送子上阵的慈母之泪。

  由此可知五家禅风概要,至其详情须检讨各祖师的行录语录等等, 例如宋时有人问五祖山法演禅师云“ 如何是临济下事”,演答曰“五逆闻 电(显其惊绝),”问“如何是云门 下事”,答曰“红旗闪烁(显其微露 )”,问“如何是沩仰下事”,答曰 “断碑横古路(显其深奥)”,问“ 如何是曹洞下事”,答曰“驰书不到 家(显其回互)”,问“如何是法眼 下事”,答曰“巡人犯夜(显其隐微 )”其他如佛果园悟语录也有短评, 即“僧问,如何是临济下事,师云一 刀两断,如何是云门下事,师云三句 纵横,如何是曹洞下事,师云五位君 臣设分付,如何是沩仰下事,师云进 前退后绝商量”,其他类似如此短评 则不遑枚举。

  最后笔者要把大虚法师(在大虚 大师第三册)对于宗门禅风的演变分 类介绍一下,以资参考。大虚法师认 为自达摩东来以后,至六祖大成时期 (即盛唐时代)为第一期,在此初期 的禅风,称之谓“悟心成佛禅”之传 统,第二期(即中唐时代)假立名曰 “超佛祖师禅”,为什么叫做超佛的 祖师禅呢?如丹霞曾说“佛之一字吾 不喜闻”赵州亦云“念佛一声,要漱 口三日”,又如南泉常说“马祖道即 心即佛,我这里不是心,不是佛,不 是物”,这皆是以超佛两字,当时凡 提问者,都是问祖师西来意,可见将

  p.0006

  佛推过一边,惟以祖师意为中心,又 可见六祖之下,宗风大扬,祖师所传 的禅,已为当时一般参学的人所崇仰 ,祖师西来意尤为学者首应明白的目 标。故即成为超佛而以祖师为中心的 禅法。

  那么如来禅与祖师禅相差之点, 究在何处?大家可以考究一下,不过 要略为点明,也不甚难,例如仰山香 严问答中,香严云“去年贫,未是贫 ,今年贫,始是贫”仰山乃谓“师弟 虽会得如来禅,祖师禅尚未梦见地” ,香又答道“我有一机,瞬目似伊, 若还不识,问取沙弥”,仰首肯道“ 且喜师弟会得祖师禅”,所谓去年贫 未是贫,今年贫始是贫”,这是道出 修证的阶级,而所谓“若还不识,问 取沙弥”,这指明了本来现成,当下 即是,所以可知如来禅是落功勋渐次 的,祖师禅是顿悟本然的。

  第三期(即晚唐时代)称为“越 祖分灯禅”,宗下常常讲“超佛越祖 ”,超佛不已,就要越祖,“分灯” 是五宗分传禅灯,禅宗发达到这个时 期,完全以当代为尊,且智齐于师, 灭师半德,智过于师,方堪承当,对 于问祖师意的,便说何不问自己意, 使学参的人,个个超天超地,无所覆 盖,所以便有呵佛骂祖的德山,佛祖 俱不礼拜的临济,一齐出现,可见分 灯禅的禅见是超佛越祖,而各自称尊 为其特色,而其后之禅宗演变,也不 出五宗的范围。

  五中国佛学之特质在禅

  佛教流传到中国以来,已有一千 九百年的历史,承受之深博与发展之 弘远,实为佛学之第二源海,日本, 朝鲜,安南等既不过分承中国佛学的 支流,而西藏的佛学亦曾受中国佛学 的影响,中国除全盘的承受了印度所 传来的小乘大乘佛学,且于中国民族 的伟大悠远基础上,更开展了中国佛 学许多特色,就其原因,大虚法师指 出了如次四项的影响。

  (1)以中国老庄派的自然哲学为影响,开展了普遍的远微玄妙,特别是三论宗,天台宗,华严宗的玄义理论 ,并养成一般佛教徒之洒脱的高逸的淡泊的山林素朴风尚。

  (2)以中国孔孟派的人伦哲学为影响,开展之注重人类的伦理道德,而表现为调和大小乘律的南山律宗及禅 宗丛林清规与天台,华严的宗义。

  (3)以中国民族重生怀死,畏神敬祖,趋福避祸之一般俗尚为影响,传习成至今尚流行中国民间的密宗,净 土宗的佛教。

  (4)最雄奇的是从中国第一流人士自尊独创的民族特性,以达摩西来的启发,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而直 证释迦未开口说法前的觉源心海,打开了自心彻天彻地的大光明藏,佛心自心印合无间,然后应用一切方土的 俗言雅语,乃至全宇宙的事事物物,活泼泼地以表现指示其悟境于世人,使世人各各直证佛陀的心境,此为佛 学之核心,亦为中国佛学之骨髓。而中国唐宋以来一般老庄派的,孔孟派的第一流学者,亦无不投入此禅宗佛 学中,然后再回到其道家及儒家的本位上,以另创其性命双修学及宋明理学,故此为中国佛学最特色的禅宗, 实成了中国唐宋以来民族思想全部的根本精神,所以大虚法师从事中国佛教历史研究,发现中国佛学有特殊的 面目和系统,而主张“中国佛学的特质在于禅”,他说“比方南洋佛法之特质在律仪,西藏则在于密咒,而日 本佛教的特点则在于闻慧及通俗应用”,“从以上各地特质比较起来,反显出中国佛教特质在禅,中国佛学所 以重禅,当然也有其因缘”(大虚大师全集第三册),大虚法师就中国佛学的特质所以在禅的原因,指摘如次 二特点。

  (1)梵僧的化风—一梵僧乃佛教初来中国时,传者之通称,其实不一定皆是印度的,南洋与西域各地之来此 者亦混称梵僧,梵僧教化的风度,也可分几点说;

  (1)端肃之仪态:在当时到内地的梵僧,大概道德高深,学问渊博,他们行住坐卧四威仪,态度端 严,使人肃然起敬,

  (2)渊默之风度:他们因深有修养,其幽深寂默的风度,使人见之觉得深不可测,

  (3)神妙之显扬:他们智慧既高,种种方技神咒术数也极精妙,且其修禅持咒所成之 神通妙用也常有流露,这种以神异显扬的力量,功尤显着,

  (4)秘奥之探索:这些梵僧的神通灵感,皆使人崇敬,起“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的观感 ,使一般趋向修学的人,皆视佛法为深奥神秘,肯死心刻苦探索,当这些 梵僧来华时,中国文化已经发达很高,他们从端严寂默之中瞨其无穷之神 功妙智,使瞻仰者起一种高深莫测而极欲探索之心,这在达摩来华后,亦 即以经成为禅宗的风化,学人皆从禅中去参究,探索其秘奥遂即成为中国 佛学之特质在禅,但是仅就这一方面,还不能成为中国佛学之特质在禅, 还可能成为一种神秘信仰之佛教,故还须从另一方面去说。

  (2)华士之时尚—华士即中华读书之士,士君子,士大夫,当时文化既高,一般士夫之思想,皆尚简括综合 的玄理要旨,在言谈上也推尚隽朴的语句,或诗歌之类,要言不繁,能实在表示出精义,至于一般士君子品行 ,出清高静逸是崇,生活俭朴淡泊,所成诗文皆简要精妙,不尚言论辨柝,所以佛法由梵僧传入,在通俗的农 工商方面,即成为报应灵感之信仰,以士人思想之主要,言语之隽朴,品行之恬逸,生活之力俭,遂形成如四 十二章经,八大人觉经等简要的佛学,适合当时文化,机教相扣,同时乐于山洞涯窟,过其简单生活,禅静修 养,遇有访求参问者,为示简要而切于实际之要旨,如此适于士人习俗之风尚,遂养成中国佛学在禅之特质。

  从梵僧来化及能领受佛学之中国士夫思想等的因缘和合,而成为当时习尚禅定的佛学,并奠定了十千年来 中国佛学的基础,所以说中国佛学之所致,因为抽去此士夫思想关系,仅由敬崇梵僧:则变成神咒感应之信仰 ,或成为乐着分柝辩论之学术,比如西藏原没有文化,故成为神咒佛教,南洋气候接近印度,故易重律仪,而 中国则在其玄简士习中,成为精彻之禅风,这就是中国佛学之特质在禅的缘故。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