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智尊者:法见 11 佛教与神的概念
向智尊者:法见 11 佛教与神的概念
有关佛教对于上帝与神〔1〕的观念,西方文献持有相当对立的看法。从巴利圣典里的佛陀经典可以看出,位格神( personal deity 被视为永恒且万能的造物主)〔2〕的观念与佛陀教法是相互矛盾的。另一方面,世界灵魂等任何类型的非位格神( impersonal deity),则被排除于佛陀无我(anatt..)或无实体的教义外。
佛教文献常常提及并否定有神论( issara-nimm..nav..da)以及有关世界起源的错误解释,例如世界灵魂、时间、自然等等。然而上帝的信仰不能和那些破坏道德的错误知见放在同一类别,因为这类错误知见否定行为业果,认为人类和自然为偶然起源或教导完全宿命论。这些全然有害的观点对道德行为的影响必然导致恶果。
就有神论支持行为道德力而言,它被视为一种业的教义。因此,像其他人一样过着道德生活的有神论者也期待有更好的来生,他甚至可能再生于类似信仰中的天堂世界,虽然不是所期盼中的永恒世界。然而,如果宗教狂热致使他去迫害不同信仰的人,这将对未来命运带来极严重的恶果。因为狂热的宗教态度、不容异说和对他人的暴力等会产生不好的业力,终将导致道德堕落及不幸福的来生。
神的信仰并不排斥有一个美好的来世,但它是一种永生论,一种根源于渴求存在、虚幻的持定永生〔3〕(af..rmation of permanence),因此是最终解脱的障碍。
在束缚生命的烦恼( sa..yojana)中,有神论特别易受身见、习俗与宗教仪式执着的影响,且有时也贪着色界或欲界天。
在尝试解释宇宙、宇宙的起源以及其中的人类情况,神的概念完全无法为古代佛教思想家所信服。历代的佛教哲学家已经有系统地详细论斥造物主存在的教义。如果将这些与西方哲学家反驳神存在的神学论证相比较,一定相当有趣。
对于一位狂热的信仰者而言,神的观念不仅仅是解释宇宙起源等永恒真相的方法,也是一个信仰的对象。这种信仰能给予坚定的信心,不仅关于上帝存在于遥远的某处,也关于上帝抚慰的示现和亲近。这种信心需要更进一步的详细审查,检视后将显示:大部分的情况,神的概念只是信仰者对其理想典范(通常是一位圣者)以及他强烈希望并深觉需要信仰的投射。这些投射大多受到童年印象、教育、传统和社会环境等外在影响的限制。人藉由强大的形象塑造、神话的想象与创造能力,生命充满了强烈情感价值,然后认同这个形象与其所信仰的宗教概念。一项研究分析显示,在虔诚信仰者的许多情况中,除了「经验神」之外别无其他实质内容。
在前面的评论中,神的信仰与经验的范围及重要性还没有详尽阐述。所有伟大宗教的神秘主义者,他们的生命与著作见证了高度的宗教经验,其心的质量有相当大的改变。在祷告或禅坐中,深入的专注可以使意识深化与广化、明亮与增强,伴随而来的是令人心旷神怡的喜悦与欣喜若狂的感受。这些状况和平常的意识觉知状态相去甚远,以至于神秘学家相信他的经验是神的显现;如此对照之下,他的认定是可以理解的。感官知觉的多重性以及焦躁不安的想法显著减少甚至暂时止断,是神秘经验也有的特征。这种较为一致的心念被解释为:和唯一真神的结合或交流。所有这些深深动人的印象与自然诠释的神迹,后来和特定的宗教融合一体。有趣的是,大部分伟大的西方神秘学家想要把他们的神迹经验与个别宗教的正统教义信仰产生关系,结果往往是正统神学家对此教义不以为然,甚至视为异教邪说。
佛教徒接受并充份了解那些潜藏在宗教经验的心理事实,但会小心地区别经验本身和加诸于经验的神学诠释。出禅定后,禅修者会被教导以一切缘起存在的三特质──无常、苦、无我,来检视他禅坐经验中身与心的各种因素。这主要是为了利用禅修的清净和意识力量来达到最高目标「观智」( liberating insight)。此过程有一个重要的效应:禅修者不会被其特殊经验所产生任何不可控制的情绪和念头所淹没,因此能够避免非事实经验的诠释。
因此,当佛教禅修者达到意识净化时,能够如实看透禅修经验的本质,并进一步了知这些经验并不具持久的本质,更不可能是神的显现。因此佛教徒的结论必定是:最高的神秘境界也不足以成为位格上帝( personal God)或非位格神性( impersonal godhead)存在的证据。
佛教教义有时会被自由思想及理性主义者或是带有贬意的有神论信仰者认为是无神论。佛教只有在一种情况下可以说是无神论:它否定了永恒万能上帝或创造和决定世界的神存在。然而,「无神论」这词如同「不信神」一样,经常具有贬抑的弦外之音或暗示,它绝对不适用于佛陀的教义上。
那些使用「无神论」一词的人,通常将它和只知感官世界及附随而来微不足道的快乐物质主义相连结。事实上,佛教根本不是那回事。佛教和其他宗教教义一样,认为真正永恒的快乐不存在此世界上。但是佛陀更说,真正永恒的快乐也不存在于天堂或神世界般的更高天界,因为所有的存在都是无常的,所以不可能给予永恒的极乐。佛教的精神价值不是指向某一更高天界的新生命,而是朝向一种彻底超越世间的涅槃境界。在作这样叙述的同时,我们必须指出:佛教的精神价值并非将彼岸与此岸绝对分离,它已经深植于现有世界本身,因为它的目标是在现世达到究竟涅槃。随着这种精神的启发,佛教鼓励大家热心努力让这个世界成为更好的居处。
佛陀驳斥断灭论( ucchedav..da)的唯物哲学是一种错误的教义。业的教义足以证明佛教并不主张死后虚无的说法,它接受生命的存续,但不是一个永恒的灵魂,而是重生的心理过程。因此,佛教主张「没有轮回主体的来世」。佛陀的教法不是给苦难人类没有希望的虚无主义;相反地,它是一种出离或解脱的教义,认为人有能力藉由自己的努力而证得最高的涅槃目标,亦即苦的究竟止息和贪瞋痴的最后断除。涅槃不是完全归零的断灭,但它也不同于任何神概念的形式;因为涅槃既不是这个世界的起源,也不是宇宙的内涵或本质。
佛教不像无神论被视为宗教的敌人,事实上佛教不是任何人的敌人。佛教徒承认并感激;在既漫长又盛衰交替的历史中,神的信仰已创造出的伦理、精神与文化价值。然而,我们不能无视于这个事实:神的概念已被用来掩饰人权力意志和残酷滥用权力,以致加剧了博爱神所创造之世界的痛苦指数。几世纪以来,思想与言论的自由和不同意见的表达都被以「服侍神」之名所扼杀和阻止,而这些和其他负面的结果至今仍在发生。
「无神论」一词也带有针对默许道德松弛态度或是根基不稳且没有宗教认可的人为伦理信仰的讽剌。对佛教而言,基本道德规范是生命本身所具有的,特别是不需要神制定的因果法则或社会习俗的道德标准。对于日渐增加的人类组织,神的信仰快速崩解,一贯产生道德行为的动力也随而消逝。这显示道德假说立基于神诫上会有失去人们信任和权威的风险。伦理道德需要一个独立的基础,一个比社会契约更深的根基,且能够保障个人和人类机构的安全。佛教提供了如此一个伦理道德基础。
佛教不否认宇宙中存在着某些意识层级比人类更高的世界。在这个太空旅行的时代,否定这个事实实在是视野狭隘。伯特兰.罗素( Bertrand Russell)说得对:「宇宙中不可能没有比我们好的世界。」
然而根据佛教教义,更高层次的世界就像娑婆世界一般也受到无常与变化定律的影响。这世界的居民在不同程度上比人类更有能力、更快乐且长寿。是否称呼他们为神、天神或守护神一点都不重要,因为他们不可能用其中一种名字来称他们自己。他们是这个宇宙的居住者与漂泊者;他们比人类有力量,但未必比较有智慧。而且不可否认地,那样的世界与生命里很有可能有领导者和统治者,就像任何人类统治者一样,神化的统治者也可能会错估自己的地位和权力,直到另一位更有威权者来指正他的错误,就如佛陀于经典里所说的一般。
不过这些事情大都超出一般人类经验和关切的领域,在此简要提及是为了定义佛教的立场,并非用来作为思索或争论的主题。这样的涉及会转移我们的注意和努力,而偏离我们想要克服现世贪瞋痴的主要目标。
在〈弥兰陀王所问经〉中,佛陀以下面古老偈颂教诲:
你需要寻找的就在不远处,
最高境界的存在有何利益?
就在现世的五蕴中,
以你自己的身体克服这个世界。
【译注】
〔1〕「神」或是「上帝」这个字的翻译是从 Elohim而来,早期圣经的宣教士翻译圣经时,有人主张用「神」来翻译这个字,有人则主张用「上帝」。其实,两者翻译皆可,端视那个译名对使用者而言比较能表达创造主。( http://www.biblesociety-tw.org/bmag/bmag17/God%20 and%20god.htm)但从区隔中国道教与民间神祇来说,早期西方传教士将 God 译为上帝、神、真神.等,并不十分贴切妥当。故统一 God 的中文译名为「耶和华」,可能是个比较理想的选择。( http://www. taiwancenter.com/sdtca/articles/9-03/5.html)
〔2〕 personal deity译为「位格神」或「人格神」。前者指有灵性、位格之神。「人格神」是指历史中的伟人,由于其卓越的事迹受人敬仰,而在死后被崇拜成神。( http://www.nmns.edu.tw/php/Library/ quaterly/200507_7.pdf,页 11)
〔3〕持定永生:此为基督信仰的观点,即把握永生的好处,作为奋斗的奖赏。越是在艰难中,越要知道我们有永生。( http://www. chinesetheology.com/WordStudy.htm)
--------------------------------------------------------------------------------------------------------------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