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音希声:二、徐恒志老人书信 答南通钱居士
大音希声:二、徐恒志老人书信 答南通钱居士
某某同学:
10月3日来信收到。你是一个很有品德和智慧的人,所以对于一门学问的研究,很专心用功,非常难得。现将问题简复如下:
1、在静坐中呼吸较粗,这是一定的过程,随着呼吸的逐步调和以及妄念的逐步减少,呼吸也便渐渐细微,渐渐不知不觉。但这是自然地进行的,不要强制。(可细看《静坐入门》14页“静坐时的调息功夫”。)
2、静坐过程中的定心功夫,也是逐步由粗到细的。由于各人的杂念有多有少,凡杂念少的或静坐功夫渐深的人,每能上座不久,便寂然安定。一般的人,可以在呼吸调顺安适后,便返观自己的心念。其法有二种:一是先系心于一处法,如专心存想脐间(或脐下2寸左右处,一般做气功的,叫“意守丹田”,就是这个地方),因此也可意想佛菩萨像,因这样就可使万念归于一念,使心念逐步安静。第二种方法,是“返照内观”(详细办法,可参看《静坐》第16页)。在坐中观照成习惯,以后在行、住、卧等都要时时刻刻提起观照,这是最根本的办法,是比“意想佛像”要进一步,因凡系心于一处,仍是一种方便办法,是有为、有相之法,而观心是无为、无相之法,是彻底的办法,所以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相即是现象,这句的意思是说,凡一切现象,都是生灭变化、虚幻不实的)。懂得这个道理,以后便能渐渐与自己真实的灵觉之性相应,学佛的关键就是要亲自证悟到这个觉性。(可参看《静坐》第32页,“关于观心”这一节。以及《学佛是怎么一回事》中“观心”一节)
3、如果能在静坐中观照纯熟,就可移用于住、行、卧中,即随时随地可以起照,这时与静坐的要领便完全一致了。不过初学必先从坐中练习,才能逐步安定下来。否则平时不易觉照。
4、功夫成熟,与人讲话时,照样可以不失觉照。初学的人,与人谈话过后,马上顾到觉照,也是一样的。
5、天帝、城隍、土地等,都没有了脱生死,仍在轮回之中,他们虽也是惩恶劝善,但不一定能按佛法行事,所以应相信佛说的话。
就答复到这里,希望你奋发向上,自强不息。
愚恒志
10月7日
某某同学:
首先祝全家春节好!2月16日的信前几天收到,因节日里人事多,迟复了,为歉!所问各点,现逐一答复如下:
1、开始学静坐,很好。坐中出现的各种景象,都是虚幻不实的,这是因过去曾有各种各样景象,熏成种子,含藏在第八识中,现在静中便显现出来,如户缝中阳光射入,便见尘埃纷飞一样。故不要惊怪,别当作实事,当念《金刚经》中一句偈:“凡所有相(各种现象)皆是虚妄”,不去理它,便自然消灭,逐步由乱入定,由动入静,坐中“妄念变多”也是同样道理,是好处,不是坏处,因你能觉得妄念变多,这个“觉”,就是好。一般人终日妄想,还不觉得哩。
2、初学静坐用随息念佛或数息念佛方法均可,看自己的方便,初学定的一般下手时离不开“数”、或“随”,所以智者大师的“六妙门”,就是数、随、止、观、还、净六种修定方法,逐步由粗入细。只要明白一切“妄念执着”本来是空的,自性本来是清净的,就不至随妄念流转,要逐步训练,不能心急,也不必担心。
3、今另由邮局寄上《阿弥陀经旁解》(尚有其他经咒,咒的解释不一定要注意它)、《观无量寿佛经》及《四十二章经》等共三册,请收下,收到函复。《无量寿经》,也名《大阿弥陀经》,我处没有,故未寄上。《观无量寿佛经》所说的是观想念佛,从有相下手,归入无相,理解不清者,易执相成病,其重点在第十六观,其中说明“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等,宜注意之。总之,信愿念佛是手段,一心不乱是要求,往生极乐是目的。故“一心不乱”很重要。(经书收到,望复一信。《净土五经》在苏州木渎灵岩山寺佛经流通处,闻即将出版,可去函联系一下。)
4、《佛法导论》P34所说“宇宙万有之实事实理”,实事实理即是指本具的真实理性,此理性也即我们本具的真心,此真心含融一切,宇宙万有不离此而有,《心经》叫做“诸法空相”,也即“实相”,故说“本无始终,普遍常住”,为一切诸佛所证明的。我们一旦证到了此实相,才知这是宇宙万有的实事和实理。其余都是运动变化的一时现象。又佛所说的都是“事实”和“真理”,故叫实事实理。
5、佛有三身,佛之报身是因地功德所显得,回向偈中的“尽此一报身”,这是指我们凡夫的报身,即父母所生的身体。是因业受报故也叫报身。名同实异。
6、P5所说,即整个宇宙从时间说是无始无终的,从空间说是无量无边的,这已为现代科学所证明。中与边是相对而立的,实际上是无中无边,而也可说即中即边(从相对说)的。当自性融彻无碍时,与宇宙万有相契合,便成为圆融法界(也是实相的异名)。
7、P41所说的理事,就象一物的二面,理是理性,事是事相,有些人专谈理性,而废弃事相,则理性也不全;同样,有些人只顾事相,而不顾到理性,则所修也不能得益,所以必须理事圆融、不可执事昧理,也不可执理废事。若修持名法门,尤须从事入理,因事能带理,理难独立。当然明白理性,也是很重要的,从明理性开智慧,一切就好办。
8、皈依自性三宝,即说要明白自己的心性,自性本来明觉,即自性佛宝;自性本具智慧,即自性法宝;自性本来清净,即自性僧宝,学佛不仅要归依住持三宝(事相),也要归依自性三宝(理性),向内而求,处处回光返照自性,才能得益。
9、“心”与“性”是一,故说“自性”即心本具,即众生的心与佛的心,同样具足此灵明觉性,不过佛已明觉,众生尚迷。(“心”有时作真心解,有时作妄心、识心解,看用处有不同,具体细看《学佛是怎么一回事》释心、释性二节)。
10、“有情”指一切众生,因一切众生、动物都有情识,故叫“有情”。植物无情识,故不能叫“有情”。
11、要造飞机、汽车必先有个动机、计划,这是“因”,材料、人工……等等,都是“缘”,因缘和合,乃生一切“果”,故一切事物都是因缘所生,叫做“因缘所生法”。 此颂近好。
恒志
1985年2月23日
某某同学: 来函悉。兹复如下:
1、您是学无线电工业的,那求学无线电基础知识等有关知识是必要的,即使其它科学知识,能有选择地学一点,也是必要的。有丰富的知识,才能更好地为人民、为众生服务。所以佛经上说,菩萨要学习五明:一、声明(言语文字学)二、工巧明(工艺技术)三、医方明(医学)四、因明(逻辑伦理学)五、内明(佛学)。《法华经》上说:“治世语言,资生业等,皆顺正法”。能尽力完成本科课程,很好。学佛的人,必须是一个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处处奋发向上,自强不息才是。
2、静坐中发生障碍,能否:一、暂时休息一下,待痛处稍好再坐,二、减少时间,坐20分钟或半小时。三、坐的前后,加强活动,如做些广播操等,使气血流通,可减少疼痛。
静坐如果结合调息(做腹式呼吸,即一般所谓气功锻炼)能流通气血,健身袪病。特别由于我们杂念分别很多,故借静坐之法,来逐步观照收摄,因静中做功夫,比平时容易得力,容易入定。所以静坐是手段,不是目的。
3、修持的目的,主要在于澄清妄想杂念,使自己常觉不迷,(你在这方面已有体会)所以在日常行住坐卧中,(除专心学习外)必须常常放下万念,使自己常处于空空寂寂的地位;但同时又是明明了了。这种空而明,寂而照,正是自己的“本来境界”,(也叫本来面目)常常这样做,正是心经上“照见五蕴皆空”的观照方法,这方法是简要、实用和彻底的。其他方法,也可借用,如念佛号,不过都要归到心空智朗的地步。可见修持在刻刻用心提照,不仅是在静坐中。如能逐步做到随时心空智朗,这正是高级的静坐功夫。(具体可参考《静坐入门》中的“调心”和“观心”二节)(所以禅宗六祖以“见性”为主,并不主张人们呆坐,总之不可执定。)
4、睡眠不充足易疲乏,太多易做梦、昏沉,使心不明了,所以“睡”,称为五盖之一。能盖住人的智慧。做到适当调节,便好。不但是睡,其他也是一样,都宜调和适当,可保健康、明快。顺祝康乐。
恒志
4月10日
某某同学:
9月4日函悉。知已返校学习,很好。所询各点,简复如下:
一、“习静时,一念生起,即看念头来向,妄念顿消”。此即“观心”。能于一念起时,常作如是观,定力便逐渐增长。
二、初学人动眼球与“止”有矛盾,因见色闻声,不免随境流转,影响入静。待今后定力增强,便不会有矛盾。
三、平时待人接物,要做到“和光同俗”、“和而不流”,即虽不戏论,也不孤僻;虽与人和通,也不随之流浪。若一味“孤高自赏”,也会生障碍。
四、“ 暇莫暇于不失时”,“不失时”即爱惜光阴,能爱惜光阴,抓紧时间的人,便会充分利用时间,时间便能够用,而成为最有暇的人了。三句总的意义是:知足的人最富,精进的人最强,不浪费时间的人最暇。
五、贪、嗔、痴烦恼,人人都有,不过有深浅不同。久久修习,自可渐薄。在方法上,调息念与观心结合,很好。但须有主有助,或先以观为主,以念为助,今后或以念为主,以观为助。至纯熟后,即念即观,观念便合一了。
六、观身不净等四句,名四念处,对治四种颠倒(以不净为净,以受为乐,以无常为常,以无我为我)可常随境观察:人我身根都不净(九想观);凡所感受, 易生苦感;心念刹那生灭无常;五蕴和合,我不可得。随时观察,贪痴渐薄;而生明慧。祝康乐、学业进步。
恒志
9月9日
某某同学:
4月17日函已悉。迟复,甚歉!
所说修持境界,都从实践中所体会,想见仁者用功甚勤。静坐只是一种方法,为初步下手方便,以后在行住坐卧都不离觉照,才能打成一片。故昔有禅师终日静坐,以求明心,被大德所呵,但有时必须以坐定心,总在自己调摄得宜。《金刚经》讲义甚好,功夫全在离相离念,由觉照而住,进而由觉照而了了见性,此即由“照住”而进到“照见”,《心经》说“照见五蕴皆空”,即般若观照也。“我”指“自性”,“如来”也指“自性”“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自性),能了了见性,即得佛法要领。
“染”与“净”乃对待法,必心离染净之见,乃为真净,但不能又立“真净”之境,总之“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又“清凉境界”现前时,也不要取著,此亦是对待、比较境界,尚非真清凉境,一切不著,则寂光真境,便自现前。
总之,在修持中,寂然不动,而又明明了了,这是什么?常参此境,则了了见性矣。此复,即颂康乐。
恒志
4月29日
某某仁者:
8月31日之信,早收。迟复甚歉! 仁者一心用功,看了大量经书,作为一个年青佛弟子,读诵大乘经典,打好教理基础,十分需要。至于理解“心体”和“自性”,则是更为重要,否则读经虽多,仍不得要领。所谓“心体”,也叫真如、实相、圆觉,等等,学佛就要证悟这个“本来面目”。你只要能于日常行住坐卧之际,时刻回念返看自己心念,此时但见妄念生灭迁流,如幻不可得,正在此不可得时,却是灵明空寂,非空非有,不生不灭,这一境界,正是自性的本地风光,但贵认得真,咬得实,常常与此真实相应,这便是见性。大乘经中处处指示,时时透露。如《心经》说:“是诸法(的真)空(实)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此不生不灭的,正是“心体”。《金刚经》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是息妄,生其心是显真,所生之心,即是无念心体。《坛经》中六祖教惠明:“不思善,不思恶,正恁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也即指点无念心体。仁者于此等处,能细心参究,则知大乘经典,处处以实相为印,不离实相。如此看经,方有受用处。年迈体衰,故目前尚在调养,四大苦空、五阴无我,请仁者勿以为念。力乏,不能多写,惟祝精进。
恒志和南
9月27日
某某仁者:
2月9日函悉。奉复如下:
1、“知念是妄,其性不实,即空,非灭后空”,不错!此“知”字很重要,知念是妄,乃是经过实践而“证知”,非依稀仿佛之“解知”也。妄性不实,其体本空,譬如明镜蒙尘,镜体光明不失,非尘灭后才有光;又如水本是湿性,非波息后才是湿,故曰“非灭后空”。
2、上求佛道(自利)下化众生(利他),名发菩提心。(不限于出家人)
3、以无量法门,自学自修,并为他人分别解说,广利有情,名法供养。
4、消除业障后,便能悟证本来面目。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目的与手段不二。故曰:不用求真,但需息妄。
5、法门无量,适应不同根性。一般说来,般若与净土二门,消业最为迅速,般若即真空,净土即妙有,空有不二,会入中道实相。
魏鸿勋老居士[编者注:魏老即牧牛老人],深入教海,乃是大德长者,前一月我曾有一函托郑老转给他,谅已收到。有便晤面,请代我向魏老请安问好。复祝新年进步。
恒志 和南
2月15日
某某仁者慧鉴:
4月10日来信已收到,因曾往天台山国清寺朝礼,近日方回,以致迟复,为歉!
知近做离尘功夫,主要靠般若观照,很好!观照功夫,即是自性起用,由始觉达到本觉,始本合一,则体用如如,到此才能不观而观,观即非观。但初下手时,都是“强作之观”,所谓“如理作意,观我本来面貌,久久定慧互资,则寂照现前矣。
又直下观我本来面目,名真如实观;也有从观生灭妄心下手,名唯心识观,实则观无明妄心,即是观自性清净心,久久妄息真显,融成一片矣。
六祖惠能大师说:“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祈细细领会之。
魏老居士[编者注:即牧牛老人]大作,直剖心地,明心见性,且融通儒佛,说理透彻,然非慧眼人不知其妙也。顺祝法喜。
愚恒志合十
4月26日
某某仁者慧鉴:
来信收悉。知您已看到《法藏碎金》,甚好,佛祖重要指示,基本上都已包含。您善根深厚,久而愈坚,难得!人生无常、无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不学佛法,我们都没有出路,长劫生死流转,痛苦实深!您时常追忆过去,考虑未来,这也难免,但只要想过快丢,过而不留,逐步做到离相、无住,与习气奋斗,自能不断增长定慧。现寄上《般若花》一册,前三篇都讲到观心看念,第9篇讲念佛法门,请依之修持,久久自能把握自己,妄念渐少,渐歇,则空寂灵明之性体,自然现前了。又观心念佛下手方法不同,但念寂心空、一心不乱时,归源都是一样。即祝自强不息!
恒志手拜
10月28日
某某仁者:
5月8日函昨日才收到,知仁者获得护法神感应的事,这是精进用功、发心真切所致,十分可喜。
一、《圆觉经》说:“彼知觉者,犹如虚空;知虚空者,即空华相。亦不可说无知觉性,有无俱遣,是则名为净觉随顺”。
这里:“彼知觉者”,此“者”字是指被智所照的境—即“清净觉相”。此觉体犹如虚空,广大无边。
下面“知虚空者”,此“者”字是指能照的智光,即是说,此能照见如虚空的智,也是空华幻相,不可去执取它。虽不执取,但并不是没有“知觉性”;虽能所两忘,但智照之体(寂)用(照)依然明明了了,所谓“体用不二,寂照同时”,这正是“净妙圆觉”的境界,故说:“名为净觉随顺”。——即人人本具之佛性。
二、“心静”,只是一种定的境界,但不一定认识“自性”。当妄念息落,眼前明明了了,悟知这正是“本来面目”, 这便是“见性”(本来面目)境界,与前只是静而不悟,相差很远。我们必须常参这“空空寂寂”而又“灵灵明明”的是什么?如果明悟,便是“见性”。六祖说:“不见自性,学法无益”。祈珍重。祝安吉。
恒志合十
5月19日
某某居士慧眼:
来信收悉。知贵处已有学佛小组,互相交流学习,在此末法,甚为希有。您能积极发言,知多少、讲多少,这很好,己未得度而能利人者,正是菩萨的发心。魏老居士研究心地法门,颇有成就,有机会时,宜常亲近。能遇善知识,是大因缘。
由于众生根性不同,因缘也异,故佛法也无有定法,随机施教,其中般若、净土二门,则是普利人天之二大法门,因佛所说法都是以般若为先导,又多以净土为归宿。仁者修观心法门,即是修般若法门,能观自心,决可见性,所以佛说:“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永处缠缚。”又凡学佛,总以见性为主,所谓“不识自心,学法无益”。而观心正是见性的方便。至于密法是以三密相应的善巧法门,使人于重厚习染中,迅速获得解脱,因凡夫多生积习,正如重病之人,非下重药,实难挽救,故以手印、密咒相助,意念上或先观有相法,如《显密圆通成佛心要》所说观想顶上有一 [徐恒志上师手书梵文,编者注]字,犹如明珠,遍有光明,用以转化一切染垢,然后知心不可得,直入无相门,即能渐证“空空寂寂,灵灵明明”之自性,便与禅宗合拍。 仁者若欲加修密法,以资精进,则可修《六字大明咒》。口持此六字真言,手则结大莲华手印,即二手掌根相拄,二小指、二拇指也分别相拄,其余头指、中指、无名指三指相对(三指第一、第二节略弯曲),中间各距离一寸光景,作莲花开敷状,意则一切不顾,只注意到持咒,每次坐一小时,可得定开慧,并可治病强身、消灾免难。此法《成佛心要》上也有介绍,今附上修法一册,作参考。密法手印本应灌顶传授,但上师慈悲心切,对一般较简单众所周知的法门,可以公开传授,不须灌顶,只要恭敬、供养、礼拜本尊,亦可修习。
(兹附手印示意图,以便学用。)[手印图略,编者注]
修此法重在无相,妄念起一切勿理,一小时内咒不停,印不散,到时提至头顶上散印,最好用黄布将手印遮盖,以资恭敬。
问题解答如下,供参考:
一、平等不二心,即是无分别智,久修自得。证此平等智(体)、同时也有差别智(用),观众生苦恼而发愿救度,故二者是圆融一体的,总以得定、开慧、证性为重要。故要下大功夫。
二、投众生所好而方便接引,此即是观机说法。故佛法以契机为主要。
三、所谓见地,主要是见性——先见到自己本来面目,便有办法打扫习气烦恼,未见性前,难免盲修瞎练,故见道而后修道,十分重要。至于先度自己,而后度人,这是常途,但以三法印(无常、无我、寂静)或实相印为标准,随分随力引导别人,并无不可,功德亦不可思议!
气功可以强身、治病,但与佛法不同。它只是一种方便,并非究竟,至于说某气功大师是菩萨化身等,他本人不说,别人何以知道?这些切勿听信,标新立异、装模作样,都是佛法所大忌,仁者须心中有数,亦不必与之诤论,多惹是非。若真正见道,决不随口胡说。且看印光、弘一、虚云等大师哪一个自说是菩萨化身,只是平平实实、一味谦虚。祝精进。
恒志
5月23日
某某仁者:
5月29日手书已收到,因我前一时期,曾到外地一行,于昨日方回,故复信不及时,谅在等候复信吧!所谈各点,颇有见地,再说明如下:
一、业性虽空,但有如幻业力,率众生入六道。悟性、见性之人,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金刚经》)不被业力牵动,而能“随缘观性空,不再造新殃”,则幻化之力便能逐步转化,而证入真空、妙有之实相境界。故永嘉大师证道歌说:“了则业障本来空,未了应须还夙债”。故关健在“了”,“了”即悟也。
二、有情五蕴身心本是性空,无有自性,故《心经》说:“照见五蕴皆空”。此有二层意义,一、是说五蕴自性空,这是浅义;二、是说五蕴全体即是真空,故《楞严经》说:“五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这是深义。五蕴自性虽空,但能随缘起用,充满生机,用而不著,当下即是不生不灭之自性。
三、诸“识”本是一体,就其一体中之不同作用,而分为八个识。只要知诸识性空,便转识而成智。若证入无分别智,自知“识神”原非“主人”。
四、众生幻业,由心所造,今借自心三密加持之力,以转化之,即是以幻除幻,最后便如《圆觉经》所说:“诸幻灭尽(心空、法空、空空),觉心不动”矣。
知仁者现正向“悟性”功夫上着力,很好!当念寂心空,现前却明明了了的便是。但转瞬又逝,故要多观、多修,做到常寂常照。此复祝精进。
恒志
6月13日
某某仁者如见:
3月27日手书已悉。所说皆用功中境界,已体会到古德所说:“平常心是道”,祈继续用功,埋头前闯,自能到达彼岸。古人说:“百尺竿头坐的人,虽然得法未为真,百尺竿头重进步,十方世界现全身。”幸自珍重!
附上在上海居士林讲经照片一帧,以作纪念,祈惠收。不一一,即颂道乐。
恒志手书
4月3日
某某仁者:
6月12日函悉。知与魏老[牧牛老人,编者注]曾去亲近,能敬事大德善知识,即是自性功德,但因缘各有不同,一切随缘,自在无碍即可。
所说:“随缘应物而无所住,虽一切不住,却了了分明,非断灭相”此是见性景象,宜继续用功,增进定慧力,打好坚实基础,并从体起用,在一切顺逆境界上消磨习气,使定慧交资,体用合一,达到寂照不二境界。一切言语文字正如指月之指,要离指见月,勿执指为月,为要。能在种种境界上奋斗,进步就快,否则说时则有,用时则无,浪费光阴。修法时,由于心理上变化,会引起各种反应,汗毛竖,或脑部震动,或身上起冷热变化,都是。修世间禅定也有“动八触”现象,对见性并无妨碍,勿必惊疑。
附上《般若花》一册,作为参考,其中“关于佛性答问”一文,可先看,对仁者目前修持有帮助,但勿死在句下,为要。即颂精进。
愚恒志手啟
6月17日
某某仁者:
2月24日信已收。愚已迁居“上海密云路....”以后来信,请改寄此地址。
所说学佛体会,显然很有进步,理解来自事证,理事不二,十分难得!一切佛法皆是方便,莫非是除凡夫执著之病,病愈药废,恢复本来天真佛性,才知一切诸法,不论物质和精神,都不离自性而有,都是法身的体现,色空不二,动静一如,虽起心动念,而不粘不滞,即是自心的妙用,所以说烦恼即是菩提,生死即是涅槃也。仁者所说:“寂而不断,了了分明,照而不动,一无所得”,若实证此境界,即是明自本心,见自本性。
真如之法,无时间、空间相,但诸法和合,虽性空而缘起;有相皆妄,虽缘起而性空,故说幻则一切皆幻;说真则一切皆真,毕竟真妄皆不可得,而不可得处,却无尽藏也。古人所谓“万世古今不离当念,十方刹土不隔毫端”,实证者,自能理会。仁者所说多是正论,但须常观“言语道断”时是什么?
心中心法,并非人人可修,因各人因缘、环境有所不同。沈洪同学不知其情况如何?且愚蛰居市郊,外地来人找寻不易,劳神费时,是否就近请 魏老居士慈悲摄受灌顶,以资方便。某某母女既已修法,似亦可就近方便办事,以免远道跋涉。如修法中有何问题,除请教魏老外,也可来函共同商讨。
谨复顺颂一切安祥。便请代向魏老道长顶礼请安。
愚恒志手啟
1992年3月2日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