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恒志:涵芬集 第一部分 心法指归 一、关于参禅的几个问题
徐恒志:涵芬集 第一部分 心法指归 一、关于参禅的几个问题
徐恒志
祖光居士:你给本刊编者的信中,对拙著《怎样实践佛法》的参禅一段,提出了几点意见。这里,想就你所提的问题叙述一下我的看法,希望大家讨论和指正:
一、假使谈到此段“大事”,本来非禅非净,就在无言说中拈取。所以上智的人,以无法之法,印无心之心,触境遇缘,直下得自悟去,这正因为本来现成,也就是你所说的“贵不说破,指归本分”。但是我们却本来现成而不自知,就不得不借重于法。法又随机随病而有不同,所以说“法无定法”。可见一句话头,仍是不得已的引法,假使执著以为非此不可,那就错了。六祖以前,直指人心,没有听到有参话头的说法,以后因为根机关系,不能不委曲方便,为之发明。黄檗禅师说:“直下无心,本体自现。”六祖说:“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又说:“持诵金刚般若经,即得见性。”那都是方便接引的意思。
二、宗下功夫,用了还须放却。因为不用则不实,不放则不活,假使执取无法,便又立法,这就是做功夫的难处。祖师所说:“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这也是无法之法,如果固立以为法,那么与教又有什么分别呢?
三、拙著所说:“我们平时,其实也常有这种无念境界现前”。这当然不能求之于一切人,然而也并非一切人中都没有这种境界;况且我写这段话,是针对有这类根性及平日在做佛法功夫的人而说。利根人一觉就识得,一把拿住,永远不忘。能识得这本来面目,便无一处不是这个,无一处不见这个。一般参禅的人,往往十年,二十年,了无消息,画龙而不能点睛,坐失大利。又你信中说:“平日不必下苦功,只要一段时间准备,把它碰到时抓住就是”。我以为假使有这样的等待心,那么虽历尘劫也不能碰到了。真为生死的人,决不会这样做的。要知道:文字无性,存乎其人。(所说你处一般参禅学悟的人,正同拙著第一章中所说第一种人——未见性人,口口说空,却处处著有,正是天下学禅人的通病,深堪痛心!)
四、拙著所说:“啊!原来就是你!”是形容默契时的情景,古德所谓:“识得不为怨”,是在亲自体验。《四十二章经》所谓,譬如一人与万人战,观面即不放松,(但一落对待时,即又不是。)原不能作容易的想法,但也不是奇特的事情。因为即使功夫到家,也极寻常,正因为我们平时不肯承当这一寻常的,以致往往当面错过。总是不痛切生死的缘故。
五、来信引虚云老和尚的话,很好。但“灵灵不昧,了了常知”又是什么?宗下见性功夫,原不落阶第;但圆顿人,虽顿悟同佛,习气未除,因此大事已明,尚有一个“如丧考妣”在。若说“本来真面目”,至佛分上,才能彻底担荷,其余不过分证而已。
六、拙著所说:“前念已灭,后念未生”,正是万缘放下,“不思善,不思恶”的时候。又所说:“这中间究竟是怎样的?”也即“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惠明因此而悟)。字面不同,义正无别。来信所说:“这中间是糊涂的有念的无记心”。这是各人的境界问题,六祖所谓:“法即无顿渐,迷悟有迟疾”。
七、居士悲心真切,感于末世的人,根性日钝,不能直下见到,提出“真参实究”。正知正见,实堪钦仰。拙著参禅第二段文中,也因此有所提到,上段所说,则是对另一类根性而立。
[《觉讯月刊》(7)271页]
-----------------------------------------------------------------------------------------------------------------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