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清净法师:朝圣普贤愿海——《普贤行愿品》讲记 第五愿王——随喜功德

       

发布时间:2014年03月04日
来源:   作者:清净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清净法师:朝圣普贤愿海——《普贤行愿品》讲记 第五愿王——随喜功德

 

  经文:

  【复次,善男子!言随喜功德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如来,从初发心为一切智,勤修福聚,不惜身命,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一一劫中舍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头目手足,如是一切难行苦行,圆满种种波罗蜜门,证入种种菩萨智地,成就诸佛无上菩提及般涅槃,分布舍利,所有善根,我皆随喜。及彼十方一切世界,六趣四生一切种类所有功德,乃至一尘我皆随喜。十方三世一切声闻及辟支佛、有学、无学所有功德,我皆随喜。一切菩萨所修无量难行苦行,志求无上正等菩提广大功德,我皆随喜。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喜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直译:

  再者,善男子,所谓随喜功德,它的意思是说:所有一切无量无边的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所在的地方,一切在其中的极其细微数目如同尘埃一样的佛,他们从最初发菩提心以来,为了求得一切智,不断勤恳修行,积累福德,以至不惜捐躯舍命,经过了数量言说不尽的佛土,经过了极细微的尘埃一样多的大劫,捐弃了那不可说尽的佛国中如极微尘埃一样多的头、目、手、足。种种波罗蜜,证入种种菩萨才能获得的智慧境地,成就一切诸佛已得将得的无上大觉悟,以及般涅槃,所有这一切的功德,甚至佛寂灭后将舍利分布各方的功德,世间有情能够分享的善根,我都应该相随而喜。

  不仅如此,对于十方三世一切世界,对于其中的六趣四生—切种类,对于他们的一切所有功德,那怕只有一微细尘埃那么大,我也都相随而喜。

  对于十方三世一切世界中的所有修声闻和辟支佛的,无论他们是学已圆满无可再学的,还是有待于更进一步的,对他们所获的功德,我也都一样随喜。

  不仅对二乘修行者如此,对于一切大乘菩萨,对他们为了得到无上正等正觉而所修所作的无量无边极其艰难、极其痛苦的实践,对此修行所得的功德,我也都一样随喜。

  如此广大的,具有最上功德的随喜,我将永无止境地保持下去,直到虚空世界穷尽、众生的世界穷尽、众生的惑业穷尽、众生的无明烦恼穷尽,我的随喜也才会穷尽。但是,虚空世界乃至无明烦恼是无穷无尽的,因而我的随喜也是无穷无尽的。我的随喜心念,前后相续,没有间断,我以清净身口意业的随喜,也就永无厌倦疲劳。

  讲解:

  “随喜”是见人作诸功德而赞叹欢喜。“随喜功德”能破嫉妒障,生平等善心。随喜是贤,遍于四类有情的一切功德是普。合起来是普贤。

  经云:“随喜之福,如一人卖香,一人买香,旁人染其香气,于彼二人,初无减少。”又云:“大千海水,一毛破为百分,滴取海水,可知其数;随喜之福,不可知数。”而嫉贤妒能则导致心胸狭隘,我慢隆盛,障菩提道,这一行愿即是一帖对治的良方。

  随喜的对象是四圣六凡所有善根功德。十方三世诸佛如来从初发心修菩萨道,到究竟成佛的所有福德智慧,难行能行、难舍能舍的种种波罗蜜门,以及从果向因、示现八相成道诸功德,都应殷重随喜;乃至三恶道众生的微薄功德,诸如马不欺母、麒麟不踏生草、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等,都应该随喜。

  对凡夫来说,人我分别习气深重,对自己都很爱惜,对别人的善行功德,往往嫉妒、障碍,由此背离了平等心性。现在应转过来修持广大随喜推倒人我高山,恢复平等广大的心量。

  从次第上观察,为什么要在忏悔业障和请转*轮中间修持随喜呢?忏悔是净治相续,而随喜是净除嫉妒障碍的对治法,实际是忏悔中的一支,因此在忏悔之后宣说。其次,要想成为受持大法的法器,必须养成平等、广大的心量,随喜正是能养成平等善心、拓展心量的妙方便,所以在请转*轮之前着重修随喜。

  再从自他关系上观察随喜的作用。我们要明白:利他就是利己,损他就是损己。对于众生的善行、功德,心中不能忍受而生嫉妒心,实际只会毁坏自己的善根,缩小心量,让心态恶化。相反,随念众生的功德而由衷为他欢喜,会在自己心中苏醒同类的善根。

  认识到这一点之后,我们应善于利用,把心的随喜妙力发到最大量,应修持普贤广大的随喜,对法界有情所有大大小小的功德都作随喜。为什么要这样修呢?因为心性本来广大平等,没有任何偏堕、局限,如果只随喜上等善,而不随喜下等善,那就与本性不合,就会障碍显发广大的心性,反而自堕狭隘、自作障碍。所以,随喜要修彻底,彻底到遍及法界圣凡的善根。十方三世任何有情所作的善行、所享的善果,不论他在布施、在持戒……,在以身口意作哪种善,获得哪种功德,都真心地为他欢喜。按这样随喜,就能使心性本具的恒沙功德显发。而且,越深地随喜、越广大地随喜,也越能显发。认识到这一点后,应当缘一切善根作随喜,来显发自己的心性。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是尽时空量;“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如来”,是尽诸佛量;从初发心至分布舍利,是尽诸佛善根量。以上即对一切诸佛从因至果的修行、善根一一都作随喜。

  “从初发心,为一切智,勤修福聚,不惜身命。”意思是,诸佛因地在发起菩提心后,为了证得一切种智,精勤修集福德资粮,“不惜身命”是为法忘躯,对法极为尊重。如何勤修福聚呢?单是行布施,就曾在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的劫数中,施舍过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的头目手足。《法华经》说:观察此三千大千世界,小至一个芥子许的空间里,也无不是菩萨为众生奉献生命的地方(“菩萨”指世尊因地)。像这样,诸佛修持过的一切难行苦行,所圆满的八万四千波罗蜜门,所证入的胜解行地、一至十地的种种菩萨智地,所成就的无上菩提,成佛后为利众生所示现的八相成道的稀有事业,乃至最后度生缘尽趣入涅槃,分布舍利的善根,这一切一切我都至心随喜。

  佛涅槃后分布舍利,以舍利作为后世众生的福田,令众生瞻礼,灭罪生福。《无上依经》云:“若得如来身分如芥子许,一瞻一礼,千返生于大梵天上,受诸快乐。”(一次瞻礼如来舍利,能千次生于梵天享受快乐。)

  我们读佛的传记,真心随喜佛因地修行的种种善根,自己的善根也会被激发苏醒。

  世尊前世的故事:

  世尊讲,在久远劫的时候,有一位首达长老,他的门下有五千个弟子;另外有一个年轻的法师叫惟先,他的智慧非常圆满,善说讲义,常常游说各处教化众生,所以随他的众弟子有六万多人。

  因为首达门下的弟子,辗转听到惟先的智慧勇猛,辩才无碍,便希望亲近他,跟他参学。

  首达不能随喜这件事,眼看着弟子纷纷离去,心里生起了强烈的瞋恚心,就诃斥弟子们说:“惟先年纪轻轻,智慧浅薄,你们怎么可以去向他学习呢?”

  惟先听到这个毁谤之后,默然不语,善自思惟,一个愿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的人,无论身处何处,都应当观待每一个人如同佛的化身,都应当对他供养法,互相护持,而生起恭敬、奉事的心。所以惟先奉行菩萨法,为令他的弟子转而护持首达,就在夜里独自离开他的国家。

  首达虽然如其所愿,但是因为不能降伏自己的嫉妒心,所以,他其后六十劫都堕在地狱恶道,受尽苦楚;地狱果报受尽以后,转生为人,又受无舌苦报六十劫之久,直到罪报受尽,才因前世修行的因缘,得以继续闻法修道,最后成佛,这个佛是谁呢?释迦文。

  首达就是释迦牟尼佛的过去身,惟先就是现在的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

  首达因为不能随喜别人功德,而失去菩萨法。虽然看起来只是个小小的过犯,但是六十劫在地狱受尽苦楚,六十劫是无舌苦报,罪报受尽,才因为前世修行善法的因缘,才能够闻法修道成佛。可见随喜别人的功德,是多么的重要。

  善和比丘的故事:

  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一次波斯匿王带着他的军队走过祇洹精舍的时候,他听到从精舍里传出一位比丘在唱诵梵呗,声音特别和雅美妙,不光士兵停下了脚步,连象马也停下脚步,竖起耳朵倾听,不愿意离开。

  波斯匿王非常欢喜,想当面供养这位比丘。

  当他见到这位比丘的时候,却感到非常诧异。因为这位比丘的声音如此美妙和雅,但是相貌却非常丑陋矮小。

  波斯匿王问佛陀,为什么这位比丘的唱念这么好听,人却长得如此丑陋?

  佛陀跟他讲,这位比丘叫做善和,在拘留孙佛时代,拘留孙佛涅槃以后,当时的国王希望建一个大塔,来供养佛的舍利子,他作为监工不能够随喜赞叹这件事,工作消极懈怠,国王批评他,他不服气,充满怨气说:“就这一点小小的舍利子,为什么建这么大的塔呢?既浪费金钱,又浪费人力!”

  国王没有办法,就把他换掉,亲自督办这件事情。当塔建好之后,他看到七宝塔庄严巍峨,就生起了无限的欢喜心,非常忏悔自己过去所说的恶言,就发心在宝塔的尖顶上,悬挂一个金铃;当风吹来的时候,金铃就发出非常轻脆悦耳的声音。他就在那个时候发愿说:“愿我来世声音美妙,一切众生都喜爱听闻。愿我将来见佛,度脱生死。”

  国王要建一个高大的塔,他说太大了,太大了,矮一点,矮一点。麻烦了。他自己长得矮小丑陋。但他见到这个塔建好之后,他能够生起很强烈的欢喜心,能够随喜这个事情,同时又忏悔自己过去所做的不好的事,在塔上挂一个金铃,来世就能声音这么的和雅和美妙,这个福德也不可思议。

  释提桓因的故事:

  佛经记载,忉利天的天主释提桓因,过去世是一个商人。有一次,在旅途中,看到一座寺庙,破败不堪,他发愿把这座寺庙重新修复。

  跟他一起有三十二位同伴,看到他发这么大的心,都被他感动,大家都来随喜他的功德,共同来重新修复寺庙。

  因为建寺的功德,他们同时得到生天的福报,释提桓因成为忉利天的天主,其余三十二个人,因为随喜他的福德,成为他的辅臣。一个商人能够发心来修复一个寺庙,三十二个同行者随喜他,因为这个因缘,他们可以得到升天的果报。

  常乐于随喜善法的人,他的心量在随喜的同时不断地扩大,能视他人如同自己,愿意在任何事情上与人分享,乃至以他人的快乐作为自己的快乐;老子在《道德经》中讲:“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圣人是没有一私之心的,而是随喜大众,一心为大众造福。

  两个人共同去花园采花供佛。自己采了一朵花直接放到佛的面前,还是采下花以后,交给身边的每一个人,让大家都有机会,一起来供养诸佛菩萨,这个功德所成的果报也是不同的。有什么不同呢?我们自己采花,我们自己来供佛,我们成就是什么果报呢?是辟支佛的果报。但是我们采了花,我们和大家一起来供佛,来随喜大家的功德,随喜大家的因缘,我们得到的是什么?是无上的佛果。

  看了这段公案,大家都会感动、随喜的。在随喜时,自心的善根也一定萌发了。今天的时代,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风行,我们很多时候沉浸在自私自利的心态中,但在听到佛因地可歌可泣的菩萨行,内心随喜时,久久被埋没的善根又被唤醒了。

  缘起规律告诉我们,如果随喜一种善能显发自心同类的善根,那么在随喜任何善时,都必然会出现这种作用,这就是缘起作用的平等性。这样就得出一条法则——“随喜他善,显自善心”。

  基于这种确定的认识,可以引发出无限的随喜善行。也就是,既然一切随喜都有妙善的作用,为什么不把随喜行拓展到极法界量呢?为什么不发起随喜法界一切凡圣善行的大愿王呢?按照如理地观察,必然会发动行持普贤随喜行的愿望。而这样发起随喜一切善的愿王,也就能对应地显发极法界量的善根。

  佛成道时说: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可见,诸佛的德相,我们本自具足。我们和佛相比差在哪里呢?佛是佛性功德显发了,而我们还没有显发。怎样能显发呢?随喜行就是助缘之一。既然如此,就应该使它最大化,应发起最广大的行愿:心性有多大,心性中有多少圣凡的善根显现,就按这样的极法界量来作随喜。这就是修学普贤愿王。

  “及彼十方一切世界,六趣四生一切种类,所有功德,乃至一尘,我皆随喜。”

  这一段,处所是十方一切世界;众生是这些世界中六趣四生一切种类的众生,六趣指地狱、饿鬼、旁生、天、人、阿修罗;四生指胎、卵、湿、化,总之是所有一切种类的众生。所随喜的功德是这一切众生中的每一个众生的所有功德,下至一微尘许的功德。

  我们随喜不应有偏执。有些人喜欢分别,只随喜大功德,不随喜小功德;只随喜圣者功德,不随喜凡夫功德,这还是有偏执。经上讲“乃至一尘”,是说对最微小的功德也作随喜。

  见人行善,获得安乐,我们应当随喜。别人行忠孝,就是我们心中有的忠孝;别人行仁义,就是我们心中有的仁义;别人行种种善,就是我们心中本具的种种善。随喜众生的善根,自己的善根也会得到显发。比如,见人忠孝,我由衷随喜,见贤思齐,我自心的忠孝也会被引发。我们自性中本具恒河沙数功德,一切众生的行善其实是在显示我们的自性,我们随喜众生的善根,也就苏醒了我们自性本具的善根。

  虽然恶趣众生业重障深,即使堕入阿鼻地狱,如来藏也没有丝毫失坏。所以,地狱众生也有在受苦时生善心、忆念佛、祈祷佛。

  “阿难遇面燃鬼王”的故事:

  佛陀的弟子阿难在林间修习禅定时,忽然看见一位浑身皮包骨头、满脸火焰熊熊燃烧,痛苦异常的鬼王,来到面前,鬼王自称“面燃”,说阿难三天之后将堕落饿鬼道。想避免就要布施百千个饿鬼及百千个婆罗门仙,各施一斛饮食,并供养三宝。阿难向佛陀禀报,佛陀教阿难《陀罗尼施食法》,陀罗尼加持过的食物成为法供,上奉佛法僧三宝,平等下施饿鬼等众生。能消除众鬼的痛苦,令他们舍去鬼身,生于天道。阿难便遵照佛陀的教化与指示,设“面燃大士”的牌位,设斋供僧来祈福,因此获得解脱。

  “面燃大士”是观世音菩萨“应以鬼王身得度者即现鬼王身而为说法”之示现,另一方面是教化人们不宜动贪爱及悭吝想,以免堕入饿鬼心识,成为“面燃”的眷属。

  虽然一部分众生以业力沦为低等旁生,但毕竟是有佛性的,所以在特定因缘下自然流露出善心。动物界里,义犬救主、乌鸦反哺、羊羔跪乳……可歌可泣的善行数不胜数。

  动物具足善根的故事:

  有位家庭主妇准备油炸几条黄鳝鱼作为晚餐上面的一道菜。她将买来的大小几条黄鳝鱼都放到水里,撒上盐巴。等这些鱼将肚子里面的脏物吐的差不多了,开始一条一条的放到油锅里炸,被炸的黄鳝总是在油锅里面痛苦的挣扎着直到死亡。当炸到一条大黄鳝的时候,这条黄鳝并没有象别的黄鳝一样不停的挣扎,而是头冲下,尾朝上的一下立了起来。家庭主妇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她捞出了大黄鳝,切开它的肚子,发现里面还有一条活蹦乱跳的小黄鳝。

  对大黄鳝来说,那只小黄鳝不一定是它的孩子。它还是在盐水中痛苦的把它吞了下去,而且在几百度的高温油锅中,拼死保护小黄鳝……

  一所要拆迁的房子,房主在已经拆除了一半的墙中发现了一只被钉子穿身而过的蜥蜴。主人记起来这个钉子是自己为了挂结婚照片于20年前亲手钉到墙上的,没有想到却将一只生命钉中。可是最令人吃惊的是这只蜥蜴慢慢的动了起来,它还活着。主人很惊奇,仔细的坐在旁边细细的观察,看这只蜥蜴为何可以钉在墙上20年不死。经过几天的观察,主人发现了秘密:原来这只蜥蜴的同伴不断从四处找来食物喂它,而且一喂就是二十年。它的同伴义无反顾的照顾它二十年,换做是人类,又有多少人可以做到?

  这是动物与动物之间的善根真情。

  实际上,有情善行都是如来藏受善缘熏发自然流露的。一切并非偶然,佛性苏醒时,自然就显现出种种的善。我们见到听到任何有情的善行功德,都应该由衷地随喜赞叹。

  十方三世一切声闻和辟支佛,无论有学或无学,他们修道证果的所有功德,我们都诚心作随喜。

  声闻有学位指三果四向,无学位指四果阿罗汉。缘觉有学位指一果向,无学位指辟支佛果。

  这些有学无学的二乘圣者部分或全部断除烦恼,获得解脱,具大功德,可以为众生作大福田,所以理应随喜。

  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的菩萨,他们修持的施舍头目脑髓、安忍有情邪行等的无量难行苦行,志求无上菩提修持波罗蜜多的广大功德,我一切都作随喜。

  深切思索:在一个生命身上竟然发起求证大菩提救度尽虚空界众生的心,竟然为求无上道甘愿舍弃一切,行持如海的菩萨行,这一切不正是尊贵佛性在广大地起用吗?如果没有佛性,土木砖瓦能起这样的作用吗?所以对这一切佛性的起用,我们都应当随喜,就像游人见到雄伟壮丽的山河时,忍不住赞美欢喜那样随喜一切情与无情之庄严,乃至布施一啄一食之善根。

  公案讲到:洞山良价禅师,当他初次见云岩禅师的时候,问道:“有情说法,说给谁听?”

  云岩:“有情听!”

  洞山:“无情说法时,谁能听到?”

  云岩:“无情能听到。”

  洞山:“你能听到吗?”

  云岩:“假如我能听到的话,那就是法身。你反而就听不到我说法了。”

  洞山:“为什么呢?”

  这时云岩举起拂尘,对洞山道:“你听到了吗?”

  洞山:“听不到。”

  云岩:“我说的法你都听不到,何况是无情的说法呢?”

  洞山仍不明白,再问道:“无情说法出自何典?”

  云岩回答说:“《弥陀经》不是记载说,八功德水、七重行树,一切皆悉念佛念法念僧吗?”

  洞山听后,不禁失声叫道:“是啊!是啊!”

  洞山终于心有所得,便作偈曰:“也大奇!也大奇!无情说法不思议,若将耳听终难会,眼处闻声方得知。”

  所谓无情说法,见到天空的明月,忽然兴起思乡之念;看到花开花谢,不禁有了无常之感;巍巍山高愿大,浩浩海宽智远,勃勃生机盎然,寂寂佛性庄严。这不是无情跟我们说法吗?因此经云:“情与无情,同圆种智。”

  总的说,六道众生、二乘有学无学、诸佛菩萨都在心性中,我们修随喜的时候,应该修普贤的广大随喜,不要有任何局限和偏执。一切有情的善行功德都在这一念心性中显现,称合本性地作随喜,就是对心性中四圣六凡无量无边的善根功德都随念而欢喜。

  在因果上有这么一层道理,心性本来周遍广大,如果能称合到心性的量,把随喜行愿推到尽法界的量上去,对法界凡圣善根周遍地随喜,那么由广大的行愿力,就能直接趣向不可思议解脱境界,将来果上必定出现遍法界流现无边妙用的量。相反,一般的随喜没有合到心性广大的量,因此无法直接趣向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就像要覆盖广阔无垠的大地,用小小的手是无法实现的,必须找到和大地等量的法才行。

  普贤随喜在心上所起的作用:在随喜别人的善行时,自己的心是开放的;相反,对别人的善行嫉妒、障碍,心就开始封闭、收缩。从这一点看出,我们不能契入广大法界,反而被障在狭小的圈子里,就是受了烦恼障、所知障的障蔽。烦恼是和普贤愿王相违的,比如嫉妒障碍随喜,悭吝障碍供养等,任何烦恼恶心都会障蔽心性妙力的发挥,导致不能证得不可思议的解脱。

  要认识到,以广大普贤行愿的力量能化除一切障碍,等障碍没有了,在作用上就完全无著无碍,心性的妙力自在地发挥,这就是证入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

  以佛眼视众生,众生无不是佛;以善眼视众生,众生无有不善。修行人要训练自己的目光和心量,只见众生之善,不见众生之恶,看一切人都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助人之善,成人之美,拓宽心量,自他不二。在佛法弘传中,有诸多佛菩萨倒驾慈航,随喜帮助世尊成就度生大事,所谓“一佛应世,千佛赞助”。或作弟子,或作护法,或作影响众,乃至或作逆恶(如提婆达多),这些佛菩萨的随喜之行,实在是不可思议。

  按业果衡量,随喜不会带来任何痛苦,只会让随喜者身心安乐,福德增长。所以应当发愿:我此随喜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这就成了随喜之王。与一般随喜的量不同,普贤随喜遍一切时、一切处,遍一切善根,有这样周遍的德相,才是称合自性的大愿王。

  《都市茅棚》229、言谈悦人心

  “言谈悦人心”:说话柔软温暖,令人欢喜。

  正确的谈话和聆听,能使人们情意相通,和谐相处,这就是“和谐沟通”,也称作“非暴力沟通”。作为一个遵纪守法的好人,也许我们从来没有想过和“暴力”扯上关系。不过如果稍微留意一下现实生活中的谈话方式,用心体会各种谈话方式给我们的不同感受,我们会发现,有些话确实伤人。言语上的指责、批判、嘲讽、否定、说教以及任意打断、拒不回应、随意出口的评价和结论给我们带来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创伤,甚至比肉体的伤害更加令人痛苦。这些无心或有意的语言暴力让人与人变得冷漠、隔膜、敌视。

  菩萨慈悲济世,说法度人,常用“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四摄法,引人入佛。其中的“爱语摄”,正是菩萨有方便的智慧,懂得说话的技巧与艺术,能令人百听不厌,生起信心。说好话,以鼓励代替责备,使他改过;以柔和安慰语,给予他力量;以慈悲赞叹语,使他有信心;以增进善法语,提升他的心境。

  《大智度论》二种爱语:一、随意爱语,谓菩萨为怜悯众生,故随顺其意而为说法,是名随意爱语;二、随所爱法为说,谓菩萨随顺众生所爱乐法而为宣说。

  爱语的技巧:

  陈述过去,扼要地说;介绍特长,大胆地说;标榜的话,恰当地说;展示实力,实在地说;宴会交际,客气着说;自夸的话,别人代说;公关忌语,不可乱说;感人的话,用故事说;严肃问题,风趣地说;破解悖论,巧妙地说;针对谬论,正确地说;情况紧急,简要快说;情况不明,慢慢地说;正面难说,从侧面说;妥协的话,步骤地说;拖延的话,耐心地说;与人交流,坦诚地说;赞美的话,适度地说;恭维的话,得体地说;威胁的话,善意地说;消除防范,感情地说;突发事件,即兴地说;批评的话,原谅地说;拒绝的话,委婉地说;遭遇指责,接受再说;要打动人,真情地说;消除顾虑,用事例说;谈论圣贤,虔诚地说;面对长辈,低调地说;对强横者,先顺着说;应付尴尬,镇静地说;烦恼起来,闭嘴不说;嗔恨起来,千万别说。

  《瑜伽师地论》云:

  云何菩萨自性爱语?谓菩萨于诸有情,常常宣说悦可意语、谛语、法语、引摄义语,当知是名略说菩萨爱语自性。

  云何菩萨一切爱语,谓此爱语略有三种。

  一者菩萨设慰喻语。由此语故菩萨恒时对诸有情,远离颦蹙先发善言,舒颜平视含笑,为先或问安隐吉祥,或问诸界调适,或问昼夜怡乐,或命前进善来,以是等相慰问有情,随世仪转顺睹人性。

  二者菩萨设庆悦语。由此语故菩萨若见有情妻子、眷属、财谷其所昌盛而不自知,如应觉悟以申庆悦,或知信戒闻舍慧增亦复庆悦。

  三者菩萨设胜益语。由此语故菩萨宣说一切种德圆满法教相应之语,利益安乐一切有情,恒常现前以胜益语而为饶益,是名菩萨一切爱语差别应知。

  翻译成白话就是:

  菩萨对一切有情众生,常用欢喜的言词说令人欢喜的话、真实的话、正法的话、令人明白道理的话,这是爱语的性质。

  菩萨所用的爱语有三种:

  一种是安慰晓喻语。以和颜悦色,不愁眉苦脸来安慰众生,使众生心安而明义理。

  二是欢喜庆祝语。凡看到人家妻贤子孝、衣食丰足,或看到人家在正法上有所得,都能欢喜的庆祝。

  三是殊胜利益语。是说菩萨的语言永远和义理、正法圆融相应,使一切有情众生听了能有利益而得安乐。

返回目录

-----------------------------------------------------------------------------------------------------------

更多清净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