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净土宗>>正文内容

印光大师永思集续编:代序 从贤首五教论净土宗的价值

       

发布时间:2014年03月07日
来源:   作者:南亭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印光大师永思集续编:代序 从贤首五教论净土宗的价值

 

  代序 南亭

  驹光如驶,印光大师的圆寂,一转眼之间,已经整整三十个年头。印光大师的生平,对佛教的影响之大,是尽佛教徒皆知的事实。因此,过去所有应该纪念的纪念日,都曾有文字的表彰,拿来鼓舞后学,而此次独寂然无闻,有些人颇以为这是件怪事。

  事愈久而情愈淡,这是人情之常。但,印光大师不可以常人论,我也很有这点感觉。

  有乐崇辉居士者,是印光大师的一个崇拜者,他为没有人道及大师三十周年纪念的事而深感到遗憾。因此,致函大众日报佛教副刊主持者的成一法师,要求他倡导印光大师三十周年纪念的事宜。乐居士为教的热忱,谁也应当受到感动。印光大师永思集续编文字的征集,于是乎见之于大众佛副了。

  待到积有成数,汇编成册,将付手民,成一问序于笔者,而笔者以为印光大师的德行,已被仰慕者,称述到淋漓尽致,我不必再叠床架屋来锦上添花。因而拟了这一个题目,用以代序。

  判教之说,在魏晋的时代,就有菩提留支尊者,以如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为依据,而判如来一代时教为一音教。但,太笼统了。所以,继一音教之后,各抒己见而判教者有十数家(见华严一乘教义章)。陈隋之间的智者大师,判释如来东流一代圣教为藏,通,别,圆之四教,以智者大师,驻锡天台,所以叫天台四教。

  贤首五教,创自贤首宗初祖杜顺和尚,而完成于五祖法藏。法藏大师,别号贤首,所以叫贤首五教。

  智者大师的出生,较早于贤首,那个时候,禅宗尚在萌芽时代,而唯识法相,更没有来到。迨至初唐,佛教之各宗大备,贤首国师,应运而生,因据以判教,收法相唯识于始教,摄禅宗于顿教。自此以后,就再没有人作判教的试探。

  复次,判教的作用,实在是以科学方法,将头绪纷纭,浩如烟海的经论,审核其内容,分析其类别,以类相从,而判定其高下,然后以几个字,分别的作为代表。相似于现在分科分系的教育方法,真够称得上研究佛学者的入德之门。

  那么,什么是贤首五教呢。五教者,小,始,终,顿,圆也。我现在一一加以简单的说明。

  第一,小乘教,又叫愚法二乘教。没有大悲普济之心,所以名小。虽然能断烦恼障的我执,但仍为所知障的法执所迷,所以名愚法。仅断烦恼障的正使兼侵习气,名声闻乘。正使和习气都能断尽,名缘觉乘,所以又名二乘。佛陀出世的本怀,为了度众生成佛,但是,为了适应群众中没有高上的要求,耽著五欲之乐的下根众生,才说善恶业果,六道轮回的教法,这是属于人天乘而把它附属在小乘教里,所以,又叫人天小教。

  第二,大乘始教,又叫做分教。大乘,对前面的小乘而言。此中,包括了般若三论的空宗,唯识法相的有宗。若有一法,胜过涅槃,我亦说之如幻如化。而鼓音王经说,一切空经是有余说。有余者,说理未尽,尚有余义也。至于瑜伽师地论分析有为,无为,实,不实法而为六百六十法,天亲菩萨浓缩之而为百法,在三十唯识颂里推尊第八阿赖耶识为本识,以为一切唯有识,自成一家学说。但不许定性二乘,无性阐提,有成佛的可能,有违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所以这两宗的教义,都未能尽大乘佛教的底源,只能说是大乘的初步,故名为始。又是大乘的一部分,故又名分。

  第三,大乘终教,又名实教。终者终极,对前面的始教而言。实者真实,对前面的分教而言,根据楞严等经,起信等论,空,不空,空不空三如来藏的教义,可以包空有而括性相。尤其是妙真如性,具有随缘不变,不变随缘的二义,不似唯识宗的真如凝然不变。而阿赖耶识,为生灭与不生灭二者和合而成,不仅属于生灭。所以,定性二乘,无性阐提,悉皆可以成佛,方算彻法底源。这是本教的教义,由于这分教义,不偏不倚,因而名之曰终,曰实。

  第四,一乘顿教。一乘者,一佛乘也。顿者,不历阶级,所以名顿,也就是禅宗。禅宗素来的标示是,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明心见性,当下立地成佛。如楞严经说,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祇获法身。圆觉经也说,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这些经文,皆可代表顿教或禅宗。

  第五,圆教。圆满无缺,或圆融无碍之谓也。大方广佛华严经,号称大不思议经,为我佛成佛之初,为法身大士们,直谈自己所证的境界。更假诸大菩萨以威德,分别叙述大菩萨们修行的次序,以及每一阶段中修行的行门。虽说是阶级有前有后,而又一位即一切位。所以,经上说,十信满心,即摄五位而成正觉。所谓一位即一切位,一切位即一位,行门则一修一切修。理性则一证一切证。初祖杜顺之十玄,二祖云华之六相,皆是彰显华严之精髓,也就是圆教的精华所在。

  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以及一真实相,已经可以作为分别大小乘经论的根据,而被称为三法印或一法印。然犹不足以满足研究佛学者之要求者,因为,性相空有,顿渐偏圆的理论,散在众经。因此,一经中容有多教,一教中又包含多经。有了教义的分判而作我们的眼目,那么,我们研究经论,就方便多了。

  五教的概况和作用谈过,现在应该说到净土宗了。净土宗的念佛法门,一般人都认为是易行道,连马鸣大师在起信论上都曾这样的说过。复次,众生初学是法(止,观),欲求正信,其心怯弱,以住于此娑婆世界,自畏不能常值诸佛亲承供养,惧畏信心难可成就,意欲退者,当知如来有胜方便,摄护众生。如修多罗说,若人专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修善根,回向愿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常见佛故,终无有退。若观彼佛真如法身,常勤修习,毕竟得生,住正定故。

  这里面包含了持名念佛和实相念佛两种。而持名念佛,更适合易行道的易,和胜方便的胜。同时,也由于易行,才够得上称为殊胜。由于有这殊胜的易行道,才能摄护广大信众的信心,使佛法普及到每一角落,每一个信佛者的心里。

  持名念佛,既然有如是广大的功用,那么,它在贤首五教中可以占到何等的地位呢。依据莲池大师弥陀疏钞第二教摄中所说,弥陀经正诠顿教,兼通终圆。正诠顿教者,因为持名念佛,经七日而一心不乱,即得往生极乐净土。所谓屈伸臂顷到莲池,确与顿教禅宗一念不生,即名为佛,深相吻合。

  笔者以为念佛法门,至广大而极精微,对于贤首五教无所不包。何以见得呢。请先看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观经上说,念佛众生,应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我们看三者当中的第一,岂不正合乎儒家的主敬存诚,敦伦尽分吗。是最好的社会教育,人们能够如此做去,即使不能即身而往西方,也是十足的善良公民。第一中的修十善法,和第二中的受持三归,具足众戒,正是人天乘的佛教,所以,念佛法门,自然该摄了人天乘。况阿弥陀经上明明白白的说,彼佛有无量无边声闻弟子,皆阿罗汉,非是算数之所能知。阿弥陀佛既有那么多的声闻弟子,我们能说它不该摄小乘佛教吗。

  至于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这是性相二宗同样的宇宙观和人生观。而念佛者的心,和阿弥陀佛,两两相应,则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说是唯识固然好,说是唯心也好。心外无佛则佛空。佛外无心则心空,正恁么时心佛皆不可得,那么,始教的空宗,分教的相宗,终教的性宗,无不在其中矣。

  至于十恶五逆,临终十念念佛,也得往生净土,这更是诸宗所不及的。

  莲池大师在阿弥陀经疏钞的序文里说得好,澄浊而清,返背而向,越三祇于一念,齐诸圣于片言。举其名号,兼众德而具备。专乎持也,统百行以无遗。从兹而万虑咸休,究极乎一心不乱。乃知匪离跬步,宝池涌四色之花。不出户庭,金地绕七重之树。处处弥陀说法,时时莲蕊化生。珍禽与庶鸟偕音,琼苑共茅堂并彩。区区数语,不但将贤首五教,都一齐道尽。即净土宗的理行果,或信愿行,皆该摄而无遗。三根普被,九界咸收。渡迷津之宝筏,是苦海之津梁。唯有净土宗,足以担当。

  印光大师,在无尽的教海之中,独取念佛法门以度人,是真可谓探骊得珠矣。

  诸佛子,出钱出力,来宏扬大师的遗教,其功德当亦不可思议。

  公元一九七一年元月元日于台北市华严莲社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