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祥法师:如何才能守好三皈五戒
妙祥法师:如何才能守好三皈五戒
问题:如何才能守好三皈五戒,到哪里去了解相关知识?是看书还是靠平时多观察戒律清净的同修?还是以后自己悟?
妙祥法师:
“如何才能守好三皈五戒”,这个问题作为一个佛教徒来讲,是非常重要的,是最根本的基础,也是我们成佛的基础,没有它一切成就都不能得到。所以想持好三皈五戒的这种心非常好。“到哪里去了解相关知识”,实际上你只要有了“怎样才能去持好”的这种决心,这就是你最好的知识。
三皈五戒是我们学佛的基础,也是成佛的一个最根本的条件。如果我们有一个用生命、用所有的利益,来换取三皈五戒的决心,外面的事情就好解决了。关键就是我们有没有这种决心,这是关键。因为一切唯心造,有和没有都是相对的,如果我们的心非常坚定的话,这样相关的知识都会有,也就是说这种因缘都会逐渐的生起,而且非常真实;如果你没有这种决心,就想敷衍了事“我想了解了解三皈五戒”,这样的话,就给你相关知识和解释,恐怕也不起作用。所以说这个决心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我们能够有了不怕自己失去利益,也要守好三皈五戒的这种决心。比如说,我正在做生意,如果和戒律相冲突的时候,我决心放下我的利益,我要服从三皈五戒;当我生命和这个戒律相冲突的时候,我宁可牺牲生命,来持好三皈五戒。如果你有这种决心,也就是说你决心已定,整个宇宙都会给你讲三皈五戒,万事万物都会给你讲三皈五戒;如果你没有这种决心,看书再多恐怕也起不到更大的作用,所以这个问题在这点上很重要。
当然啦,看书也是重要的,但是我们不要指望看书,也不是要观察别人怎么做。而是要观察自己,看自己每一言每一行,是否符合三皈五戒。比如说吃饭,我们吃饭的时候,这碗饭和这碗菜我能不能次第吃?我是不是分别这碗饭和这碗菜好和不好?首先要没有嫌弃心,没有分别心,好和坏都是平等的。吃的时候要次第吃,什么叫次第吃?从你最近的往下吃,菜也是这样,饭也是这样。同一桌吃饭,别人吃什么不要管,不要考虑,就考虑我吃的这一块,眼睛不往外瞅。持戒应该从这里开始,从吃饭、睡觉、走路、说话……看它们符不符合三皈五戒。
这个三皈五戒讲起来要很长时间,我简单跟大家讲一讲。比如说,我们去上街,当走在路上的时候,我们嗓子里有痰了,这口痰是随便就吐呢?还是找到一个合适的地方去吐?或是吐在纸里,包好,送到一个装垃圾的地方?如果条件都不具备,既没有带纸,又没有找到合适地方,那这口痰怎么办?既然我们学佛了,是佛的弟子,国家也有一个卫生文明的要求,我们这口痰应该怎么办?我的想法,那你就把它咽下去。我们的持戒精神应该是这样。
当我们走路的时候,比如说走在马路上,我们应该右侧通行,在人行道上走,不可在机动车道上走。虽然机动车道没有车,周围也没有人,甚至是晚上,也不可以。因为国家既然有规定,我就一定要遵守。遇到红绿灯,不管有人没人,只要是红灯我就停,不可以超越,就哪怕半夜回来,遇到红灯我也要停下来。虽然是没有人,但是空中有佛菩萨在看着你,有很多的众生在看着你,你是真持戒还是假持戒?你持戒是给别人看,还是给自己看?这就是我们所要求的。作为一个佛教徒首先要真实。
走在路上,我们要求的是不该看的地方不要看。比如到市场,买菜的时候是否去讲价,这个问题我讲了几次了,但是还要讲。因为很多都是在家居士,到市场讲价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也可能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种乐趣。作为你是一种乐趣,但作为卖菜的人,就是一种胆战心惊的挑战。
当看到你来的时候,手不断地在菜里挑来挑去的时候,你想他那是什么样的一种心情?是一种恐惧、害怕。另外,你又不断地跟人讲价钱,他为了叫你买菜,就不断地撒谎。很简单的例子。你比如说,这个菜,从他要获的利,和他的运输费用等等条件来讲,应该一块钱就可以买走。但你非要给人八毛钱,所以他就得提高到一块二,留两毛钱的余地和你讨价还价。就是说这种撒谎是谁造成的?就是我们给人家造成的。所以说他撒谎必然有责任,但其中主要的责任还在于你。你不断地促成别人的撒谎。这样的话,我们作为一个受了三皈五戒的佛弟子,你的持戒精神就被破坏了。
因为佛教徒是拔苦予乐的,对所有众生都能帮助他去拔苦,给予乐,这是我们的持戒精神,不要给对方造成痛苦。有时候我们甚至带着念珠,到人家的菜里不断地挑拣,这面嘴里讲着价钱,把那好的都拿走了,把坏的留给人家。我们平时都说学佛,佛绝对不会让我们干这种事情。所以这就是我们修行的开始。不要挑,要把坏的留给自己,把好的留给别人。这样的菩萨行为,这样的学佛行为,我们何乐不为呢?如果就买一次菜,这么点小小的利益,我们都不肯放下,我们怎样为众生去舍血、舍肉、舍生命,去救护呢?不可能的。所以说我们要从小事做起。
另外,买菜也不要看人家的秤,给多给少,生怕吃亏。本来我们就应该找亏吃,学佛人千万千万不要占便宜。当你占了便宜的时候,你心里就吃了一个大亏,道德的亏。当我们不与他人计较,而且宁愿吃亏。别人欢乐的时候,表面上你在物质上亏了,但你内心反而是一种收获,是一种大的收获,超越你所得物质的千百万倍。那是真正的快乐,可能你这一生都会永远快乐下去,这样的快乐何乐不为呢?佛教徒只有能认真地去做好三皈五戒,才会享受这种快乐,获得这种大利益。所以说三皈五戒就给我们带来了根本、永久的快乐。
特别是买菜以后,临走又拿人家几个。秤已经够了,又拿人家几个,这本身就犯盗戒。当你走的时候,人家在背后就骂:“你看看,这个人还信佛呢?临走还拿我的豆角,拿我的菜。”人家连唾带骂,眼神都非常不对。所以说这个毛病千万千万要改过来。一定不要给人家卖出的菜任何“增值”。就人家给也不要,就白给你,你也不要。为什么?来之不易。给我们怎么办?好,一个是不要,一个是再给钱,一定要平等对待。这样我们就真正地学了三皈五戒。
三皈五戒就是拔苦予乐。只有给别人快乐的时候,我们才会真正的快乐,只有帮助别人解除痛苦的时候,我们的痛苦才会消失。所以上哪去找相关的知识?就是从生活中去找,从每一言、每个动作、每句话去找,这才可以。
比如说,妄语的问题,我们应该有一个宁死不妄语的决心。有很多做生意的,比如说卖服装,本来就不是进口的,他说是进口的。本来价钱和它的实际成本,就是差距很悬殊,他说很高的价钱,等别人来讨价还价,这样都犯妄语。这是不应该的,应该是实话实说。即使你有些话不能告诉别人,但是也不可以撒谎,不能为一点利益,就失掉了我们真正做人的品德,作为一个佛教徒的品德。当然了,很多的女同志,还有一些话是不能跟人讲的,人家问你钱放哪?你不能跟人讲,但你可以打闲岔。比如说,他问你:“你钱放在哪啊?”你可以伸出手:“你看我这个手指盖很漂亮。”他说:“你钱到底放在哪?”你说:“我这手指盖真漂亮!”他一看你不往这上说,就拉倒了。这就可以方便回避,就不犯妄语。
千万千万不能犯妄语。特别值得注意一点,就是说所谓的“方便妄语”可不可以打?为了帮助别人的时候,我们可以打方便妄语吗?是不可以的。佛是如语者、实语者、不妄语者。我们做不到实语者、如语者,因为我们没有证到实相。佛手里虽然是空拳,但佛说我这个拳头里有糖,它就会生出糖来,因为佛是实语者。而我们不是,我们说手里有糖,其实它没糖。所以我们不能有任何妄语的行为,没有就是没有,有就是有。特别关键的时候,比如说亲人有病,得了重病,这个病如果告诉他,可能会打击很大。等亲人问我:“我这是什么样的病?”为了这个亲情就撒谎了,哦!没有问题,就感冒等等,或一点小病。这话可不可以讲?是不可以讲的。说我要是直接告诉他,是不是对他的一种伤害呢?从我们的理解,确实产生了一种情绪的打击,会有一点伤害。但是更主要的,由于你心里的真实,就是治好他病的一付药。如果你去妄语了,表面上是帮助他,实际上你就失去了这副药。这才是一个大利益。
更主要的一个利益,将来我们还要成佛,要往生西方,如果你打了这种方便妄语,不可以往生西方,也不可以成佛。当你犯一句妄语的时候,你的前程上,就会出现了无数的障碍,阻挡你再进一步地修行佛法。
这个问题跟大家这么探讨,它实际上是很重要的。为什么我们大家有时候,在生活中会失去很多的利益?就因为在这些关键的问题上,失去了自己的判断能力,和正确的认识,和持戒的决心,所以失去利益。微小的差别就会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会影响到你这一生的成就,所以说不可小视。
佛的戒律来不得半点虚伪,越是想修行的人,更不能来得半点虚伪,所以说不能妄语,要实话实说。当你实话实说的时候,佛菩萨都会帮你解决问题。当你撒谎的时候,佛菩萨就会离你而去。虽然你是方便妄语,佛菩萨也不会护佑你的。所以说我们应该真正的理解,佛所说的真语者、如语者、不妄语者、实语者,不可以妄语。
平时,同事之间、同学之间、邻居之间也不可以妄语。比如说,出门经常问候的话,说:“你今天挺好?”如果你今天难受了,你不能说挺好。你说:“可以。”只能说可以,不能说我挺好。问你:“你是否吃早饭了?”你没吃,只能说没吃:“噢,今天还没吃。”你不能说:“噢,已经吃过了!”我才不想上你们家吃呢,我嫌你们家埋汰。这话绝对不能说。就记住不管任何条件下,都不能妄语,除非为了救人,佛菩萨允许开方便,在没有救人的情况下是不允许的。
为什么有很多人能够证果?就是因为他真实,宁可牺牲生命,不肯做犯戒的事情,所以很快就证果了。为什么我们不能证果?就因为我们处处都给自己找方便,心地不真,所以不能证果。修行戒律主要在于自己不断地展开。看着五戒很简单,因为五戒,和八戒、十戒、甚至二百五十条比丘戒、三百多条的比丘尼戒、还有菩萨戒,它们互相都是相通的,都是一个源泉。如果你五戒持不好,你想再持好八戒、十戒、比丘戒、甚至是菩萨戒,是不可能的。
这个持戒基础从哪开始?从五戒开始。只有五戒你受持严谨了,你才会持好其它戒。这个就像盖房子一样,基础打坏了,你再往上盖,这个墙早晚要塌的,所以说必须打好基础。也就是说五戒通一切戒律。持戒的主要精神要靠自己悟,自己去理解,理解一条就要落实一条在行为中。不要盲目地求更多的戒律,那是以后的事情。想求得更多的戒律,首先就要从第一条戒律开始,那就从三皈五戒做起。只有从三皈五戒做起,而且能够做得很好的人,才有资格再往上去受戒,求戒。所以说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为什么我们学佛中,有很多人学一学就偏了?就是把这个三皈五戒,没放在心上。他认为三皈五戒不是根本,不是定力,不是智慧,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实际上戒律就是大智慧、大定力。我举一个例子,比如说如果一个人想持好戒,一天就吃一顿饭,那他这二十四小时都在守戒,不管是醒着或是睡觉,他都在持戒。有的人去打坐,可能坐了两小时、三小时,他下了坐,这个定力就逐渐地消失了,满足不了他二十四小时的需要。你想一想是不是?所以说一条戒律,就是一个大定力,是一个无漏的定力,我们一定要认识到,戒律就是大定力,又是大神通。
我们很多学佛人已经听过一个故事,过去,有一个毒龙危害一方。后来有五百罗汉用禅定力驱它不走,就是五百罗汉用禅定力要把它撵走,这个毒龙也不动弹。后来来了一个尊者,也没有入定,而就是说了一句“贤善远去。”当他叫它远去的时候,这个毒龙马上就走了。
后来这五百罗汉就问他:“我们这么多人撵它不走。为什么你一句话,叫它走,它就走呢?”这个尊者说:“因为我把小戒当重戒去持。”就很小很小的一条戒律都当重戒去持。所以我们知道,由于他严持戒律的精神,所产生的定力,是一个无漏的定,是一个真正的大定力,也是大神通,它来不得半点虚假。你看五百罗汉都驱它不走的毒龙,被他一句话就驱走了,我们可以感觉到,这个大定力是无时无刻不在。
所以我们一定要对戒律生起极大的信心,这样才能够去持好戒。更主要的持戒精神就是说,我们在家居士一定不要怕失去更多的利益,不管多大利益,甚至生命失去了,我也要持好戒。有这种精神你才能持好戒。而且必须把每条戒律,都要落实在行为中,如果跟佛菩萨也敷衍了事,那你就欺骗自己,是不可取的。
所谓的自己悟,就是把戒律落实在行为中,不断去努力,自然他就悟了。一定要持到什么程度?自己都不能理解自己的程度。自己对自己持戒的精神,都会产生了“是否是对啊?是否是过分的执著?”得有这种精神才可以。因为持戒的精神,必须超越自己的思惟。
我们的思惟是什么?是知见。我们知见不破,佛法就不会进入。首先我们应该破的是自己的知见,必须要超越自己的思惟。你想了脱生死,必须要超越自己的知见,知见就是众生。佛在《楞严经》上讲:“知觉乃众生。”就是说你所谓的知、你所谓的感觉,那就是众生。必须超越它,你才能了脱生死。你不超越它,“适当就可以了,方便就可以了,慢慢修吧!”你有这种想法,想获得佛法的真实利益,是不可能的。只能是你糊弄它,因果也会糊弄你。
你想不昧因果,那你就要不怕一切困难,包括利益,包括嘲笑,甚至来自于亲属的嘲笑,甚至儿女的嘲笑、父母的嘲笑、丈夫的嘲笑、妻子的嘲笑。说你这人精神病,不正常了,快疯了!谁愿意说什么就说什么。甚至领导说、甚至路人骂,都不要在乎。你有这种精神才能持好三皈五戒。
我只能是跟大家实话实说,至于大家怎么去理解和做,这个是你们自己的事情。所以我希望大家多出几个“傻子”,多出几个“愚人”。我就这么愚,我就这么傻,你说我执著也好,我就这么执著。“持戒不是执著,不持戒才是执著。”这个是否执著,不是用我们的凡夫的知见来判断的,是用佛法,用戒律来判断的,这才为正确。这是第一个问题。
问题三、第二个问题:戒体是什么?什么样的情况,受戒后会不得戒体?如何才能不失掉戒体?三皈依也有戒体吗?
戒体,它不是“是什么”?也不是“不是什么”?它就是清净,就是我们如来藏性。“什么样情况受戒后会不得戒体?”如果你没有刚才我讲的严持五戒的基础,我想你不会得到戒体。虽然你去受戒,但只是挂名而已。为什么有很多人说:“我受戒时候怎么没感觉到我得戒体呢?”就是你在持戒的精神上、基础上不具足。这个戒体也得互相感应,一个要有好的授戒师父,必须是严持戒律的师父;第二个,必须你能够接受,这个严持戒律的师父所传授给你的一切。你具备这个条件,你才能得戒体。
就像一个杯,你必须把杯打扫得干干净净,才能装进干净的水。你这杯里有脏水,你想再装干净水,它是不可能的。所以说两个条件必须具足,如果有一方面条件不具足就不会得到戒体。老想开方便,说,明天我去受戒吧!这个师父挺好,我会得戒体。我得了戒体,我不用怎么修就可以往生西方了,我就如何如何……你有这种想法它不会得到戒体。虽然你去受戒,一切仪式都做了,但是你那个心是一个欺骗的心,不是一个真心,所以得不到戒体。
所以这个很重要。有很多人已经修行了很长的路程,但是由于在三皈五戒上没有引起注意,而且走了弯路,甚至回头都晚了,浪费了很长时间,这就是很大的遗憾。所以说要想得戒体,必须从严持三皈五戒做起。
“如何才能不失掉戒体?”如果你得到戒体,它怎么会失去呢?因为得戒体,必须有长远心,不退心,而且是严格要求自己的人,才能得到戒体。得到戒体,他怎么还会失去呢?他就不会失去了。也不会得了戒体以后,再去犯错误,再犯戒。他只能是越走越坚强,越走越更上一步。得戒体的人,他就有了不退心。所以说要想不失掉戒体,就得严持戒律。不管受戒前,受戒后,都得严持戒律。受戒前严持,受戒以后更不含糊,这才行。要进一步去持戒,这样的话就不会失掉戒体。
“三皈依也有戒体吗?”一切戒体都从三皈依成就。不管哪个戒,它的戒体都必须从三皈依成就的。比如受五戒,当师父念到三皈依的时候,戒体就在这里成就。受沙弥十戒的时候,也在念到三皈依时成就。所以说三皈依对我们非常重要。
所以不要轻视三皈依,一切事物都离不开三皈依。比如说这一杯水,如果我早晨没有供佛,我就拿来喝、做饭,甚至洗手、洗脸、刷牙。严格来讲,你就没有进行三皈依。包括一杯水都要供佛,这就是三皈依。为什么要供佛?就是要进行三皈依。比如说,我们都说信佛了,我们要供佛,供佛的目的是什么?就是三皈依。
我们有时候给佛供点蔬菜,供点水果,为什么?就是进行三皈依。因为我们成为众生,我们有正报和依报。正报就是我们的身体,依报就是万事万物,这都是我们的依报。这些依报都是由于我们的妄想,不断制造出来的。只有通过三皈依,它才能够回到真实的如来藏性中,所以说三皈依对我们来讲非常重要。我们时时刻刻不可以离开三皈依,如果一个人能够认真地按三皈依去做,他就会达到了水火不侵的地步,水不能害你,火不能烧你,一切灾难对你来讲,它都不能害你。
为什么我们会有很多的伤害?就是我们三皈依没做好。有的人吃饭噎着了,或是吃出了一种什么病来,或是大水淹着了,或是如何如何,那都是因为没有进行三皈依的结果。世上的万物都是空相,地水火风,都是空相,为什么受到地水火风的侵害?就是我们没有进行三皈依。你轻视了它,它就伤害你,如果你去尊重它,它就不会伤害你。
当然我们要区别于外道那种拜火、拜水,不是这个。因为一切的地水火风,就是我们的本体,都是从如来藏性中所产生的一种幻觉,它没离开如来藏性,所以必须进行三皈依。如果不进行三皈依的话,就不会是一个真正的佛教徒,所以三皈对我们是多么的重要!也就是我们生命的根本。
那我们怎么样叫三皈呢?那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离开了佛法僧就不能称为三皈依。如果说佛法僧,我只皈依佛、皈依法,不皈依僧行不行?那三皈依也不成立。说:“这些和尚啊,我没看好,我就看好了佛法,就看好了佛。我就皈依佛和法,我也不上寺院,也不去礼拜僧,我看他们就来气!”这种说法都是不正确的。
“僧”是代表了天下所有的僧人,包括凡夫僧、圣贤僧,不能因为几个人的不如法,我们对僧就失去了信心。佛法僧是一体的,不可分割的,它们的位置也不可以颠倒。现在有一种说法:“你们不可以到寺院去,到寺院反而不能成就,在家能成就。”你这样就破坏了佛法僧三宝。你首先就破坏僧,轻视僧,实际上就是轻视法,对佛所讲的法你不信。法你也不信,对佛你也是不信的。因为三宝的成立,是由释迦牟尼佛悟道以后,度了五比丘,才有真正的僧人出现,你这不是也在轻视佛吗?所以你把佛法僧全都破坏了,你怎么能成就呢?这种敌对的心理,本身就是错误的。所以对于佛法僧,不管外面做得如何,我们一定要对僧人有恭敬心,千万不要那样。
因为我们在家修行,家只是火宅。佛说法,讲了一定要远离火宅。佛设了各种的方便,讲了鹿、羊、牛三种车,来让我们远离这个火宅,三宝地就是远离火宅最好的清净地,你反而不去,要在火宅里去修。你所谓的修只是贪恋火宅的借口。
有几个能做到把火宅看成道场的?现在还找不出哪一个人来的,除了维摩诘居士能做到,恐怕还没有几个能做到。你能看到你的房子,说不是你们家的房子吗?你能看到你的板凳,说那不是你们家的板凳吗?你能看到你的妻子,你说那不是我们家的人,你能说那孩子我不认识,只要你有一念,说这房子是我的、这板凳是我的、这丈夫是我的、这妻子是我的、这孩子是我的。你想一下,这“我”字一下就起来了。你怎么修啊?还没等修呢,那“我”已经充满你整个的思惟里去了,做任何事情你都有“我”在那起着主导的作用。你怎么修?所以说你再不到寺院去清净一下,怎么能得到三皈依的戒体呢?
当然了,我只是据理分析,倒不是说要你们都得出家。当然我希望你们都能出家,但你们也不可能都听我的。我只是说实话,主要是看你们怎么来克服这个问题。对佛在世时的维摩诘居士,问他:“你有妻子吗?”他说:“妻子是方便,儿女是众生。”人家这才能成就。
有的人把自己比作维摩诘:“我在家修如何成就。”你的想法挺好,想成为一个菩萨,但是你得具备他那种能力和认识。你首先得把你的房子看成不是你的,儿女看成众生,这才行。你没有这点认识的话,妄称维摩诘,我想还差得很远。所以说我们在家修行,一定要知道这个三皈依的重要。佛法僧是不可分割的。
那么不可分割也行,我把它们的次序颠倒可不可以?我把僧放在佛的前面?那不可以。那我把法放在佛的前面,行不行?也是不允许的。虽然包括佛也好,僧也好都是因法而成,但是没有佛,这个法也讲不出来。所以说佛必须放在第一位,法放在第二位,僧放在第三位,这个次序不可颠倒,颠倒就结罪。你看颠倒都结罪,何况你给少了一个呢?我今天关于三皈五戒的戒体问题就给讲到这里,这里要详细讲起来很长。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