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楞严经讲座 第三十五集
南怀瑾:楞严经讲座 第三十五集
今天我们《楞严经》是卷五,上一次的总论,佛说一个偈子。那么上次我们继续研究佛说所谓第二义,其次。我们普通以这个身心这个生命求道求证菩提的方法,那么人的生命就是身和心两方面,心物一元的。拿物理世界来讲,拿个体来讲就是身心是一体的,心理和生理是一体的。那么修行求证的道理就是要用六根来求证,这个六根是不可以执著,但是也并不是舍弃它。那么六根的应用与求证,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样说哪样好?哪样不好?没有一定,总而言之要一门深入,这是讨论的总纲。现在佛归纳这个道理。做了一个归结的好记忆念诵的偈子。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真性有为空 缘生故如幻 ”
“无为无起灭 不实如空花”
由这个体自性之体形而上的道理说到形而下一切的作用,所谓真性这也是名相,就是自性,所谓真如自性。我们知道《楞严经》上面佛也说过真如自性,或者我们中国通称的叫做道。这个道体所谓自性是性空的。不过要注意啊,空不是没有东西,等于我们用数理上一切万有起于一,一切数字起于一,千百万亿无穷数都是一,一加一、一加一加起来的,一以前这个数字是什么呢?是零。零就代表空,没有;,也代表了无限、无穷、太多数、不可知数,拿数理哲学道理就可以了解这个说法,所以是性空的,自性本空。注意哟,所谓空不是你去空它,你去空它还是意识上造作的,不是自性,自性是本空,换句话说勉强的讲它来空你的,不是你去空它,自性本空用不着你去用心求空。所以一切有为法,宇宙万有一切有为现象虽然是有,最后归于空。
“缘生故如幻”一切万有的起来---因缘所生,什么样是因缘?后面《楞严经》佛也有解释,我们留在后面。万有的生起不自生,不是自然突然而来的。所谓龙树菩萨的中论提到这个事,就是性空缘起、缘起性空,因此龙树菩萨著了一部经典叫《中论》“诸法不自生”, 诸法不自生,并不是自己生的。 “亦不从他生”,也不是上帝、阎王、也不是菩萨、佛做你的主宰,并不是他力所生。“不共不无因”并不是另外有一个作用共生的,共同努力的。譬如人与人不是一男一女共同努力就可以生出来的,另有作用,要三缘和合才能生一个人。不共生、不无因生,一切因缘自有因果的道理存在。“是名为无生”,生而不生也是缘生的道理,生而不生,一切生起都是因缘聚散,因缘的生灭,所以叫缘起。万有的现象生起是缘起、缘生,缘起性空,自性本空。因为空所以能够缘起生一切万有之法。所以性空缘起、缘起性空根本的道理。那么所以龙树菩萨弘扬般若这一方面,所谓我们中国的佛学把它批判称为性宗,讲毕竟空,而弘扬这一面。但是龙树菩萨同时也弘扬唯识法相方面,那么这一方面就是讲缘起,宇宙万有一切法,皆是缘起的。所以真性有为法一切皆空,本空。空并不是没有啊,以其空能生一切法,空能生一切法,空也能够灭一切法就是破一切法,所以一切法的生起是缘生、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无因生,所以一切法皆是因缘聚会,偶然的暂时的存在,所以缘生一切万有,空不是没有,承认是有,不过这个有是幻有,梦幻一样暂时的偶然的存在,所以“缘生故如幻”,先说明这个基本的道理。
“无为无起灭,不实如空华 ”真如自性不是有为法,注意哟,我们大家修道做功夫都从心意识一个有为法去追求。所以佛提到第一义,说到大家修行,根本发心用心开始就错了,以生灭心、妄想心来求一个无所得,了不可得之果,基本就错了,所以因地不真,果地就迂回,白走了许多冤枉路,最后是错的。道体是一切无为,无为还是翻译过来用的,中国文化的名称一切无所住,无为、空、无相、无住,这是无为。是空的自性本空的,没有一切境界,凡有境界已经着相了。境界并不是不对,那是如梦如幻的,一切作为、一切行愿也是如梦如幻,所以它自性本体本来是无为。我们看到万有的现象有生灭,生灭归于无生灭,最后归于不生不灭。生灭就是幻有的、缘起的,它性空,归于不生不灭。所以呀,自性是无为无起灭、无生灭的。那么这四句又说明宇宙的万有,幻起幻灭没有真实的,都是幻的,不实如空中的虚花一样,病眼空花都是变态,都是变相,幻有、梦幻都是变态、自性的变态。那么这是基本的说明.
“言妄显诸真 妄真同二妄
“犹非真非真 云何见所见
所以我们现在讲妄想,一切都是妄想,假的,这个思想、感情啊,情绪、感觉、知觉都是妄想,意识妄想分别作用都是假的。要注意哟,“妄”这是为了表达自性这个菩提道体,建立一个名词叫它是妄想,去掉妄想以外,好象真如清净就现前了,这是言语表达的方便,这是一种方法、教导的方法,因为见之于言语,见之于文字只好那么表达。除了这个表达以外,这个自性、这个道佛道怎么表达?无话可说,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凡是说的都是多余,说的已经不是道了。所以讲一个妄想,是陪衬出来、相对的,陪衬自性。因为其它都是妄想,自性是什么?那个才是真的,所以“言妄显诸真”,没有妄想、一切妄想放下那个才是真如自性之道。其实所谓一个真如、一个道,已经错了,有个真如有个道也是妄想,有个真如也是假如啊,那是个名词、名相,不要被名词骗了。所以去妄想,小乘呢,他不了解这个道理,断妄证真,认为把妄想切断了,这个思想一切切断了隐伏下去就会得道了,就是你把妄想完全压下去了,没有了,有个空、清净、那个道、光明那个境界,那个也是妄想,那是更大的妄想。所以连那一切境界都要空掉,本空才是道。所以真如和妄想是相对待的两个名称,在教导说明表达的方便才有这种名词,“言妄显诸真”。
“妄真同二妄”讲一个真如、讲一个妄想,其实两个都是妄想。所以我们说得道,道是什么东西?道不可说、不可思、不可名,有一个名相可说我得了道我有个境界,你看我又放光的、动地的、清净的都不是,那也是大妄想。所以妄想这个名称这个作用与相对的最后的道体真如自性明心见性,那是个名词啊,并无可明之处也无可见之物,这要搞清楚。真有个心、真有个性,乃至看了道家的书,圆陀陀,光烁烁,我打坐起来这个亮光这个明点,这个是道了,正是个大妄想形成。所谓明点啦、拙火啦等等都是个大妄想形成。“妄真同二妄”,妄想固然是妄想,你有个自性境界有个真如境界也是妄想,你认为自己得了道,成了佛那是个大妄想,就成魔了。真正的佛并不认为自己成佛,很平凡,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这是非常平凡的事,没有什么稀奇。圣人决不认为自己是圣人,我得了道了,我是圣人,差不多了,快要神经了,真正的圣人最平淡、最平凡、最自然,所以妄真同二妄。所谓真正的道体“犹非真非真”,说我得了这个是真的,其它都是妄的假的,这个真的不是有这么一个东西,所以觉得自己有一个真如自性的境界,已经不是真了。那你说所以我都放掉,连那个境界都没有了,这个才是对,这个还不是。你说有个空不是,你说空我都空了,空都空了你还有个空也空了,空空也空,空空也空还是有个空空也空,凡有一法留存都不是,所以能真所真都不是。“云何见所见。”所以明心见性,得道了,说我看到了。有些人说我打起坐来看到自己在打坐,啊,那个是真的,这个是假的,你才被自己骗了,那快要变成离魂症了。离魂症是一种病,也等于说梦游症差不多,不同一点,那就是精神分开分裂了,神识飞越。或者说道家讲的一样,圆陀陀,光烁烁,这个就是真,我成丹了,你差不多耽了,耽误了,糟糕了,那也不是。所以如何去见道?所谓见道是个名词,有所见非道也,有我的能见也非道。能见、所见都自然返本还源,这是《楞严经》佛上两次讲的,伏归元真。这些能见、所见都空了才差不多。所以说能见与所见,我们所有的境界都是现象,唯识讲都是相分。我们知道自己有这个境界,就是自性所生的见分,能见、所见与这些境界。
中间无实性。所以你觉得我气脉通了,这个是道,什么道?上有食道,下有尿道,什么道?都是自己妄想造成的,执著了都不得了了,所以“中间无实性”,有一个境界有一个道已经不是了。
是故若交芦。所以宇宙万有现象包括你所有的功夫,所有的境界,不是说你不对,那都是修证修道的过程,那是修道的过程。等于我们上楼一定要第一层,第二层这个过程,过程两边的境界都不需要去执著它,这些相、境界,同能见、所见一切等等如交芦。上一次我们讲到过一个架子、三叉架子,这个三叉的架子,我们拿三个筷子来把它一绑就架住了在那里,你说靠哪一支筷子的力量都不是,那么少了一支就会倒,但是三样都不是。这个力学的道理,一个三叉架子,你说靠哪一支吃力?三支都不是,可是它形成了一个东西架在那里,抽掉了一支,那两支都倒下来。我们这个心里作用、感受、知觉同感觉的作用都是这样,譬如我们做功夫,哎呀这样好、这样舒服、快乐痛苦、心里感受的境界,觉得这样对不对,知觉的境界。知觉感觉等等的同那一个现象,都象交芦一样三叉架子,假有的,缘生的。这个架子架住,是缘生性空,它本来没有东西,你不要被这个现象困住了,那么佛说第三点。
“结解同所因 圣凡无二路”
“汝观交中性 空有二俱非”
所以他告诉阿难,修行,说哪个法子好?哪个法好?没有一个法。所以佛在《金刚经》般若解脱的时候讲了一句话,“是法平等,无有高下”,那是在《金刚经》讲般若实相。我们也可以拿来借用来解释这个地方,一切法门无有高下,所以禅宗六祖在六祖《坛经》上就讲了一句话“圣人用邪法,邪法亦是正。邪人用正法,正法亦是邪。”只在你知见正,修行正,行愿功夫都正,邪法也是正的。邪人知见错误了,邪人用正法,正法也变成邪了。所以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不管你用哪一个方法,六根门头来修证,解除心中的结使,妄想要求的结使都空了,所以“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最后成道都是一样的,方法没有哪个好,哪个不好,看适合于什么人。所以“结解同所因。”要解开这个结子“同所因”,基本原来是一样。最后解脱了结使啊,自然就返本还原得道了,得道了叫做圣人,那是个名词啊,他还是这个人,没有迷惑了。迷住了耽误了叫凡夫,凡夫还是这个人,圣人与凡夫不二,无二路,一体的就是这个东西。等于我们的眼睛蒙住了就如瞎子看不见了,手打开就看见了,还是这个眼睛。圣人凡夫不二,是一体的,“圣凡无二路”就是这个道。因此佛说刚才提到交芦三个东西架子架起来,你说这个力的重点在哪一枝筷子上?都没有,可是三个叉叉一架起来,它就形成一个东西了。“汝观交中性”你看三个叉叉打起来,你看中间这个业力的重点在哪一边?在身上吗?在心上吗?还在境界上?还在作用上?都没有,中间本空的。所以这个自性之体,你讲空也不对,你讲有也错了,空、有都是相对两边的话,那你说我第三个非空非有,非空就是有,非有就是空;即空即有,即空就是空,即有就是有嘛,所以这四句,禅宗所以讲离四句,绝百非,哪四句呀,“空,有”两句了,“即空即有”第三句了,“非空非有”第四句了,都不是。讲本体的论辩离不开这四点,那么在哲学上,一元,二元,多元等等,都属于这四句的范围。非空即是有,非有即是空,都是空话,所以佛认为这些哲学的研讨的道理,都是戏论。所谓戏论,就是小孩子说笑话,空话,说笑话。道体你说它空不对,有也不对,两方面都不是,非空非有,即空即有,都不是。
迷晦即无明 发明便解脱
解结因次第 六解一亦亡
所以你不懂这个道理,自己迷悟了,迷掉了。晦:盖住了,自性的灵光,遮盖住了,这个样子叫做无明。
“发明便解脱”明白了就解脱了,等于我们常常比方,自己这个钥匙放在口袋里,忘了,拼命的找,急了一头大汗,这个是无明,找到了,哈哈一笑在口袋里,悟了什么事都没有,发明便解脱,开发了明白了自己的自性本来在此,那么马上就一切解脱,这是基本的愿力。修证的方法呢,怎么样悟了呢?求得明白了呢?发明了呢?依六根任何一门去修,六根等于结一个结扣一样,把结扣的中心抓住了,但是我们打一个结,要把它自己打起来自己解得掉,可是认得了这个结子要这样解,可是要在解的时候要功夫哟,要慢慢来啊。所以理虽然如此,功夫还是要修证。功夫的方法,六根门头随便你用哪一根去修证。所以“解结”解开这个结使啊,在功夫的程序上一步有一步的功夫,等于我们读书,由幼稚园开始,小学到中学读到大学,大学读了博士乃至说超过博士,这个人学问好得很。你问问那个真的有学问的,他什么都不懂。所以孔子也讲,他我什么都不懂,因为空空如也,就是心如明镜了,什么都没有,不过你问到他就有反应就知道。所谓学问,你认识了那么多字,最后一个都不认识,可是用出来就有了。道也是如此,所以解结,修证功夫是有次第,慢慢来的,还是要一步一步上来,最后到了家呢,“六解一亦亡”,六根都解脱了,心性。所以道的境界万法归一,一也本空,一也是假名,一亦亡,都没有。
根选择圆通 入流成正觉
那么佛在这里很慈悲了,道理虽然是这样,可是一切凡夫众生迷恋太久了,迷恋有为世间这个三界,欲有;欲望、 色有、无色有。我们拿普通的道理讲,情、爱、欲迷恋得太久了。你要解脱这个三界,欲有、色有、无色有,所以要选择它,六根用哪个方法自己最适合。在六根门头有些人也许利用眼睛看光,有些人利用观世音菩萨法门耳根来修,有些人利用练气脉呀,修道家也没有错;乃至修身上的白骨观也没有错,以身根来修;有些人听呼吸,用鼻根来修;有些人用嘴巴怎么修啊?舌根,甘露水啊下降啊这些等等啊,嘴里檀香味道啊,很多,这个里头有很多的方法。不管你怎么样,或者我们用智慧参究用意根来修,都随便,六根你自己的选择,当然这个叫师资相应,自身能够相应;退抓同时,到那个时候,所谓高明的老师、善知识一指导,一看这个人应该走哪一条路。
譬如常说的佛在世的时候有两个人来出家,一个银楼里头打银的,一位是染布的来出家修行。修了好几年都不成功,不要说开悟,得定都做不到。后来佛知道了就问了,我记不得是阿难还是舍利弗哪一位了,搞不清楚了。佛问他们俩个,他说这两个你收来的徒弟,怎么那么多年不成功,你教他什么方法?这两位佛的弟子向佛报告了,我教他修白骨观,另外一位我教他修数息观。哎呀,佛说你刚刚相反,教授法错了,那个打银的人,心很细,等于照相馆的老板一样,修这个相片啊,那个毛只有一支一根毛,心很精细很精细,心因为细,他平生才可以做这个工作,它本来就很宁静很细,你再教它修数息入手,修安般就他容易成功。那个染布的人,天天看这个白布,看了几十年看惯了,你教他修白骨,那个影像一带就出来了,就很快了,把两个方法一换就对了。两上方法一换,他们七天都证得阿罗汉,得道了,所以教授方法问题。等于我们吃东西一样,你喜欢吃“majie”{听录注:一种食品,不明,录音34分钟处} 他喜欢吃粽子,都是糯米做的。可是他要吃“majie” 啊,有什么办法呢?他也说粽子好,个人根器不同根性不同,所谓善知识不善就在这里,这个人用这个方法就对了,他可以念佛,他可以参禅,他可以学密宗,他可以干什么,门门都通。古人的诗,处处绿杨堪系马,家家有路到长安,这是我们的古诗。我们现代人啊现代化,都把它改了,“条条大路通罗马”就是根据这个诗改过来的,因为不带一点西化表示没有学问,所以赶快把自己文化改一改,原来的“处处绿杨堪系马,家家有路到长安。”。因为中国古代唐代首都在长安,文化鼎盛的时候,那个时候世界上的罗马,不过比罗马高明,现在罗马早亡了,大家乱讲。所以我们说回来,修行的事选择法门,从六根门头哪一根开始修?“根选择圆通。入流成正觉”,等于你入流了,进入法性之流,那么随便你哪一个法门,都可以成道,都可以成正等正觉。第六点佛说:
“陀那微细识 习气成瀑流
“真非真恐迷 我常不开演
这四句当中前面两句在《解深密经》,佛讲唯识法相的道理时说过,“阿陀那识”,阿陀那识是阿赖耶识的变相的用,勉强讲也可以同于阿赖耶识。但阿陀那识是讲它的用,异熟,阿赖耶识异熟种子这个业力的作用。我们现在大家没有研究过唯识,不详细的表达解说了。就是说我们自心的这个习气的种子,这个种性很厉害。自心习气的种性是什么东西呢?我们现在大家要自己了解自己,什么东西阿赖耶识?就是我们讲个性,等于父母所生的个性带来的,这个个性是前生的种子带来的,这一生变成现在的行为、个性。这一生所作所为现行变成来生的种子,形成了个人的别业的个性。那么这个作用有异熟,异熟就包括了因缘果报,有等流。异熟就是别业,等流就是共业,这个作用包含了别业、共业的作用,这个阿赖耶识所起的个性,所以我们每一个人兄弟姐妹个性绝对不同,同处有不同,不同处有相同,修行到最后我们身心内在那个个性到最后都要爆发,它本空。可你说它空啊,它不空,念念迁流,我们的个性每个念头每个念头连锁接着的,念念迁流不断的,象一股瀑流水一样,瀑布一样永远不断的,表面上看象一股瀑流水,实际上每一个念头,每一个流水的分子中间都有空隙,你没有看到。譬如我们打坐修行念佛坐在那里,自己觉得妄念断不了很痛苦,呀就是这个妄念不断,妄念不要求断,“真非真”,妄念非妄念,本空,但是这个妄念念念一念一念接上来,它中间有空隙的,你没有把握住啊。把所握住以后当下切断了,切断了那个空相就出来,不过最后要知道,那个空相也是个妄念,也要去掉,那个也不是,也要放下。
因为我们不知道,所以修道的人最可怕的是这个习气,大部分喜欢好奇、爱神通;有些人爱清净,也是习气哟;有些人喜欢谈空,你给他讲有啊,呀,这是外道;有些人喜欢谈有,你给他讲空,呀,这是妖怪;有些人喜欢参净土,你讲参禅,完了完了,这个人完了,走歪路了;有些人喜欢参禅的,修净土,这个没有出息;世间人千奇百怪,一切众生自己的习气的种子,它构成一股力量,所以叫业力,如瀑流水,一股瀑布的流水一样切断不了。所以一般人修道,去妄求真,想去掉妄念证得真如,真妄同二妄啊,有一个道,有一个真,道也是妄想啊。所以在理论上告诉你自性真如,有一个真,这个真啊差不多了就不真了。所以怎么样是真正真如自性的道?怎么样不是真如自性的道?中间有许多人喜欢搞思想、搞学理,用思维辩证下去越辩越深,世学问越高成道越难,所以你说我所以不认识字,哎呀,成道快了,那更难。所以此中很难,真非真恐迷,所以关于这个道理佛说不大肯讲。讲有一个东西,这个生命是有一个东西,你们抓住了一个东西,所以佛说有个法身,法身是空相,哟,拼命抓个法身了。说成了道的时候,千百万亿化身,真高兴啊,只要我修了道坐在这里回大陆一看,嗯,一个念头就回去啦,我还坐在这里啊,想象那个法身、化身的境界啊都变神经了。有没有这个作用呢?有这个作用,不是世间法的那么理想。所以对阿陀那识,阿赖耶识的包含万有的种性这个道理不敢讲,佛都不敢讲,怕开口。一开口了以后怕使大家更搞糊涂了,本来还清醒的,因听了佛法越来越修糊涂了,就糟糕了。所以佛说我常常不开演。第七点,总而言之,迷悟在哪里?
“自心取自心 非幻成幻法”
他说一切都是自心所造的,所以《华严经》也就是唯识宗的大经,也是经典里头的经典,佛经里头的佛经。《华严经》告诉你: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万法唯心,一切都是自心造的境界。什么我们修行的人觉得给魔魔到了,哪里有个魔啊?什么魔都不怕,就是怕自己这个魔,我魔我,最可怕。所以黄襞禅师讲一句话特别注意,什么是魔?除了三种魔以外什么没有别的魔:起心动念是天魔。我们想什么,哎哟,看到光了,什么有神通了,起心动念是天魔;什么都不想,一念空下去什么都不知道,不起心动念是阴魔,是五阴之魔;倒起不起是烦恼魔,所以这三个魔概括了一切魔境,最可怕了。你说有个鬼来了要吃我,吃我有什么怕?吃了我也可以变鬼和它俩一样,还可以打一架,一点事都没有,而且你真不怕他吃你,他真吃不到你,谁说鬼吃鬼?什么魔都不可怕,世界上有两个魔可怕,第一可怕是自己,第二可怕是人魔,鬼也不凶,魔也不可怕,人才可怕呢。魔也是人造的,鬼也是人做的,所以一切人我都是自心造的,都是“自心取自心”。这里佛露一个秘密,什么叫妄想?什么叫虚妄?虚妄即是真实,真实也是虚妄,非真也非幻,非有也非空。象梦,梦有什么不好?梦比现实人生更美哟,梦真美哟,梦里头什么不要负责任的,醒了就算了。现在我们瞪起眼睛在做梦啊,你不要认为这个不是梦啊!现在我们在这里也是梦,等一下就没有了,也负不了责任的。梦也就是真,真也就是梦,一切万法本来皆是真善美,没有梦幻也没有真实,这些都是名言的表相而已,所以一切本来如幻,不是梦幻,梦幻也是真实,真实也是梦幻。“非幻成幻法”,了解了这个道理呢?这个是真的现实,现实是空,空就是现实。
“不取无非幻 非幻尚不生”
“幻法云何立 是名妙莲华”
一切不执著就是道,知道一切皆是梦幻空花,道也不执著,佛也不执著,还我本来真面目,依然天下大笨蛋,如此而已,无所谓,这一无所谓可你真做到无所谓吗?你说现在一刀砍下来痛,无所谓,是不是?很好玩,你做到了差不多了,你做不到。你真功夫到了呢,那个时候哎哟,好痛喔,哈哈,走了,没有事了,那真可以解脱了,一切都是梦幻。苦受、乐受、忧受、喜受、舍受,我们人生境界的这个五受,苦乐忧喜舍都没有了,都是梦幻空花,一切不执著一切不起,不起就是不执著,知道一切境界如梦如幻。
“非幻尚不生,幻法云何立”那一切不执著,什么叫空,什么叫有,什么叫如梦如幻,什么叫非如梦如幻,此心不但妄念不生,真如之念也不起,本来平常,本来自在。那么所谓诸法如梦幻,也是一句空话,这句话的本身就是梦幻。悟到了明白了这个道理,“是名妙莲花”。我们晓得世界上做生意的人都有商标,每个公司行号都有个商标,浮落牛奶也好,黑熊汽水也好都有人标记。一切的宗教都有标记,天主教基督教十字架,佛教佛法的标记就是莲花,只有它不同。注意这个莲花,莲花在干净清净高贵的地方长不出来的,要在最脏最糟糕的地方它才出莲花,出污泥而不染。那们我们大家听过我们显明法师讲的《妙法莲华经》就懂了,一切的花或者后开花先结果,或者是先开花后结果,只有莲花是一开是花果同时来。所以释迦牟尼佛拈花微笑,究竟拈的是莲花啊还是什么花,这个要到十方三世诸佛的地方,诸位假使学考古学的要考证考证了。这个是妙莲花出污泥而不染,所以莲花是佛教的标记。注意太清高了不是佛法,没有用,莲花生在烂污泥里,那个污泥越脏越烂,莲花长得越大越漂亮,可是它本身一点污点都不染。所以这个里头有秘密,而且是花果同时等等,而且重重无尽。我们的标记佛都坐在莲花台上,不坐在别的地方,大如车轮的莲花的确可以坐,有没有?有,世界上有这种莲花,很少见。
这个法门才是“金刚王宝觉 如幻三摩提”
什么是金刚王宝觉?照教理上讲,尤其照唯识教理,我们一个凡夫发心修行学佛到成佛,太远、路途太远了,要三大阿僧祇劫,所以七次投生,八次投生,二十次投生那还不算呢,那还构不上一个小劫呢,千生万世还构不上一小劫,三大阿僧祇劫,多生累世修行行善才慢慢证果,慢慢到了菩萨地,十地,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等妙二觉,超过十地还没有到成佛的境界啊,最后要得金刚喻定,颠扑不破,有如金刚,断最后一品无明,得金刚喻定了,才成佛,多困难!照教理说起吓死人的,所以讲教理的人反对禅宗,密宗,说即生成佛,没有这回事,绝对不承认的,讲教理那多困难。在《楞严经》所以它不属于教理以内,有些把它打成禅宗的经典,有些把它归到密宗的经典,不管怎么归,在这本经典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你懂了,真妄不二,一切不起,这就是金刚王宝觉,得金刚喻定,手持金刚王宝剑,魔来斩魔,佛来斩佛,了不可得,得金刚喻定。那真正成就,不算成佛,宝觉:太宝贵了,觉:大彻大悟。大彻大悟了如何呢?做人不做人啊?一样做人,看世间一切如梦如幻,叫如幻三昧。成佛也如幻如梦,弘法度众生也如梦如幻,六道轮回,三界二十五有,统统如梦如幻,一切世间本来三千大千世界皆如梦幻空花。证得梦幻如幻的三摩地,如幻梦幻的三昧境界是普贤王如来的境界,普贤王如来,梦幻三昧,无所不在,无所在,非空也非有,即空也即有,无所不至。
所以这一条路“弹指超无学”。言下顿悟一弹指之间就证得无学位。超无学位就是得道了,不需要再学了。
“此阿毗达磨” 如果要论这个道理用逻辑辩论是最高的论义,要辩证得清楚,要思考辩论得清楚这个法门。佛说这个法门结论以前,佛不是摸摸阿难的头吗?我们不要忘记了,上一个礼拜一,阿难现在还跪在那里,佛还在摸他的顶啊,上一个礼拜一起。那么在这个时候十方诸佛给佛灌顶,佛也摸摸阿难的顶,阿难摸摸我们大家的顶,彼此在灌,十方诸佛与一切众生灌顶,一切众生也于十方诸佛灌顶。
“十方薄伽梵 一路涅槃门”
十方诸佛要想成佛只有这一条路,没有第二法,所以叫不二法门,不二价,只有这一个,没有第二个。 “一路涅槃门”现在阿难应该站起来了,不要再摸了,灌顶也灌完了,此乃智慧灌顶。佛说这个偈子给我们大家在智慧灌顶,智慧灌顶无形无相啊,要诸位诚心诚意,就一念之间马上就觉得得到智慧灌顶,佛这个是真正的说法。
好,那么六解一亡这一段,我们到此佛做了总结,马上开始这一卷里头来了,二十五位菩萨圆通最重要的环节。每一位菩萨要起来报告自己修行的经验,怎么样成道的就在这一卷里头开始了。我们这一位尊者阿难,成佛这一个结论讲完了。
“于是阿难及诸大众,闻佛如来无上慈诲,祇夜伽陀,杂糅精莹,妙理清彻”。阿难同大家听到佛讲了上面长诵短颂,“祇夜伽陀”就是偈颂,上面长篇大论给他讲下来,下面归纳起来又做了一个诗偈告诉他。“杂糅精莹”把上面所讲的长篇大论道理所讲的归纳成偈子,就是一个纲要,这个妙理清彻这个道理啊,怎么叫做顿悟?明心见性,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怎么样叫渐修?慢慢求证。
“心目开明,叹未曾有”。我们现代人普通人讲得很对,眼睛是灵魂之窗啊,这个窗子打开了就什么都懂了,心和眼俩关系很大。所以心目开明,法眼清净,叹未曾有,感叹从来没有过。啊这一回对了,同我们一样,啊,这一次讲得好,啊这一次对了,明天呢?又不对了,再来。所以他这个时候阿难又同大家叹为曾有,从来没有过,太好了,太好了,过一下一想想又不对了。
“阿难合掌”。又来了。“顶礼白佛。我今闻佛无遮大悲。性净妙常真实法句。心犹未达六解一亡。舒结伦次。惟垂大慈。再愍斯会。及与将来。施以法音。洗涤沉垢”。阿难真是在佛前面耍赖,刚才还说好啊,从来没有听过都懂了,心目开明都了解了。等他磕一个头起来,说老人家,我还没有懂,再来。实际上阿难我们真的要向他顶礼万拜都感激不尽,他并不是为了自己,也为了我们装傻,在那里装傻。刚刚讲了以后,他又跪下来,佛前面说“我今闻佛无遮大悲”,拿高帽子给佛带,赞叹。你老人家大慈大悲,而且这个大慈大悲无遮的,象太阳一样没有遮盖的,普是普遍的,不过太阳有时候照不到,不是太阳的过错,你自己带一个帽子,没有办法,无遮的大慈大悲。啊,直接告诉我们一切众生自性本来就是净土,“性净”干净的,本来就是妙不可言、本来是不灭常在的不变,你讲的都是真话,佛没有妄语。虽然如此,可是我,他说没有悟啊,“心犹未达”我的心还搞不清楚啊,什么样叫六根解脱了,那个一也不住,什么叫“六解一亡”我不懂啊。“舒结伦次”根据你老人家讲佛法讲的三界中间有十个结使,贪、嗔、痴、慢、疑,见思惑有十种,三界一加起来有九十九个结使,以小乘法门来讲。大乘法门来讲结使不止九十九,太多了,一念一个结,心有万万结解不开。怎么样叫六根解脱,六结一亡,“舒结伦次”把这个心理的结使解得开这个次序呀,实在我不懂。“惟垂大慈”,希望你老人家大慈大悲。“再愍斯会”,可怜可怜我们大家。阿难替我们说话了,不但为我们在坐的,为将来的众生,“施以法音。洗涤沉垢”,把它再搞清楚一点。佛给阿难缠上也没法子了。
“即时。如来于狮子座。整涅槃僧。敛僧伽黎。览七宝机。引手于机。取劫波罗天所奉花巾”。这一段我们大家一方面下面有注解,白话也有翻的,可以借用参考一下,大概都懂了。但是这个经典,你看我经常告诉大家,念佛经要很恭敬的念,当然要焚香洗手,斋戒沐浴,但是真在念的时候,要把佛经不要念死了,它是活的,你看成历史看成小说,看成佛就在前面和你讲话,经典上并没有那么死板,活泼得很。这一段就活泼得很,这一段描写佛听了阿难讲,上面你看把阿难救回来讲到现在六解一亡,我们记录下来有四卷经典,这是记录啊,现场的对话表演的记录啊。他老人家也有点累啊,说了那么久了,我们都讲了几个月了,他起码到现在也半天多了,很累啊。所以他“整涅槃僧”把衣服也拉一拉,把位置也动一动,“敛僧伽黎”把那个袈裟也说了半天手那么比,也有点掉下来了,所以也那么搭了一下。“揽七宝机”把那个茶几啊拖过来一下,手嘛也就势那么动一动,把茶几上有个手巾,这个过去天人献给他最名贵这一条就抓来,这个镜头很美哟,很漂亮,很活泼的。千万不要认为佛说法坐在那里,“啊---你们听到,”。以前法师们讲经,我们小的时候听这个经都“如是我闻,下坐”,哎呀,好呆怜哪,听的人都要听死了,佛法是活的,所以我们不要拿看小说的心情看佛经,就不对,没有恭敬心。但是你把佛经看成死了也是犯了错误,它非常活泼。所以佛在这个时候没有骂阿难,也没有说他罗嗦,很慈悲,把手动一动,茶几拖过来,衣服拉一拉,把这个手巾拿起啊,打了一个结子。他在做节目主持人,现场表演,这个时候啊,我们释迦牟尼佛变成做了节目主持人了。
“于大众前。绾成一结”。在大家前面自己拿个手巾啊,打一个结。
“示阿难言”。就告诉阿难。“此名何等”。这个手巾拿来打个结,问阿难,这个叫什么?这不是多余吗?他这个主持人节目主持人,导演就导演得那么好,手巾一打,他说这个叫什么?
“阿难大众俱白佛言。此名为结”。不但阿难讲话,大家也讲,你老人家,这个叫打结嘛,手巾打结。
“于是如来绾叠花巾。又成一结。重问阿难。此名何等”。那么佛听大家答复了,在那个长的一条手巾上又打一个结问大家,这个又叫什么?
“阿难大众又白佛言。此亦名结”。阿难和大家说这个也叫做结嘛。
“如是伦次绾叠花巾。总成六结。一一结成。皆取手中所成之结。持问阿难。此名何等。阿难大众。亦复如是。次第酬佛。此名为结”。这一段我们简单过去了,佛这个节目主持人做得很精细,一条手巾拿来打了六次结,每一次打起来问阿难和大家这个叫什么,大家都要答复这个叫结,手巾打个结。第二次又打,打了六次,每一次都那么问,问了六次,大家也答复了六次。这个都叫做结嘛,手巾打起来叫结。
“佛告阿难”。佛同阿难讲了。“我初绾巾。汝名为结。此叠花巾。先实一条。第二第三。云何汝曹复名为结”。注意哟,佛讲话非常逻辑的。他说我只有一条手巾,开始打了一个结,你们叫它是结。后来我又加了五个,你们都叫它是结,这个什么道理?他说我手巾只有一条。你看我们假设学统计的话、学会计的话,大家答话是没有对嘛,第一个那个叫第一结,第二个叫第二结,第三个第三结,大家都说结,结,结,都答不对了,在逻辑上,是吧?手巾只有一条,我打了六个结,他说你们怎么都叫做结呢?佛讲话很科学很合逻辑呀。阿难提出来辩护了。
“阿难白佛言。世尊。此宝叠花缉绩成巾。虽本一体。如我思惟。如来一绾。得一结名。若百绾成。终名百结。何况此巾只有六结。终不至七。亦不停五。云何如来只许初时。第二第三。不名为结”。阿难辩论也对啊,法庭上的辩论啊,他说佛啊,你这条名贵的手巾只有一条,当然你打了一个结嘛,我们叫这个是结。这条手巾你打了一百个结,也叫做结呀,我们讲的没有错啊。况且你只打了六个结,也没有打五个也没有打七个,所以我们就叫它这个都是结,那么你这个意思我们讲话不合逻辑,难道第一个结才叫做结?后面五个不叫做结?那叫做结儿子啊?他说没有这个道理了,我们都叫它结没有错嘛。这个辩论也很对,所以呀正理只有一条,歪理就有千条。要注意世界上的事情都是这样的。
“佛告阿难。此宝花巾。汝知此巾元止一条。我六绾时。名有六结。汝审观察。巾体是同。因结有异。于意云何。初绾结成。名为第一。如是乃至第六结生。吾今欲将第六结名。成第一否”。佛也没有骂他不对,他说你讲的也对了,这条手巾“知此一巾元止一条”,手巾嘛只有一条,我六次打结叫做打了六个结。他说你仔细看看,手巾只有一条,体是一条,六个结的体原料就是一个。“因结有异”,打六个结不同,大概佛当时打结没有注意了,经典没有记清楚,第一个结大概是蝴蝶结,第二个结是什么时间,第三个中心节,六个结大概打得不同,不过经典上这个地方记录不详细,应该批驳一翻,应该六个结不同。他说那么你的意思认为第一个结打成功了叫做第一结,那么这样连续打了六个结,他说我能不能把第六次打成那个结叫成第一结,可不可以呢?把第六次打那个结叫做第一个结,可不可以呢?
“否也。世尊。六结若存。斯第六名。终非第一。纵我历生尽其明辩。如何令是六结乱名”。这个注意哟,这一段话。这段话我们解释一下,“否也,世尊。”阿难答复不可以,绝对否定,没有这个道理。他说佛啊,“六结若存”这一次你拿手巾一个一个打下来,打了六个结,这六个结子没有解开以前存在这里,我们不要说经过三千年、一万年的历史,应该说佛某年某月拿某某一条手巾打的结,这是第一个这是第二个,这是第三第四第六个。“纵我历生尽其明辩”不但是这一辈子,我再死了抬胎,投胎活一百岁又死了再投胎,多生累劫来随便你怎么样歪理去辩,不能颠倒是非,这是第一结,这是第二结。等于我们盖了这个房子,第一层就是底层,上面就是顶层,绝不能够说那是第一层,下面是顶层,不可以,这是世间法明辨是非,就要明辨是非,这个数目不能颠倒的。他说就是我多生累世生生累世都很聪明,乃至学数理的博士到了第一名了,也不能说是“六结乱名”,第一不能变成第六,第三不能变成第五,绝不可以的。
“佛言。如是。六结不同。循顾本因。一巾所造。令其杂乱。终不得成。则汝六根。亦复如是”。佛听阿难讲了以后说,对。就是这样,你讲的话对了,你说对了。“六结不同”这六个结打的不同。“循顾本因。一巾所造”不过追求它的根本,原来的这个结怎么构成啊?是一条手巾打成功的。“令其杂乱,终不得成”原料虽然是一样体是一个,它构成六个现象就不同了,这个不同的现象有数字,绝对有数字、有相。这同我们讲《易经》的道理,理、相、数。理是一个---体,现象不同,数字也不同。在作用上,我们注意啊,所以你说修定做功夫,一步有一步的功夫,一步一步的境界,那么你说我刚刚第一天学了就到达那个境界,不行,不能越等,数字就有不同,一就是一,不是二,三就不是四。刚刚吃了三天素就要上西天,哪有这回事啊?那佛的十二年都白修了?但是你注意啊,佛修了十二年啊,为什么只修十二年,不修十三年,不修十一年半?这也是打这个手巾一样,一个道理啊,这是秘密顺便告诉大家参一参,不在《楞严经》的范围,这是另外一个题目。所以他说这条手巾打了六个结,就不能乱说是一个。
“毕竟同中。生毕竟异”。体是一个,现象、数字绝不同,不可以颠倒的,绝对的是同体,可是在作用现象是绝对的不同。你要注意,毕竟就是究竟啊,白话文。究竟的相同,体是一个,变成这个现象不同的时候就是毕竟不同究竟不同。所以这个六根都是身心阿赖耶识的业力、异熟等流作用变相,变成眼睛,眼睛不是耳朵,耳朵不是鼻子,爸爸不是儿子,儿子不是孙子,绝对不同,男的不是女的,女的不是男的,现象就有不同。佛说这个地方特别留意哟,理上搞清楚啊。一步有一步的功夫啊,顿悟,你悟到哪里去啊?你顿顿看,顿悟都是渐修来的呀。
“佛告阿难。汝必嫌此六结不成。愿乐一成。复云何得”。所以佛就同阿难讲啊,六个结就是六个结,要功夫求证啊,生理上、心理上一步一步来的呀。你说“六结不成,愿乐一成”想一下子一刀把六结砍断了就不行了,解不开了不能还原了。那这条毛巾就破掉了,不是这一回事啊。“复云何得”那怎么做得到啊?一步一步功夫来的。
“阿难言。此结若存。是非锋起。于中自生此结非彼。彼结非此。如来今日若总解除。结若不生。则无彼此。尚不名一。六云何成”。佛讲那个道理,阿难就提出来反对意见了,辩论了,我们法师们讲经绝不敢讲反对意见。这个反对意见也是个名称啊,也没有关系,就是相反的意见。阿难听到佛讲到那里,阿难也是绝顶聪明人。马上说,他没有说佛的对不对,你讲的道理一点不错。“此结若存。是非锋起。”注意这八个字,世间法同出世间法一样,只要有一件事情一句话有一个影子摆在那里,就有是非。宇宙万有的现象一切是相对的,有正面就有反面,有光明面就有黑暗面,所以正理一条歪理千条讲不完的。有一个现象存在的话,“是非锋起”,只要有一个结打在那里,那正反合,正反合,否定又有否定,永远真理在哪里找不到了。“是非峰起”,人世间也是,我讲一句话说我这个对,你对什么?我的比你还要对,就吵起来了。“是非峰起”最后拳头,你的拳头大我的拳头小,打起来你把我打伤了我告你。是非峰起,永远不完的。“于中自生此结非彼”,有是有非,就是说这是第一结,不是第二结,第二结不是第三结,这个第一结不是第二结,不是它。“彼结非此”第六个结不是第四个结,那个结就不是这个结,人世间的是非就是这样。“如来今日若总解除。结若不生。则无彼此。”他说你老人家把六个结一拉都解开了,就没有结了。没有结,影子都没有,屁都没有,就没有争的了,哪里叫第六结第一结啊,就解开了,解开了就没有结了,结都没有你还争个什么呢?“尚不名一”,一个结都没有,这个手巾还是恢复本来面目的手巾。一个结都没有,“六云何成”,一都没有还怎么叫做六呢?更没有八了。
“佛言。六解一亡。亦复如是”。佛说你搞了半天,就说了,我上面六结一亡就是这个道理嘛,罗嗦了半天。所以六根只要一根上得到解脱,其它五根都跟着都没有,空了,空也不存了,有个空相也没有,所以“六解一亡,亦复如是。”佛说对啊,我们辩论了半天就是这个道理,六结一亡嘛,可是为什么要那么久的辩论啊,这叫做钟不打不响,鼓不敲不鸣啊,那有什么办法?你的脑袋一定要这样敲。嗯,现在我总算懂了,等一下哎呀不对了。嗯和哎呀俩差不多啊,那是第一结、第二结的差别。
“由汝无始心性狂乱。知见妄发。发妄不息。劳见发尘。如劳目睛。则有狂花。于湛精明。无因乱起。一切世间。山河大地。生死涅槃。皆即狂劳。颠倒花相”。注意这一段,佛做总结。佛说由于你,他拿阿难做代表,其实阿难并不是那么笨啊,阿难尊者高明得很哪,他是为我们受罪呀,装傻在那里,那么佛也故意拿他来骂众生。由于你无始以来一切众生这个心性疯了,所以我们拿佛法的眼光看世界的人,都是病态心理,都是病态,都是疯子。只有一个不疯的,成了佛的就不疯,悟了道,否则都是疯子。所以一切众生无始以来心性狂乱,什么是疯子?你修道乱修也是疯子啊,认为自己在修道,本来在道中。所以一切众生自己心性狂乱,“知见妄发”每个人所知所见不同,见解不同意见就两样,意见两样是非就锋起了,我不同意他,他不同意我。吃饱了饭没有事情做,就这样做事情,叫做学问叫做见地,都是知见。你的知见对不对?佛在上面第一卷、第二卷就讲了,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各人业力深浅不同、见解不同而已,有个什么对与不对?所以因为一切众生所知所见循业发现,循哪个业?妄想业力发现。
“发妄不息”,妄想业力一发动,哲学家和科学家俩意见不同,科学家哲学家和宗教家意见不同,每个宗教派系也不同,每一个修道的人个人心得不同,都是循业发现,反正都没有成佛,反正叫做糊涂一塌,就是一塌糊涂,都是循业发现。这个发妄不息啊。“劳发见尘”,妄想多,尘劳烦恼,把自性清净遮盖了。等于佛做个比方“如劳目睛”就象我们拼命揉眼睛,或者眼睛瞪着不闭,这个眼睛眼神经疲劳了,“则有狂花”,马上看到眼睛前有好多亮光星星点点的,这是假的,因为自己神经疲劳了,神经病才有狂华。狂华就是神经病看到的假相,所以一切众生皆是神经病,皆是病态,没有明心见性以前。“于湛精明。”你的自心你的自性本来清清湛湛、干干净净的,本来是明白的,光明的,精明圆满的。“无因乱起”,不是上帝迷糊你也不是魔鬼迷糊你,也不是菩萨迷糊你,是你自己自心取自心。刚才这个偈子讲,诸幻成幻法,自心取自心,骗了自己。自心的狂乱骗了自己。自心的狂乱迷糊了自己,所以无因乱起,并不是另外阎罗王迷你了,魔鬼骗了你,都没有这回事,你就是魔鬼,你就是阎王。下面更严重,佛说的,不是我说的,怕吓着大家。不但如此,你要看到要知道这个世界上山河大地,这个地球万相都是假的,你们都晓得,哎哟世界假了,所以我要佛啊,打坐念佛啊成道。哎呀,“生死涅磐”,要想得道啊?得道这个道也是神经病。你以为你得了道?有个所得、有个能得都是自己欺骗自己,错误,一切放下,本来无事,这是佛法。我想你一切放下也做不到,本来无事也不可能,下次再来。(第35集完,善观乐听录)
-----------------------------------------------------------------------------------------------------------------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