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期刊文章选读:四谛法(界诠法师)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四谛法(界诠法师)
界诠法师
“声闻”者,为小乘行果,速则三生,迟则六十劫间,修空法,终于现世,闻如来之声教,悟四谛理,证阿罗汉果。因闻佛声教,故名“声闻”。《瑜伽师地论》去:“诸佛圣教,声为上首,从师友所,闻此声教,展转修证,永出世间,小行小果故名声闻。”
四谛*轮
“*轮”,从喻为名。“法”即“佛所说法”,“轮”指“转轮圣王之轮宝”,有“回转摧破”之义,回转四天下,摧破诸怨敌。佛所说法,能回转众生界,摧破诸烦恼,降伏诸邪见,灭诸苦痛。《大智度论》云:“佛转*轮,如转轮王转宝轮,转轮圣王,手转宝轮空中无碍。佛转*轮,一切世间天及人中,无遮无碍,其见宝轮者,诸灾恶害皆灭。”“转*轮者”,“转”即“说”,“法”即为“轮”。佛初成道为五比丘说法——转四谛*轮,或一代教化均称转*轮。轮如舟车,喻佛法能通达涅槃彼岸。佛法浩如渊海,法门无量,总括如来一代时教从始至终无非阐述四谛之理。自鹿野苑初转四谛*轮,至双林入灭时,复于遗教经中,三唱若干苦等四谛有所疑者,可疾问之。由此观之,如《中论疏》云:“如来一期出世,初后不同,同明四谛云,所以初后皆明四谛者,四谛是迷悟之本,迷之则六道纷然,悟之则有三乘贤圣。是故始终皆明四谛。”所以四谛是三乘共通之教理,非唯声闻之法。
“四谛”即:“苦、集、灭、道。”“谛”者真实不虚为义。《瑜伽师地论》云:“彼自相无有虚诳,及见彼故,无倒觉转,是故名谛。”“四谛”又称“四圣谛”,亦云“四真谛”,因圣者所见真理义。《瑜伽师地论》云:“唯诸圣者于是诸谛,同谓为谛,如实了知,如实观见,一切愚失,不如实知,不如实见,是故诸谛唯名圣谛。”
“苦谛”,即三界六道之苦报。
此苦报包括有情及有情所依处,即有情世间器世间。苦以逼迫为义!《华严经》云:“苦圣谛此娑婆世界中,或名罪、或名逼迫、或名变异、或名聚、或名不出离、或名系缚本。”一切有漏色心,常为无常患累之所逼迫,故名为苦!
“苦”有多种,所谓二苦,三苦、八苦等无量诸苦。二苦者:有“内苦”、分“身苦”与“心苦”。“身苦”者、身患诸痛是;“心苦”者,忧伤嗔怖嫉妒疑等。“外苦”者,有怨贼虎狼等害,风雨寒热等灾。三苦:一者、“苦苦”——乖缘逼迫为苦性,苦更增逼迫,即成苦苦。二者、“坏苦”——乐相坏时,能生忧恼。三者行苦,迁流无常,不安稳故。八苦:一者、“生苦”——生为众苦所逼,余苦所依。二者、“老苦”——增长不宁,灭坏朽败。三者、“病苦”——身之四大不调众病交攻,心之忧切悲哀。四者、“死苦”——老病而寿尽,或恶缘遭难。五者、“爱别离苦”——亲爱乖远离散。六者、“怨憎会苦”——怨仇憎恶,本求远离,反而集聚。七者、“求不得苦”——心所爱乐,求之不能得。八者、“五蕴炽盛苦”——此身心盛贮众苦。三界生之果报皆苦,无安乐性,此理真实,故名苦谛!
“苦谛”有“四行相”:一者、“无常相”——无常相者,无是除遣、非有义,常为不变,无常即生灭变异,迁流无间。二者、“苦相”——苦相者,逼迫义,诸苦相差别。三者、“空相”——即灭相者,无常终极。四者、“无我相”——无我相者,诸法无实体性。
“集谛”: “集”以招聚为义。烦恼业能集起三界六道生死之苦故名为集。《俱舍论》云:“云何集谛?谓诸烦恼及烦恼增上所生诸业,俱说名集谛。”《华严经》云:“集圣谛此娑婆世界中,或名系缚、或名灭坏、或名爱著、或名妄念、或名趣入、或名决定、或名网、或名染著。”此集谛,是集起生死苦故!世界人中,不净、苦、无常、无我。可是众生无谛观其实相之明,以非为是,以妄为真。恣贪爱,兴嗔恚,长愚痴,起种种烦恼,造种种业,招感三界六道生死之苦,此理其实,故名谛集。“集谛”之“四行相”:一者、“因相”——集谛所有惑业,是引起后有苦果之原因,能引发以后有习气因。如种子还生本果之亲因即“因相”。二者、“集相”——集积惑业习气,在有情类中,能为相似种类的平等现起因,使其现行。如人与人相似,牛与牛相似。引其自果故。三者、“生相”——由业之力量,决定于五趣四生三界九地等之生因。四者、“缘相”——由业力助缘有各趣有情差别,当来受生亦为现生所作业缘,舍已得自体而取未得自体。
“灭谛”:“灭”是灭尽义,灭尽惑业苦三种杂染法。指涅寂灭果。《俱舍论》云:“真如境上,有漏法灭,是灭谛相。”《华严经》云:“此娑婆世界中,或名无诤、或名离尘、或名寂静、或名无相、或名出离、或名安隐。”此灭谛是究竟之真理,亦为佛陀所悟证的无上妙法!诸烦恼业灭故,后世苦果永不相续。此理为佛教最终归处,故名灭谛。
“灭谛”之“四行相”:一者、“灭相”——生死业因灭尽无余。二者、“静相”——在生灭法中,体悟无我。三者、“妙相”——于诸烦恼苦,究竟离系,净妙无喻。四者、“离相”——出众过患,永离爱等染业,安住解脱。
“道谛”:“道”是能通义,证涅之正道。此道能通往涅城故。《俱舍论》云:“云何道谛,谓由此道故,知苦断集,证灭修道,是略说道谛相。”《华严经》云:“道圣谛,此娑婆世界中,或名静寂、或名导引、或名通达、或名能度脱、或名简择义、或名断相续。”
“道”之“五道”:一者、“资粮道”——即发起希求解脱的善法欲,具足戒行,守护根门,为解脱之远因。二者、“加行道”——即已积资粮道,为证道故加功用行。三者、“见道”——由无分别智最初照见诸法真理。四者、“修道”——依三十七道品,数数修习。五者、“究竟道”——第四果无学道,离诸系缚,出三界。此究竟道,非是佛之无上究竟。《胜鬘经》云:“阿罗汉、辟支佛,最后身菩萨为无明住地之所覆障。所证不究竟,名有过解脱,非离一切过解脱;名有余清净,非一切清净;成就有余功德,非一切功 德得少分涅槃,名向涅界。”
选自《佛学基础》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