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师:漫说《长阿含》(卷十五)~D 二、究罗檀头经
返回目录
界定法师:漫说《长阿含》(卷十五)~D 二、究罗檀头经
二、究罗檀头经
说法地点:拘萨罗佉妙婆提婆罗门村北方的尸舍婆林(申恕林)中
参加人员:究罗檀头婆罗门等。
经中大意:此经叙述佛陀在尸舍婆林中时,有一位学德兼备的究罗檀头婆罗门,曾经却退大家对于他的赞叹。大家以为究罗檀头婆罗门已具足世上希有的十一法,佛陀应该到其住处去拜访他,不应由他去拜谒佛陀。然而究罗檀头婆罗门对此不以为然,他知道佛陀的伟大,故还是赞叹佛德,而率其五百弟子,以及诸居士们诣于佛所,亲自接受佛陀之教训。佛陀为他讲述了大祀法(婆罗门有关牺牲的仪礼),又进一步说比大祀法果报还优胜的皈戒、慈心、出家功德。听佛说法后之婆罗门,则放弃本已准备齐全之牛羊等群(拟行大祀法之礼品),而受佛之皈戒,而供养佛陀,而证不还之果。
这部经与上面一部经有很多相似之处。我们通过这两部经,便可以得出至少两个结论:第一个是佛教的影响在当时是越见扩大,根据佛经中所提示出的说法场合以及文武官员以及普通老百姓对于佛教的熟知程度,可以推断出此时佛陀的年纪大约在60岁上下,在古印度社会中已经拥有了很高的声望;第二,通过那些具有名望的婆罗门接二连三地皈依佛陀,说明在婆罗门的上层,对佛陀以及佛教的了解也在日渐加深,他们也逐渐接受了佛教的某些观点和主张,这说明婆罗门阶层内部已经涌动着一股不满于陈规陋习的改革暗流。这对于婆罗门教的发展与创新是很有帮助的。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婆罗门阶层对佛教产生一定的好感就觉得沾沾自喜,恰恰相反,如果婆罗门教的那些改革派,汲取了佛教中的一些精华而为己所用,这对佛教的日后发展可能会形成潜在的威胁,因为革新后的婆罗门教完全可以利用他们的优势进而对佛教展开攻势——此时若婆罗门已经吸收并消化了佛教中的精华,加之与原先的一些固有理论相结合,如此看来对佛教是福还是祸?经过革新的婆罗门教后来逐渐演化成了印度教,迄今仍久盛不衰,而佛教却在印度却变成了无根之木,这不是明证吗?当然,印度教的兴盛,佛教的衰亡,其中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是理论的改革与创新,显然是衡量一个宗教是否具备前瞻性以及生命力的有力标尺。
从这个角度上讲,当佛教发展形式一片大好的时候,我们也要时刻保持警觉,时刻保持忧患意识。如果在一派歌舞升平之中,千古江山却激荡着江河日下的洪流,那么距离黍悲之日,似乎并不遥远——可能我是杞人忧天,更是在瞎操心了。
回到经典。本经中所提及的婆罗门教中的各种祭品,“特牛”是指雄牛,“牝牛”是指雌牛;“特犊”为雄犊,“牸犊”为雌犊;“羖羊”为雌羊,“羯羊”为阉过的雄羊,在下文中不再一一注明。
在这部经文中,我们再一次见到了一个非常熟悉的名词:“梵分”。关于这个话题我就不多讲了。但是也存在着这样一个问题——可能是我多虑,即一个婆罗门处于特殊阶层而享受着种种特权的国度,必然处于极端的两极分化的恶局。大量的不用交纳赋税的“梵分”的出现,这对于国家的整体经济必须是一个难解的心结。国王可以好大喜功任意拿土地和物品或人口大加赏赐,但是国库的日常用度,庞大的军费开支,又靠什么来维系?那些享受特权的婆罗门不用交税,刹帝利是武士阶层,管理国家带兵打仗,他们当然不用向国家交钱,国家反而还要贴钱给他们去消费;余下的只有两个阶层:自由民、商人、手工业者以及最下等的首陀罗。也就是说,处于最下阶层的首陀罗简直过着暗无天日、生不如死的极端贫困穷苦的生活,经过官府、地主、僧侣(婆罗门)以及商人等人的层层盘剥,能够让自己填饱肚子,那已是感天谢地。事实上,根本释迦佛本人的一些忆述,当时绝大多数仆人阶层,几乎天天都在吃着糟糠,有时甚至连糟糠也难得吃上一顿。在一个极端不平等的国度里,国民经济以及老百姓的整体生活水平若要得以改观,也无异于与虎谋皮。
与前几部经相似,这位叫究罗檀头的婆罗门的生活过得也相当滋润,村庄丰乐,而且这个村子里水源充足,可谓绿树成荫。这在炎热干旱的中部印度,可谓是一大优厚的天然资源。
作为传统的婆罗门,其中生活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举行祭祀。那么这次举行祭祀的规模还相当大,特意准备了500只特牛、500只牸牛、500只特犊、500只牸犊,500只羖羊、500只羯羊,加起来一共6000头牲口,这在当时可算是一个庞大的祭祀规模。
这个究罗檀头正在指挥着众多信徒在为祭祀大典忙得热火朝天的时候,佛陀此时也游行到了附近,止宿在一个叫尸舍婆的树林中。许多人听说佛陀来了,就前往谒拜。而这个究罗檀头也从高楼上看见了。接下来的情形与我们在上面所提的《种德经》十分相似,这里我就不再重复了。
那么作为师父的要去拜见佛陀,又同样遭到了徒弟们的反对。这次师父所列出的理由有些靠谱,他说那个沙门瞿昙对于三种祭祀(牛、犊、羊)的各种仪规都很内后,对于十六种祀具都一一知晓,对于这些具体的祭仪连究罗檀都搞得不是很清楚,而作为佛教的沙门瞿昙却了如指掌,因此究罗檀头必须要去请教一下。他请教的动机也带有一定的功利性,就是把学来的一些仪法用于这些大规模祭祀,肯定会“功德具足,名称远闻”——他的目的是想借这次祭祀而扬名。
但是既使这样,他的行动还是遭到了弟子们的一致反对,弟子们反对理由的核心也很简单:师父你德高望重,学富五车,那个沙门瞿昙应该来拜见你,而不是你去拜见他。他们也举出了一些具体的理由,而师父也列举了一大堆理由予以驳斥,这些理由与我们在上一部经上面所列的理由十分相似,这里我也不多讲了。
这位究罗檀头见到佛陀以后,自然是上前问讯,说一番客套话。佛陀也深知他的来意,但是还是很客气地问他:“大师,您在百忙之中抽出宝贵时间来看望我,真是十分感谢啊!您有什么问题需要问我,直说无妨。”
究罗檀头听后,说:“正如大师所言,我的确有些疑问想请教于您,但是我要等到你有闲暇,而且必须得到您的允许后,我才敢请教。”
佛陀说:“你还是直说,随意一点,不必拘束。”
究罗檀头说:“我听说瞿昙您,能明解三种祭祀的条件,以及十六种的祭祀应具备的条件,这些事是我们这些先宿耆旧们所不能知道的事。我们现在准备举行大祭祀,诸多祭品。今天因此缘故而来,就是想向您诸教三种祭法以及十六种祭祀应具备之事。”
佛陀听后,就开始了他的解答——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剎帝利王,他欲设大祀,就召集婆罗门大臣,说:“我现在财宝很丰富,可自由的享受五欲。我的年纪虽已朽迈,但是诸位大臣的身体却都很好。现在我要举行大型祭祀,你们就说说祭祀之法,要举行此法时,需要用哪些东西作为祭品呢?”
这时,有位大臣就站出来向国王禀告说:“大王!您说得一点都不错,我们现在是国富兵强,库藏盈溢。但是,我们的百姓都心怀邪恶,习诸非法。如果在此时举行大祀典的话,就不能完成祀法。这好比派遣盗贼去捕捉盗贼,当然是无法完成使命了。”
国王听了以后,觉得这位大臣言之有理,于是就问:“那么依你之见,该怎么办才好呢?”
大臣说:“大王,我觉得这样可能会更为合适:对于那些对大王您忠心耿耿的,则要给予他们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对于外出经商的那些人,国家则要垫付给他们一定的资本(本钱);对于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则要为他们准备耕牛和稻种……凡是各行各业所亟需的东西,我们就尽力去帮助他们,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祈望大王您不要逼迫民众,也不要干扰他们的日常生活,那么百姓自会安居乐业,自会繁衍子孙,自会风调雨顺。”
这位国王虚心纳谏,他觉得大臣所言极是,于是就按照大臣所授之法,百姓经过数年休养生息,果然从此以后民风淳朴,天下太平。
过了几年,这位国王又想搞祭祀了,于是他再次召集群臣,商讨此事,会议中心议题是举行祭祀时要提前准备哪些物品。
群臣们对此也没有表示反对,只是对国王说:“大王如果想举行大祀典的话,是不是让内宫的各位王妃夫人们知道一下,这样也好获得她们的支持。”
然后群臣们又说:“内宫如今知道,大王是不是把祭祀的大事向诸位王子和举国各级官员们通告一下?”国王听后,也照实做了。
于是国王就在城东盖起了新的堂舍,各种祭品均已准备妥当。此时,大王成就八法,大臣们则成就四法。
刹帝利国王八法:
第一,七世以来的父母血统纯正,不被他人所轻毁;
第二,颜貌端正,为剎帝利种族;
第三,戒德增盛,智慧具足;
第四,乃习种种的技术,比如乘象、马车、刀矛、弓矢、战斗之法,悉皆具足;
第五,有大的威力能摄诸小王,没有不靡伏;
第六,善于言语,所说的都是柔软,义味都具足;
第七,多有财宝,库藏盈溢;
第八,智谋勇果,不再怯弱。
婆罗门大臣四法:
第一,七世以来的父母血统纯正无混杂,不被他人所轻毁;
第二,对于异学的三部圣典,都讽诵通利,种种的经书均能分别,世典幽微,没有不综练,又能善于大人的相法、瞻察吉凶、祭祀仪礼等事;
第三,善于言语,所说的都为柔和,义味都具足;
第四,智谋勇果,没有怯弱,凡是祭祀之法,没有不解知。
这时,婆罗门大臣在于那栋新舍,以十六种事,来开解王意,去除国王的疑想。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