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一)~B 二、昼度树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一)~B 二、昼度树经
二、昼度树经
说法地点: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参加人员:众比丘
本经大意:本经叙述佛陀以三十三天的昼度树(香遍树),自叶黄、叶落、叶还生、树生网、树如鸟喙、花开如钵,花尽开敷的七段的生长变化,喻诸弟子之自思念出家、出家、得初禅、得二禅、得三禅、得四禅.至于阿罗汉果的七阶段的修行过程。
由树的花开叶落,从而联想到佛弟子修行的七个阶级,从文学的角度看,这是典型的比兴手法。从修行的角度去看,如果是修行人自己领悟的结果,那么这就是典型的“独觉”,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讲的辟支佛。佛陀的这个比兴,可谓极其贴切自然。在这部《昼度树经》中,我们再一次领略到佛陀所具有的非凡的天才。
什么叫做昼度树?它的全名叫波利耶怛罗拘陀罗,乃是属于忉利天上的树名。如果翻译过来,就叫做香遍树,又称作天树王。《慧苑音义》曰:“波利质多罗,此云香遍树。谓此树根茎枝叶华实皆能遍熏忉利天宫。”又曰:“波利,此曰遍也,亦曰周匝;质多罗,云间错庄严也。言此树众杂色花周匝严饰,或云圆妙庄严也。”《华严探玄记》曰:“谓此树枝叶实一切皆香,故立此名。”
这个香遍树,共有七个生长周期,分别是:
第一阶段:其叶稍稍有些枯萎发黄。它预示香遍树的树叶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凋零败落。
第二阶段:香遍树的树叶完全枯黄,所有的树叶开始纷纷自树上落下。
第三阶段:经过一段时期的休整,香遍树的枝头,开始吐出豆芽般的嫩叶,它获得新生。
第四阶段,香遍树的树叶开始成长,而与此同时,花蕾也逐渐挂满了香遍树的枝头。
第五阶段:当花蕾长得十分饱满之时,则预示着花朵就快要绽放了。
第六阶段:香遍树的花朵开始绽放,其状犹若比丘乞时用的钵盂。
第七阶段:此时,香遍树那状如钵盂的花朵,尽情绽放,一展娇容。它香气浓郁,光泽耀人。此时,浓浓的清香,遍布了整个天廷的每个角落。
接下来,佛陀将香遍树的七个生长阶段,与出家比丘的修行历程作了形象的对照:
第一阶段:比丘思慕出家——香遍树的枯叶意欲凋零;
第二阶段:比丘正式出家——香遍树的叶子全部掉落;
第三阶段:比丘证得初禅——香遍树开始长出新芽嫩叶;
第四阶段:比丘证得二禅——香遍树开始显现出零星花蕾;
第五阶段:比丘证得三禅——花蕾开始饱满,花朵准备开放;
第六阶段:比丘证得四禅——花朵已全部开放,大如钵盂;
第七阶段:比丘证得圣果——花朵香气扑鼻,满天清香怡人,令人陶醉。
那么,我们必须要思考的问题是,佛陀将二者作如此的比喻,是要说明什么样的问题呢?
关于第一个阶段。这个树叶代表着什么?根据我的理解,是表示着世俗凡尘的各种羁绊。当树叶发黄准备凋落的时候,说明我们已经开始对世俗的那些麻烦的生活开始生起厌离心,并思慕起出家比丘那种恬淡无求的那种超脱风范。如果树叶还是青黑,说明我们还陶醉于世俗的各种欲乐之中而不思出离。但是,一旦树叶开始枯黄,那么可以说明,我们不仅对尘世开始生起厌离心,而且出家的因缘也开始逐步具备了,因为,树叶都枯黄了,难道距它的脱落,还为期尚远么?
理解了这个问题,往下的许多问题便迎刃而解了。比如像第二个阶段,佛弟子由思慕出家比丘,到自己因缘具足,自己皈依佛门,正式披度出家,成为一名无牵无挂的出家僧人。此时,已是尘缘已了,万念放下,犹若昼度树的树叶已至枯黄焦败,自然落下。
接着,佛弟子步入空门以后,精进修行,远离诸欲,远离不善之法,而用心参究佛理,逐步达到初禅的境界。接下来,就进一步达到二禅、三禅、四禅并最终证得阿罗汉的果位。关于四果罗汉的证悟过程,我在述说《长阿含》的相关文章里已有详细的分析,此处就不再多阐说了。
证得阿罗汉果位后,就会赢得诸天的赞叹,这种赞叹,就好似昼度树盛开的鲜花那般清香馥郁,遍布天界。为什么证得阿罗汉果位后,就会赢得大家的赞叹呢?
这个就需要我们了解一下有关阿罗汉的语义。在《大毗婆沙论》卷九十四中就称:“答应受世间胜供养,故名阿罗汉,谓世无有清净命缘非阿罗汉所应受者;复次阿罗者谓一切烦恼,汉名能害,用利慧刀害烦恼贼令无余,故名阿罗汉;复次罗汉名生,阿是无义,以无生故名阿罗汉,彼于诸界诸趣诸生生死法中不复生故;复次汉名一切恶不善法,言阿罗者是远离义,远离诸恶不善法,故名阿罗汉。”这里所讲的阿罗汉共有四义,即应供、能害、无生、远离。然在《大智度论》中只有前三义,即杀贼、不生、应供三义。而已故佛学泰斗印顺法师则以偈颂的方式对阿罗汉进行总结,则更能说明问题:“断惑究竟者,名曰阿罗汉,毕故不造新,生死更无缘。此或慧解脱,或是俱解脱,六通及三明,世间上福田。明净恒不动,如日处晴空;一切世间行,不染如莲华。”
那么,都是哪些人可以做阿罗汉呢?在这个问题上,巴宙(1918年生,佛教学者。四川万县人。字望蜀、望舒,号仙樵。毕业于上海蒙藏学院。二十岁,赴印度留学,以研究印度文化与哲学为主,后获国际大学硕士及孟买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先生在他的《论巴利佛典中的阿罗汉》一文中曾经作如下的阐述:
谁可以做阿罗汉?
当佛陀在世的时候,人们的善根深厚,一经佛之指点即能看破尘缘,专心修学,直诣果位。其大弟子们如迦叶、阿难等获得了“阿罗汉”果位当然是毫无问题,连为恶多端的大盗鸯掘魔──彼未被佛开化以前,他想完成一串用108个手指做成的花圈来戴在他的颈上,以表示他的勇敢与残酷。他已有了107个手指,只缺少一个,于是他向释迦佛身上打算盘,来完成其108之数。很幸运的是他被佛感化,出家修道而证得圣果──也可以成“阿罗汉”。换言之,当时成阿罗汉的人很多,差不多有“人皆可以为尧舜”的趋势。为了这样,一位有希腊血统而在北印度建国的弥兰王询问那先比丘:是否在家居士有成阿罗汉的可能?后者作了肯定的答复。但有一个条件,那即是,当居士成阿罗汉那一天,如果他不当天出家,他即有去世的危险。对于居士成阿罗汉的事,在早期的巴利佛典里,是未见记载。且在家居士多俗务牵累,如欲完全脱离尘垢,在事实上是不可能。这样说来,能证阿罗汉果的人,大多是来自出家僧团了。
但是,自从佛陀去世之后,佛典中记载成“阿罗汉”的事,日见其少。这不独是印度为然,连号称为保持原始清净上座部佛教的锡兰也好像是没有多大例外。不过据锡兰佛教史如《大史》与《岛史》的记载,他们认为第一位将佛教传至锡兰的大德摩醯陀尊者(他是印度阿育王的儿子)确是一位阿罗汉。他感化了当时的锡兰国王天爱善见帝须及全国上下去皈依佛教,及树立僧伽。至于今日锡兰仍为西南亚南传佛教的重镇。在锡兰Mehintala地方有他坐禅的石窟及其他遗迹,每年善男信女络绎于途往该地朝拜以志敬仰。从五世纪初至于今日已快近一千五百年了,各种记载中从未谈及有人成阿罗汉之事,是不是因为时当“末法”,人欲横流,人们大多数是既少善根,复多恶见,其举止思维,在在皆违背圣教。在如此情况之下,若不堕地狱已算幸事,哪能有机会去成“阿罗汉”。
以上是将罗汉的话题稍稍扯远了些。现在我们回到另外一个与本经密切相关的主题,那就是树木与修行的关系。因为本经是用昼度树的七个生长阶段,从而说明比丘修行的七个次第。然而我们翻开佛经,便会发觉这样一种现象,那大部分修行人,都是在树下成道的。比如说我在《长阿含经》的第一卷中,就曾将过去七佛的成道地点作了一番对比,结果发现无论是毗婆尸佛,还是我们尊敬的释迦牟尼佛,都是在树下成道无上正觉。我想这不能单纯地归纳为一种巧合,而是它们中间肯定有着某种必然的内在联系。
英国著名科学史学家李约瑟在他的《中国之科学文明》一书中,闪这种植树木和竹林以营造环境,并以之用作防风之物,但是这其中也包含着显著的美学成分。而在佛教的相关资料里面,也记载着摩耶夫人是在无忧树下产下了悉达多太子;而太子在俗家里也经常在“阎浮树”下思索人生以及世间的各种真理;佛陀在毕钵罗树下证得佛道,并在娑罗双树间取得涅槃。这些树后来都被统称为菩提树。
据唐代的一些佛教史料记载,说此菩提树(毕钵罗树)原本是“枝叶青脆,经冬不凋。至佛入灭日,变色凋落,过已还生。至此日,国王人民大作佛事,收叶而归,以为瑞也。树高四百尺,以下有银塔围绕之。彼国人时常焚香散花,绕树作礼。”
在《大乘无量寿经》中提到:“彼如来国,多诸宝树……清风时发,出五音声,微妙宫商,自然相和,是诸宝树,周遍全国”,“又其道场,有菩提树,高四百万里,其周围五千由旬,枝叶四布二十万里。一切众宝自然合成,华果敷荣,光辉遍照。”可见树木与我们的修行环境,是大有关系的。
而且,“树下坐”还是十二头陀行的要求之一。因此有一经就叫《贝多树下思维十二因缘经》。贝多树就是“贝多罗树”,其叶可制作成贝叶经。本经中的波利质多罗树(昼度树)乃是忉利天上的树王。《法华经》序品中说:“国界自然,殊特妙好,如天树王其华开敷”,可知天上人间都有好树,诸佛都可以在树下修行、思维、成道并布经说法。从此我们可进一步看出,修行人与树的关系十分密切,此点不容我们忽视。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