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传喜法师:见佛方念佛

       

发布时间:2014年04月04日
来源:   作者:传喜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传喜法师:见佛方念佛

 

——法堂开示

2013.11.17

  今天农历十月十五月圆日,初冬的月光,透射着山中的雾霭,浅篮色的,很美,山色朦胧,非常有意境。我们师父们刚刚在这里诵过戒,大家也在三圣殿里礼忏刚拜过,身心清净。在这个地球上,我们做着这样的事情,这都属于《普贤行愿品》当中的事情,非常好。

  《普贤行愿品》中,佛陀再次地教导我们,怎么样导归净土。一个人一辈子你要礼敬诸佛、称赞如来,你首先要明白什么是佛?什么是如来?所以我们现在学大乘经,刚才我们学了《阿弥陀佛》的前半部分,像汉传佛教大乘,也要从小乘的修法开始修,然后进入空性的见地。你有空性的见地,有中观的见,这个才属于佛,才属于如来,这个体性跟佛、跟如来一模一样的。有了这个,你礼敬、称赞,然后供养、忏悔、随喜、常随佛学、请佛住世、请转*轮、恒顺众生、最后普皆回向。我们人生能够这样做的话,肯定就能够往生到净土。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里说“大势至菩萨与其同伦五十二位菩萨即从座起”,这五十二位也是表示: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纵使你就是信,信什么呢?信也是要开悟的,悟到那个空性就是佛,跟十大愿王一脉相承。从十信位一直到登地、等觉、妙觉,五十二个阶位,这是修行人修行的整个次第。这十大愿王就是那五十二阶位菩萨所做的事情,没有两样的。

  但是,现在很多人舍去这些真实义,光讲“念佛”。十信位的初信位才知道什么是佛,如是增上,一直到最后成佛。这普贤十大愿王,你第一礼佛之前,你总要见到谁是佛吧?知道什么是佛吧?否则你往哪儿礼呢?你没见到,那都不是,这叫一假一切假。你凡夫地的时候所有的都是烦恼,看到的都是有漏的。只有当你见到真的时候,哦,这时候一真一切真,理上通达了、知道了,往哪儿礼拜都是佛;理上没通达,都是烦恼,都是我执我见。

  现在很多人主观地认为,一句“阿弥陀佛”就可以了,所以他不随顺善知识。善知识不会骗他的,不会以假当真的。他为什么要舍弃善知识,自以为是地只念一句佛号呢?其实这就是我执我见的一种表现,他觉得亲近善知识太麻烦了,我为什么要听别人的?我自己在家念佛不也很好吗?阿弥陀佛我又不是不会念,为什么要听你的呢?他不知道善知识的重要。

  作为善知识来说,他明了什么是“阿弥陀佛”,但要告诉给弟子,即便他讲得很清楚,弟子也是听不清楚的,因为那不是五根的对镜。所以才有说:“我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我怎么比喻给你听——我的心是什么呢?阿弥陀佛是什么呢?无物堪比伦,怎么告诉你呢?祖师也说:说似一物即不中。你能说的它像什么,都不是,都不对。《金刚经》里说“应无所住”,你住哪里都不对,你有住就落在主观里了,就落在我执我见里了。所以这个修行啊还真是不好说,只有在善知识的带领下,慢慢鞭策鞭策,有一天突然冷灰爆豆,虚空粉碎,大地平沉。至少从解悟上你要有一点:嗯,这个好像是

  现在很多修净土的人,连一点解悟都没有,这个就是末法时代的一种衰相,对佛法不要说一知半解了,连半解都没有,就是错解佛法。所以能够肯发心“将此身心奉尘刹”, 能够肯自我降伏其心的,都是很不容易的。

  当初我读《米勒日巴尊者传》的时候,每次我都把餐巾纸放在边上,一读起来就会热泪盈眶,眼睛模糊,放下书,平静一下再读。我最激动的,倒不是米勒日巴尊者的苦行,要说世间人都很苦的,最让我感动的是他亲近善知识的过程当中,折服自己的那种坚毅。他对自己师父是那么大的信心,无论师父怎么折磨他,甚至折磨到伤口烂掉,骨头都露出来那样子,还是不舍弃。

  但是师父就是不给他传法,还一个劲地折磨他。他也有过失望的时候,想想:“师父这样子,是我跟这个师父没缘分吧?那我到其他有缘的师父那儿去吧。”但是走出去两天,发现心里还是放不下他的师父,觉得我心里还是有师父,我还是应该回到师父那里去。然后又挨门挨户去乞讨,要点东西来换一点钱,买了一口铜锅回来供养师父。师父说:你怎么供养我一个空锅啊?敲敲,咚咚咚蛮响的,“嗯不错,以后你的法会弘扬得很长久,但是你这个空锅,以后修行会缺乏资粮啊”。师父真的什么都知道。当师父问他:“你对我生邪见吗?”他说:“没有,师父。”真是太感人了,我被这种精神感染得不能自已。我们这个世间最缺的就是这种精神,这种不弃不离、甚至舍生命的一种精神。我们皈依的时候叫“尽形寿皈依”,受戒的时候叫“宁舍生命”,米勒日巴尊者就是最好的榜样啊。

  这样子在善知识的加被引导下,业障消除,哪一天突然有所觉悟,得到正知正见,那他可以安住了,可以自己念佛了。那就是佛讲的“我如是,你也如是”,祖师对弟子印证时也这么讲:如是,如是。你这样子和法融在一起的时候,就是通于十方诸佛了。以这种知见去礼拜,一切诸佛都礼拜到了;以这样的见解去赞叹,尽微尘数一切诸佛皆赞叹到了。

  所以普贤菩萨,补处菩萨中而为上首,普贤菩萨就是金刚萨埵,我讲得形象一点,在宇宙里就是那种白的光,那白光就是普贤菩萨的身体。我们这个地球、太阳、月亮什么行星,人类知道的很少很少,所有宇宙里一切充满生机的四生六道、有情无情,都在普贤菩萨这个光明中的身体当中。修行人如果证到普贤身了,像我们登坛受戒的人,被普贤菩萨的光所照到,你戒体就充盈了。破戒了,你向普贤菩萨忏悔,然后得普贤菩萨光明一照,那个烂疮烂洞“啪”一下就痊愈了,伤疤都没有,这还了得?

  为什么《华严经》,《妙法莲花经》最后一品,普贤菩萨才出来?你说祂一开始没有吗?一开始普贤菩萨就在,那为什么大家见不到呢?为什么到经典的最后才出来呢?因为有前面那么多的铺垫,作为弟子只有到了这个程度,才有可能见到普贤菩萨,善根福德不够是见不到的。就像佛的清净法身、卢舍那报身一直都在的,一般人都见不到,要不退转地菩萨、八地菩萨才能见到。

  我们每次做法会也是这样,都是祈请安住啊,尽量地安住到那种境界里,这样子与菩萨相应,与法相应,一切法乃至密法、金刚乘的灌顶法都不离这个。这样子众生才可以超因果,灭定业,佛有超因果之法,但是自古以来这种法就是秘密的。为什么?因为世间法需要建立因果,它要有人天乘的建立,都是“顿法”的话,可能十殿阎王也不允许,这是很奇特的。

  五浊恶世有它的规律,凡夫跟娑婆世界的缘分最深,我们只有通过修习佛法,才能证得这个,然后带着这个力量改变一些众生,改变一些世界,这也是因为众生的业力重。反过来说,如果有业障轻的,福报大的,那就能听闻到这样的法,能够修习这样的法,那还了得?那娑婆世界就不存在了。对佛来说,看到的都是光明的;但是对无福的众生来说,看到的只能是厚重的五浊恶世的业气。

  地藏菩萨代表法身,祂完全具足了这些功德,但是祂在三恶道里游走,能碰到多少有缘人呢?连阎王也给地藏菩萨磕头,因为阎王知道地藏菩萨的功德,那些罪人能知道吗?他只顾着害怕,只顾着怎么辩护自己的罪业,怎么样在狱卒手中挣扎,他只顾着恐惧,他怎么会去思维心地的宝藏?如来的德性呢?

  不要说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了,就说我们人间好了,我们学佛的人,在十三亿人口中又有几多?就这些人当中,大多数也都是颟顸 (mán hān马虎)佛性,懵懂真如。就说拜山,你到底以什么样的心态去拜山的?即便一个善的行为,其中又夹杂了多少自私心在里面,自己都不一定知道。在这个末法时期,能够如理如法地安住,是很不容易的。

  而且你要想真正地摸到佛法的了义中道,进入远离四边八戏的大乘正见,都是很不容易的。就连小乘的偏空见,你能够了悟出来也不容易,在“三法印”的加持下,真实生起出离心,长期地观修、禅定,才能够生起小乘无我的智慧。你有小乘的智慧,都会变成人天福田哪。

  更不要说大乘的菩提心了,更难。我们总是着在我相、人相、众生相上,总是处在我见、种种见上。《百法明门论》里,那百法里面有几个是有功德的?就是那六个“无为法”里也有不对的。所以,希望大家要认真地学佛,要去研究教理,明白那些法相,明白我执我见是什么?法如明镜,然后自己照镜子,反观自己的起心动念,自我剖析,拔钉抽铆,把“我”这个傀儡找出来。这个傀儡散架了,假的散了,真的才有机会看到。

  你看,学佛法可以了解到这么广大、甚深的智慧,然后如是救拔三界,救度六道众生如大医王。这些看过了,你再看世间的学问,再看其他的宗教,真的就知道什么叫了义,什么叫不了义。你有了佛教的这些智慧,再把世间的资生产业善加运用,与众生结缘就可以了。你不懂佛法,那叫浪费生命;懂了佛法再行持世间的事,那就叫行菩萨道。不是一句简单的空空空,就把世间的全部一扫而空。要学佛,这世间的一切都有意义;没学佛的,那就是一场梦,一点意义都没有。

  《普贤行愿品》讲到人临命终时,哪怕是国王,一生所做的事,金银财宝都散灭了,没有意义了,家亲眷属也都舍离自己了,没有一个会跟他到中阴界里去的,只有自己步上孤独的轮回路。这个时候唯有佛法才是永恒的力量,普贤行愿的功德就是无量光无量寿的,乘着这个力量,就可以去到真正的极乐世界——华藏庄严海。这个功德就像一个热气球,会带着你“哗”生到那个功德世界,如一滴水滴入功德海,就见到阿弥陀佛,见到诸大菩萨了。说实话,这一生其他的都没有意义,就这个有意义,带着这个再乘愿再来行持世间,那更有意义。

  大多数人任世间的光阴遮住自己的本来面目,本来面目就是真理,却被世间法遮住了真理的面目,苟且偷生一辈子。不要说一辈子了,生生世世无量劫到现在,就这么浪费掉了,所以说轮回的苦海是无边无际的,赶快回头吧。

-----------------------------------------------------------------------------------------------------------------

更多传喜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