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法相宗>>正文内容

净界法师:唯识学概要讲记 卷四

       

发布时间:2014年06月27日
来源:   作者:净界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净界法师:唯识学概要讲记 卷四

 

  【22】如何把弥陀的功德转化成你的功德呢?

  请打开讲义第十三面。

  那么我们净土宗的修学,它是一个本尊相应的法门。也就是说我们临命终呢,是仰仗弥陀本愿的摄受而往生的。但关键是我们怎么去跟弥陀感应道交?就是说弥陀的本愿功德它是已经存在的,但是你必须把它启动起来,套一句蕅益大师的专业名词,叫转他成自。

  你如何把弥陀的功德转化成你的功德呢?那么转他成自的重点有两个,按照善导大师的说法,第一个提起佛号,第二个顺从本愿。

  所以这个地方就牵涉到你念佛有两个重点:第一个是数量的问题,第二个是本质的问题。

  从净土宗的角度,佛号多多益善,因为那个佛号,它是一个无量光无量寿的功德庄严。所以佛号进入到我们心中,的确会产生一种熏习的力量,不思议心、不思议变,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佛号真的会产生一个很大的加持力,的确会让我们业障消除、福慧增长。

  但是你要往生,那就不是提起佛号而已啊!那就是一个思想的问题,你必须要顺从本愿!

  我们以前都是怎么样呢?顺从娑婆世界,这就是我们为什么会一次一次的轮回,为什么我们死了以后,正常人来生一定要在三界得果报,你跑不掉的,你哪儿都去不了,涅槃你也去不了,净土你也去不了。正常人死了以后,一定要在三界再得一个果报,因为你对娑婆世界太顺从,问题就在这儿。

  所以我们必须要调整我们的心态,要把顺从娑婆式的心态,调整为顺从弥陀的功德。但是我们从一种杂染的缘起,要转换成清净的缘起,这个中间一个很重要的过渡是什么?

  空性的智慧!

  说实在的你没有空性,你不可能直接从杂染的顺从转成清净的顺从,你转不过来的,一定是先把它归零,再重新开始。一个人不修空性,我不相信你能够把厌离娑婆直接转成欣求极乐,很难的。你不把过去的空掉,你不可能重新开始嘛!你带着杂染的缘起去念佛,所有的佛号都杂染。所以空正见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让你的人生重新开始,让你的生命重新归零。所以念佛的本质,就是你的心理的素质,你的智慧的水平的观照。其实念佛的本质,比念佛的数目更重要,因为你的心态你顺从娑婆世界,没有顺从本愿,你所念的佛号全部夹杂生死业力,没有一句佛号是顺从本愿的。

  诸位你平常创造的都是生死业力的佛号,你临终的时候,怎么可能出现往生愿力的佛号呢?那个佛号从哪里来?因为你没有这种心理准备嘛!所以改变你,提升你佛号的本质,就变得很重要了,你不能只是创造佛号。创造佛号谁都会创造,一句佛号念诵听,你自己创造一个音声你听得到,这个就是一句佛号。关键是它可不可以往生?不一定。我相信它是一个很殊胜的资粮,但是,是不是能够跟弥陀感应道交?那就不一定了。所以我们为什么所有的事修都要理观?就是你的心理素质不提升,所有的佛号就不可能提升,因为它是你的心创造出来的,不是佛号有问题,是你的心有问题。所以蕅益大师在讲净土法门的时候,他开宗明义,是心作佛,所以才有可能是心是佛。你的心态不随顺佛陀,你创造不出跟佛陀相应的佛号,因为你的心态决定了佛号的状态。我们不可能达到佛陀的境界,但是你起码顺从嘛,你至少你是跟佛陀同一个道路嘛,你不能抗拒佛陀嘛,你不能背道而驰。我达不到佛陀的境界,但至少我顺从。所以这个从一个对娑婆世界的爱取,而转化成对极乐世界的欣求,空性的智慧,先把它重新归零,再重新出发,所以这个空性的智慧,就扮演重要角色。

  【23】性相如何圆融呢?

  那么这样空性的智慧跟净土的事修的佛号到底应该怎么融通呢?这个我们就要谈一谈了,就是这个性相圆融的问题了。很多人强调空性,结果就偏空了;有些人一路念佛,忽略了空性,结果没办法调整自己的心态。那么理观事修之间的平衡,值得我们谈一谈。

  好,我们看这段的憨山大师的开示:

  夫相宗百法者,正的示万法唯识之旨也,以不生灭心与生灭和合,成阿赖耶识,以此识有觉不觉义,其觉义者乃一心真如,为一切众生正因佛性,其不觉义者,乃根本无明,迷此一心而成识体。

  好,那么这个地方讲到这个性宗的这个不生灭跟相宗的生灭这两个怎么调和?

  我们看第一段相宗的唯识的重点在万法唯识,它从生灭因缘来开展人生,它务实的面对轮回的问题。当然性宗讲万法唯心,这个心就是比较清净的,不带杂染的。但是唯识学呢,它是从万法唯识,一切万法,都是我们凡夫的情识所变现的,当然这个情识主要是受想行三个作用。那么以不生灭心跟生灭的因缘和合,成阿赖耶识。

  唯识学它认为轮回有一个很重要的根本就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有两个功能,第一个是怎么样?变现果报。这个果报又刺激你的内心,你又造业,造业以后呢,它又要储存业力。

  所以阿赖耶识,第一它成熟以后呢,它就变现果报。它这个业还没有成熟呢,它就收集业力,等到业力一直到成熟又变现果报,所以它两个功能。那么阿赖耶识,它作为一个生命的大仓库,它有两个特质,它是生灭跟不生灭的和合。这样讲好了,阿赖耶识的本体是不生灭的。诸位,你们知道阿赖耶识怎么来吗?我们上次讲过,它是从真如一念不觉而来,它是本来面目以后,一念不觉变成阿赖耶识,所以它的本体是不生灭的,但是它的作用是生灭的,因果嘛,因缘果报就是生灭,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天台宗它讲出一个真如的概念很清楚。它说我们的阿赖耶识有没有真如?当然有嘛!它有不生灭性;佛陀有没有真如?当然有嘛!那么我们怎么区分我心中的真如跟佛陀的真如差在哪里呢?智者大师讲得好,他说啊,我们的真如叫在缠真如,就是一念的清净心当中呢,被两个东西缠绕了:一个生死业力,一个颠倒妄想。但是呢,真如的本质没变,它还是清净本然,周遍法界,具足无量的性功德。只是我们呢,不想回光返照,去把这个功德开显出来而已,我们选择向外攀缘。所以我们凡夫的真如叫作在缠真如,佛陀的真如叫出缠真如,自在,他没有生死业力,没有颠倒妄想的干扰,所以佛为法王,于法自在。我们这种真如是不自在,但是不自在,他的本性真如没有失掉,它还是真如,只是在缠真如。所以阿赖耶识就叫在缠真如,它的本质是不生灭的,但是它被无量无边的业力,无量无边的妄想包住了,所以变成阿赖耶识了。

  那么这阿赖耶识有觉跟不觉两种选择。当我们选择觉悟,就是回光返照,修我空观法空观的时候,把这种缠绕的业力跟妄想,慢慢的把它降低,我们就趋向于清净的一心真如,这是我们一切的佛性;当我们选择向外攀缘跟着感觉走,那么我们的生命,就离真如越走越远了,就走上了根本无明,这个就是成就一个凡夫的识体了。所以你攀缘心越重的人,大概你离家就越离越远。

  那么这个地方跟性相圆融,有什么差别呢?我们解释一下。

  当然性宗强调不生灭心,那么相宗是强调一种调伏对治,它从因缘上调伏对治,它强调生灭的因缘。这个生灭跟不生灭,自古以来就有很高的争执。那么最高的分界线就是在六祖大师的那一块,产生很大的分界线。

  我们都知道六祖大师得法的因缘,就五祖他年纪大了,他希望他的弟子,把多年的修学心得写出一个偈颂,看哪一个偈颂比较合乎佛陀的真实义,就把这个法传给他。他传法不传人,依法不依人,不管你是谁,不管你是不是我的徒弟,只要你的法接近佛陀,你就有资格做领导者。

  那么当然后来两个人提出了他的心得,第一个就是六祖大师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神秀大师的是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大家都知道谁得法了嘛!对不对?那么为什么,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得法?因为他把真如的根本,不生灭性诠释出来。所以从这个偈颂以后,中国佛教就重视不生灭而忽略了生灭的因缘。所以后世的祖师们,就为神秀大师喊冤啊,说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这句话没错嘛!难道你不需要事修吗?你每天拜佛,也是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呀。

  那应该怎么办呢?所以你看那个《金刚经》有一个偈颂,有一个祖师注解得很好。《金刚经》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因为《金刚经》强调不生灭性,所以只要生灭的,全部打入第二义谛 ,犹是阶下汉。只要你能够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这个人就没有悟入佛道,对不对?这句话是合理的。

  后来祖师注解说,若离色见我,离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这句话也对啊!你拜佛是不是要借一个佛像呢?你可以对墙壁拜佛吗?哪一个人家里面是对墙壁拜佛的?借相修心嘛!对不对?你念佛难道你不出声吗?音声,对不对?所以那这样讲的话,佛法不是矛盾吗?一下子又要见色,一下子离色,它是这样子的,站在不生灭的角度来修生灭,这个是最圆融的。站在不生灭的角度,就是站在本来清净的角度,来处理你这些复杂的轮回问题。

  理观用性宗,事修用唯识,它是这样子,佛陀是教我们这样设计的。理观的时候,你把自己想成佛陀;你拜忏的时候,把自己想成凡夫。这样你们能够理解吗?

  有一个密宗的上师,他一个得力的弟子,跟这个上师学了几年以后,他说:师父你这整个出离心、菩提心、空正见,这个理观的智慧我全部都学会了,那你有更高的东西吗?上师说:没有了,佛陀传到祖师,祖师传给我,我也如是传给你,如是我闻,那么我如是的宣说,你现在所觉悟的道理,就是佛陀的真实义了,没有其他的。这弟子就要告假了,跟上师告假,要出门的时候,上师说,回来,还一个法没有传给你,把衣服打开,啪!他那个大礼拜,拜得整个皮肤都变成厚厚的茧!他说:我的这个拜忏的事修的功夫要传给你,理观不碍事修,虽然观一切法空,但是还是要乖乖的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所以你不能偏理,不能执理废事,你也不能执事昧理,所以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

  那么你说,我还有什么事可以做呢?你有如梦如幻的罪业要忏除,你有如梦如幻的执著要出离,所以你必须要理观不碍事修,事修不碍理观。理观是一种理想化的观照,你必须要这样观照对你有好处,你把自己观想成佛陀,你才有办法产生大的突破。所以理观要圆融,事修要务实。

  等到你拜忏的时候,你就要观想我真的是业障凡夫了,我需要乖乖的拜八十八佛,我需要佛力的加持。所以我希望大家这个理观跟事修,你要达到一个平衡点。你入理观的时候,你的心是本来清净,本来具足,你的心有无量的圆满的功德,只要你愿意回光返照,只要你愿意重新开始,你就可以跟佛陀完全一样。但是你从理观出来的时候,该念佛念佛,该持戒持戒,该拜忏拜忏,这个就叫性相圆融。

  所以你唯识学最好能够跟《楞严经》《法华经》的配合。就是理观我们采取《楞严经》《法华经》的理观,但是事修我们好好的用第六意识的修观来忏悔业障,向外忏悔业障,靠第六意识的修观,向内调整第七意识,事修根据唯识,这个是一个性相圆融的一个方法。

  【24】八识的个别体性——什么是第八识?

  好,我们看下一段。那么到这里,我们整个唯识的总说都已经说明了,我们接下来各别各别的解释,八识的个别体性。

  那么我们整个轮回的力量,除了外在的生死业力以外,其实都是第八识在那个地方错误的作用造成的。我们的思想,这个八识的作用产生严重的盲点,所以我们了解这个前八识,就变得很重要了。这个八识,那么我们一般了解八识,分成三类:一个是明第八识,一个是明第七意识,第三个明前六识。首先我们看第八识,第八识先解释它的名称,再解释它的义理,最后做一个总结。好,我们先把它的名称念一遍:第八识——藏:一、自相——阿赖耶识;二、因相 ——一切种识;三、果相——异熟识。

  好,那么第八识其实它的正常的功能,它有三种功能:两种是正常,一个是不正常。它的正常功能,一个是因相,一个是果相,我们解释因相。因相,就是第八识,它有含藏一切种子的功能。当我们一次的生命结束以后,我们的生命消失了,但是有些东西没有消失,就是你所做的一切的行为,你创造出的任何的思想,都被记录下来了,这个东西没有消失掉。所以我们每一期的生命,或多或少在阿赖耶识都留下一些痕迹,留下一些功能,或多或少。你生命长一点,你留下的功能多一点,你在这一期生命时间很短,留下的功能少一点。

  那么第八识,它本身能够把因地的善恶业,把它形成种子保存下来。

  第二个当这个种子成熟以后,它有变现果报的功能,它成熟,为什么成熟的这个熟加一个异呢?因为它成熟的过程有差异,时间的差异、本质的差异、数量的差异。所以当这个因地的种子,第八识成熟以后,它会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本质、不同的数目,把它变现成果报,叫做异熟。那么这两种功能都是正常的喔,正常的,这个无可厚非的。但是不正常的就在自相——阿赖耶识。

  第七意识它这个执著,它执著第八识为我,它把第八识所有的业力,创造一个自我意识来掌控这个业力,所以这个问题就在这里了,阿赖耶识,一种自我意识,自我的相状,这个是第七意识造成的。我们对所有人事的执著,你慢慢的观察,一定有一个自我意识在那边活动,一定有的。如果你没有自我意识那个主宰性,你不想主宰它,你不可能执著它的。任何一个执著,你都想主宰,一定有一个自我的概念,这个叫做阿赖耶。

  好,我们把这个第八识的功能,以一个偈颂把它描绘出来,请合掌: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风起。洪波鼓溟壑,无有断绝时。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种种诸识浪,腾跃而转生。

  那么这个偈颂,它先讲譬喻再讲合法。首先它用一个大海,大海本来是平静的,相对平静,但是它为什么起风浪呢?因为遇到猛风的吹动。这个风往东边吹,就创造一个往东边的风浪,这个风往西边吹,就创造一个西边的风浪。所以就使令这个平静的大海,产生一个广大的波浪,而鼓动了一个溟壑。溟壑,一个黑暗的一个深渊,一个很深的大海因为有这个风一吹,就创造很大的波浪,而这个波浪一个接一个,一个接一个,没有断绝的时候。一个前面的波浪结束了,马上创造下一个波浪。那么这个譬喻是譬喻什么呢?说藏识海常住,我们的阿赖耶识就跟大海一样,它含藏无量无边的善恶业力,它恒常相续的在那个地方停着,那你来生到底是哪一个得果报呢?就临终的时候的业力来刺激你,境界风所动,就创造了种种的前七识的心识的活动,那么这个腾跃而转生。

  这个境界风所吹,有两说,约平常,我们的内心活动,正常人的心态完全受外境的影响,心随境转。当然外境要刺激你,它要透过一个东西,我们刚刚说过透过什么?对,感受。对,它会先给你一个感受,让你产生欢喜跟讨厌。所以我们对于感受的抗拒,就变得很重要了。

  所以第六意识,真正修观的人他要注意两项:第一个向外抗拒感受,第二个向内对治执著。这第六意识它做两件事情。所以我们的心识的主要活动呢,第一个受到外境的刺激,平常是外境,临终的时候就中阴身,你临终的时候,你该去哪里的时候,你看为什么《楞严经》说,为什么他会到地狱的火去呢?哪一个人会喜欢地狱的火呢,产生爱取?我怎么可能临终的时候出现地狱火,产生爱取呢?不是的。它是这样,你注该要到地狱的火去,你临终的时候,你的中阴身全身产生冰冷,冷得特别厉害,盖棉被都没有用,然后你临终的时候,看到温暖的火,你就扑过去,结果变成地狱的火,是这样子的。那么临终的时候,那个境界那个所缘境,那个温暖的火是怎么来呢?就是你的业力变现出来的。

  所以临终的时候,就中阴身对你的牵动,就只有境界风所吹,平常就是你人事的境界。那么这个地方是说明说,我们人生的轮回,来自于有业力刺激你的思想,由思想又创造业力,然后这个业力又刺激思想,业力跟思想的交互作用,使令我们的生命就生生世世的轮回下去了,腾跃而转生。那么当然它的业力跟思想的转换点,就靠第八识的保存跟第八识的变现。第八识扮演重要的角色,它是一个很重要的转换站。好,这个是第八识的一个因跟果两种相貌。

  【25】八识的个别体性——第八识的义理(一)

  我们看它的义理,义理当中,第八识它有两种功能,第一个是凡夫的第八识,有漏的第八识,第二个是圣人的第八识。我们先看凡夫的第八识,看第一个:

  浩浩三藏不可穷,渊深七浪境为风;受熏持种根身器,去后来先作主公。

  那么凡夫的第八识呢,首先我们看它的体性:浩浩三藏不可穷,渊深七浪境为风。「三藏」,这个三藏我们前面说过,它有自相、因相、果相,它三种功能,总而言之就是第八识。第八识是广大无边的,你有本事轮回下去,它就有本事继续把你的功能保存下去,它就有本事把你的果报一次一次的变现出来,它不会停止的,只要你有本事轮回,它就有本事陪着你。

  所以渊深七浪境为风,它不断的创造你的前七识的活动。当你是一个人的时候呢,它就变现一个人的前七识;当你是一个天人的时候,它变成天人;那你如果是一个蚂蚁,它就变成一个蚂蚁的受想行识。这个是讲到第八识的一个体性,它不会停止的,除非你做改变。第二个它的作用有两个,受熏持种,这是第一个,它因地受熏持种。第二个根身器,它的果报。

  我们看受熏。这个受熏,第八识受前七识的熏习,尤其是第六第七是非常厉害的。什么叫受熏?就是说两个不同的东西,但是你把它放在一起,某甲跟某乙,它们会互相的产生熏习,某甲的功能会跑到某乙,某乙的功能会跑到某甲。比方说你拿一个手帕放在佛堂,佛堂有这个沉香嘛,对不对?那么沉香跟手帕是两个东西吧,但是这个手帕它会受熏,它会受到这个沉香的熏习,这个手帕变成有沉香的味道,第八识也是这样子。

  第八识本身不造业,那它为什么有业力呢?因为它老是跟第六第七在一起嘛,第六、第七老是造业嘛!结果造业的时候,它业力起现行的时候,它呢,诸位都知道业力是生灭的嘛。你刚刚拜了一部八十八佛,现在呢,现在没了嘛,那每一个动作都没有了,但是你在拜佛的过程当中,那个刹那刹那生灭的身口意的活动,它熏习第八识形成一个叫种子,一种善的无漏的善根种子,这叫熏习、受熏。受熏以后呢,它成为这个种子,它又把这个种子牢牢的抓住,持种。

  比方说孟子,当然孟子有成就,我们相信他过去有善根,但是你不能忽略这个熏习的重要,你看孟子他刚开始,他妈妈住在坟墓旁边的时候,孟子从小看到有人在做祭祀,敲锣打鼓,他就学祭祀。他妈妈一看不对,这样后续下去的熏习不好,把他搬到菜市场旁边。孟子看到有人在买卖,就开始学买卖,他妈妈觉得这个熏习也不好,就把他搬到学校旁边,就看到很多人读书,他也跟人家读书,结果变成孟子。所以你说后天的熏习也很重要,受熏持种嘛,第八识本来没有意见嘛。所以这个佛号,说实在多多益善。因为你的佛号进入到你的心中,它会产生熏习。但是你怎么引导佛号,就是善根的问题了!所以第八识本身它没有造业的功能,但是它有本事把第六第七造的业,把它收集过来,把它保存起来,叫做受熏持种,它就有这个本事。它接受前七识的善恶的行为的熏习,而成就一种种子,然后呢,它牢牢的把它保存下来,一直到它成熟的时候就变成根身器。时间到的时候,能量存到一个程度,变成了正报的根身跟依报的器世间。如果你是善业起现行,就变成一个人的根身器界;如果你是罪业起现行,就变成一个三恶道的根身器界。

  那么第八识在生命当中呢,去后来先作主公。来的时候它最先来,所以母胎最先入胎的是第八识。小孩子在母亲的身体里面,他没有感受也没有执著,刚开始的时候就是一个心识。一个心识他就住在那个父精母血那个色法里面,叫做名色,它最先到。那么我们生命结束的时候呢,它最后离开。所以你看你生命结束的时候,前五识开始破坏,你开始没有感觉了,别人跟你讲话你也听不到了,前五识慢慢的往内收,前五识就消失了,第六意识的独头意识,你的意识也没有了,第七意识的执著也没有了,这个时候临终的时候,到最后的时候完全回归到一个第八识,没有感觉,没有好坏的第八识,然后第八识一离开,佛法就定义这个人死亡了。所以第八识是最后离开,它最早来到人世间,最晚离开,「去后」它是来先作主公,作主公不是说它可以作主了,是它里面阿赖耶识的业力作主。其实说你来生要去哪里,你也做不了主,是第八识里面的业力会引导它去得果报。那么这个说明我们整个第八识的体性跟作用有漏的情况。

  【26】八识的个别体性——第八识的义理(二)

  我们再看看无漏的情况:不动地前才舍藏,金刚道后异熟空;大圆无垢同时发,普照十方尘刹中。

  第八识的转变从这个偈颂,这个是玄奘大师的《八识规矩颂》,它是两个角度,第一个不动地,八地,到了八地以后,破坏了阿赖耶识的功能,这个自我意识的功能破坏了。所以阿赖耶识到了这个第八地以后,它没有阿赖耶识的功能了。所以这个第八识不能在三界得果报,因为它没有自我意识。它虽然有无量无边的业力,我们知道,业力要自我意识的爱取去激发它。所以他八地菩萨,他的我执被我空的智慧破坏了,所以八地菩萨没有生死轮回了。他那个生死的业力,就永远进入睡眠状态了,没有人可以激发它了,它不可能再变成枝叶花果了,这个种子就是枯萎了,这个是第一个,到了八地菩萨。

  那么因缘果报完全消失呢,金刚道后,金刚道是什么时候呢?就是等觉菩萨最后要成佛,最后一个念头叫做入金刚的道心,然后从金刚道心里面修我空观、法空观,把第八识的异熟的因果也破坏了。所以世间上只有一个人是不落因果的,是佛陀。圣人都还有因果,比方说目犍连尊者,诸位知道目犍连尊者是神通第一嘛,对不对?他死亡的这个公案是说,执杖外道有一天开会,外道开会说这个佛陀一出世以后,把我们这些信徒的供养都抢走了。这个罪魁祸首是谁呢?是目犍连尊者。因为他神通太厉害了,他跟人家讲说他的前因后果,那每一个人都相信了,所以我们今天要把佛陀打败,必须把目犍连尊者给杀死,这个开会大家都同意了。所以这个五百个执杖外道,决定以后呢,就拿了棍棒,来到了这个目犍连尊者的寮房。早上到的时候,目犍连尊者,当然他一看就知道怎么回事了,他以神通力呀,从门缝里面就飞到虚空就跑走了。执杖外道找不到人就下山了,下山以后目犍连尊者又回来了。到中午的时候,执杖外道又来了,目犍连尊者又用神通力又跑走了。到黄昏的时候又来,目犍连尊者知道他的业报成熟,他没有必要再逃避了,所以他就没有走,结果他的色身被打成肉酱,连骨头都被打碎了。打碎以后呢,当然目犍连尊者是不可思议的神通,执杖外道离开以后,他用神通力把他色身恢复原状,跟佛陀顶礼以后才入涅槃。入涅槃以后呢,这个事情就传开来。这个当时的阿奢世国王非常生气,就调查是谁做的,是执杖外道,阿奢世王就把这个执杖外道,五百个执杖外道全部抓来,用火全部烧死。烧死以后当然这个弟子们为了目犍连尊者很悲伤了。

  有人就问佛陀说啊,目犍连尊者修行这样好,他被执杖外道杀死,这两个不称合,这他的死跟他的修道的道力不称合,佛陀说,的确从表相来看,目犍连尊者的死,跟他的这种圣人的境界是不称合,但从因果的角度是称合的,从第八识异熟识的角度是称合的。就是说从第六意识的角度,目犍连尊者第六第七识修得很干净,对不对?但他第八识还没有干净嘛!就是说你看他的第六意识,清净庄严;你看他的第七意识也还不错,至少他的我空、他的我执也没有了,第七意识也相对干净。但是问题他的第八识的异熟识,没有消灭。佛陀说目犍连尊者以前,他是一个年轻人的时候,他对他父母亲本来很孝顺,后来长大以后结婚了,娶了一个太太,他就带他太太两个孝顺他的年老的父母。结果他去工作的时候,他老婆跟他父母关系没有处好。没有处好呢,他老婆回来就经常抱怨她的公公婆婆怎么怎么地。那目犍连尊者听久了以后,当然他刚开始不相信,听久了以后也受到影响就怀恨在心。所以两个人就计谋利用晚上,把他年老的爸爸妈妈送到森林里面去,假装强盗就用乱棒把他父母打死。打死以后这个年轻人,就目犍连尊者的前身,直堕地狱去了。佛陀说入火烧地狱,火烧地狱经过几劫以后出来,受这种余报,被木杖打死的余报。

  所以金刚道后异熟空,就是说即便你是圣人,你还没有成佛之前,你就脱不了因果。所以大修行人还是落因果,只有一个人不落因果——佛陀。佛为法王于法自在,佛陀任何的果报对他来说,全部是大般涅槃。即便佛陀的应化身来到人世间,他还有一些余报。你看他吃马麦,你看《楞严经》怎么解释马麦,入此人口成甘露味。那个外面的马麦,阿罗汉吃马麦变成真的是马麦,但是这个马麦跟佛陀的舌头一接触以后变成甘露味。佛陀没有因果,佛陀是金刚道后异熟空,他的生命完全是万德庄严。所以说第八识的转变,第一个了分段生死,八地;第二个,因缘果报全部结束,就是成佛,金刚道后异熟空。

  那么异熟空以后,后面是怎么回事呢?大圆无垢同时发,普照十方尘刹中。这个时候他有两个功能,第一个是无垢的,无垢是指他的破妄,最后的结果是清净的。那么他的生善,他种种的波罗蜜呢,就变成大圆镜智了,四智菩提,无量的波罗蜜,无量的功德妙用。

  你看佛陀有一个公案,你就知道什么叫做大圆镜智了。佛陀有一次,提婆达多不是害佛陀吗?他把这个象灌醉,灌醉以后用那个鞭子打这个象,醉象就往佛陀的方向冲过来。阿罗汉看到醉象以后,赶快用神通力飞到虚空去了;佛陀的大圆镜智跟象接触的时候,他自然生起慈心三昧。他的手就举起来,举起来以后这个手出现五个狮子头。这个象它喝醉了酒,看到狮子就醒过来了,看到狮子以后赶快趴在地上不敢动。那么是什么力量让佛陀能够产生这样强大的转化力量呢?大圆镜智!所以阿罗汉遇到因果的时候,他只能够保护自己,他不能够转化外境。因为他因地的时候,他因地的时候只修我空观,所以他没有修法空观,他于法不得自在。阿罗汉只能够了生死,但是他不能够说佛为法王,于法自在,他不能转变外境,不可以。所以佛陀是内外都自在,大圆无垢同时发,普照十方尘刹中。佛陀一念的清净庄严的慈悲心,经常白天晚上观照十方众生,看哪一个众生因缘成熟了没有,那么来度化众生,这个是第八识的妙用。

  好,我们今天先讲到第八识。我们留一点时间,跟大家讨论一下这个第八识。第八识等于是我们的一个仓库,当我们生命结束的时候,回到第八识,当我们生命开始的时候,从第八识出发。就是我们一个生命,换成另外一个生命的时候,它扮演一个很重要的一个转换点,去后来先作主公。

  那么它平常当然两个功能:因地含藏种子,果地变现果报。这样讲好了,就是说有一个人他每天做买卖,他出去以后回来呢,或多或少都会换一些东西回来,有些东西是对身体有害的,有些是对身体有益的。那么这个第六意识做买卖回来以后,他就往仓库里面一丢。仓库就有很多东西,有好有坏的,但是他也不想处理,反正他心只是想向外攀缘。等到这个人有一天学佛了,他知道这个仓库该整理的时候了,该面对它了。那么他做两件事情:第一个,把不好的东西慢慢的减少,把好的东西慢慢增加,就是先处理业力这一块。但是彻底的呢,必须把这个仓库拆掉,破坏阿赖耶识,就是修我空观法空观,把阿赖耶识破坏掉,把它转成真如,这彻底。我们刚开始先求断恶修善,然后再最后进入到转凡成圣,这个就是第八识。好,大家对第八识还有什么问题没有?可以提出来。

  第八识本身不造业哦,它本身不造业,它本身也没有好坏,第八识本身没有好坏,它非善非恶,但是它会记录善恶,它会把善恶保存起来,它本身是非善非恶,它完全没有意见。所以你在造善的时候,它也不劝你,它也不阻挠你,它就在旁边候着,它就把你造的业全部收集起来,它是一个非善非恶的识体。

  【27】我们如何去改变我们的第八识?

  请说。

  师父慈悲,阿弥陀佛!师父刚讲到第八识,最究竟的方法就是把仓库拆掉,那这个拆的时候,下手处是在它起现行的时候才有得拆,才用智慧观照去拆,是不是?

  第八识其实它经常起现行,它没有休息的时候。八识里面有两个识是不休息的,一个第七,一个第八,叫恒常心所,它白天晚上不休息的。前六识会休息,你睡觉的时候前六识,你不做梦的时候前六识是全面休息,第七第八识它没有休息。但是你拆第八识,你要改变第八识,要从第七意识下手。因为第七意识的我执深深的主导第八识。

  所以我们在研究唯识的时候,你除了研究它当体的功能,你还要注意它之间的互动,它们之间会互动的。第八第七密切互动,第七第六也密切互动,第六前五也密切互动,它会显现一种互动关系。所以你要破坏第八识,要从第七意识下手,因为它的我爱执是第七意识引起的,它本来是变成因果嘛,对不对?那么因果里面有一个我,我去造业,我去得果报,那个我的概念是第七意识给它的。所以第七意识一转,第八识就跟着转,所以六七因中转嘛,对不对?五八果中圆。在因地里面要改变的只有第六第七,六七嘛,五八是配合的,你六七转,五八就跟着转,感受也跟着转,第八识也跟着转。

  所以你因地的时候,注意第六第七就好了。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圆。我们净土宗的人,我们今生不可能破坏第八识,这是一个现实,但是你最好把第八识的势力,降到最低,你必须把你的清净心,所摄受的信愿的力量加强,你临终不能让第八识来主导你,你要第八识来主导你,你就完了,你就随业你就流转了。所以我们临终的时候,要在第八识没有启动之前,你还没有死亡之前,你的正念就要提起来。

  所以随念往生没有经过死亡,没有经过第八识。一旦第八识开始活动,你就完了。第八识的势力不是你可以控制的,所以净土宗是要在第八识还没有活动之前先下手,你赶快提起正念跟弥陀感应道交,靠第六意识随念到净土去。一旦你的第六意识进入闷绝,第六意识开始不活动的时候,由第八识主导的时候,你就不可能往生了。一个人临终只要进入昏睡状态,你就百分之百不可能往生。因为你根本随念往生那个第六意识的正念失掉了,完全第八识主导的时候,你不可能往生了。第八识它是一个有漏业力的根本,所以你必须在第六意识清楚的时候,就要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就第八识还没有出手之前,你就要先下手,完成感应道交。一旦第八识开始活动,你就没机会了。

  没有问题就是全部懂了。当然第八识,我们知道有这么回事,因为我们修行也不能从第八识下手,因为它是被动的,它只是一个仓库,其实它很无辜,它只是一个因果的一个摄持者跟变现者,那么真正主导它的当然是第七意识,当然第七意识也受第六意识的影响。

  好,那我们今天就先到这里,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返回目录

-----------------------------------------------------------------------------------------------------------------

更多净界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