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佛法基础:二、佛法在中国 3.宗派与传承

       

发布时间:2014年07月18日
来源:   作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佛法基础:二、佛法在中国 3.宗派与传承

 

  随着大量经论的传来,印度佛教各部派思想与我国民族文化相接触,经过长时期的吸收和消化,获得了创造性的发展。西元六世纪末至九世纪中叶的隋唐时期,是中国佛教极盛时期,在这时期,思想理论有着新的发展,各个宗派先后兴起,呈现百花争艳的景象。

  过去中国佛教出现过许多派别,现在流行的主要有八宗。一是法性宗,又名三论宗。二是法相宗,又名瑜伽宗。三是天台宗。四是贤首宗,又名华严宗。五是禅宗。六是净土宗。七是律宗。八是密宗,又名真言宗。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性、相、台、贤、禅、净、律、密八大宗派。

  一、法性宗(三论宗):

  此宗主要依据鸠摩罗什译的《中观论》、《百论》、《十二门论》研究传习而形成的宗派,因为是依据中观派三《论》立的宗,所以叫做三论宗。它的教义以真、俗二谛为总纲,以彻悟中道实相为究竟。

  二谛的「谛」字是真实的意思,依从法性理体的叫真谛,依从缘起现象的叫世俗谛。依从俗谛说,事物存有。若依从真谛说,诸法皆空。所以真、俗二谛也叫空、有二谛。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空不二,真俗不二就是中道,也叫诸法实相,这就是此宗的中心思想。此宗着重从真空理体方面,揭破一切世出、世间染净诸法,缘起无自性,五阴十二处等虚妄不实,彻底破除迷惑,从而建立无所得的中道观,以求实现其无碍解脱的宗旨。此宗实际是印度龙树、提婆中观学说的直接继承者。

  二、法相宗(瑜伽派):

  瑜伽宗是由印度弥勒、无着、世亲创立的宗派。此宗主要依据经典《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因为是以弥勒亲说、无着记录整理的《瑜伽师地论》为根本教典而创立的宗派,所以称为瑜伽宗。我国玄奘法师译传此宗并糅译十师之说为《成唯识论》,故此宗又称法相唯识宗,亦称慈恩宗。它的教义以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为总纲,以转识成智(转依)为宗旨。

  「五法」是:一名、二相、三分别、四正智、五如如;「三自性」是: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八识」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第七末那识、第八阿赖耶识;「二无我」是人无我和法无我。五法是对世出世间一切法的概括,「名」和「相」指世间有为法皆有名有相,称为名相之法;「分别」指人们的主观能对事物分别认识;「正智」指圣人清净(无漏)实智;「如如」指如实智所对真如理境。五法不出染净和主客观,是以总括诸法。三自性:一是二取执着,无而谓有,起惑造业,名遍计所执;二是三界心法,依他缘生,名依他起;三是依他起上除遣二取所显二空真如为圆成实。事物的性质不出此三种,所以叫三自性。八识:「识」是了别认识的意思,又叫心或意,每个有情都有这种心意识的认识作用,共有八种,就是前面列举的八种识。二无我:每个有情或众生都没有永恒不变的实体(即一般所说的自我或灵魂)叫人无我;客观事物也没有恒常不变的实体(即自性或绝对的真实)叫法无我。二无我也叫做我、法二空。此宗教义深入分析诸法性相,阐明心识因缘体用,修习唯识观行,以期转识成智,成就解脱、菩提二果。此宗由玄奘法师译传而成立,是印度无着、世亲学说的直接继承者。

  三、天台宗

  此宗是以鸠摩罗什译的《法华经》、《大智度论》、《中论》等为依据,吸收了印度传来的和中国发展的各派思想,重新加以系统地组织而形成的思想体系,因为创始人智顗,住在浙江天台山,所以叫天台宗。它的宗义以五时八教为总纲,以一心三观、三谛圆融为中心思想。

  此宗把释迦如来所说的经教,划分为五个不同的时期,称为五时教,就是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五时的名称都是佛经的名称,主张佛陀所说的经教不出这五个时期的范畴,所以叫五时。此宗从教理的内容上把佛教分为浅深不同的四个级别,就是藏教、通教、别教、圆教,称为「化法四教」。藏教是声闻小乘教。通教,前通小乘,后通大乘,通大小乘的大乘初级名为通教。别教是纯大乘教,但分别诸法各别有碍名为别教。圆教是大乘圆融无碍、圆满无缺的法门称为圆教。藏、通、别、圆就是以从浅至深为次第的四教。此宗又依佛陀说法的机缘不同,将佛陀的教法分为顿、渐、秘密、不定四种,称为「化仪四教」。

  三观是修行的观法,即空观、假观、中道观。此三观可以于一心中获得,名为一心三观。三谛圆融:真谛、俗谛、中道谛,叫做三谛。此三谛,举一即三,虽三而常一,说三说一是圆融无碍的,所以叫圆融三谛。一心三观、三谛圆融是圆教的教义,说明诸法无碍,事理圆融。天台宗以自宗为圆教,别宗属前三教,此宗总结各派的思想,将佛教教义精密的调整,发展成大乘圆教理论,展示了中国独创的大乘思想。

  四、贤首宗(华严宗):

  此宗以《华严经》为根据,对《华严经》有深入的研究和精辟的阐示,是在前人(三论、天台、慈恩、地论师、摄论师等)学说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思想体系。创始人是七世纪末的贤首国师(法藏),所以叫贤首宗,又名华严宗。此宗以五教来判摄整个佛教,以六相、十玄、三观为它的中心思想。

  所谓五教:一是小教,即声闻小乘教;二是始教,即大乘开始初级阶段的教义;三是终教,即大乘终极阶段的教义;四是顿教,即大乘中顿超顿悟的法门;五是圆教,即圆满无缺、圆融无碍的理论。此宗把佛教分作浅深不同的五种教义,比天台宗多加一种顿教,所以称为五教。

  六相是: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这六相,同时表现在一切事物中,也同时表现在一个事物中;无论在一切事物中或一个事物中,都是相反相成、同时具足、互融互涉、彼此无碍的,从此可以揭示出法界缘起的道理。

  十玄门是:一.同时具足相应门,二.因陀罗网境界门,三.秘密隐显俱成门,四.微细相容安立门,五.十世隔法异成门,六.诸藏纯杂具德门,七.一多相容不同门,八.诸法相即自在门,九.唯心回转善成门,十.托事显法生解门。这十玄门总括意义是显示华严大教关于一切事物纯杂(染净)无碍、一多无碍、三世无碍、同时具足、互涉互入、重重无尽的道理。

  所谓三观:一.是真空绝相观,二.是事理无碍观,三.是周遍含融观。六相、十玄、三观的建立,阐发了《华严经》的法界缘起、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无尽圆融的教义。六相、十玄是就所观的法界之境说的,圆融三观是就能观之智说的。这种重重无尽、法界圆融的思想,虽说导源于《华严经》,而实际为中国所独创。它的法界缘起、一切无碍的学说大大弘扬了印度传来的大乘思想。

  五、禅宗

  禅是禅那的简称,汉译为静虑,是静中思虑的意思,一般叫做禅定。此法是将心专注在一法境上一心参究,以期证悟本自心性,这叫参禅,所以名为禅宗。禅的种类很多,有声闻禅、菩萨禅、次第禅、顿超禅。禅学方面,在中国有所谓「教外别传」的禅宗。此宗所传习的,不是古来传习的次第禅,而是直指心性的顿修顿悟的祖师禅。相传此宗的禅法是在六世纪初,由印度的菩提达摩传来的。过去说:「禅宗单传心印,不立文字。」称为「教外别传」。但初祖达摩以四卷《楞伽经》传于二祖慧可作为印心的准绳,弘忍、慧能又教人诵持《金刚般若》,这样,《楞伽》、《般若》便是此宗的经典依据,以后更有《六祖坛经》和许多「语录」的出现。

  禅宗在中国是很兴盛的。在八世纪间,曾分为南、北两宗,北宗神秀(约606-706)一派主张渐修,盛极一时,但不久即没落了;南宗慧能(638-713),主张顿悟,后世尊称六祖,弘传甚盛。从唐到宋,南宗的禅师辈出,在此三、四百年中又分为五家七派,可想见其兴旺的景象。此宗和净土宗一样,一直是中国流传最广的宗派。

  南宗六祖慧能弟子中,有南岳怀让(667-744)和青原行思(?-740)两大支系,由这两支系又分为五宗七派。从南岳先分出一派名沩仰宗,次又分临济宗。青原行思一系分出三派: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由两系分为五宗。以后从临济宗分出黄龙、杨岐两派,合前五宗名为七派,都曾兴盛一时,经过一段时期有的就消失了。后来的禅宗只有临济、曹洞两派流传不绝,临济宗更是兴旺。近代所有的禅宗子孙,都是临济、曹洞宗的子弟。

  佛教在修习禅定的过程中,有一些调身调气、息心静坐的方法,可以强身健体、却病延年,但这不是佛教参禅静坐的目的。佛教修习禅观(包括各宗的修观)为的是制心一处,参究真理,以期显发智慧,彻见法性,此即所谓明心见性,解脱自在。至于静坐,只是修禅的形式或基础,祛病延寿,也不过是修习禅观实践中的副产品,佛教并不专门提倡这些并以之为目的。但初学静坐的人必须懂得这些调身调气的基本方法,使身心保持健康状态,避免禅病的发生,才能保证修习禅观的顺利进行。

  六、净土宗:

  此宗是依《无量寿经》等提倡观佛、念佛求生西方阿弥陀佛极乐净土,所以名为净土宗。此宗将佛陀说法分为二道,即难行道和易行道,说明他宗依戒定慧修六度万行,需经三大阿僧祇劫为难行道,说明净土法门一生至诚念佛,临命终时仗承阿弥陀佛愿力,往生净土永不退转为易行道。因此,此宗主张劝人念佛求生西方净土极乐世界。

  此宗的特点,简单易行,普能摄受社会大众。修学此宗不一定要通达佛经,广研教乘,也不一定要静坐专修,行住坐卧皆可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只要信愿具足,一心念佛,始终不怠,临命终时,就可往生净土。当然平时也要持戒诵经,广行众善以作助行。由于法门简便,所以最易普及。别宗的学者,也多兼修此法,因而净土法门在中国特别广泛的流行。

  七、律宗:

  律宗主要是学习和研究戒律的。由于此一宗的盛行,中国僧人们在修学大乘的戒定慧三学中,仍然重视出家声闻乘的戒律。

  戒律有声闻戒和菩萨戒,这里所谓的律宗,是依声闻律部中的《四分律》由终南山道宣律师一系所立的律宗。就戒条戒相说,有五戒、十戒、具足戒之分。五戒是出家、在家佛弟子受持的戒,十戒、具足戒是出家弟子受持的戒,这些在前面已经叙述,这里不多重复。各部律藏不只是戒相和制戒因缘,更大的部分是僧团法规、各种羯磨法(会议办事)、出家法、授戒法、安居法、布萨法、衣食法,以及日常生活小事,都有详细规定,因为时代的关系,环境的不同,许多戒律的规定,早已废弛不行了。菩萨戒有在家菩萨戒、出家菩萨戒。出家菩萨戒如《梵网戒经》有十重四十八轻戒,在家菩萨戒如《优婆塞戒经》有六重二十八轻戒。又总摄菩萨戒为三聚,三聚是三类的意思,称为三聚净戒。一是摄律仪戒,是戒相,是「诸恶莫作」;二是摄善法戒,是「众善奉行」;三是饶益有情戒,是「利益一切众生」。中国是大乘佛教,所以这里也简单提一提菩萨戒律。以上是大小乘戒律的内容。

  四分律虽属小乘戒,但其文义通于大乘,自古就有「分通大乘」的说法。中国盛行大乘,以大乘教义解释律藏,摄小入大,就是大乘戒的组成部分,出家菩萨三聚净戒中的摄律仪。

  戒就是以声闻戒为基础的。如杀、盗、淫、妄四根本戒,是大小乘共同遵守的。对于律学的研究,最重要的是善于分辨开、遮、持、犯。在出家戒条中,本来是不得触犯的,但在某种情况下可以开许,这叫开。在通常情况下又不得违犯的,就叫遮。在某种情况下,本人也不知是持戒还是犯戒,这就需要研究律学。律师根据律藏分辨清楚确定开、遮、持、犯的界限。在声闻戒中除四根本戒(杀、盗、淫、妄),或者还加十三僧残(尼戒是八根本十七僧残)必须严格遵守,不得违犯外,其他绝大部分的戒条,在特殊情况和必要情况下是可以开许\\的。例如「非时食」戒,通常过午就不吃东西,而在劳作以后就可以吃东西。但如何开许,要依戒律来判定。可见佛教戒律不是死板的,除根本性戒外,都是具有灵活性的。

  八、密宗(真言宗):

  八世纪时印度的密教,由善无畏、金刚智、不空等传入中国,从此修习传授形成密宗。此宗依《大日经》、《金刚顶经》建立三密瑜伽,事理观行,修本尊法。此宗以密法奥秘,不经灌顶,不经传授不得任意传习及显示别人,因此称为密宗。

  本尊是学者选择自己最敬爱尊崇的一尊佛、一位菩萨、或者一位明王,作为学习成就的对象或榜样,就叫本尊。要成就本尊的所有功德智慧,就要修习三密瑜伽法。三密就是身、口、意三业,瑜伽译为相应。三密瑜伽,就是三业相应,就是修行者自己的身口意与本尊的身口意三业相应。修法时,修行者要身作本尊的姿态,手结印契,口诵本尊真言,意作本尊观想或种子字,务使自己的三业与本尊的三密相应,名为瑜伽修法。此法如果修成,可以即身成就本尊之身。密教的修法很多,这只是举一个例证。此宗最高理论还是以性空无相的法性理体为基础,所谓阿字本不生,不生就是空义。

  九、八宗以外的其他宗派:

  八宗以外还有以《俱舍论》为主的学派叫俱舍宗;专讲《成实论》的学派称成实宗。成实、俱舍都属小乘教,唐以后不甚流行。八宗以外若加这两派便成十宗。此外,还有弘扬《涅槃经》的涅槃师,专讲《摄大乘论》的摄论师,专讲《十地经论》的地论师。这些学派都曾盛极一时,但为时不久便失去传承,或者自行融入至其他宗派中。

  十、各宗的传承与变化:

  各宗的发展情况是不均平的,发展变化也不一样。有的宗派初兴起时广大流传,后来渐衰,这就是三论宗。此宗经过陈、隋时代的兴皇法朗和嘉祥吉藏大力弘扬,在陈、隋、初唐时,流传之广,几乎遍及全国,但以后便逐渐衰落。有的起初流传不广,日后却很盛行。如天台宗,此宗在天台智者和章安成宗之后,流传地区仅限于浙江东南一带,师资传承不绝如缕,一百多年后到荆溪湛然,始号称中兴。有的宗派一直发展流传,从未有衰竭过,这便是禅宗。此宗有大成就的人多住在山林中,自耕自食,对于社会的依赖性不大,也不需要太多的典籍,所以虽遭会昌之难,影响不大,一直传承下来,并有很大的发展。有的宗派绝而复生,很多的宗派都是这样,在会昌灭法以前,各宗先后都已兴起,相比之下,虽各有兴衰的不同,但都同时流行于世。到九世纪后期唐武宗会昌(845)年间灭法,所有的经书佛像毁坏殆尽,各宗的章疏典籍大都亡失无存。十世纪时天台宗的著作又从朝鲜传回来,贤首宗的典籍也恢复一部分。天台、贤首二宗再度复兴。中观、瑜伽以及密宗的许\多著作流传域外,到了清末,性、相二宗的章疏才由日本重返中国。近半个多世纪以来,上述八宗都有人研究讲述,有复苏的迹象。总观诸宗历史,隋、唐是各宗兴起和极盛的时代,会昌法难后,除禅宗外,是诸宗衰亡时代。稍后出现天台、贤首宗的复兴和禅宗的逢勃发展,是佛教复兴的时代,但没有初唐、中唐那样的盛况。自元代起西藏佛教传入内地,很受朝廷的尊崇,但未普及民间,此时汉地原有的佛教已不及宋朝时兴盛。清朝时,汉地佛教没有什么特色,仅可保持原有的余绪。

  ------------------------------

  名词解释

  遍计所执

  法相宗 (亦称唯识宗)把宇宙万法分为三种性质,即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普遍计度一切法,然后颠倒迷执,认为或有或无者,名遍计所执性;万法皆无自性,不能单独生起,须靠众缘俱备,然后乃生,名依他起性;诸法的本体,名为法性,亦叫真如,湛然常住,遍满十方,具有圆满成就真实之性,名圆成实性。此中遍计为妄有,依他为假有,圆成为实有。

  一心三观

  又名圆融三观、不可思议三观、不次第三观等,是天台宗圆教的观法。天台宗说宇宙万有,都具有空、假、中三种谛理,而这三种谛理又互具互融,空即假中,假即空中,中即空假,如果我们在一心之中这样作观,即叫做一心三观。

  教外别传

  禅宗不施设文字,不安立言句,直传佛祖心印,称为教外别传,意思是在如来言教之外的别传。

  渐修

  指闻法后不能即刻开悟,须借助各种修行逐渐见道开悟。

  顿悟

  闻法即悟的意思。

  沩仰宗

  中国佛教中禅宗五家之一。由于此宗的开创者灵佑和他的弟子慧寂,先后在潭州的沩山(在今湖南省宁乡县西)、袁州的仰山(在今江西省宜春县南),举扬宗风,后世称为沩仰宗。

  临济宗

  中国佛教中禅宗五家之一。由于此宗的开创者义玄,在河北镇州(今河北省正定县)的临济禅院,举扬宗风,后世称为临济宗。

  曹洞宗

  曹洞宗是中国佛教中禅宗五家之一。由于此宗的开创者良价和他的弟子本寂,先后在江西高安县的洞山、吉水县的曹山,举扬宗风,后世称为曹洞宗。

  云门宗

  中国佛教禅宗五家之一。由于此宗的开创者文偃,在韶州云门山(广东乳源县北)的光泰禅院,举扬宗风,后世称为云门宗。

  法眼宗

  中国佛教中禅宗五家之一。由于此宗的开创者文益,圆寂后,南唐中主李璟赐以「大法眼禅师」的称号,后世称为法眼宗。

  观佛

  观即观想。

  阿僧祇劫

  劫是指宇宙一增一减的时间,即一次成住坏空的过程,阿僧祇是指无数的意思。

  南无阿弥陀佛

  是净宗口中常念的佛号,南无阿弥陀佛,佛是梵语音译,南无即是皈依。阿弥陀佛是无量寿的意思。全译是皈依无量寿的意思。

  五戒

  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不杀生是不杀伤生命;不偷盗是不盗取别人的财物;不邪淫是不作夫妇以外的淫事;不妄语是不说欺诳骗人的话;不饮酒是不吸食含有麻醉人性的酒类及毒品。

  十戒

  不杀生、不偷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不着华鬘好香涂身、不歌舞观听、不坐高广大床上、不非时食、不捉钱金银宝物。

  具足戒

  具足圆满之戒,如比丘的二百五十戒,及比丘尼的三百四十八戒是。

  本尊

  即根本主尊。指修行佛道所依之无始以来本有,且于出世间为最胜最尊者。或指在一堂、一寺所供奉之诸多尊像中特殊而主要者,即以其尊为本而尊崇之。又为分别于在中尊左右及其周围以表中尊功德之胁侍及亲近随从之眷属等,亦称为中尊。

  灌顶

  密教有灌顶法,灌者大悲护念义,顶者佛果最上义,谓诸佛以大悲水灌顶,能使功德圆满之意,有种种不同的方法。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