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法相宗>>正文内容

净界法师:唯识学概要讲记 卷二十七

       

发布时间:2014年07月04日
来源:   作者:净界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净界法师:唯识学概要讲记 卷二十七

 

  【181】在娑婆世界了生死你要面对三个问题!

  诸位法师慈悲,陈会长慈悲,诸位菩萨,阿弥陀佛!

  好,请放掌。那么我们这一堂课,就是一个研讨课,今天我们从唯识的角度,来谈一谈净土宗的修学重点。

  我想我们的生命是短暂的,佛法修学的法门是广大的,所以当我们开始修行的时候,你要先掌握它的核心的一些法门,它的重点在哪里?基本上净土法门跟圣道门,有些法门是相通的,但是它最大的不同,就是它的目标是不同的。

  在整个成佛之道当中,最关键的一个重点,就是了生脱死这一块。那么了生脱死这一块,从圣道门的角度,他是在秽土、在娑婆世界来完成他的了生脱死;那么净土宗的修学者,他是到净土去了生脱死。所以虽然我们最后这个成佛的目标是一样,但是过程是不一样的。就是你了生死的地方,就决定你今天修行的方向。也就是说我们有两个选择:你选择在娑婆世界了生死;第二个你选择在净土了生死,这两个是不同的。

  那么当然如果这两种选择,在正法时代、像法时代,都没有太大差别,但是到了末法时代,这个问题就比较复杂,因为你离佛的时间越来越远——“去佛久远”。那么我们离开佛世的时间越久的时候,会发现两个状况:第一个魔强;第二个法弱。就是这个干扰我们的因素越来越多了;第二个我们接受佛法的这种力量、时间、因缘越来越少,就是这个世间上,宣扬佛法的因缘越来越少。

  所以在末法时代,如果我们选择在娑婆世界了生死,你要面对三个问题:

  第一个:障碍太大。在末法时代的修行有四个字是很重要,叫做“内忧外患”。当你在娑婆世界得果报的时候,你内有烦恼的干扰,你经常打妄想,这个你没办法控制的,妄想打久了就产生烦恼了,因为这个妄想会让你产生对立,我相、人相的对立。一个人一旦对立,要嘛就是喜欢,要嘛就是讨厌,两种情况。所以你经常打妄想的结果,就很容易让你结成一种烦恼,这个对你修行是一种障碍——内忧。第二来自于外境的刺激太大。

  如果这个世界上大家都放逸,你就很难修行了,因为它形成一个强大的共业,套一句印光大师说的话:这个鱼想要往前走,但是它那个逆水的力量太大。所以我们每天在佛堂里面做功课,离开佛堂以后接触外在的环境,基本上,顶多把我们佛堂的功德抵消掉而已。所以每天都在抵消东西,我们很难保持进步,因为它来自于逆境的干扰太大。所以在娑婆世界的修行,你必须要面对内忧外患,而这个是不可避免。

  第二个:时间太短了。我们娑婆世界的果报体,给我们的寿命太短,扣掉我们日常生活的耗损,你剩下的时间太短了,你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处理你无量劫来留下的问题,这是第二个。

  第三个:你不得相续。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就是说我们死亡到来的时候,我们到下一个果报体投胎的时候,你不能马上把你今生的修行,把它累积起来,就是一加一不能等于二。这个当我们面临死亡的时候,其实一个人善根最强的时候,是晚年的时候,你的修行、你对人生的体悟、对佛法道理的理解,是最巅峰的时候,但是你死掉以后,你在来生得一个果报的时候,你要经过一段摸索期叫做“隔阴之迷”,你不能马上把前生的善根启发起来。所以死亡对我们的伤害太厉害,就是说它中断了我们前生跟来生的一种相续的力量,所以构成一加一不等于二。

  所以在娑婆世界的修行,它有三大困难要面对:第一个来自于内外的障碍太大。虽然我们不断的努力,但是障碍太大呢,往往把我们冲回原点,所以在娑婆世界你经常有挫折感;第二个时间太短;第三个不得相续。所以到了末法时代,选择到净土去,这是一个相对的比较好的选择。

  因为这个众生已经形成一个非常不好的共业了,这个磁场,你改变不了众生,你改变不了这个世界,最后是世界改变了你,所以选择暂时离开,这个是菩萨不得已的选择。

  那么你选择到净土去,这就面对一个问题了:就是你必须要跟佛陀感应道交。没有人能够离开佛力的摄受,凭你的力量到净土去,不可能!所有人到净土去只有一种可能,就是法身菩萨以前的众生到净土去,只有一种可能:就是佛力的摄受!所以来自佛陀的力量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没有一个人凭你的力量到净土去,没有一个人。所以你必须去启动佛陀的力量,这个力量本来就存在,谁能够找到那个启动弥陀的开关,谁就到净土去了,诸法因缘生嘛。

  【182】临终的正念在唯识学它基本上有三个重点!

  那么临终的正念,在整个净土宗的修学者,是所有人努力的共同目标了。不管你是走专修的、不管你是走圆修的,总而言之净土宗只有一个目的:就是你临终必须保持正念,以念力来感动佛力。

  临终的正念,在唯识学,它基本上有三个重点,我们一路从唯识学来呀,第一个:忏悔罪障。我们净土宗第一个,你要处理你的业力的问题,这是很现实的问题。很多老参长时间在心中修观想,忽略了业力的问题,这个是不对的,因为你还有很多的过去,我们是夹带过去的因缘来修行,你今生可能没有重大的罪业,但是我们每一次的受生,都会留下一些问题。

  忏悔罪障当然这个地方,在圣道门跟净土门的目的不一样。圣道门的忏悔罪障,是为了要保住人身。因为他生生世世在娑婆世界增上,他必须要保住人身才能够不断的进步,所以他的忏悔业障是针对来生来忏悔;净土宗的忏悔业障,是针对于“愿我临终无障碍。”我们临命终要提起正念,以及要面对心中很多的妄想的干扰,你绝对不允许在临终的时候,业障起现前,否则你根本没办法做了。如果业力再来干扰你,你一点办法都没有。我们不能要求说:临终的时候,所有的善业起现行来帮助你,这个可遇不可求,起码它不要来障碍你。

  所以有鉴于此,净土宗的人,必须要透过忏悔、皈依、发愿,把重大的罪业忏除,让它沉淀下来,这是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先处理你无始劫来的杀盗淫妄的重大业障,这个是为临终做的第一件准备工作。当然要以弘一大师跟蕅益大师的标准:忏悔业障的工作是要满一年、加行满一年,你要有一年的时间专修忏悔,当然这个忏悔当中还包括皈依,不是说你在佛前发露一下就可以了,你要有一个法门,你必须有佛、法、僧的力量,你要有一个八十八佛、或者大悲忏、或者拜阿弥陀佛,你必须某种程度有三宝的加持,才能够做到的,所以你的皈依也很重要;第三个:发愿。你要对未来要永断相续,持戒、发愿永不再犯。这个是我们在临终的正念,第一个要做的事情:你必须找出时间好好的做这个功课,忏悔业障的功课。第二个:就是依观发愿。没有一个人往生,是临终才想到要去那里的,不可能。所有往生的人,他早就知道他要去哪里,一定要先有一个人生的规划,你不能到临终才决定要到净土去,你不可能做到的。

  思想的改变,一般人,利根人不讲了,那种顿修顿悟的;绝大部分人的思想改变,都是点点滴滴的,就像一棵树,你要把它从东边搬到西边去,那是慢慢慢慢的搬动的。我们无量劫来会在娑婆世界得果报,就是因为我们对娑婆世界是有贪爱的。所以几乎所有人的思想是要修正的,正常人是不可能往生的,正常人,除非你是大善根的,你根本不需要今生修行,你佛号提起来就马上往生的人,这个人前生是大善根,他前生修得很好,他本来前生就该走了,一时的糊涂,所以他今生对他来说,他有没有修,对他影响不大,但这个是特例。正常人你要往生之前,你的思想是要调整的,你没有调整,你是往生不了,正常人。

  所以你不断的在佛堂当中的思惟观察,慢慢慢慢调整你的心态,从贪恋娑婆,然后把它转成欣求极乐,就是思想的改造,你要做的第二件事情,让你的生命只有一个目标:我一定要往生!你别无选择。思想的改造,你必须从道理上的觉悟,谁劝你都没有用的,因为别人劝你的东西,对你来说是外来的,它对你的影响,可能只是一句话而已,但是你真实的从道理上的觉悟,发自内心的力量那才是你真实的力量。所以佛陀讲很多的道理,你必须把它做一个会归,不断在心中不断的跟自己沟通,用现在的道理跟过去的你沟通,让你的思想从贪恋娑婆而转成欣求极乐,这个就是你要做的第二个功课:思想的改造。

  第三个是最关键的:会归佛号。大乘佛法的操作,我们前面讲过,你要知道它的开合,圣道门的开合、所有的会归,你看那个菩萨他整天忙这忙那,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他是法法消归菩提心;净土宗是法法消归佛号,要会归佛号。我们所拜的任何的忏悔、我们所修的观行,你要观想这个完全是弥陀本愿的摄受,会归到这句佛号。就是你要告诉你自己:有这句佛号,我一定可以往生!我们在发愿的阶段,是我一定要往生;当你会归佛号的时候,你从我一定要往生,提升到我一定可以往生!所以从这个唯识的角度,我们净土宗,你有志于追求临终正念,要做三块:第一个忏悔业障;第二个依观发愿;第三个会归佛号。

  我们先把这个净土宗的修学,做一个总相说明,我们待会再来回答个别的问题。这个地方大家有没有问题?也就是说临终的正念是要准备的。我想就是说,成佛之道,其实它是很多选择的。佛法它跟其它宗教不同就是说:它回家的路,它“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就是说我们从一念清净的心,迷真起妄以后,我们现在回到我们原始的家,它不是一个选择。所以就是说的佛陀有八万四千法门,当然你要选择一个你认为最适合你的法门,那这个就没有对错的问题了。

  净土宗的正念,我再强调一次,它不是偶然出现的,它是要刻意去栽培的,因为你没有这种正念,就是说它不是你原来的东西,如果你学唯识你会觉得,我们的心是跟娑婆世界相应的,它所有的活动,绝大部分是顺从娑婆世界的。所以净土宗的正念——顺从弥陀的本愿,我再讲一次,是刻意栽培的!如果你没有栽培,对不起,你就没有这个东西了。它是要去准备,它不是偶然出现的。

  【183】如何观相念佛?

  学员:师父慈悲,弟子有个问题想请教一下,上次师父提到那忆佛里面,有用光明想跟莲花想,如果说我要加修这一块,当方便助行的话,我可不可以说,因为你要去观想它不容易,我可不可以譬如说找一个佛像,我自己感觉是有人在那边,然后每天看着它,就有时候这样兼修的话,这样是不是可以比较容易去忆佛?要不然的话要观想就不大容易做得到。

  师父:对对对,但是你在观佛像的时候,你要先离相,然后再观相,就是你不能太执著。所有的观相念佛,一定要站在清净心的角度,你不能住相。我上次有好像给大家讲过一个实际的例子:有一个大专生,参加忏公师父的大专斋戒学会,他就专门看佛像,结果他看到最后,他觉得佛像,阿弥陀佛对他微笑,这不对啊!你这打妄想了,是吧?我们在观想的时候,一定记得:一定是要“借相修心”,修你的往生的心。就是说这个相状本身只是让你借来用的,它没有太大意义,“借相”修愿力、“借相”修你的信心,所以你要往心中去会,而不是注意它的相状有什么变化。

  学员:所以师父的意思是说,比如说我们在拜佛看着佛像,就要会归到自己用般若去观想,它这个东西是功德,要会归菩提心,用这样子来做。

  师父:会归到你的信愿,你的深信、切愿、持名会归这句佛号。

  学员:是。师父第二个问题我请教一下,就是师父在那个《楞严经》有提到:就是他的根跟识,是一个往内归就是不生灭,往外就是攀缘,那这个原理在哪个地方?可不可以简单提一下?因为往内的话,往内那不是跟唯识一样,是往内观嘛,对不对?也是一样;那往外就是攀缘,这样子它的差别是说,我是不是受到外境的影响?

  师父:因为是这样,你往外是接触到相状,它是生命的结果了,往内看到的是佛法的真理,对不对?那是道。如果我们的心是一个车子的话,你往外,你是攀缘外在的相状,你很可能会堕入你的生死业力当中,因为它外面本来就是业感的世界,你除非能够做到: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那就没有内外的问题。我们后面会讲到修行的阶位,到了通达位以外,就没有内外的差别了——他顺逆皆方便,他心完全无住。但是我们的心是有执取的,我们去到哪里,就像一个手上粘了强力胶一样,你看到什么你会住在上面的。所以这个时候佛陀的慈悲,告诉你:你的心有两个门,一个是前门,一个是后门。一个是接触业感的世界,你看完以后你很容易产生烦恼。你看你一天到晚看别人,你很容易起烦恼,对不对?那你不断的在心中思惟着道理,你很容易保持正念,这个事你可以做实验的嘛。

  学员:谢谢师父。师父,第三个问题问一下就是:如果成佛以后他那个遍计所执没有,他的依他起还是不是存在?

  师父:依他起还在,依他起还是在。但是他的依他起,是从杂染的依他起,变成清净的依他起。

  学员:就变成了清净的国土,他可以庄严?

  师父:清净的功德庄严的国土,但依他起是在,因缘法是不能坏掉的,所以不坏假相。他从一种生死轮回的假相,变成清净庄严的假相——依报正报的庄严,他还可以跟众生分享。

  【184】为什么欣求极乐比较难?

  学员:师父慈悲,刚刚师父说我们要调整思想,那我的意思就是说:我们身处于娑婆世界,那厌离娑婆世界这一块,我们比较容易做得到,那欣求极乐?因为娑婆很苦嘛,那就比较容易厌离。

  师父:那是你的生命体会。

  学员:可是欣求极乐,我觉得极乐世界就是一个不思议境,虽然是说从佛经里面,可以体会到极乐世界的殊胜,还有阿弥陀佛的功德,可是因为毕竟还是很难想象,所以很难做得到。

  师父:你可能没有找到你相应的。这个问题很重要,“欣求”就是说你一定要得到它叫“欣求”。所以你必须在极乐世界的功德当中,找到一个能够感动你的相状。如果你觉得极乐世界你欣求不起来,表示你还没有找到一个你感动的,比方说他没有病痛,这个像我们这种年纪大的人,就感受到这个病痛的问题了,是吧?他没有病痛,他一辈子都没有病痛;他有广大的神通,他能够随时亲近十方诸佛;他随时能够随愿闻法。我们娑婆世界要听佛法可不是很简单啊,诸位!所以你必须把极乐世界所有的功德,通过《佛说阿弥陀经》《无量寿经》《佛说观无量寿经》来整理一下,、、哪些因缘能够感动你的先找出来,因为阿弥陀佛是为所有众生设计这个国土,他不知道哪一个因缘会感动你,是吧?

  所以你这个欣求极乐,你要怎么个人化呢?就是你要先看看:哦,《阿弥陀经》讲到极乐功德是这一块、《无量寿经》它偏重在依报的庄严讲得多一点、《阿弥陀经》的正报的功德,讲得多一点……你要把所有的净土的经论,全部找出来,只要是佛说的都找出来,《观经》也找出来,你要找出一些能够感动你、能够说服你往生的条件找出来,这个很重要。如果你对极乐世界完全没有感动,你就很难欣求极乐了,这个不能勉强。就是说不管你观的是什么极乐世界的功德相,重点是它能够感动你、它能够说服你:你一定要去!这个相状对你来说就是妙法!

  契机就是妙法吧,不管你为了什么理由都没关系,重点是你要能够欣求。如果你现在对极乐世界的功德,还没有一个感动你的,那对不起,你还要做功课了,你一定还没有找到。阿弥陀佛花了五劫的时间去思考这个国土,它是一个很多元化的国土,他一定是有把握满足所有的众生的需求,他才敢把这个国土推出来。所以你没有找到,一定是你还没有找到,不可能没有,一定有!找到你相应的、找到能够让你感动的、找到能够启发你欣求的那个条件出来,这个很重要。

  所以不断的学习很重要,我们的观照只有透过学习,因为佛的世界,不是我们可以想象出来的,你的生活经验当中,不可能告诉你极乐世界长什么样,你的生命经验里面没有这种讯息。你的生命经验有可能会告诉你:娑婆世界是痛苦的,就刚刚这位居士说的,这个我同意,但是不全面。我再讲一次哦:不能靠生命经验,来当做你生命所有的引导,不可以!

  要从道理上的理解来发愿。生命经验就像你今天瞎子摸象嘛,祖师说你摸到象的脚,你认为这个世界是直的;你摸到象的鼻子,你认为这个世界就像圆圈的……因为道理它是圆满的,所以说不断的学习教理是很重要的。因为你学习得越广,你看人生你看得越透彻,你在面临选择的时候,你会做出更正确的选择。

  【185】没有依教起观,他念的佛号是不是净土的资粮?

  好,我们来看看下面的个别的问题,第一个:

  网络学员问:师父提到净土法门的重点,是如何引导佛号,请问:如果一个人完全没有依教起观,那么他念的佛号是人天的善业,还是净土的资粮?

  师父:当我们提起一句佛号的时候,从净土宗的角度有两个要求:第一个专注力,第二个就是观照力。你要能够安住佛号、引导佛号,引导佛号比安住佛号更难,因为安住佛号只是一种事修,你只要听得到你的声音就可以了;那么引导佛号,就考验你的智慧的水平了,就是你是怎么想的。我们刚刚讲过,如果一个人完全没有依教修观,那么如果他可以往生,只有一种情况——这个人根利遮轻:大乘善根深厚,烦恼妄想天生轻薄。

  所以他今生的思想,不太需要有太多时间的修正,也就是说他前生已经修得差不多了,他这一棵树已经往西方倾倒了,所以他今生,不需要太多的去做一些调整,他就自然能够往生,这种人是极少数的。就是他都没有修观,但是他往生了——特例,末法时代特例。

  就是说他今生,他小时候是什么思想,他长大就是什么思想,他老了的时候还是什么思想,他完全没有任何修正,他就往生了——千年的冰山雪莲!六祖大师就是这样子了。六祖大师你看他开悟之前,也没学什么教理,他没有什么修正,他就是送柴火去一个有钱的员外,这个员外在诵《金刚经》,他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当下开悟了。他已经准备好很久了,他这个柴火是干的,所以他火一点,当下就烧起来,他准备好了。

  但是六祖大师在中国佛教两千年里面,是特例,少数的例子。千万不要把自己观想成六祖大师,我们最好是观想自己是业障生死凡夫,这样会比较符合实际一点。

  好,那么这个地方有没有问题?就是说我们还是要做一些思想调整。欸,请说。

  学员:师父这个问题比较原始,那个就是忆佛念佛同时进行吗?我实践起来,感觉好像……

  师父:不是同时进行的,它分开的,这个待会我们会讲到,你观想的时候要把佛号放下,念佛的时候就行起解绝,专心念佛、专心听声音,这两个一开始是分开的,但是后半段会结合在一起。刚开始修的时候是分开的,一个是无分别住,一个是有分别住,这两个是矛盾的,初学是矛盾的,所以要分开,专注力跟观照力,忆佛、念佛,一开始是分开修的。

  学员:那在净土里边,这个双盘打坐很重要吗?是不是增加专注力一定要打坐?

  师父:这倒没有说很强调姿势,没有说一定要双盘打坐,这倒没有。

  学员:还有一个就是那如果打坐的时候,腿很痛的话,这个是消业障吗?还是……

  师父:那不是消业障,那是你筋骨不够柔软,那跟业障没有关系,我们不能把所有事都会归到业障。欸,请说。

  学员:师父慈悲,我请教一下:我们要怎么样分别,我们的念的佛号是空洞的,还是转向万德庄严?

  师父:好,请坐。你提起佛号的时候,你心中要有两个作意很重要,第一个:我一定要往生;第二个:我一定可以往生,这两种作意啊,这两个马车,在引导这个佛号。你看很多人,他肚子痛他就念阿弥陀佛,对不对?肚子不痛,他就不念了,这个是空洞的佛号。你这个佛号完全随外境而转,当你有需要的时候,你才想到佛号,所以你这个作意,完全是由相状的刺激,你这个作意是着相的作意,我们前面讲过,作意要离相作意,你不能把佛号,用来处理你今生的问题而已,诸位,那这个阿弥陀佛,设计这个佛号对你来说,太可惜了。阿弥陀佛花了那么长的时间,创造这个佛号,结果你是用来处理你今生的问题,太可惜了!

  【186】我们应该多念佛号,还是要多多的依教修观?

  好,我们来进行第二个问题。这个问题跟刚刚那个提的是有关系的:他说在平常的修习当中,我们应该多念佛号,还是要多多的依教修观?这两者应该如何平衡?

  当然从往生的角度,观照力比专注力更重要。就是你的信愿,它是决定往生,佛号念得是不是能够专注、能够得到一心,这个决定你的品位。就是你往生的决心,你是不是一定要往生,你是不是相信你一定可以往生,这两种心态是决定你往生与否;那至于往生以后你的品位高低,这个佛号是多多益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当然我们先求有,再求好,是吧?先求往生嘛!所以说刚开始修观的时间就很重要了。当然修观也不完全是在佛堂,你在听经的时候,其实这个时候,你在闻思,它也是一种修观,诵经本来就是一种修观。刚开始的比例,我个人的体会要一半一半,观的时间要多一点。等到你修行上路了,你的思想的方向已经确定了,这个时候你把观的时间可以少一点,持名的时间可以到七分,修观可以三分,佛号可以慢慢增加了。

  先确定方向,再增加你的动力。

  你的佛号方向不确定,你所念的佛号全部带业——带生死业。所以初学者,我个人是觉得你的思想的建设、思想的改造是很重要的!虽然我个人也接触净土,我个人也接触圣道,但是我个人的选择,我觉得如果你是初学者,先把净土宗——你的本行,先把它稳住,你的净土宗的整个方向确定了,你再来看一些圣道的东西来辅助你,会比较好一点。初学者,你不可能什么都要的,你的时间没这么多的。所以我们刚开始修观的时间要多一点,等到你人生的规划已经明确了,你很确定你来生不能在娑婆世界投胎了,你一定要到净土去了,这个时候你就可以把佛号慢慢增加了。欸,请说。

  学员:师父吉祥,请师父开示,这里讲观照力,刚才师父提的是观想是不是?我们是要观想“相”还是观照“法”?这里讲就是说师父提到说引导佛号,我们要专注力、要观照力,那这里的观照我就不懂了?

  师父:好,你问题问得非常好,请坐。

  学员:谢谢。

  师父:法,它是所有的佛法,其实法它有两块:一个是空性;一个是缘起,对不对?空性它是无相的,缘起它一定有相状,可能是娑婆世界的杂染相、也可能是极乐世界的清净相,缘起一定带相状。净土宗是偏重在有相观,偏重。我们下一堂课会讲到净土跟圣道的结合,它也修空观,但是它是兼修,它的主修是有相观。它的主修,观两个相状:一个娑婆世界的过失相。你把娑婆世界的过失全部列出来:它有这个无常败坏的问题、它有三恶道的问题、它还有老病死的问题,你要把所有的问题都列出来,看哪些会让你能够厌离娑婆的,这个相状对你是最重要,借相修心嘛,第一个你要观娑婆相,第二个要观净土相,欣求极乐。

  所以净土宗的主修是有相行,它被智者大师判做有相行;但是圣道门一开始是无相行,它观空性,它先离相。净土宗它是一个比较用对比的方式,所以净土宗,它经常是用娑婆世界跟极乐世界做对比,因为你来生只有两种情况选择。你临终的时候,你一定要面临一个选择嘛:第一个继续轮回,第二个到净土去,你只有两种选择,你不可能到涅槃去嘛。所以你平常就要保持这样的一种选择,然后最后结论:放弃娑婆,然后往生净土!

  学员:师父慈悲,弟子想问:如果念佛的时候,觉得这个佛号的……就是引导到极乐世界这一部分,做得好像不太好的话,就是这个佛号念起来,没有这种味道的话,是不是代表在观想方面还做得不够,应该放多一点时间在这一部分?

  师父:对对对,就是说你厌离娑婆够了,你欣求极乐不够,那欣求不够,你佛号,你为什么念这句佛号呢?你的动机,当初你为什么,你提起佛号的时候,你当初是为什么念这句佛号?你的作意是什么?没有作意,就是把它当功课,反正功课一定要做,对不对?

  学员:自己在念佛号的时候是觉得,那个就是念得不够好,就是这样子。所以是不是说,还是要……

  师父:对对,你知道你有什么问题,你就要加强这一块。反正他一句佛号是要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他的愿才圆满。你不能只有厌离娑婆,那你厌离娑婆,你要去哪里?你要他放弃 A,你要给他一个新的取代。凡夫一定要生命有所住,你要有一个安身立命的地方。因为你不能到空性,你一定会有一个果报体,这个果报体到底在哪里?你一定要有,我们现在没办法无生,对不对?一定要有生嘛!有生就要有一个正报的身心、依报的环境。

  学员:那请问师父,是不是自己还需要在空观方面修无分别智,还有就是多听经闻法,这一方面放多一点时间?

  师父:你是说你缺乏欣求极乐这一块啊?

  学员:佛号念起来的时候,就是觉得那个摄受力不够。

  师父:那你是缺乏欣求极乐。

  学员:那就是说要从另外一方面?

  师父:你目标不明确,对。对对对,你放弃了一个,但是你不知道你要去哪里,这个佛号在空中到处飘。

  学员:所以还是要多听经闻法?

  师父:对对对,因为极乐世界你只有从经典学习,你没办法,你自己不可能自己想出来。

  【187】预知时至而往生的,那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好,我们回答最后一个问题:在古德的往生实例中,有许多人是预知时至而往生的,那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预知时至,就是说他净业成就了,这种是可遇不可求的。

  就是说这个人的心,他已经明确的往西方极乐世界倾倒了,所以他临终不管遇到什么情况,乃至于发生车祸、乃至于死于非命,他一定可以往生。这个树你只要随时砍断,它只有一种方向,这种人临终也不需要助念,因为他净业成就了嘛!他是随业往生!他不要靠第六意识的带动,就他第八识的业力里面,他已经是净土宗的业成熟了,就算他临终的时候,第六意识不来带动他,他第八识也是会自己到净土去,这个人不简单。他的第八识不用第六意识来引导,这种人应该已经要成就念佛三昧了。

  我们正常人的阿赖耶识,是有娑婆世界的业力、也有净土宗的善根,这两个种子都有,所以临终的时候,要靠第六意识的正念力,来引导第八识,然后让它顺从本愿,跟弥陀感应道交,正常人要随念往生,正常人。

  当然如果他是大善根,又是很精进用功的人,他是可以随业往生。他的第八识的业力,他的净土宗的业力就已经成熟了,他不必要第六意识的引导,所以临终正念不正念,对他来说都没有关系了。就算这个人第六意识到临终的时候,完全属于昏迷状态,也无所谓了,因为他第八识,已经有自己的能力到净土去了,所以这种是特殊的个案。

  好,我们休息十分钟。下一堂课来谈谈净土门跟圣道门的相互的结合。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返回目录

-----------------------------------------------------------------------------------------------------------------

更多净界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