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生西法师:《入菩萨行论》讲记 第45课

       

发布时间:2014年07月20日
来源:   作者:生西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生西法师:《入菩萨行论》讲记 第45课

 

  寂天论师所造的《入菩萨行论》,宣讲的是帮助立志成佛度化众生的菩萨,修持菩提道的精要“菩提心”。

  从第一品到最后一品都是帮助我们生起菩提心,同时断除我爱执,因为在修菩提心过程中假若我爱执不减弱、不消失,那么所有的修法都将被我执而转,这样的修持还是在走轮回的老路,只是在表面上发菩提心,修持佛道。在发菩提心过程中,如果没有断除我爱执,所修持的菩提心等善法,很可能被我执所利用,变成增强我执、增强轮回庸俗心的因。因此,在力争使内心产生殊胜菩提心的同时必须要断除我爱执,要配合颂词的词句、意义来观察,哪些是教导我们断除我爱执,哪些是引发我们利益有情、追求佛道的殊胜意乐。只要了知生起菩提心、慈悲心的同时,也要着重修持断除我爱执的修法,这就抓住了核心纲要,学习《入菩萨行论》就有了目标。

  无论发利他心,还是修菩提道中布施、持戒等六度的修法,都要抓住这两个主要核心:一方面要去除我执,一方面要产生利益众生的殊胜菩提心。利益众生的菩提心产生时,相续中就没有我执了。通过殊胜的修法灭除我执,一定也能对众生产生慈悲、爱护和救度之心,这二者之间是一法的两面,如果修菩提心的过程中,围绕我执而转,真正的殊胜菩提心不可能生起。

  从第一品到第四品,主线就是围绕这个前提展开宣说。

  第四品按六度的修法来讲,是属于持戒的一部分。守持菩萨戒是整个菩提道的根本,如果我们能够守持清净的菩萨戒,就是在修持圆满的菩萨道,菩萨道获得清净,很快就能够获得殊胜的佛果。

  第四品主要是让我们谨慎取舍,安住在不放逸的状态中。现在学习的科判是:“谨慎所断烦恼”。前面讲到对治烦恼过程中,有三个科判:“披上断惑的盔甲”,“莫因痛苦而厌倦”,“精进不懈对治烦恼”;现在讲到第二个科判:“莫因痛苦而厌倦”,其中又分了三个科判,现在讲第二个科判“观察对治之功德而不厌倦”。

  对治烦恼有很多殊胜利益和功德:可以将我们从轮回的漩涡中解救出来;也能让我们相续中的菩提心获得清净,让我们菩萨行获得清净;还可以帮助我们战胜无始以来的轮回习气等等。所以,我们在对治烦恼过程中,遇到一点点的痛苦不能退却,应想到它的利益,尽量使自己不产生对修道的厌倦心。

  按理说,我们应对轮回产生厌倦心,因为整个轮回的自性是由苦苦、变苦、行苦组成,我们在轮回中感受着这三大苦为主的痛苦,已经在毫无意义、充满痛苦的轮回中,漂流了不可思议的漫长时间。但是,轮回中的众生本末倒置,对于该厌倦的轮回没有厌倦,反而觉得轮回具有安乐的自性,对于能够帮助一切众生出离轮回的殊胜佛法,却没有意乐,稍微遇到一点点的痛苦,就对修法产生厌倦。对于此等众生的行为,佛菩萨没有一味的责怪:为什么遇到这么好的脱离轮回的修法您还会产生厌倦心呢?虽然众生没认真修法时佛菩萨也会呵责,但在呵责之外,也传给我们很多不让心厌倦的方法:当遇到痛苦时,以说理的方式让我们接受修菩提道中如何安忍的窍诀,有了这种方便,众生才能逐渐地接受。在修道过程中产生痛苦时,如果转为道用,就能帮助我们脱离轮回,产生伟大的善心,否则就会成为退道的因缘、修道的障碍。

  下面接着讲“观察对治之功德而不厌倦”的道理:

  渔夫与屠户,农牧等凡俗,

  唯念己自身,求活维生计,

  犹忍寒与热,疲困诸艰辛,

  我今为众乐,云何不稍忍?

  从“渔夫与屠户”乃至“犹忍寒与热,疲困诸艰辛”,主要指一般世间愚夫,为了自己的安乐,为了一点点利益都能忍受寒热、疲困等痛苦;后两句颂词是与前面对比:我今天所修持的佛法,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为了一切众生的快乐,我所做的事业这么伟大、清净,如果遇到一点点痛苦,更应该欣然忍受。

  此处只例举几类世间众生来说明,为了自己“求活维生计”所忍受的痛苦。其实在整个世间中,在整个轮回中,众生始终都在做着这些无意义的事情,都是为了一己私利。

  渔夫及家人的生活都是靠打渔为生,必须驾船穿梭于大海、江河,非常辛苦,平时还要维护船只、渔网,打鱼时经常遇到恶劣天气:下大雨、炎热、寒冷等,给渔夫带来很大的困难,但渔夫想到如果自己不去劳作,自己和家人的生活将无以维系,所以虽然饱受寒热、饥渴、疲困等痛苦,但还是甘愿忍受一切艰辛去捕鱼。

  屠户亦同,不管是杀猪、杀牛、杀羊等,一大早起来就做准备工作,磨刀、烧开水、把要宰杀的猪牛羊等手脚捆住,然后宰杀,剥皮、取肉,再运去贩卖,他们起早贪黑,披星戴月,每天都要做这一切,如果哪一天或一段时间不做,他们将失去赖以生存的钱财。所以,要一而再,再而三地辛勤劳作,忍受寒热疲困之苦。

  每个众生都贪图舒适快乐,但如果找不到维生的钱财,自己和家人就没办法在社会上生存,想到这些情况,就必须忍受一切的寒热等痛苦而四处奔波。

  农民在播种时节辛苦播种之后,接着浇灌农田,做田间管理:清除杂草;涝时要排水,旱时要引水等。然而庄稼能否丰收,一方面要看自己付出多少勤作,另一方面要看天吃饭。如果该下雨的时候不下雨,或不要雨时雨水很多,风不调雨不顺,或者要收成时遇到刮大风、洪水泛滥、下雹子等天灾,一年辛苦劳作的庄稼毁于一旦,终将一无所获。所以,农民同样面对很多困难,那会不会因为有很多困难,他们就放弃?绝对不会,每一年依旧辛勤劳作,这样才有丰收的机会,以此来维持自己的生计。

  牧民一般生活在草原或高山,他们饲养牲畜,牲畜繁衍后代,牧民把多余的卖掉,或者取牲畜身上的血肉、毛、皮等贩卖,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获取赖以生存的资具。他们同样需要忍受寒热、疲困之苦:放牧时要忍受寒冷的痛苦,担忧牧群遇到狼群,更担心传染病的侵袭,有时牲畜感染了传染病,眼看牛羊一批批死亡也无可奈何;有时遇到大雪也会使很多牲畜死亡。诸多不可抗拒的灾难经常降临到他们头上,但这些牧民唯一考虑的是自己及家人的生存,为了生存,心里早有所准备,必须要忍受各种困苦。

  观察这些的原因,是为了了知世间凡愚不像菩萨那样,发了殊胜的利他心,有伟大、长远的计划,为了一切众生暂时的快乐,究竟获得殊胜佛果,自己默默地发心、修持,并将所有的功德回向给众生。凡夫人仅仅是为了自己、朋友或家人能够获得安乐,都能忍受降临在自己身上的寒热、贫困等艰辛。那么,我们发了殊胜菩提心,为利益一切众生而精进修行,为了成就这种大事业,中间遇到痛苦,为什么不能忍受呢?应该忍受痛苦。

  此处教导我们,应该想到对治烦恼有很大的利益,利益的来源是“我今为众乐”,如果在对治烦恼过程中能够克服一切痛苦,克服一切违缘,修法在相续中就会逐渐成熟,救度众生的计划,就可以真正实现。为此,我们应该忍受烦恼的侵袭。

  此处运用对比来说明:世间人做没有实际意义的事情,都能够忍受很多寒热的痛苦,现在我为了成就伟大计划而做准备,在实践中遇到违缘更应该忍受。从另一个侧面讲,承办一件小事需要的因缘不多,但要成就一件大事,无论从时间,还是其它的要素来讲,肯定需要积聚很多因缘,在此过程中,遇到种种痛苦、违缘肯定要比承办世间小事的障碍大得多,我们应该做好心理准备。在修法过程中遇到身体不适、心情忧虑、家庭负担,或者在工作中遇到压力,与人交往遇到种种障碍,事事不顺心之时,就应该想到要成就殊胜的大事业,这些痛苦都是不可避免的,在历史记载中,没有一个佛、没有一个菩萨在修道过程中,不遇到任何违缘、痛苦就顺利成佛的。

  我们发心成佛,就要与无始以来内心中的烦恼习气作战、作斗争。烦恼习气习惯于轮回的懒惰,而发菩提心是积极向上,引导众生趋向安乐的心态和行为,这是两种完全相违的心态和行为。所以,它们相遇时肯定会发生碰撞,一方面是我们习以为常的轮回习气,另一方面是我们努力行持的菩提心修法。因此,在修持菩萨道与烦恼作战的过程中,习惯的轮回习气肯定会干扰我们,制造很多的违缘、障碍,令我们忧虑、不顺心。但为了成就利生事业,这些都是必经之路。既然违缘、痛苦无法躲避,我们就要面对,要安忍,要有战胜它的意乐。如果有了心理准备,我们在修道过程中,即使遇到一些麻烦、痛苦,也会坦然面对,通过慢慢累积的智慧观照痛苦,观察违缘,不让它成为修道中的障碍。

  通过学习此颂词,让我了知了殊胜的利益而“不疲厌”,内心中一直保持着精进的状态,为救度众生成就佛果,我一定要认真努力地修法,有这种心态修持菩萨道就非常有希望了。

  癸三、观察自己承诺而不厌倦:

  另外一种让我们不厌倦的方法就是要观察自己曾经所承诺的誓言,为了不违背自己的誓言,遇到痛苦时不能厌倦。

  虽曾立此誓,欲于十方际,

  度众出烦恼,然我未离惑。

  出言不量力,云何非癫狂?

  虽然我以前在十方诸佛菩萨、金刚上师面前,发了“欲于十方际、度众出烦恼” 利益一切众生的誓愿。“十方”是无边无际的一切众生,要度一切众生远离烦恼,获得超然自在的殊胜境界。实际情况如何呢?“然我未离惑”。但是现在我还没有离开烦恼,遇到痛苦、违缘就厌倦,不想再作度化众生的修行,想要从菩提道中退失,这时自己就要呵斥自己:“出言不量力,云何非癫狂”?你自己还没离开烦恼,没有修持离开烦恼的修法,遇到一点点痛苦就想厌倦,说出这样不自量力的大话,难到不是癫狂吗?简直和疯子一模一样。

  这个颂词不要误解为:不能发菩提心,不堪救度众生的重任,干脆退了算了。其实这里虽然带有呵斥的语气,但是寂天菩萨的本意是让我们在遇到痛苦时,要忆念自己的承诺,进一步在内心中发起精进心,继续坚守菩萨戒。既然我们承诺利益众生,如果一点实际行动都没有,也没有离开烦恼,这时就是一种癫狂状态。

  当然,承诺之后不可能马上就实现,比如我今天发了誓愿:我一定要救度一切众生离开烦恼,如果今天没做到,就好像推翻了自己的誓言,这里并不是这个意思。我们发誓要利益一切众生,让一切众生离开烦恼,那我们自己就必须一步一步逐渐去做。

  第四句讲到“然我未离惑”,要让一切众生出离烦恼的前提,就是自己首先要出离烦恼,这样才能够真正帮助众生出离烦恼。比如佛陀已经从所有的烦恼当中出离了,达到自利之后,就有能力将一切众生从烦恼当中救度出来。

  前面我们提到过,佛陀在自利圆满之后,就有了把一切众生从烦恼中救度出来的力量,并运用善巧方便,针对不同的众生给予不同的教言,使其通过适合自己的方式修持,从烦恼当中脱离。这种殊胜的智慧和善巧方便,佛陀从圆满自利那一刻起,利他的力量就已经具足,已经圆满了。这是标准的自利利他的典范。再退一步,菩萨离开了部分迷惑,也能够帮助众生从部分的烦恼当中解脱出来。

  我们现在既不是佛,也不是菩萨,还没有断惑,因为只有初地菩萨或见道之后,才有断惑的智慧,在凡夫位时,对烦恼都是压制,没有真正的离惑。那这样是不是无法帮助众生了?不是这样,虽然我们无法像佛和菩萨那样去利益众生,但我们也能帮助他人,只是自己需要具足某种能力。所以,凡夫人救度众生就是修持上师或佛菩萨教授的方法,一边学习,提高自己自身的能力,一边尽可能地帮助众生。如果我们一点功德都没有,自己一分的烦恼也没有压制住,自相续的烦恼比谁都重,要去帮助他人,是很不现实的。但是如果我们通过学习,了知了部分佛理;通过修持,生起了一点点的感受和体会,离开了一点点的烦恼,在这个基础上,可以去做利益众生的事。

  一边自我圆满,一边尽量去帮助众生,这也算是自利利他。佛菩萨的教言经常讲,如果我们要利他、度他,必须要自度。就好像两个人同时掉到水中,如果自己都没有办法自保,怎能把他人从水里救出来?从比较严格的标准来分析,必须自己解脱、成就之后,才能利益众生。是否没有获得菩萨地之前完全不能利益众生?这不一定。前面我们也分析过,自己有多大的能力,就做多大的事情。在完善自己的同时,不离开利益有情的发心和行为,那么这种发心和行为本身,就能让我们逐渐远离烦恼,次第修持殊胜修法。所以要完全把自利和利他分开,有时候是有困难的。但如果在利他的过程当中,没有忘记自我的提升和自我的修行,逐渐离开烦恼,这样是最好的。一方面能够自我完善,一方面也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利益他人。

  此处“出言不量力,云何非颠狂?”并不是要让我们放弃,而是自己以前自不量力说出的大话,现在一点都不去实践断烦恼的修行,实际上是一种癫狂的行为。

  观察自己曾经做过的许诺,在遇到痛苦的时候,我们就不应该厌倦。因为自己发了这么大的愿,但行为和所发的愿相差很远,有什么资格厌倦?在观察自己离目标的距离之后,这时应当更加精进。就好像一个走远路的人,他要走出一片茫茫的沙漠,走到中间或走了一小部分路之后,如果产生了厌倦,就根本走不出去,很有可能倒下去,被埋在茫茫黄沙之中失去生命;如果这时打起精神,提高心力,就很有可能一鼓作气走出去。所以我们想想自己所承诺的要救度一切众生的伟大誓愿,现在离实现这个誓愿还很远,不应该厌倦。现在受到了佛菩萨的呵斥,是因为离目标很远我厌倦了,遇到一点痛苦就想要退失,被烦恼打败了。所以要让我们观察到自己的承诺而不应该厌倦,再一次发起勇猛精进的心,为了调伏烦恼一定要努力精进的修持,这非常重要!

  发了菩提心之后,仍然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完善自己。虽然我们还远远达不到真正利益众生,但如果努力,也值得肯定。就好像学生在读书时,让他去赚很多钱,这个做不到,如果做不到就放弃,以后就更做不到,虽然现在读书和最后真正赚钱去养家糊口相差很远,但只要精进学习,现在虽然没有能力,但将来会有能力。菩萨也一样,只要不断努力精进,就会靠近目标,佛菩萨看到这种情况,就会非常欣慰。关键是在和烦恼作战过程当中,千万不要因为痛苦而厌倦,这个至关重要!

  壬三:坚持不懈对治烦恼

  故于灭烦恼,应恒不退怯

  我们在对治烦恼时要坚持不懈。对于灭除烦恼,应该恒时的去对治,不应该产生退却之心。

  前面颂词讲到:“出言不量力,云何非颠狂?”有些人会想:我发了这么大的愿,要度化这么多众生出轮回,现在自己一丝烦恼都没有断,我怎么去完成这种伟大的誓言,还不如从菩萨道当中退出来,这时就轻松自在,不用再去承担这么重的担子了。包括在守持戒律、发菩提心、修菩萨道过程中,如果想到一点点成就的希望都没有,没有马上立竿见影生起所谓的感受、觉受,很多人会不想再修下去,从中退失。当然前面也讲过,我们如果从承诺过的善法中退失,有欺骗见证者,欺骗一切众生的巨大过患。

  世间如果坐上了某个位子,感到有很大的压力,实在撑不下去了,就从职务上退下来,卸了担子之后会感到很轻松。但现在我们所做的事情是什么?从自己的角度来讲,是对治烦恼,修持佛法,要从轮回中获得解脱。如果把救度众生的重担卸下来,不再管众生,也不发菩提心,我们真正就轻松了?没有压力了?万事大吉了?事实并非如此。因为我们退失的是和烦恼作战的决心,和自私自利作战的菩提心。如果我们能够坚持灭除烦恼,这对灭掉自私自利的我执心,生起广大清净菩提心将有很大的帮助,终将获得自在。

  比如,你觉得守持不杀生戒特别痛苦,压力非常大,干脆就舍戒了,好像就如释重负了。虽然表面上看好像是轻松了,但从因果律的角度来讲,你舍戒、随便杀生,会有很大果报,对自己的今生、后世是相当不负责任的。我们守持不杀生的戒律,好像被戒律束缚,被条条框框框住,很不自在,但这是强制保护我们的最佳手段,是帮助我们断除杀生罪业的方便。

  以此为例可知,如果我们把发菩提心的重担放下,放弃了利益众生,这就意味着我们自私自利的心又加强了。一切的痛苦都来自于自利心,都是来自于我执。发菩提心,承担度化众生事业的担子看起来很重,但通过这种方式能让我们逐渐地远离轮回,远离一切痛苦的根源——我执。如果把救度众生的重担放下来,这势必加强我们自私自利的心:不管众生,只管自己和亲友,实际上加重了我执。很多重大恶业产生的基础就是我执:自我及我所,我的朋友、我的亲属,我就要去保护;谁伤害他们,我就要对他嗔恨、打击报复。如果我们放弃了利益众生,罪业就会像没有大堤的洪水一泻千里。

  我们有时会想:为什么要发誓利益众生?利益众生对我有什么好处?为了其他人,没日没夜地修行、守护戒律,对我到底有什么利益?好像毫无利益,还不如放弃,从此如释重负。但是通过前面的分析可以了知:利益众生就意味着放弃我执、一心一意地去利他。这对斩断轮回痛苦的根本——我执来讲,是非常殊胜的对治,这样才能彻底将自己从轮回中解放出来。可是现在我们主动放弃了救度自己的方法,还自以为摆脱了重担,其实恰好相反,我们对贪心、嗔心、嫉妒等引发严重痛苦的烦恼,根本不去对治,放任它们像荒草一样越长越高,越来越茂盛。不要认为放弃菩提道之后就轻松了,其实不但不会轻松,反而轮回中的种种烦恼、痛苦,会像毫无阻挡的滔滔的洪水,把美好的未来全部扫荡干净。那时不但利益不了自己及亲友,对自他都是灭顶之灾。所以绝对不能放弃帮助自他解脱的清净修法!

  这方面我们要深入思考,如果不深入思维,就会觉得守戒太困难,发菩提心太困难,放弃之后就自在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发菩提心是殊胜的善法,初中后都是清净的。从因果律来讲,善法只会带来安乐。所以,我们要坚持菩提心不能退,通过菩提心等方法来对治烦恼。

  进一步讲,我们真正应该害怕的是轮回的因、轮回的苦。对于能够产生轮回痛苦的因——集谛,应该退出,这才是该恐怖的地方。但现在我们反而颠倒作意,对于不该恐怖、不该退失的菩提心、菩萨戒及对治烦恼的修行,产生了很大的厌倦和恐怖心,而对于能引发无穷无尽烦恼痛苦的烦恼心、我执心,反而像保护、养育自己的儿子一样细心呵护,这种行为值得我们深思。

  对于对治烦恼的清净修法,对于菩提心的修法,实在是不应该退失,没有理由退失。“故于灭烦恼,应恒不退怯” ,根本不是应该退失之处,是应坚持不懈的地方。

  学习佛法应该恒常深入。只有这样才能够深入到问题的本质,而不是想当然通过自己的分别念来判断,分别念思考问题是似是而非的。应该依照《入菩萨行论》所讲的教言深入思考,这样才可以获得甚深的智慧,才有能力全面思考,才可以得到取舍的明镜。

  吾应乐修断,怀恨与彼战,

  似嗔烦恼心,唯能灭烦恼。

  对灭烦恼方面不能退失,“吾应乐修断”:我应该乐于修持断烦恼的殊胜窍诀。在修持这个窍诀时,我一定要把烦恼当成一个真实的敌人。

  修行人在世间中没有真实的敌人,了义的敌人就是烦恼,就是非理作意、分别心。前面已经分析,烦恼怎样隐藏在我们心中,任意伤害我,把我们引向无间地狱,怎样像刽子手、狱卒等等,我们对烦恼已经有了深入的认知,产生了绝对不可能和烦恼继续共存的决心,一定要断除它,一定要发狠心下死手把烦恼彻底消灭。

  “怀恨与彼战”:要怀着把它彻底断尽的决心,似乎是一种嗔恨心的心态和烦恼作战。如果不带这种嗔恨心,心软了或想饶它一回,这对我们将是最大伤害。因为我们如果放过烦恼,它绝对不可能利益我们,只有把它彻底连根摧毁才是正确的,否则留一点点烦恼在相续中,它就会逐渐壮大,给我们以毁灭性的打击。为什么要“怀恨与彼战”的原因就是这样。

  有些人就会想,怀着嗔恨心和它打仗是不是一种烦恼?前面不是说所有的烦恼都是所断,都应该断除?为什么这种烦恼我们要鼓励?

  下面回答:“似嗔烦恼心,唯能灭烦恼。”这种“怀恨与彼战”的“恨”,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是嗔恨,但实际上不是烦恼,不但不是烦恼,而且唯有这种坚定决心,才能灭烦恼,它是和智慧相应的善巧方便。所以我们在断烦恼时,一定要下定决心连根铲除,绝对不允许烦恼在我们相续中存在,因为它是一切痛苦的来源。不但要遣除自己相续中的烦恼,而且要帮助众生彻底遣除他们相续中的烦恼。烦恼不管在谁的相续中,都能让众生感受无穷无尽的伤害。但很多众生还没认识到这一点,没有能力断烦恼,所以,我首先通过修持断除自相续当中的烦恼,然后再去帮助一切众生断除他们相续当中的烦恼。

  菩萨修道成功之后,会变现很多化身,帮助众生断除烦恼。对于根性成熟的众生,直接宣讲断烦恼之道;对于因缘还没有成熟的众生,就给他种下解脱的种子,慢慢培育,待他的根性成熟,种性苏醒了,再教给他断烦恼的方式。菩萨化身有针对个别所化的应化身,也有针对众多根基成熟的众生,比如说像法王如意宝、上师仁波切,他们就是通过大众传法的方式,教给弟子断烦恼的方法,然后大批的弟子通过修持,泯灭了相续中的烦恼,这只是一方刹土的显现而已。实际上,已经成就佛菩萨果位的圣者,在十方世界有无量化身,帮助众生修持断除烦恼之道。菩萨有这种自在,可以用众多善巧方便度化众生。虽然做度化众生的事业,但相续中有了自在的功德,不会产生厌倦心,也不会有丝毫的痛苦。这是因为在佛菩萨初发心遇到烦恼、对治烦恼时,没有懈怠,没有厌倦而坚持不懈。烦恼一旦断除,就会有许多善巧方便,救度有情也会任运自成。

  现在我们处在抉择的关口,如果能坚持不懈的对治烦恼,就可以从烦恼中出离获得自在。但如果在这个过程中退失了,那就变成了一般的凡愚众生,我执的烦恼依旧炽盛。虽然现在不一定马上堕恶趣,但堕恶趣的种子---我执烦恼在相续中不断加强,堕恶趣将顺利成章。如果从菩提心中退失,早晚必堕恶趣,反之坚持修持菩提心,就会像佛菩萨一样身心自在、清净,毫无勤作地度化众生。

  通过对比,我们应该知道,坚持不懈对治烦恼的确非常重要。今天的课就讲到这里。

返回目录

----------------------------------------------------------------------------------------------------

更多生西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