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恒顺众生是为了成就众生(释妙智)

       

发布时间:2014年08月14日
来源:   作者:释妙智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恒顺众生是为了成就众生(释妙智)

 

  ⊙文/释妙智

  有一位法师,受邀前往一位信徒家中接受供养。这位信徒是一位年迈的老太太,她接触佛法的时间不久,但是对三宝非常虔诚。为了供养这位法师,老太太满怀欢喜地做了一桌饭菜,整整忙碌了一上午。法师如约而至,等他准备用斋的时候,却发现眼前摆满了一桌荤菜。老太太还在旁边一边擦汗,一边毕恭毕敬地说,她把家中最好的饮食拿来供养法师,希望法师用餐愉快。面对这个情况,法师应该如何处置呢?一般有两种见解。一种人认为:为了严持戒律,悲悯众生的缘故,不能食用老太太准备的饭菜。另一种人则认为:为了方便接引众生、恒顺众生、令众生欢喜的缘故,可以食用老太太准备的饭菜。

  面对这种情况,如何处理才妥当呢?

  什么才是真正地恒顺众生?

  《普贤行愿品》中,普贤菩萨告诉善财童子,因为十方世界的众生具有不同的种类、形状和相貌,不同的习气和知见,还有不同的兴趣爱好与生活方式等等,所以我们要随顺众生不同的根性与需求而采用不同的方法摄受众生、度化众生。我们都知道,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身,应以何身得度者,即以何身而为说法。佛菩萨甚至会示现为异类,去度化畜生道的众生。

  作为三界导师、四生慈父、人天教主、三类化身的娑婆世界教主释迦牟尼佛,从来都是观机逗教地教化众生,应病与药,开示种种法门:向人天众生说五戒十善,向声闻众生说苦集灭道,向缘觉众生说十二因缘,向菩萨众生说六度波罗蜜。《法华经》中又有化城喻、火宅喻,充分体现出佛菩萨“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道”的慈悲与智慧。

  经典中记载了一则佛度丑鬼的故事:

  佛住世时,有一个人名叫丑鬼,长得极为丑陋。他的父亲是一位大富长者,因为害怕名誉受损,而把丑鬼送入深山。到了深山,飞禽走兽也都不喜欢接近他,丑鬼为此感到十分痛苦。一天,佛陀率领一群比丘来到深山。丑鬼见到佛陀与比丘们相好庄严,一时自惭形秽而远远地避开了。此时,佛陀为了度化他,就以神通力变化成一个比他还要丑陋的比丘与他相遇。丑鬼一看:居然有人比自己更丑陋!不免心中感到安慰,于是毫不自卑地与这位丑比丘为友。有一天,丑比丘在林中打坐,入定之时,竟然越来越漂亮。丑鬼觉得很奇怪,丑比丘于是告诉他:“我每次入定时,就观想佛陀及那一群比丘的相好圆满,也许就是这个原因,使我的相貌变得好看起来。”丑鬼听了便效法他,静坐观想佛陀的相好及比丘的威仪,结果,相貌真的变得越来越庄严!当他终于发现:原来这位丑比丘是佛陀所变现的,于是随佛出家修行,不久证得道果。

  再来讲讲我个人亲身经历的事情。十几岁的时候,我还是个学生,背着书包站在师父面前,一本正经地问:“师父,我不相信三世因果,也不相信六道轮回,我只是仰慕修道者慈悲平等的思想境界,向往寺院清净洒脱的生活方式,这样的我,可以来出家吗?”当时,边上一位大德立马回答我:“你都不信因果和轮回,那你出什么家呢,出了家也靠不住,不如在世俗生活更好?”这个答案让人很失望,所幸师父却斩钉截铁地给了我另一种答复:“没关系,你可以出家的,每个人的因缘不一样,你只要坚定自己的意愿就可以。”一开始,师父并没有急着让我相信因果轮回,相反,为了避免我内心产生逆反,她甚至不去提及那些问题。师父观察我的兴趣在于人间佛教,于是建议我阅读星云大师的演讲录。在人间佛教的书籍中我看到了许多因果轮回的故事,因果轮回的观念开始在我脑中初步形成。进而师父又根据我的喜好推荐慧律法师的佛学讲座,让我逐渐意识到因果轮回才是宇宙人生最基本的真理。通过师长一步一步善巧方便的引导与熏习,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我已不知不觉地完全接受了因果轮回的观念。现在想来,如果当时师父和别人一样拒绝我的选择,那我不知道如今还在世界的哪个角落流浪。正因为师父随顺我的根基进行相应的度化指引,才让我在最艰难的时光里都从来没有退失过出家的信念。

  恒顺众生的四种方法

  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合称“四摄法”,是恒顺众生的四种方法。“布施摄”就是用布施的方法摄受众生,为众生供给财物,或是宣说佛法,或是帮助众生远离种种怖畏。“爱语摄”就是远离两舌、恶口、妄言、绮语等口过,而以柔软语、赞叹语来鼓励众生;“利行摄”就是从行为上利益众生,帮助众生,使众生愿意接受佛法的教化;第四种,也是最难的一种,叫做“同事摄”。“同事摄”即是和光同尘,投其所好,去做和众生同样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令其感化。

  纵观当今佛教内部种种怪相,无论出家在家的佛弟子,不少人以大乘行者自居,认为自己应该以“同事摄”去方便接引众生、恒顺众生、令众生欢喜。这个发心是没有错的。但是恒顺众生有两个前提:第一必须要有强烈的出离心,要完全能够够把握自己,不能染污自己,不能退失道心;第二要有善巧方便的智慧,能够给予众生真实利益、令众生趋向解脱。正如经中所言:“于诸病苦,为作良医;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暗夜中,为作光明;于贫穷者,令得伏藏。”

  但娑婆世界的众生大多都是愚痴颠倒的,他们的所作所为与解脱背道而驰。那修行佛道的人是不是为了度化众生,就可以恒顺众生的颠倒呢?试问:如果有一个男孩,他的父亲是屠夫,父亲希望儿子继承父业。儿子是不是为了恒顺父亲,让父亲欢喜就应该从事屠杀行业呢?又有一个女孩子,他的男朋友是小偷,这位小偷希望女孩也加入偷盗团伙,是不是为了恒顺男朋友,让男朋友欢喜,这位女孩子就应该去做小偷呢?或者说,有一个抑郁症患者,很想自杀,他希望你能帮他找一根上吊的绳子,那么你是不是为了恒顺众生,令众生欢喜而去帮他找绳子呢?然后又有一位出家比丘尼,被世俗的男子爱慕追求,那这位法师是不是为了恒顺众生,令众生欢喜,就应该去还俗结婚呢?或者说,自己发心出家修道,弘法利生,而父母不同意,是不是为了恒顺父母,令父母欢喜,就应该放弃出家的志向呢?这当然是个敏感的话题,我在这里的意思只是想说明恒顺众生并不是盲从,不是助纣为虐、同流合污,不是一起颠倒、一起堕落。在没有能力引导众生趋向解脱的情况下,我们至少可以保证自己不随波逐流。用一个不太恰当的比方说,明知没有下水救人的能力,犯不着去淹死自己。佛法所讲的慈悲与菩萨道任何时候都离不开智慧。

  不随顺众生的颠倒

  譬如说在家居士坚持素食和不杀生,这样可能会导致家人短暂的烦恼痛苦,但事实上我们通过持续不断地修行可以避免生生世世的轮回之苦,也能令六亲眷属以及无量无边的众生蒙受利益。我相信对于修行解脱道的凡夫而言,只有坚定的信仰并祈求佛力加持才能战胜违缘与障碍。如果说,你的先生仅仅因为你坚持不杀生而选择与你离婚,或许是为了成全你的解脱,你没必要为此伤心难过。

  放下对世俗情感的执著,至诚忏悔、祈求佛菩萨的加持是在家学佛的重要一步。如果为了维持世俗的情感而宁可选择杀生,这种做法绝对不是一个佛弟子最智慧的行为。千万不要用出世间“恒顺众生、令众生欢喜”的法语来为自己的执著寻找借口。婚姻是在家居士很正常的生活方式,在婚姻与信仰之间产生矛盾且无法两全其美时,你可以有智慧地观照自我并做出抉择。

  相信有不少人看过玉琳国师的故事。玉琳国师与一位宰相的千金小姐有着八百世的情缘。这位格格因为过去世所发下的誓愿,要与玉琳国师结为夫妻。怎奈玉琳国师已经舍家弃欲,行作沙门。在百般纠缠下,千金小姐依然无法动摇玉琳国师修道的信念。这位格格因此患上了相思病,气息奄奄,危在旦夕,世间所有药物都无法令她康复。面对如此情况,慈悲的玉琳国师为了拯救她的性命只好答应娶她为妻。但是他并没有真正地还俗,俗服底下始终穿着僧袍,无论格格如何央求,他自始至终保持正念、身心清净、如如不动。在相处的过程中,再利用种种善巧方便宣讲佛法,他严肃的威仪幢相与智慧辩才令这位格格对佛法生起信心,最终决定出家修道,求证菩提。这是一个典型的恒顺众生的故事。

  对待众生要有无限包容的态度和胸怀

  面对众生的贪瞋痴,我们必须保持慈悲与安忍。佛门有一段广为流传的经典对话,昔日寒山问拾得: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拾得云: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寒山云:还有甚诀可以躲得?拾得云:我曾看过弥勒菩萨偈,你且听我念偈曰: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涕唾在面上,随他自干了,我也省力气,他也无烦恼。这是对治我执的有效方法,也是恒顺众生的另一种表达。

  综上所述,恒顺众生是成就众生的戒定慧,而不是助长众生的贪瞋痴。恒顺众生不但要有圆满智慧的摄持,还必须要有强烈的出离心作为基础。如果没有断除对世间的贪着,就打着“度化众生”的口号进入红尘,很容易心随境转,陷入五欲六尘的陷阱,破坏清净戒律。那样不但度不了众生,反被众生所转。

  最后回到之前提出的问题,也许没有一个标准答案,但我个人赞同第一种见解:为了严持戒律,悲悯众生的缘故,不能食用老太太准备的饭菜。我会用委婉柔和的态度告诉老人家素食与不杀生的功德利益。也有人选择第二种方式,他们认为食用老太太精心准备的饭菜能令老人欢喜,但这种欢喜与解脱背道而驰,她失去了一个学习素食与戒杀的机会,那我们的做法到底是慈悲众生还是坑害众生呢。讲到这里,也许有人会说,那就先吃了饭菜再告诉她素食和不杀生的好处吧,这样既满足了老人供养的心愿又宣讲了正法。但是,你有没有想过这样做的结果只会增加老人的罪恶感,她会为此更加伤心自责,我们为什么不避免这种结果呢?当然,如果有济公活佛吃鸡肉吐活鸡的功夫,答案或许会有所不同。但是作为一名业力凡夫,我坚决选择第一种。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