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益西彭措堪布:佛说无量寿经讲记(五十九)

       

发布时间:2014年08月09日
来源:   作者:益西彭措堪布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益西彭措堪布:佛说无量寿经讲记(五十九)

 

  下面讲下品往生的条件和往生时的情况:

  佛告阿难:其下辈者,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欲生彼国,假使不能作诸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意,乃至十念,念无量寿佛,愿生其国。若闻深法,欢喜信乐,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于彼佛,以至诚心,愿生其国。此人临终,梦见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辈者也。

  佛告诉阿难:下辈往生的情况是这样的,十方世界里的诸天人民,至心想要往生彼极乐国土,如果不能做很多功德,至少也要保证三个条件:一、应当发起无上菩提之心;二、一向专心,乃至十念,念阿弥陀佛;三、发愿往生极乐国土。如果有人闻到此弥陀愿海甚深法门,对于往生极乐非常欢喜,有信心,有很强的意乐,心里丝毫不怀疑,以这种信心,下至一念,念彼阿弥陀佛,以至诚心,愿往生极乐国土。虽然他不能做很多功德,但只要保证这三个条件,这个人临终的时候,梦见阿弥陀佛也能往生。往生之后,他的功德、智慧比中辈者稍差一等。

  这里讲的是往生最基本的条件。“欢喜信乐,不生疑惑”,指的是第十八“十念皆生我国愿”说的“至心信乐”,其中“不生疑惑”,是指有很深的信心,对这件事不生怀疑。也就是深信凭我们自身的力量没办法超出生死轮回,但是,借助弥陀愿海的力量,下至十念念佛,都能往生。这里说的“愿生其国”,就是弥陀愿海讲的“欲生我国”。愿海说“乃至十念”,这里讲“乃至一念,念于彼佛”,都是指要有念佛行。

  以下解释对于三辈往生的一些疑惑:

  有人问:《金刚经》说:“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既然如来无来无去,为什么这里说临终时佛来接引,现在行者心前呢?

  回答:莲池大师在《弥陀疏钞》中说:“感应道交,不妨不来而来,无见而见。”

  这就是感应道交。即众生以念佛心为能感,在临终时佛的悲愿就必定有回应。虽然真实中没有佛来,也没有来的路线、轨迹等等,但在因缘会合时,也会在行者心前显现佛身。虽然本来没有实法可见,然而行者也会见到佛。

  “故永明谓‘如幻非实,则心佛两忘,而不无幻相,则不坏心佛。’”

  所以永明禅师也说:“一切如幻事般并非实有,也就忘掉了能念之心、所念之佛,而没有取著的心。然而在众生的念佛心中也不无幻相,既有能念的心,也有所念的佛,也就能在行者心前现出佛来。”

  “又云:‘法身真佛,本无生灭,从真起化,接引迷根。’”

  永明大师又说:“法身真佛本来没有生灭(法身是无为法,非因缘所作,因此本无生灭。)然而从真佛起现的化佛,会现在众生心前接引众生。(即在众生的生灭心前,会看到佛有来有去,有诞生、涅槃等等。)”

  比如,从法身毗卢遮那真佛中起现了释迦化佛。人们就认为释迦佛在某年某月某日,诞生在迦毗罗卫国某花园中;之后,逐渐长大、出家、苦行、成道等等,有一系列的过程;成佛后四十九年说法度生;一切因缘结束时就入于涅槃,此后就不在人间了。其实,这一切显现都是为了接引迷惑众生。即佛的悲愿和众生的善缘和合,自然就在众生心前显现这些事业相。这就是在本无生灭中,现出生灭的事相。当然这也只是就凡夫的妄心而说。

  “此乃如来本愿功德,令彼有缘众生,专心想念,能于自心见佛来迎,不是诸佛实遣化身而来迎接。则佛身湛然常寂,众生见有去来。”

  这里也是如此,阿弥陀佛过去发愿,未来将建立极其殊胜的刹土,使得有缘众生只要具足信愿,下至十念专心称名,到他临命终时,我就和净土圣众来现前安慰,使他心不颠倒,立即生到我的国土。

  后来,在无数大劫当中积累资粮,如今功德圆满,成就佛果,完全实现了本愿。也因此,住于佛位之时,自然随着本愿,任运地应众生心而现出所知量。即有缘众生只要具备信愿念佛的因,与佛的悲愿的缘一和合,就会在他心前现出化佛来接引。而且随着行者功行的深浅,见到的佛身、圣众和各种境相也会有所不同。这就是缘起不可思议之处。

  但是,这并不是诸佛派遣了一位化身,从十万亿刹土之外飞过来迎接他。佛的真身湛然常寂,在这本来清净、本自寂灭的常住体当中,没有任何来去、增减、动摇、生灭等相。因为所谓“来去”等相,必定是从一处到另一处,只有在某个时空局部的法上才能安立。而佛的法身遍一切处,怎么会有来去呢?而且,法身并没有某种固定的形体,怎么可能有增减、动摇、生灭呢?其实,来去等等都只是名言假立的概念,只是我们太习惯这些,才把佛也想成这样。事实上,佛是没有生灭来去的。因为,生灭来去等都只是戏论。诸佛证得法界,归于本源时,一切妄相都消失了,又怎么会有这些戏论呢?

  然而,诸佛为了接引众生,也要现为相应众生心的方式,所以,就会依着我们的心,显现出有佛来接引,使得我们取相众生也能看到佛,我们就会感觉佛来了,或者跟佛走了等等。以这种方式就直接把我们摄持到了极乐净土。

  如镜中形,非内非外。如梦中事,不有不无。

  譬如镜中的形影,没有内外,乍看起来,感觉镜子里的影像好像有远有近、有内有外。但是实际上,那些影像都在那面镜子里,而镜子里是没内没外的。所以,影像正现的时候,也是没内没外的。(或者说镜中现的形影只是虚相,没有自体,所以无内无外。见到的内外只是一种错觉。)

  同样,我们在错觉当中感觉有来有去,但在真实法界中本来没有来去。因为,建立来去,一定要有方所,要有真实的东方、西方等,才能说从东方去西方等。但真实中连东方、西方都没有,又怎么能说有来去呢?或者,一定要有色法的实体,才能安立它的来去。但事实上,连一个实体都找不到,哪里有它的来去?还可以说,法身遍一切处,不是住在某个局限的区域里,所以无来无去。

  又好比梦中的事,不了解的时候,认为那里的一切都是真的有。其实,这上面既不能说它有,也不能说它无。因为,梦正现的时候,就只是一种幻事,根本得不到任何法。

  同样,对于佛来接引的事,也不能把它看成是实有的,它只是缘起的现相。而且,那只是你心前的现相,你看到有多大的形量,有哪种动作、来去等等,都只是依你的心现的,不是说佛持有什么固定的相。因为,证得法界时了无一相可得,不偏堕在任何法上面。就像空谷本身没有声音,正因它是空的缘故,就能随你发出什么声音,就传出相应的回响,丝毫不差。佛现身接引等现相,也是应你的心而现出所知量,你的心变了,所现的境相也会变。

  又经[1]云:“应以佛身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亦此意也。

  佛经说:“应以佛身得度的人,观世音菩萨就现佛身为他说法。”也是这个意思。

  真实的佛是平等法界,不属于任何范畴。也因此,从这个法界当中,能够普应众生的机宜而现各种相。观世音菩萨就是因为他证得了法界一心,也因此,可以应各类众生的机,显现不同身相。可以现佛身、菩萨身、罗汉身,乃至于六道众生身、无情身等等。如果他持有某种固定的体性,怎么可能什么都现呢?正是由于他是真空妙体,所以就能应众生的心而有无数化现。

  那么同样,此处,应以佛身接引者,就现佛身来接引他往生净土,也是这个意思。

  “是故水清则月自来,心净则佛自现。所谓感应道交难思议也。”

  所以,水清澈时,月亮自然就来了。所谓“来”,也不过是水很清澈,跟天月一和合,自然就现出月影,而不是天月飞下水来。这就很好地譬喻了法、报、应三身的情况。月体比喻法身,月光比喻报身,月影比喻化身。所以也叫做“应化身”,就是应你的心现出这种影相来。不是月亮真的飞到水里来,意思是,不是说法身佛有什么动摇、来去,但是现的化身是法身的代表,以法身的妙用应着你的心就会现成这样。

  所以说,心水清净时,佛月自然就现在心前。也就是当我们的净业成熟时,就会现出一尊相应的阿弥陀佛,来接引我们往生净土,这就是法身弥陀真佛的代表。往生后也是如此,随着每个人心的染净程度,会有四土九品的各类情况。依报正报都是顺应众生的心而显现,丝毫不差。这叫做“感应道交难思议”。

  这个问题,幽溪大师在《圆中钞》中说:“凡是见佛,须论感应。若平居参禅,或修空观,既宗扫荡,佛亦不立,苟有所见,悉为魔境。或功用显著,心佛自现,亦须观空,弗生着相。”

  《圆中钞》说:凡是临终见到了佛,需要从感应上谈,也就是以行者的净业成熟为能感,和佛的愿力和合,自然就现出佛的身相为所应。这是临终时自然有的现象,并不是着魔。

  如果平时参禅,或者修空观,因为它的修行宗旨是扫荡一切,连佛都不立,如果在这种情况下有所见,那就都判为魔境。就是任何处不取著,一切处都不住。如果因为修道的功用显著,而自然显现一些境界,比如见光、见佛等,这时也要观空,不能生著相的心。

  “今既念佛,求生极乐。临终见佛,此因妙感。复由生佛本是一体,感应道交,法尔如是。若不明此,妄论邪谈,不唯自障,兼亦障人。于此法门,大成罪过。”

  而念佛法门与此不同,既然因上修行的宗旨,是一心念佛,求生极乐世界。那么,以此念佛为因,自然就会感得见佛的果。因为弥陀大愿海已经承诺,随着行者信愿念佛,临命终时,佛就会和大众现在他面前。也就是果符合因,佛现前接引是阿弥陀佛度生的大用,是现前给众生做安慰的。所以这是妙音所感,不能说是魔境。

  再者,众生和佛在法界中本来同体,众生有什么样的能感,佛就有什么样的回应,丝毫不爽,法尔如是。如果你不明白这一点,乱发表邪论说:“临终见到佛,那是魔境界,不要跟佛去”,那就不仅障碍了自己往生,还障碍了别人解脱,对于净土法门,造了很大的破坏罪业。

  又有人想:“临终十念就能往生,这很容易。所以,我现在不必天天念佛,可以把精力都用在做世间的事业、享乐上,只要临终前腾出一个星期,或者就在临终那一天,好好地念一次佛,就能往生了。”

  回答:很多人看到佛经上说,下至十念念佛都能往生,就认为到临终时再念佛就可以了,肯定能往生,其实也没这么容易。

  道绰大师在《安乐集》中破斥说:“经云:‘十念相续。’似若不难。然诸凡夫心如野马、识剧猿猴,驰骋六尘,何曾停息?各须宜发信心,预自克念,使积习成性,善根坚固也。”

  本经说:“其下辈者……一向专意,乃至十念,念无量寿佛……亦得往生。”临终十念这个条件看起来不难,好像到时候肯定能做到,但其实,这只是你对自己的一种过分的估计,你没有衡量到作为一个凡夫的真实状况。十念相续虽然是简易至极,但也要知道,你的业力也是深重至极。

  “心如野马”,我们凡夫的心就像野马一样,不断地奔驰在外,已经串习成了一股非常强的野性。一遇到世间声色名利等的境界,那种错乱驰骋的力量,就会非常强烈地现行起来。但反方面念佛的心却是极其微弱的。想想看,你在世间法里混多了,心的错乱习气很坚固,那时候就连念十声佛号都有困难,因为实在太散乱,很难提起念佛的心,最多只是有口无心地嘴上念念而已。

  所以,净业和染业一作比较,就能明显地看出哪方面的力量强。临终的时候,如果心中净业的力量胜伏不了染业的力量,或者说念力胜不过业力,那就不能往生了。而临终时的情况你现在怎么能预计呢?那是非常悬的。到时候,各种各样的烦恼、业障都很有可能冒出来,如果没办法以强大的念力把持住自己的心,就往生不了了。

  一旦陷入了那种状况中,几乎完全做不了主。不要说临终,就连平时感冒发高烧,身体上的病痛很严重,那时候,勉强念几声佛都很困难,念着念着就溜了,这都是身不由己的事。要知道,临终是一种非常艰难的时刻,那时四大分离、风刀解体、心识恐惧不安,只有平时修行很纯熟的人,才能安安稳稳地念上十念。

  所以要明白,我们凡夫的妄想病相当严重,平时没有一个固定的日课,养成串习的力量,临终时就很难有把握。我们看《往生传》里,临终时能够顺利往生的,基本都是长年坚持用功的人。因此,平时一定要用功。

  再说“识剧猿猴”,是指我们凡夫的心识比猿猴跳跃、攀缘得还厉害。猿猴极擅于攀缘,但它攀缘的频率一分钟也就那么几次。但是,我们的心识由于没有外在身体的负担,所以它打妄想的时候,一分钟里可以发生非常多次的攀缘。比如一个人在看电视,看上去他一直坐在那里,好像很安静,但实际上,电视里放映了多少画面,他的心就要攀缘多少次,而短短的一分钟里就有那么多的画面,可想而知,他的心缘着那些染污的境,已经发生很多次的妄动了。

  “驰骋六尘,何曾停息”,像这样,我们的攀缘心不断地驰骋在六尘之中,已经形成了极强的妄动势力。那么,在临终千钧一发之际,身心感受着那么剧烈的忧苦,这时,心还能专注一缘,保持十念相续不断,那是相当困难的。一旦没把握住,一下子又随业力稀里糊涂地转生到后世去了。

  所以,现在绝对不能掉以轻心。虽然净土法门容易,但是“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如果不是每天坚持在净业上用功,临终那一刻哪能正定从容,自在往生呢?如果你只想在这一生之中,舒舒服服地享受世间五欲,放纵自心的烦恼,把净土法门看得非常地轻,整天悠悠晃晃,心里根本不在意,认为这么简单的事,凭我的能力,临终念十声佛号就能往生,天天做这种白日梦的话,就算到了驴年也不可能往生。

  “各须宜发信心,预自克念,使积习成性,善根坚固也。”所以,每个人都必须发起信心,提前就要管住自己的念头,每天坚持净业功课,把自己的心规范到净业的轨道上,这样久而久之,串习成性,善根就坚固了。也就是每天都要安排一定的时间在净业上用功,这样日积月累,形成了持久的惯性,等到临终那一天,自然会跟平常一样念佛,才能保证到时候十念相续,顺利往生。

  很多往生者都是几十年用功念佛,一直坚持到临终。因为平时天天都在准备这件事,所以,到了最关键的时刻,还是能安安静静地念佛。而且,阿弥陀佛几天前就告诉他了,所以那时从容镇定,欢喜自在地就往生到极乐世界了,这样多好!否则,平时没有串习纯熟,到时候手忙脚乱的,那出错的概率就太大了。

  因此,我们从现在开始,就要把握好自己一生的方向。大家要走的路,就是去西方极乐世界。而距离往生的时间,有些人有几千天,有的可能有几万天,年纪大的人也许只有几百天,这都是很快的事。所以,大家不要再做白日梦了,在这有限的天数里,要抓紧时间“练兵”。“练兵”就是指操练自己的心,一念一念清净地念阿弥陀佛。这样,每天都练习,每天都跟弥陀愿海感应道交,那么,经过几百、几千次的这种真实的修持,到临终的时候,心里已经出现一种决定的力量。那时候净业成熟,佛就会预先给你发通知书,你得到这个,心就完全定了。到了那一天,就欢欢喜喜地跟佛去净土了。

  总之,提前做好准备,经过了几千、几万次的练习,临终时就很稳妥。即使当时有一些病障,或者出现一些这样那样的境缘,自心也会有力量把它克制住,从而使念佛的心能够一念接一念地现出来。所以,平时就要训练出这种念力来。

  --------------------------------------------------------------------------------

  [1]《佛说大乘庄严宝王经》:“世尊告言:有情无数,常受生死轮回无有休息,是观自在为欲救度如是有情,证菩提道,随有情类现身说法。应以佛身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

返回目录

-----------------------------------------------------------------------------------------------------------------

更多益西彭措堪布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