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日本一休禅师和中国玄奘大师的文学形象差别咋那么大

       

发布时间:2014年10月04日
来源:凤凰网   作者:于奉贤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动画片中的一休禅师形象

  动画片《聪明的一休》于上世纪70年代起风靡日本,80年代引入中国后深受国人喜爱,成为一部经久不衰的童年经典。影片中聪明善良、天真活泼的一休伴随着一代代青少年走过了许多美好的童年岁月、留下了数不清的温存记忆。

  然而历史上真实的一休禅师,却是一位善写情诗、喜欢喝酒、爱妓女的狂僧。据史料记载,一休宗纯禅师生于日本明德年间(1394年),与道镜法师、空海法师并称“日本三大奇僧”。一休禅师六岁出家京都安国寺,时人目为神童。成年后的一休禅师以狂放不羁闻名于世,他视诸多清规戒律于无物,一生醉酒狂歌、狎妓作乐,在当时的僧侣界受到颇多争议。

  原来动画片中的美好描述绝大多数都来自日本作家的后期创作,并不是一休禅师的真实故事。这不禁让人想起了被誉为“中华民族脊梁”的玄奘大师在中国遭遇的截然相反的命运。

 

历史上真实的玄奘大师

  玄奘大师是中国著名高僧,被誉为“中华民族的脊梁”。他曾西行五万里赴天竺求法,其为法忘躯的伟大精神已经深刻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在印度求法的过程中,玄奘大师于曲女城法会辩论中大获全胜,维护了大乘正见,被大乘佛子尊为“大乘天”、被小乘佛子称颂为“解脱天”。

  然而,这样一位震古烁今的圣贤形象,在近现代国人的文艺作品中却遭遇着无情的戏谑和解构。明代小说《西游记》将玄奘大师矮化成了胆小怯懦、多疑生事的平庸之辈。现代的文艺、影视作品更将“唐僧”的形象不断庸俗和丑化:在电影《大话西游》中他是啰嗦到让人自杀的“话痨”,在《西游降魔篇》中他是一往情深的“情种”,在士力架广告中他是弱爆了的“饿货”,在惠州交警拍摄的《西游记外传》中他是不辨是非的好色之徒……

  同样都是中日两国历史上的著名法师,一休宗纯禅师与玄奘大师身后的际遇可谓悬隔霄壤。当时备受争议的一休禅师在后人的塑造下形象几近完美,而历史上光照人天的玄奘大师则早已被现代娱乐作品中跳梁小丑般的“唐僧”所取代。

  为什么日本人能将一休禅师写成那样,而中国人却将玄奘大师写成这样?

  究竟差在哪儿?

  日本这个小小邻国,总是牵动着国人心灵深处最敏感的记忆。它曾一手造就了中国最近的一场大规模战争,另一手造就了战后世界最大的经济奇迹。昔日南京城头的太阳旗与现代年轻人手中的索尼产品共同刺激着人们的神经。对于日本,人们一方面小心翼翼地保持着安全距离,另一方面又难掩一探究竟的好奇——两个一衣带水的邻邦,为何在许多方面有着如此巨大的反差?

  这不得不涉及到中国和日本的民族性在文化层面的考量。美国著名文化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在其研究日本的名作《菊与刀》中指出,一个民族生活中人们对日常琐事和具体细节的反应值得高度重视,因为“当这些最不引人注目的东西被投射在全民族的屏幕上时,它们对一个民族未来的影响远比外交家们签署的条约的影响要大得多”,“在特定情形下,人们将如何行动、怎样感受”,这些才是问题的关键。

  因此,讨论一休禅师和玄奘大师的身后形象问题,其意义可能不仅在于为“中华民族脊梁”玄奘大师正名。更重要的是,玄奘大师形象在当代的每况愈下,折射出了当前传统文化在中国的普遍命运。整个社会在文化取向上的日益低俗和传统文化正在遭遇的漠视甚至践踏,或许更加迫切地需要国人反思。

  为什么日本能把爱写情诗、爱喝酒、爱妓女的一休禅师描写得那样聪明、智慧、善良?这是因为整个日本民族都普遍存在着敬畏心理,每个日本人心中也都始终保有信仰元素。

  明治维新前,佛教在日本有着广泛的信仰基础。明治维新后,本土的神道教得到长足发展,崇拜神道教甚至成为了日本国民的义务。战后,日本于1951年颁布了《宗教法人法》,佛教又获得极大发展。据日本内阁下属的文化厅统计,截至2000年底,日本佛教信徒共有9419万人,比中国大陆的佛教徒还要多,神道教信徒则高达1.05亿人,合计各类宗教信徒2亿多人,是总人口的近2倍。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日本人可以同时信仰两种乃至多种宗教,这几乎成了全世界绝无仅有的信仰奇观。

  不仅如此,日本国民对天皇自始至终都有着超越宗教的敬畏与崇拜,即便日本的战败也未能改变本国国民对于天皇的景仰。在全社会普遍存在的敬畏与“各安其分”的思想影响下,日本人对于前辈师长、英雄圣贤始终保持着小心翼翼的谨慎态度,他们认为,“要求儿子对父母提意见,就如同要求和尚蓄发一样,绝对不可能做到”。

  正因如此,所以日本人往往倾向于“为尊者讳”,使往圣先贤的形象更加光辉圆满、令人接受。而类似丑化圣贤、戏谑祖师的事件,对他们来说则是“绝对不可能做到”。也正是因为对本民族文化具有充分的尊重和敬畏,所以近代以来的日本虽然重视对西方文化、教育的引进,却绝不会在引进外来先进文化的同时打压本民族的优秀文化。

  倒洗澡水,但是别倒孩子

  但具体到中国文化的继承问题上,几代文化工作者却都犯了一个同样的错误——倒洗澡水的同时,把孩子也倒了;在引进外来先进文化的同时,彻底抛弃了本民族的优秀文化。

  有明以来,中国文化逐渐衰落,失去了文化自信与自觉。晚清民族危亡的局势使康梁变法提出了“一切制度,悉从泰西”的主张。为了反对封建礼教,近代新文化运动又提出了“反对封建卫道士”、“打倒假道学”、“砸烂孔家店”的口号,将全盘西化的提法从政治领域扩展到文化领域、彻底否定中国传统文化。胡适曾说,“我们必须承认我们百事不如人,应死心塌地去学习人家”,当时甚至有人提出了以西方字母文字彻底取代汉字的提议。

  建国后,文革鼓吹“造反有理”,又使濒临灭绝的信仰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上千年求真求善的文化传统被进一步摧毁。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曲阜考察的座谈会上,也谈及了文化大革命对传统文化的戕害。

  这一系列抛弃本国优秀文化造成的流毒,一方面使国人对传统文化日益缺乏了解和敬畏,本民族文化的传承出现断裂和难以为继的局面;另一方面,一味盲从西方文明,似乎只要是舶来的,无论科学技术还是鸦片烟膏,都一定代表着更为先进、更加高级的文化方向。这种丧失了根基的“拿来”、放弃了“中体”的“西用”,势必会在引进西方精华的同时引入文化垃圾,在弃置传统糟粕的同时丢掉优良传统,当前文化领域呈现正见不立、标准不清、立不住脚的乱象,正是由此而来。

  在这种情况下,也就无怪乎演绎故事中那个胆小懦弱的“唐僧”几乎人尽皆知,但却很少有人知道光照人天的玄奘大师;人们都在唱着“不懂爱”的法海,却不知道苦行得道的法海禅师了。电视机前的人们指着演技浮夸、情节荒诞、形象猥琐的“唐僧”哈哈大笑,跟着歌手扭动腰肢一起唱“法海你不懂爱”,并认为这就是“时尚”与“幽默”,多么可悲!

  不加拣择的盲目“拿来”与没有“嫁接”的“移植”,使得俗文化泛滥、雅文化缺失,并难以进行提升和改变,这是当今中国社会出现心灵鸡汤、伪励志、伪学者跨界、伪商人偷盗等种种问题的总根源。

  看日本,除了侵略,还要看什么?

  看起来,一个关键性问题已经无可回避地摆在了我们面前:一个国家和民族想要复兴崛起,在外来先进技术文化和本国内在先进思想传承之间,到底应该选择哪一个作为社会发展的原则性平台?

  在这一点上,日本社会的建设经验或许多少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经验:

  公元7-8世纪,日本天皇和宫廷决定通过学习中国的高度文明充实日本,并加以修正以适应自身的等级制文化。此前日本没有文字,通过对汉字的学习开始使用会意文字表达语言。此前日本没有巨大的永久性建筑,后来仿照中国的京城修建了新的奈良城。他们从中国大规模地引入佛教作为“保护国家至善”的宗教。天皇采用了使节们从中国学来的官阶和律令,一个自主的民族就这样成功地、有计划地汲取了外国文明,而自身的根本结构却并未受到影响,这在世界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在种种学习和借鉴中,古代日本从中国学到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雅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日本继承了中国古代“敬天法祖”、对一切崇高事物保有敬畏之心的优良传统,并将本国的国粹作为立国的大纲加以规范和保护。正因为日本国民始终注重和珍视本土文化的保存、民众也对本民族文化深以为傲,所以我们至今还能从日本的传统文化中感受到汉唐时代的遗风。

  日本在坚守本民族文化前提下的文明引进是如此成功,引进之后对于已被吸纳为本民族文化的内容保存又是如此完好,以致于许多如今中国本土失传的宝贵遗产唯有在这片岛国的土地上或可略窥一二。冷兵器史上已失传的中国唐刀冶炼技术,被日本学习继承后发展出了颇负盛名的日本刀。肇始于春秋、其后几近失传的中国香道通过鉴真东渡传到日本后得到了继承和发扬……这些现象背后是日本在对其他民族文化的海纳传播并融合入本民族文化后,始终进行全力以赴地悉心保护和传承、避免产生缺失的结果。

  二战后的日本更加坚定不移地保持着自己根本的文化元素,如茶道、香道、和服、花道、行为礼节、民族歌舞、宗教信仰、民间宗教……虽然这其中的许多元素都是早年从中国借鉴来的,但它们一旦在日本本土文化中融合扎根,日本人便会不遗余力地对这些已经成为本民族传统的内容加以保护和弘扬。这些内容在日本人的生活中缺一不可,并被作为真正的国体确立了起来。

  他们认为,只要民族文化的符号还在,国家就还在,而其它外来文化无论多么先进,也只能作为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助缘之一。他们还认为,不会坚守本民族文化传统的人,也不会成功地“拿来”,放弃本民族传统的盲目“拿来”不但会丢了自己的、也终究无法学会别人的。

  正是因此,日本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便使整个国家的国体得到了恢复,一股经济腾飞的风暴席卷了整个日本列岛。在此之前,如果西方人从水晶球中看到了日本的未来,他们是不会相信的,因为几乎没有任何迹象表明这样一个遭受严厉制裁的战败国会在如此短暂的时间里恢复元气、更不用说与西方国家并驾齐驱。然而,这一切还是发生了,日本迅速走上了一条复兴的道路,并且坚持了下来。

  这些现象或许能为今天的中国提供一些经验,正是对待传统文化的不同态度,才使中国与日本在发展道路的诸多方面呈现出不同的走向。也正是出于这一原因,所以日本人能把爱喝酒、爱写情诗、爱妓女的一休禅师写成《聪明的一休》,用无比敬畏的方式和手段彰显禅师的善德;相反我们却使用庸俗的叙事把伟大杰出的民族精英玄奘大师丑化成了胆小、怯懦、多疑生事的“唐僧”,并对其进行了一败涂地的野蛮描述。

  文化自觉:中国文化自身价值亟需彰显

  当国产动画大动干戈、斥资巨万试图展示传统文化,却总是如同隔靴搔痒时,日本动画片不仅游刃有余地向青少年展示着《山海经》等浪漫瑰丽的中国远古传说,还传播着大和民族的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不少网友曾发问,为什么中国的喜羊羊、蓝猫播不到国外去?或许丧失了本民族传统文化滋养的有形无神、甚至形神俱失才是总根源。

  或许日本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认真反思,坚守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底色究竟有多么重要。钱穆先生说,“摒弃自己旧文化,一意追随其他民族的一套异文化,求有成功,事大不易。而况西方文化,目前亦正在转变中,不仅端倪已见,抑且迹象甚着。西方既已非有一番转变不可,而我们永追随在他们后面跟着跑,决不是一好办法”。

  坚守本民族文化的内涵、实现传统文化的回归与复兴,在当今中国显得尤为重要。在中国不能搞“去中国化”,就如同在宗教不能搞“去宗教化”,当前的中国急需要建立起本民族文化、信仰、尊严的文化自觉,急需要积极推动认同自己祖先的文化价值。

  如果属于本民族的文化内涵被挖空了,那么中华民族的灵魂也将被挖空。如果民族脊梁玄奘大师被遗忘甚至丑化,那么留给我们的将只有低俗不堪的恶搞版“唐僧”。这样的精神麻痹与毒害,只会把人们变成肉体躯壳中塞满舶来品和文化垃圾的可怜虫。

  从日本人与中国人对待一休禅师和玄奘大师的态度上,笔者进行了以上反思。意图通过这样的方式发现当代社会存在的问题、尽可能扭转这些已被施加了错误影响的偏激价值观,呼吁中国社会尽快建立起必要的文化信仰自觉,呼吁每一位中国人和佛弟子享受传统文化精髓、重拾信仰尊严!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