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开展悲心的修持,长养内在的财富

       

发布时间:2014年11月10日
来源:常随佛学微信   作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开展悲心的修持,长养内在的财富

  大宝法王

  当往外观察到众生的痛苦,而升起解除他人痛苦的愿望时,这是我们通常说的悲心。当往内观察到自己的痛苦,而升起断除自身痛苦的愿望时,这便是出离心。此两种悲心的分别在于“所专注之对象”的不同。各个宗派于此二者强调的重点或异。但是,自身的痛苦也好,他人的痛苦也好,想要从痛苦中解脱的希冀却是一致的。

  在厘清为自身,或是为他人的解脱而修行之间的关系时,经典中提到有三种菩萨。最上乘的菩萨是可以令自身与他人同时获得解脱,中乘的菩萨先令他人获得解脱,而下乘的菩萨令自身先获解脱。

  乍看之下,自先解脱者似乎是违反一般人对菩萨的观感,但是,在自心尚未调伏前,就想去降伏他人的烦恼,其实是不切实际的。但若因此而认为菩萨就该放弃利益他人的话,这又是个极大的偏差。有些菩萨可能就像是我们佛法的初学者一般,认识到自己目前尚未能利益他人,但却立下殷切的誓愿,希冀在未来能够利益众生。在这样的基础上,他们循序修习戒,定,慧三学,以具足利益他人的能力。

  因此之故,真正的爱自己包括要能认识到,什么是对自己有益,而什么又是对自己有害。这些,也都需要靠我们深入的思维与基本的分析来判断。举例来说,我们可能会带着鄙夷的态度来对待他人,以为这样是占上风,但是这最终反而会伤害到我们自己。

  虽然说只透过开展自身的智慧、特别是了解绝对实相的智慧,是有可能解脱自身的痛苦,但这也仅是一己的解脱而已。做为具有道义的人类,我们无法只顾自己由轮回中解脱出来,而坐视他人持续地在其中受苦。特别是佛法教导我们应视所有众生为我们过去生的母亲,曾以善心与体贴之心养育过我们,只顾一己的解脱是忘恩负义的行为。然而,为了能够有效地利益他人,我们必须了解各个众生的烦恼、能力与需求。这需要有极大的智慧,并且,最终是需要有遍知的能力,因为众生的数量无尽,众生的烦恼也是无尽的。因此,菩萨为救度众生升起大悲心,而将成就遍知的佛果视为他们最终的目标。

 

  至于谈到我们自身对悲心的修持,由于我们目前犹身陷苦海,是无法就这样忽视自己的情况而完全地去照顾他人。实际上,我们更应该培养对自己的关心与爱护,并在这样的基础上来照顾自己。以捐助善款为例来说明此点:我们必须自己有财力才能贡献出去。同样地,如果我们希望带给他人利益,我们就有责任调伏自心以长养内在的财富,如此也才能利益到他人。

常随佛学微信公众号: fjdh66

用佛法智慧提升生活品质。陪伴您成长进步的良师益友。



——扫描下方二维码快速关注——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