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与慈善:并非天然有理的固定搭配
在目前汉传佛教的语境下,僧团的“布施”行为似乎很少被严肃讨论过。布施一词,常常和“慈善”一词相连,而以弘法利生为“家务”的寺院和僧团,带头做慈善、救济贫困似乎具备天然的合理性。
时下,诸如湖南长沙洗心寺等等以佛教寺院为背景发起的“慈善基金会”、“慈善论坛”、“慈善品牌”弄得一片热闹非凡。在一篇中国贸易报《长沙洗心禅寺探索“零成本”运作佛教慈善之路》的文章中,长沙洗心禅寺探索“零成本”运作佛教慈善之路。然而喧嚣背后,会不会让人蓦然想到,这不是“拿他人的金钱,做自己的慈善”?甚至让人想起:“观三藏经典中,不但不见吾佛及弟子行财施,亦未见有俗人向佛及佛弟子求财施者;是故佛说三宝,是世人之福田,不说世人是三宝之福田也”
——守培法师曾在其著名的《佛教是生产之原地,护佛教即所以护国护民》一文中,尖锐地评判:出家人大行财施是佛法败相,是末法潮流!
或许匪夷所思,甚至耸人听闻,但至少“僧伽布施”这个话题,纵然貌似天经地义、众人点赞,也仍待仔细辨析、审慎简别。在我们痛击“挟佛敛财”这类大恶的时候,或许还有这样一类被俗人的爱心绑架、被世俗中所谓“普世价值”所引夺的“挟僧布施”现象,也值得去深思和警惕。这或许是一种更为隐秘的“消费佛教信仰,消解佛教神圣”。
僧伽布施,或须慎之又慎
如果从“佛教票友”也常常耳闻的佛法常识来讲,“布施”自然有三:财布施、法布施与无畏布施。在家人与出家人,在能够行持的布施类别上,可谓泾渭分明——在俗施者,唯行财施,不行法施、无畏施;出家施者,唯行法施、无畏施,不行财施。守培法师曾以“僧伽布施的问题”为题,从教证理证上以相当长的篇幅,对僧俗布施的不同进行了详尽甄别,此处力荐参阅。
如果从大家忌惮的因果来讲,戒律中载明比丘如果送在家人财物,是“破他家”,令其“折福”;如果住持将十方常住的庙产和财物,私行处分、或布施者,皆名“盗用常住”,或可视为“不净施”,甚至犯五种不应施中的第一条即“非理求财”(守培法师语)。当然也有例外,如果出家人为方便开遮,暂时权且积蓄个人余财,或可转施,但众僧之财,则万万不可转施。可见,布施虽是六度之首,但这一善行也须施者、受者皆不违理,方成正因,否则将如无期之借贷,苦果之源头。
回头再看湖南长沙洗心寺以所谓“非公募基金”资助贫困大学生一例,该寺借助企业和大众捐助、拍卖等方式来筹款,或许资金也不流过寺院账面,“不花一分钱,助学万名学子”的这种模式,甚至被渲染成为佛门做事业的一种标榜。但无论是调动别人的资财来做自己的慈善,还是世俗居士借助寺院的背景来抒发自己的博爱之情,“零成本”,终究是在用金钱运作上的一种技巧和谈资,来鼓动僧团把大量精力投入到世间的慈善事业。
出家人未见举扬佛法,却过分以世间慈善来大张旗鼓地“顺应时代需要”,是否太有点不务正业?是要借慈善之势立自家脚跟?可出家人,除了佛法,金钱慈善能做立足之本吗?能长远吗?说轻一点,是一种不健康的发展潮流,说重一点,是背离僧团布施佛法的主业,是不务引领众生出离娑婆的正业,甚至是一种“庙产兴学”的当代翻版。
佛教的“不近人情”,或许正是超越世俗、超越善恶、超越生死的线索
从社会学上来讲,慈善活动承载着公众的人本精神和志愿精神,是现代文明共荣共济情怀的体现,对于世俗秩序的稳定和延续有着重要价值。那为何到这里一提“僧伽布施”,反而看起来显得如此气度不足、不近人情?
宗萨尊者有时会奚落一些以大乘追随者自居的人,面带着一种“感觉自己在做正确的事情的自以为是”。他援引月称论师的偈颂来表达什么才是佛教究竟意义上智慧:“有些不聪明的人,做许多不善行,果报是下地狱;有些不聪明的人,做许多善行,果报是上天堂。只有聪明的人,超越善行和不善行,得到解脱”。
应该说,佛法的超越世俗、超越善恶乃至超越生死的趋向,才是这个磅礴的智慧体系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我们或许可以把解决实际困难的慈善活动,作为弘扬佛法的手段和工具等等,但时时刻刻心里要有数,不能“把手段当目的、把工具当理想”,而在不知不觉中贱卖了佛教。
明贤法师在《太虚大师被误读:“人间佛教”非“人生佛教”》一文中,一针见血地指出:“过重人本,是从佛法核心上忽略佛教的崇高性和神圣性,使佛教扭曲成以佛教为存在形式,以满足人间性需求为目的宗教。佛教成了人间的点缀,只负责打造人间善法。适用于世俗的部分得到认可,超越世俗的部分则被有意无意地隐去,或直接删除。”
太虚大师自己就曾在《佛乘宗要论》里警策道:世间善法须以出世善法为本。而“人间佛教”则令出世善法近乎屈膝于世间善法。过重人本,是过分强调人的自见、自是,使宗教信仰不高超,执实有者,亦将难以合乎佛法大道。
话题实际上又绕回到对“人间佛教”的解读和实践上,这也是近现代汉传佛教的发展绕不开的命题。以上对于“佛教”搭配“慈善”的评论,中肯也好,偏颇也罢,至少说明“佛教慈善”是个有待争锋而非天然有理的固定搭配。哪怕是台湾某些业已成熟的宗教慈善模式,参考借鉴之前也应有所拣选。眼下在学界、教界、实践界对于所谓“中国佛教的慈善之路”正讨论得热火朝天,而这个命题本身的真伪,或许尚待简别。
本文来源:
东南网 http://xm.fjsen.com/2015-02/06/content_15658298.htm
九江传媒 http://www.jjcmw.cn/trade/pinpai/2015-02-06/18006.html
浏阳之窗 http://www.liuyangshi.cn/a/qita/20150206/47128.html
邯郸广电 http://www.hdbs.cn/i/q/2015-2-6/1423205774741.shtml
岳塘新闻网 http://www.ytxww.com/gngj/news/201502/06/1443.html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