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严法师开示若干则
圣严法师开示若干则
保持平静的心
我的身体一向不是很好,每天的工作时间很长,处理的事情很多,但我仍然能够爬山、坐长程的飞机。
我之所以能这样,是因为我经常保持平静的心,不受外在的情况干扰;虽然不受干扰,但我对外在的情况却非常清楚,是骂、是赞、是褒、是贬,我皆了如指掌。
或许很多人以为出家人一派清闲,没什么逆境,其实以我来说,平常冲击我的问题相当多,但我因为能保持心理的平和,所以体力消耗自然不多;只不过经常保持心平气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是很难的。---摘自《 忙得快乐累得欢喜 》
不要牺牲健康
想要保持健康,就不能老是为事烦心。无论遇到任何人生难关,都不能因而损伤到健康。
平日的生活作息要正常,应该要做的事照常,应该处理的事照常,如果经常担忧,过了不久就会头发发白、精神耗弱。为了一件小事,夜以继日的伤神,挖空心思设法突破,那是很痛苦的事。
为了保持健康,不管是小关卡还是大关卡横在面前,都要先保持平稳的情绪,然后再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因为没有健康的身体,不但无法全力开创事业,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所以难关出现时,不要硬拼,不要做“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傻事;能有“瓦全”的局面也不是什么坏事,如果“玉碎”就真的没有任何成功的机会了。 所以,遇到难关时,要平心静气地处理,不要紧张。 ---摘自《 只要文明不要病 》
随缘不变的自信
由于我们的世界不断地有新的人、新的事、新的环境,以及新的观念出现,导致人不得不随著环境做调整。 这让很多人觉得完全没有个人思考的余地,也没有个人独立运作的可能,只好随著环境转个不停,失去了自我。 面对变化愈来愈快的世界,我们不妨采取随缘不变的态度,转退缩为自信,转忧虑为开朗。
环境改变,就表示因缘在改变,因缘一变,我们就要随著转变。虽然物质生活变化快速,但是我们的心不能随著环境起变化,应该回归于自然的情况。处身变化迅速的时代,更要抱持自信心,建立“学习应该有,但是紧张不应该有;竞争应该有,但是恐惧不应该有”的信念。 也就是说,尽力而为就好,凡事用心学习、虚心求教。做不好就改进,但是不要恐惧,因为恐惧是没有用的,只有努力最实际。 ---摘自《 如何培养自信 》
安心是最好的保镖
一个人的心灵清净,对于所处环境的感受,一定是安定的、安全的;心灵不净,纵然佛国在眼前,也会觉得所处的环境是不安、混乱的。
有一次,一家保全公司的保全人员,要我坐在他们的车上,两边各有一个人,都佩带着手枪,说是为了让我有被保护的感觉。我对他们说:“本来我是来去空空,觉得很安全的,现在你们坐在我旁边,反而让我觉得危机重重!”
因为万一手枪走火,或是有人看到两位保镳在左右保护著,误以为我很有钱,动了歪主意,结果适得其反;而且我身上也真的没有钱,反教对方失望,岂不是对不起人了!因此,如果心中没有安全感,你就不得安全,心中不为安全问题烦心,就是安心的人,而且你所处的这个世界,就是佛国净土。---摘自《 心安就有平安 》
世界级的伟人
凡是立大志的人,都会不断地把培福的范围扩大,从家庭扩大到其它团体,像是公司、社区、国家,甚至是整个地球,那他就是世界级的伟人了。
世界级是指这个人的贡献,以及他所培福的对象,是以世界为主的,让全体人类因他而得到快乐和幸福。
真正成功成为世界级的人物,并不是很多,有些人在培福当时并没有成为世界级,可是他的思想、精神,直到死后几百年,仍然影响后人。 像佛陀在世时,只是一个出了家的印度王子,当时他并没有影响到全世界,但他圆寂后历经二千五百多年,佛法的影响已遍及全世界,所以他是世界级的人物。 有人在一时之间成为世界名人,例如希特勒或是其他世界的恐怖份子,这种人也是世界级的,只不过他们是魔王,不是培福,而是造罪了。---摘自《 人生、福气啦! 》
心究竟在想什么?
我常常告诉别人,当你觉得自己受到环境的刺激、影响,心里很混乱、情绪很波动时,你的心不要跟著飘动,不要跟著动荡不安,可以注意自己呼吸出入的感觉,然后注意当下的心究竟在想什么?为什么会随著环境乱转?
这样就会发现到,自己的注意力并没有在自己身上,而是放在外在环境上。要把心从环境中重新收回来,先是要把心收回到对自己身体的感觉,透过观察呼吸、享受呼吸出入的感觉,体验自己心浮动的状态,慢慢地很多混乱的念头,自然就会沉淀下来,然后就不会再为当前的事所困扰,而能理出思路。 如果眼前的人与事,都不会让你受到刺激、受到诱惑,能够这样,你就能自然而然安定下来,保持身心平安。 ---摘自《 心安就有平安 》
解脱
一般人遇到了瓶颈、困境,总是希望能够马上获得解脱。例如婚姻不顺利时,就希望赶快离婚;或是工作压力大时,就希望赶快有人接此烫手山芋;这样是不是解脱呢?实际上这是一种摆脱、逃脱和厌倦,只不过是把背上的壳脱下来,又再穿上另外一个壳罢了,误用了“解脱”这两个字。
佛教所讲的解脱有两种,一种是定解脱,是因禅定的力量而得解脱;另一种是慧解脱,是因智慧的力量而得解脱。在定中得解脱,并不是彻底的解脱,因为出定后,如果不继续修定,慢慢的又会有烦恼。慧解脱则是用智慧的剑斩烦恼的魔,明白世间一切的现象都是幻起、幻灭,是临时的有,永久的空。知道现象而不执著现象,这种洞察力就是智慧。有此智慧力的人,能够观照到烦恼本空,不会再受任何情况困扰,这才是真正的解脱。
得意的时候要居安思危,失意的时候要随遇而安。 ---摘自《 愈挫愈勇健 》
生活在净土中
“人间净土”不是客观事实的存在,真正的“净土”是内心的感受,感受到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温暖的希望。如果我们都能捐弃一己成见,就能感受到每个人都是亲切的,气氛中充满温暖与安全感,当下就是一个净土的世界。
“人间净土”不是一个完全没有犯罪行为或灾难的地方,因为在我们这个世界上,不可能永远没有灾难,也不可能永远没有犯罪的人与事,而是从自己的内心出发,那就是生活在净土中了。这并不是一种自我欺骗,而是因为有一颗充满安全感的心,看待外境的变化,自然就不会惧怕了。唯有时时提高危机意识的无常观,才能够居安思危、临危不乱、转危为安。 ---摘自《 乱不了你的心》
安心就是自求多福
佛法教人安心,是求自己心的安定,只要心能够安定,外在环境就不会对我们造成困扰。
所谓安心也就是自求多福,不求任何人、事、物来保障自己,即使有人要加害于我们,我们只要做好最好的预防,不留下被害的因素、条件,安全性就会提高;如果我们一方面时时刻刻设防,一方面又处处留下破绽、疏失,那么无论如何力求安全,还是没有办法得到真正的安全。
其实求心安的方法很简单,要常常检讨自己身心的行为,如果已尽力而为,还是不得保障,就表示因缘如此,不是自己能掌控的,那就面对现实吧!也就是面对果报。果报像是蜗牛身上的壳一样,蜗牛走到哪里,壳就跟到哪里,如影随形,既然躲不开,不如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才是最安心的做法。 ---摘自《 心安平安 》
自认愚痴也是智慧
有智慧的人是没有烦恼的。在日常生活中,要时时调伏自己的心念。发现自己在失望、生气、悲伤、嫉妒、怨恨时,要立刻设法化解这些情绪;发现自己在计较、比较、贡高我慢时,要立刻平衡自己的心态。我们要学习做一个有自知之明的智者;最愚痴的是,明明知道有智慧的人没有烦恼 ,却又自寻烦恼。不过,当你体认到自己的智慧不足时,智慧已经在无形中增长了,所以自认愚痴,便是与智慧相应。
譬如听到医生宣判你活不过一个星期〗,如果你能够在未死之前,尽一切努力,使自己活得更有意义,这是智慧。如果因为知道即将死亡而害怕恐惧、精神失控、自恼恼人,或者绝望地等死,则是愚痴。---摘自《 何必自寻烦恼 》
柳暗花明又一村
默照是一种禅修的方法,平常生活也可以用:“照”是清楚知道发生甚么事,“默”是不要有回应。
人在风平浪静时,可以气定神闲,一旦遇到折磨你、找你碴的人,你还能够说,我默、我照吗?恐怕不行。
这时要用智慧处理,不用情绪。
能够一下子解决倒是痛快,但许多事是无法如此顺利的,即使用尽自己的心力还是处理不掉。这时候应该要保持平静,因为平静,反而可能带来转机。
“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稍微忍一下,随时处理、随时放下,能处理多少就处理多少,不能处理得就接受它,能够接受就是放下。 ---摘自《忍耐不忍气 》
有信心就能安心
当你问候别人“你平安吗?你好吗?”,是不是真的从内心发起的?能不能时时为他人设想?如果人人都只为自己设想,就会人人自危了。因为没有一个人是为他人的安全著想,每一个人自己的安全如果只是靠自己,这种情况也是最不安全的。类似这样自私自利的价值观,就是造成人心浮动不安的主要原因。
凡是有安全感的人,信心是十足的。所谓“信心”,是相信自己有能力,相信所处的环境对自己不会造成伤害,这个时候就是有安全感的。如果经常跟人勾心斗角、摩拳擦掌,随时准备要出刀、出手,就像是四面受敌,那么这个人绝对是没有安全感的。 ---摘自《心安就有平安 》
只是过程而已
工作时如何能使自己免于困扰,也不困扰别人?最重要的是不要膨胀自我,这样就不用担心自我被他人缩小。你的能力再强,也当做个平平常常的人,纵然你已出人头地,还是要敬上,谦下尊重他人。即使位居要职,薪水丰厚,也不能膨胀自我,因为事业是整体社会所共有,自我只是其中一分子,不可抹煞了整体而突出个人的自我。如果你做了大事,还能体认自己只是一个平凡人,那就是一位具有大丈夫胸怀的伟人。
能够认清凡事有顺、有逆;职位有升、有降;事业有成、有败;顺逆、升降、成败都只是过程而已,如此就能时时安住于当下的幸福人生了。一个人如果不自我膨胀,也就不会自我缩水。知道一切都是无常的,遇到困难,就不会灰心;遇到顺境,也不会发狂。 ---摘自《突破工作瓶颈 》
不把自己放进去
有一天,我在上课时说:“如果能放下自我中心,放下分别执著,就不会被烦恼困扰,这样你就是有智慧、有福德的人了!”
有位学生问:“应该如何放下呢?”
我说:“只要你不认为有那么多放不下的东西时,那就是放下了!”
佛法说的智慧不是姑息,而是在慈悲的原则下来处理事情。
自己与家人有冲突时,假使不能用佛法感化对方,也不可以用暂时妥协的态度处理;这时候,应当试著将自己抽离出来,不要想著对方是你的亲人,不要把自己放进去,处理起事情就不会有偏差了。 我有一位弟子是医师,他自己的孩子生病时,却要请别的医师诊断,因为他担心自己下的药量会有问题。
这就是无法放下自我,才会没办法把自己的孩子当作一般病人。
我们如果能把自我的立场放下,不去考虑自己的身分、性别、年龄、地位、知识、贫富、贵践,就会看到自己和其他人都是平等的。 如果要得智慧,那就要把自我
放下,放下对自我价值判断的执著,却不是什么都不要了。 ---摘自《 别再执著了》
安住于现在
我常说心要向内看,不要向外看。心老是向外看,就不会有安全感,因为心外没有安全的空间,也没有安全的时间,不可能有绝对安全的保障。譬如出国时,为了交通安全而买保险,是安全还是不安全?明明知道不安全,才需要有各种的保险,顾虑一旦遭遇意外,才可以得到医疗的补偿;万一不幸死亡,家属也能得到保险金,不至于立即陷入窘境。
其实,生活要踏实,唯有自求多福。自求多福就是居安思危,心中随时预备著,不安全的事会发生是正常的事。当然不发生最好,一旦发生了,也不会手足无措。 不要指望环境会给我们安全,也不要指望他人来保障我们。追求内心的平安,要比向外追求安全更可靠。
如果能时时安住于现在的时间与空间,我们的心就更容易安定踏实。 只要人的内心平安, 生活的环境也能平安。只要人的心灵在一念之间清净平安, 就会影响到周遭人物环境的清净平安。---摘自《心安就有平安 》
幸福储蓄
很多人都知道,把钱放在自己家里并不保险,因为可能会被小偷偷走,也可能被一把火烧了。所以,有人把钱拿去投资置产,或是把钱存在银行里;但是投资可能会蚀本,银行也难保不会倒债。究竟要怎么样才是最保险的呢?最好的办法,是把财产储蓄在所有人的幸福中,那才是最究竟、最可靠的储蓄。
所谓“储蓄在所有人的幸福中”,就是提供我们有形、无形的财产,包括智慧的财产、体能的财产、时间的财产,为众人谋福利,帮助其他人获得利益,这不但水火不能破坏,小偷偷不走,强盗也抢不去,连政府抽税也抽不到,为什么?因为财产都释放给大众了。这种情形的我,就是功德的我,你付出多少,你的功德就有多少。功德的我是不为自己的私利而伤害他人,而会尽量充实自己的生命,努力于学习,然后把自己所拥有的奉献给他人。〖
不要控制情绪
控制情绪是指有情绪却不让它发出来,拚命地别住,别久了就会爆炸,爆炸的时候可能发疯、发狂,发生伤害自己也伤害他人的事。这就好像锅子里面装满了水,在下面加热让整锅水沸腾,上面却还用盖子紧紧盖起来,这样不让热气散发出来,锅炉可能会爆炸。所以,一定要采用疏导的方式,让它有发泄的地方。
而消融情绪的方法有二种,一是发泄情绪,另一是疏导情绪。疏导是让情绪有个柔和的出口,而这个出口是用来化解情绪,并不是让情绪爆发出来。 至于怎么化解呢?我经常告诉大家,不要只是眼睛老是看著、耳朵老是听著、心里老是想著,而要赶快脱离让自己产生情绪的情境,然后藉由念佛、数息或打坐、拜佛来分散、移开自己的注意力。这样就是在化解情绪,而不是控制情绪。 ---摘自《当下禅 》
随时保持内心充满喜悦
当我在指导禅修时,会鼓励禅修者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保持内心充满喜悦,这在佛教中称为“随喜”──随境而喜、随事而喜、随人而喜。
其实,这并不容易,因为赚钱、升官、生孩子、娶媳妇、抱孙子时,一定可以随喜。如果家中发生不顺的事,或者听到背后有人批评、指责你时,还能随喜吗?孔夫子说:“闻过则喜,知过必改。”听到别人说你的过失时,还会欢喜,这是不简单的,即使是修行人,虽然不会形之于色,也不会去反驳对方,但内心有时候还是会有一点点的波动。 ---摘自《 幸福禅 》
家和万事兴
种福,就是让自己和别人都健康快乐,尤其是家人之间最需要种福,却也最容易被忽略。
根据报导,台湾人最常生气的对象就是家人。这是因为我们对亲近的人要求会比较高,总觉得:“你是我最亲近的人,怎么还如此不了解我?”、“都已经是老夫老妻了,你还吹毛求疵,一丁点缺点都不能包容。”。
平常都知道应该要互相包容,但是人一生气就忘掉了,如此一来,该怎么种福呢?我认为在家种福田,要掌握健康和快乐两大原则。生气会损害健康,不仅让对方不快乐,也让自己不快乐,一不快乐,常然就没有福了。所谓“家和万事兴”、“万事兴”并不是简单地指事业兴隆,而是家人间一团和气,觉得生活得很健康、很快乐,这才是“家和万事兴”。---摘自《 人生、福气啦! 》
是吝啬是惜福
许多人以为懂得享福的人,才是真正有福,辛苦赚来的钱,不好好享受一番,太可惜了。
因为人生无常无法预知死期〗,死后财产又带不走,于是有些人就挥金似土,让人感觉他出手很阔气,其实只能说是土财主、暴发户。
真正兢兢业业经营事业和财富的人,不会大肆挥霍。
像有位航运钜子生活得非常节省,每天早上只吃稀饭配几片咸菜、酱瓜,难怪他能够富有。 另外一位航运钜子沈家桢,也是非常节俭,一个柠檬可以吃上一个星期〗,吃一次切一片,再放回冰箱。 别人问他:‘你为什么这么吝啬?’
他说:‘这不是吝啬,而是物尽其用,人应让要惜福。’ 沈家桢平时很节俭惜福,但是在帮助别人时,一点都不吝啬,一点也不会舍不得。 真是位能够惜福,又懂得培福的有福之人。 ---摘自《 人生、福气啦! 》
连一碗粥都吃不到
有一位九十二岁的老人,他不但身体健康,还得过长青马拉松的冠军。后来他的儿女们相继过世,照顾他的孙子、孙媳妇都是受西方教育的。
老人习惯吃粥,但是孙媳妇却不让他吃粥,要他改吃面包、牛奶、起士,因为她觉得孝顺老人,就要为他准备最营养的食物。
没想到老人家却认为,活在世间连一碗粥都吃不到,还活著做什么?结果就跳楼自杀死了。
这个故事实在很可怜,禅宗的《六祖坛经》说:“色类自有道,各不相妨恼。”这里的“色”是佛教对万事万物的通称。
老人家吃粥已经吃了九十多年,都能健康的活下来了,既然他想吃粥,就让他吃粥,为什么一定要让他吃面包、牛奶、起士呢?“色类自有道”,不能以自己的立场要求其他人一定要接受。 懂得体会老人家真正的需要,才是真正的孝顺。
---摘自《 新世代的孝顺之道 》
为什么发生在我身上?
为什么发生在我身上?“为什么这种事会发生在我身上?”一般人对于亲人的意外死亡,因为心理没有丝毫的准备,所以无法接受。对于他们的伤痛,我除了给予安慰,通常也会劝他们换种角度来思考。
一般人都知道有生必有死,不过总认为老了才会死,但这是不一定的;很多年轻人,也会因为意外、疾病而往生,最重要的是要认知到,人终究会走向死亡。面对亲人往生,只要能够接受人总会死亡的事实,即使是在没有心理准备的情况下发生,也比较不会忿忿不平了。---摘自《 自在的告别 》
常随佛学微信公众号: fjdh66
用佛法智慧提升生活品质。陪伴您成长进步的良师益友。
——扫描下方二维码快速关注——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