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贤法师:巡礼佛陀求道的足迹——往来苦行林,终至金刚座
节选自明贤法师《三宝论·佛宝论》
释迦太子出家后一直向南走,净饭王为儿担忧,特地派遣了五位侍者跟随太子一同出家。一行六人进入当时的摩揭陀国(今印度比哈尔邦巴特那和加雅地区)境内。
《大唐西域记》所记载的摩揭陀国方圆五千余里,城中居民不多,气候炎热,土地肥沃,适宜庄稼生长,其中有一种特异的稻谷,颗粒粗大,色香味俱佳,当地人称之为“供大人米”。
当地民风朴实,重视学问,尊敬佛法。有五十多所寺院,一万多位僧徒,多数崇尚大乘教法。也有几十所外道庙宇,信徒很多。玄奘大师曾在摩揭陀国巡礼了一连串佛陀苦修及成道的遗迹,包括苦行林、尼连禅河、前正觉山、菩提树和金刚座等。
当时恒河的南岸有一座旧城,方圆七十余里。此地因王宫中有很多香花,所以最早称为香花宫城,后来改名为波吒厘子城。从旧城向西南走四百余里,有一座大山,大山西北三十余里的山坡上有一所寺院。从寺院向西南走四、五十里,渡过尼连禅河便抵达迦耶城(即今印度比哈尔邦伽耶市,佛陀成道地菩提伽耶即位于伽耶市郊)。城西南五六里是迦耶山。从迦耶山向东南渡过大河便是前正觉山。
当年释迦太子在到达金刚座前,路过前正觉山,仰观此山非常幽静,便欲在此证得正觉。但刚到山顶,便大地震动,山体倾摇。山神惶惧,告诉太子:“这里不是成等正觉之福地,如果滞留于此入金刚定,大地将会震陷,山也会倾覆。”
于是,太子由西南下山。半山处背向山岩面对深涧的地方有一座石窟(即苦行洞),太子便在此结坐。这时大地再次震动,净居天在空中告诉太子:“这里不是如来成就正觉之处,距此十四五里,离苦行林不远的菩提伽耶有毕钵罗树,其下有金刚座,是过去未来诸佛成正等正觉之处。恳请菩萨前往。”太子刚起座,洞中的龙请求说:“此清净地是证明您成道的地方,请慈悲方便,不要忘怀。”太子已经知道这里不是成佛之地,为了使龙满愿,在石壁上留下了自己的身影后便前往菩提伽耶。
现在人们提起前正觉山的遗址,主要指半山腰的石洞和其旁的台地。这里生长着多种热带植物,包括菩提树、娑罗树、大小叶榕树、椰树和一些不知名的灌木。尼泊尔和印度山林中到处可见的黑叶猴(长臂猿)和猕猴,在这儿也有一大群,约上百只,调皮可爱,每当有人上山时,它们便主动跑来讨东西吃。台地上有一些佛教、印度教和耆那教的庙宇,寺院的左后山腰,便是佛弟子十分挂怀的苦行洞。
苦行洞洞口狭窄,只容一人进出,进入后方觉宽敞,能同时容纳七八人禅坐。洞后的中央位置有一尊苦行释迦太子像。原来洞中并没有塑像,只有当年佛陀留在石壁上的影像。早年人们不论贤愚,都能看到这个影像,但在玄奘大师的年代已非人人能见了。据说大师朝礼此洞时,由于不见佛陀圣像,悲从中来,恸哭不止。大师就地跏趺,其后洞内金光闪闪,明亮耀眼,佛陀的苦行像显现目前,玄奘大师感慨顶礼。
洞内佛像身高与真人相近,是仿照巴基斯坦拉赫尔国立博物馆收藏的公元2世纪所造的佛陀苦行像塑造的。近看塑像,佛陀由于长期的苦行而身体羸瘦,肋骨突出,肌肤泛起了皱纹,手臂与下肢上看得出血管与肌腱,眼窝深陷,腹部凹陷。整座佛像栩栩如生,刻划出了六年中释迦太子为追求真理而苦行的形象,感人至深,激发起人们对佛陀的无限崇敬。
为了寻找自己的人生道路,释迦太子来到苦行林后,便参学于林中多位著名的修行者,企盼能悟入圣境,解脱生死。他有整整六年时间至极用功参究,每天只食一麻一粟,衣不蔽体。六年过去,虽然在禅定与神通上有所受用,但对于初发心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依然很遥远。此时的太子已是精疲力尽,瘦骨嶙峋,身心几至崩溃边缘。他决意放弃无益于觉悟的极端行为,离开苦行林,往尼连禅河边走去。
尼连禅河是恒河的支流(相当于现在印度比哈尔邦的帕尔吉河),发源于东印度恰尔肯德省的焦达讷格布尔高原,流至菩提伽耶的北方,与莫罕那河相会,后流至巴特那以东,注入恒河。“尼连禅”的意思是“不乐着”,沿河圣迹颇多。《方广大庄严经》卷七《苦行品》云:菩萨出伽耶山已,次第巡行至优楼频螺池侧东面,而视见尼连河,其水清冷,湍洄皎洁,涯岸平正,林木扶疏,种种花果鲜荣可爱,河边村邑处处丰饶,栋宇相接,人民殷盛。
释迦太子从苦行林出来,勉强行至河边,洗去六年的积垢。此时有一位名叫苏伽达的牧女向他供养了乳糜,太子食用后恢复了气力。受乳糜处位于金刚座西南方向,《大唐西域记》记载此处建有一座塔。在它的附近还有一座塔,是两位长者向已成道的太子献麨蜜处。当时佛陀在菩提树下静坐,有两位商主经过林外,林神告诉他们释迦太子在这片林中成就正觉,已有四十九天没有进食,供养他将会得到极大利益。于是两位长者便将路上充饥的麨蜜供养佛陀,佛陀欣然接受。
献蜜处附近还有一座塔,纪念四天王向佛陀献钵。长者献麨蜜后,佛陀考虑用何容器来盛,这时四天王从四方而至,各自手持金钵献给佛陀。佛陀认为出家人不宜接受如此贵重之物,于是四天王改以银钵,乃至水晶、琉璃、玛瑙、砗磲、珍珠等钵,佛陀均未接受。最后,四天王各自回到宫中,取来青紫透明的石钵奉上,佛陀终于接受。为了显示平等,佛陀将四钵均收下,并以神力将它们重叠为一,所以钵的外沿有四条边。
当时的沙门普遍认为,出家修行必须要通过极端的苦行,方能消除身心积累的业障,得到大梵天的认可,达到“天人合一”,显现神祇境界。如同想使木头成材,必须将积蓄于内的水份处理干净。因此他们都采用苦行的方式,修苦行的程度也成为判断修行人“真假”的试金石。当释迦太子离开苦行林,渡过尼连禅河接受牧女乳糜的供养时,追随太子六年之久的憍陈如等五位出家人,都以为太子退失道心,放弃初衷,因而离开了太子。
虽然释尊最终否定了苦行作为修行的根本方法,但如果从他的整体经历中来寻找信仰的经验,释迦太子当年的苦行值得我们思考。六年内,释迦太子对所立的行为准则,从没有一丝一毫的逾越,那段时间他在寻找正确的信仰,而不是在考虑“我成佛了以后如何去弘法”。这是个需要关注的问题:寻找方向,胜过了对未来事业、名誉和成就的思考。
本文来源:
中国民族宗教网 http://www.mzb.com.cn/html/report/150421951-1.htm
搜狐 http://mt.sohu.com/20150327/n410433331.shtml
东南网 http://xm.fjsen.com/2015-03/30/content_15877130.htm
浏阳日报 http://www.lyrb.com.cn/news/gnxw/38330.html
邯郸之窗 http://www.hdzc.net/html/shop/company/2015_03/27/2443283.html
岳塘新闻网 http://www.ytxww.com/gngj/news/201503/27/2163.html
浏阳新闻网 http://www.liuyangshi.cn/a/qita/20150327/51958.html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