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喜法师:佛教中国漫谈之20.《金刚经》释疑
传喜法师:佛教中国漫谈之20.《金刚经》释疑
信众:《金刚经》中“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是指什么 “心”?
师父:我们这个“心”,有很多种状态,心能造天堂、地狱,也能成佛;从最初、最不好的,到至善圆满,根源都是这个“心”,所以“心”是很复杂的。
《金刚经》是让我们认识到佛性如“金刚”,要依着“金刚”的佛性而皈依。反过来说,“应如是降伏其心”,需要被降伏的是无明的心。比如我们安住在金刚心的状态中,那种种的分别、生灭就自然会被降伏住,所以“应如是住”。
这里的“如是”是“金刚心”的状态,也是我们佛性的一种状态。金刚的佛性遍一切处,在佛不增,在生不减。我们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通过佛法的修习,渐渐了知,渐渐与这个相应,了解什么是佛,我们如何去皈依。
“与佛不相应”的心,我们要把它降伏,所以“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应如是住”就是“降伏其心”具体的方法,就是指金刚心。我们应当安住于金刚心,而令它不要转到生灭,转到有漏的上面去。
信众:《金刚经》中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指什么“心”?
师父:“应无所住”,是指应该对什么东西“无所住”,应对世间的幻象,包括幻象当中的主人——“我”,不住色生心。“我”里面分“色受想行识”,从身体上又分“眼耳鼻舌身意”,对外在的“色声香味触法”。既不对外在的“色尘”生“心”,也不对内在的“色法”生“心”。
不管是“色受想行识”的五蕴,还是“色受想行识”组成的“我”,也不能对“色”生“心”,也不能对着“我”生“心”,所以“无我相”,不住我相;“无人相”,不住人相;“我相”“人相”加在一起就是“众生相”。
既然“我相”“人相”都了达了它的本性是“无”,那更不能住“众生相”上生“心”,所以不住“色声香味触法”生“心”,不住“色受想行识”生“心”,不住“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上生“心”,也就是不住这些假相而生“心”,所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个“心”就是智慧心,不要“住”在虚妄上。
我们的身心就像一个炮弹,里面有炸药、火线,还有撞针撞击的地方,只要一点这个炮弹就会发射出去。但是通过修行,通过自我关照,就把引信给拆除了,把火药也给倒掉了,这个生命就不再发生负面作用了。
而且更进一步,还应当再生起慈心、悲心、喜心、舍心。愿一切众生获得快乐和快乐的因,愿一切众生远离痛苦和痛苦的因,愿一切众生找到无苦的快乐,没有阴影的光明,更希望一切众生不要执着在亲、仇,亲仇只是假相,远离亲疏,住平等清净的一种大“舍”位,大“舍”位即是大“得”位。
当得到智慧时,你就会舍弃那个“小”的,干扰你或他生命幸福的错误选择,你就会把那些通通“放下”,叫“慈悲喜舍”。这个“舍”,是对错误的远离,远离亲疏住“平等舍”—— 就是一种大的“得”,叫舍得。没有“舍”的智慧,也不会得到“得”的智慧,这是一种生命的高境界。
我们判断一个事物的价值,往往是从“我”的主观角度在看。正是“我的主观”制造了“我生命的轮回和生死的苦海”。所以,佛在要走的时候,就要入涅槃了,再给我们讲《四十二章经》。《四十二章经》里有句很重要的话:“不可信汝意,汝意不可信。” 因为你是凡夫,凡夫的知见是不对的,所以要皈依三宝。
皈依三宝有圣言量,要根据圣言量。圣言量具朴实性,可以通过我们的身心来感受,可以得出一个比量的,这样就可依此抉择出我们生命的行为。
信众:为什么《金刚经》一直强调“法身慧命”的重要性呢?
师父: 因为法身慧命是我们生命的高级状态,如果忘却了法身慧命,只停留在呼吸、吃喝拉撒等生命的基本功能上,这是一个低级的生命状态,所以狗只会找骨头,不会读佛经。人如果不会读佛经,不知道法身慧命,那人也就降格在这个六道当中,人道也不是很高级的,不过是一个生命的低级状态而已。
如果懂得了法身慧命,你人天增上,超越三界,遨游在生命的高级的文明世界,往来净土就像串门一样,否则六道轮回如游园观、猪马鸡狗如换衣服,可不可怜?
生命需要一种升华,学佛是觉悟,用觉悟再来指导我们的人生,把凡夫的生命转变成一种圣性。虽然我们身是凡夫,却走在了圣人的路上,最终能够实现转凡成圣。
---------------------------------------------------------------------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