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病全写在脸上,了解一下您的健康状况吧
人体内脏机能的好坏会在脸上反映出来。忙忙碌碌的你不妨经常观察一下自己的脸,也许会发现身体健康状况的秘密。
额头皱纹突然增加
出现这种情况表明自己的肝脏负担过重,要少吃或不吃吃动物脂肪,如猪肉、牛肉、羊肉、鱼之类,而应多吃一些清淡的食物,如蔬菜、水果、豆制品等。
眼圈发黑,脸色晦暗
早上起来,如果发现自己面呈此状,表明肾脏负担太重了。要减少用盐量和用糖量,能不加糖的菜尽量不要加糖,用栗子烧大白菜等进行食疗,还可用红白萝卜煮汤喝。
鼻子发红
鼻尖代表了心脏的情况。鼻尖呈红色或紫色可能是血压偏高,或盐和酒精摄取过多。
上嘴唇肿胀
这很可能是由胃痉挛引起的。多吃些土豆、红薯、板栗、山芋、莲藕等暖胃的食物。如果皮肤过于粗糙,你试试用笋做汤吃吃看。
皮肤过于白皙
这有可能是气血欠亏所致。可以将红枣、花生米用温水浸泡后,用小火煮熟。常吃这样的食物,脸色会红润起来。
面颊呈褐红色
面颊发红是高血压的征象。要注意减少吸烟量或戒烟,经常量血压。
耳朵发红
耳朵代表了肾的状况。耳廓呈红色或紫色说明循环不好。要少饮酒,少吃精细食物,少吃糖,多做运动以促进循环功能。
中医专家钱会南告诉记者,人在健康状况不佳时,就会面露病色。而病色中的白、黄、红、黑、青五色,都对应着不同的身体疾患。
白:苍白、煞白、惨白。这些白色没有光泽、不夹杂血色,都是人们用来形容脸部病态的白色。中医认为,这种白色多跟气虚、血虚关系密切。血液不足、不能营养面部,就会出现苍白色;血液的运行和生成又是靠气的,中医说气能生血,气虚了,生血的功能就减退了,血就不能够营养面部,就会出现苍白色。还有一种白是体寒引起的,这类人特别需要保暖。
黄:蜡黄、焦黄。“有这两种面色的人,往往不是脾虚就是体内有湿气。”钱会南告诉记者,中医认为脾胃是先天之本,是营养物质的来源,如果脾胃虚弱以后不能正常运化,营养物质就不能滋润我们的面部,这时候会出现黄色。脾除了消化营养物质以外,还代谢水湿,如果湿邪不能正常代谢,营养物质异常积聚,也会造成面色出现不正常的黄。
红:通红、潮红。健康的红是由内而外散发的,而不健康的潮红有一个特点,就是像潮水那样,比如有人会在下午时面色发红。潮红和阴虚、上火有关,一般面色潮红的人还有五心烦热的表现,也就是心情烦躁、两手心两足心发热。如果上火属于实火,表现出来就是满面通红、如果是阴虚引发的上火,往往只是在颧骨发红。
黑:枯萎、憔悴。发黑的面色会让人觉得“形容枯萎”,看起来像老了好几岁。钱会南表示,脸色发黑和肾关系比较密切,肾虚的病人多见面色黑,中医认为五色对应五脏,黑是跟肾相对应,所以说肾虚的病人往往多见黑面色。黑眼圈也属面色发黑,它就是因为肾虚导致水代谢异常造成的。
青:铁青。青是属于肝的一种色,脸色发青一般是由气滞血淤引起的。这种人的性格特征很明显,比如多疑、爱钻牛角尖、容易莫名其妙地发火等。另外也有可能是因为受寒,我们有时说“冻得发青”,就是因为气滞影响了气血的运行。
好脸色吃出来
“如果你照镜子观察,发现脸色不够健康,但又没有什么严重疾病,就可以从饮食和生活习惯上来调理。”钱会南说,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早睡,因为熬夜是最“伤”面色的,其次是见缝插针地保证每天运动半小时,让血液循环起来。从饮食上来说,五种“病色”各有各的调理方法。
面色白多吃大枣木耳。这类人应多吃补养气血的食物,如黑木耳、大枣、桂圆等。平时注意休息,不宜过于劳累。如果体内有寒气,可以用适量的花椒煮成水后泡脚,对于温散寒邪,具有很好的作用。
面色黄吃点山药小米。具有健脾功效的食物有百合、山药、小米、人参等。如果有条件,可以自己煮点三仁汤来喝。祛湿的有薏仁、红豆、冬瓜皮及荷叶、莲子等。尤其是薏米,既健脾又祛湿,面色黄的人可以多吃。在三伏天湿热最盛的时候,用荷叶煮饭、熬粥最适合不过。这类人还要注意,为了保护脾胃,要少吃牛黄解毒片、牛黄上清丸等苦寒药物。
面色红多吃柚子甜瓜。对这类人来说,具有清凉作用的瓜果是首选,比如山竹、柚子、柠檬、梨、绿豆、西瓜,以及黄瓜、丝瓜、茭白等蔬菜。尤其是山竹和柚子,南方人就常吃它们清火。此外,一些滋阴的食物也不能错过,比如芝麻、银耳、糯米、海参、牛奶等,可以缓和情绪,改善面色。还需注意的是心态一定要平和,千万不要急躁。
面色黑多吃核桃生姜。补养肾气,要多吃温阳的食物茴香等,也可以帮助阳气的恢复。如果有需要,可以吃些六味地黄丸类的补品。
面色青多吃山楂香菇。用玫瑰花、月季花沏茶喝,对女性改善气滞血瘀、面容发青很有效。男性则可以多吃山楂、香菇、黑豆、藕等。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