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杀生的定义和范围是什么?
戒杀的根本是不杀人。(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南普陀寺)
从原则上讲,“不杀生戒”的重心在于不杀人,因为唯有人类能够造恶业而堕为鬼道或下地狱,也能修善业而升天堂、出三界乃至成佛。其他众生,除极少的特殊例子之外,既不知善,也不知何为恶事,只有随业受报的自然行为,而没有心意的造作在内。所以,人是道器,只有人能修道、弘道。因此,戒杀的根本是不杀人。
杀人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一、知是人
二、预谋而有杀念
三、杀死
至于人,是不论年龄、贵贱,不论成形或未成形,有知或无知,凡被肯定是人者,皆不可杀。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为了维持环境卫生的原因,必须处理诸如蟑螂、蚊蝇、老鼠等问题,而当负责清理的人是比丘、比丘尼,又该如何处理呢?
佛:“除尽污水,清洁浴室。”
比丘:“会伤虫!”
佛:“不为伤虫,是为清理浴室。”
于是比丘释然
这个例子是说为了说明,以维护人类生活环境的清洁为目的,去进行清理打扫,退治、防治虫类,不算杀生。当然,在打扫过程中,是不得用药物喷射杀虫的。另外,如果环境经常保持整洁和消毒完善的状态,纵然有虫蚁,也不会滋长太多。
不仅仅在做劳务的时候,在日常行走中,我们也有可能无意杀死虫蚁。因此,我们要经常多念阿弥陀佛,愿无明众生于死亡后转生善道或超生净土,就不算犯杀生戒。当然,如果能够小心防备,减少杀伤虫蚁的机会为最佳,如果明知杀生而无悔意,便是没有慈悲心。
最后要提的重要一点是,佛教主张不杀生,主旨在于众生平等的慈悲精神。一切众生都有生存的权利和自由,我们怕受伤害、畏惧死亡,众生无不皆然。众生的类别虽有高低不同,但众生的生命绝没有贵贱、尊卑之分,如果人人发扬这种平等、慈悲的精神,我们的世界一定是和谐、和平、互助、互敬、互爱、融洽无间的。虽然佛经中说,杀生有果报。但是我们不必把不杀生的着眼点摆在害怕受报的观点上,长养慈悲心才是关键,也是佛菩萨化世的精神所在。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