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正文内容

福薄不被善待的真实原因!

       

发布时间:2020年01月27日
来源:微信公众号【三宝加持】   作者:胡小林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七个儿子和一根拐杖的故事

中國傳統文化帶動企業走向成功的啟示[摘錄]
 
胡小林居士 主講
 

这是一个佛陀的故事,讲了感恩的道理。这个故事很简单,但道理很深。它告诉我们为什么要感恩,感恩,自己会带来什么样的果报。这个故事的名字叫「七个儿子和一根拐杖的故事」。

在佛陀的时代,佛陀曾经以一只拐杖让七个儿子、七个媳妇了解到什么是孝道。一天佛陀出去托钵时,在路上碰到一位年迈的婆罗门教徒,他的背已经驼了,拄着一根拐杖还捧着一个碗,走起路来很吃力。(乞丐,要饭的,福薄到没法再薄了,除了死人就是他。)他弯着腰弓着背,拐杖向前撑一步,他才能走一步。佛陀看在眼里,怜悯在心,加紧脚步上前去扶着老人:老人家,你走路那么不方便,为什么还要出来托钵,还要出来讨饭,难道没有孩子照顾你吗?老人回答:有,我有七个儿子,但是都娶妻成家了,他们有妻子要照顾,有孩子要养育,所以无法容纳我,把我赶出来。(这是老人家回答佛陀的回话。通过这段话,我们看到他看问题在外,不在内,孩子娶妻生子,无法容纳我,所以才把我给轰出来了。「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老人家不知道这个道理,还是在埋怨他的儿子、埋怨他的媳妇,因为娶妻生子,所以他们不养我,没有反弓自省,没有改正自己过错的认识。)说着他抬头一看,认出是佛陀,赶紧跪下说:佛陀!您救救我,我到底用什么道理,才能感化教育我的儿子?(还是要教育别人,还是要求佛陀帮助他,看来这个老人家是一点道理都不懂。「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六祖惠能大师说的,他不知道向内求,只知道向外求,找原因。我们看看佛陀怎么帮忙他的。)
 
佛陀很慈祥的说,道理要用心听。(它翻译成普通话,可能就是「谛听」。)他说道理要用心听,才能启发他的良心。老人说:那要启发我的儿子,教育他们就难了。(他还是认为要教育儿子,要启发别人。)因为现在他们心中,只有自己的妻儿,没有多余的时间听道理。(还是想要教育别人,找别人的问题。)佛陀说:只要你用心,仍然可以。老人问:我要如何用心?佛说:你什么都不要想,只要记得将你手中的拐杖,用心拿好,走路时用心走稳。(这是什么?止,止住妄念,止在哪里?止在拐杖上;完了,观。)你要用最虔诚的心,去感恩这根拐杖。(其实佛陀很婉转的指出了他身上存在的问题,您之所以老人家今天福薄到这种程度,就是不会感恩,换句话说,感恩的人有福,感恩的人不会当乞丐。)你要用最虔诚的心,去感恩这根拐杖,因为它帮助你走路。(这是第一条,你要看到,你要知恩;第二件事,怎么观察这个拐杖。)若有恶狗跑来,你可以用拐杖赶走牠。(第二个作用。佛陀启发他,你手里这个拐棍,第一帮你走路,第二有恶狗来,它可以把恶狗赶走,保护自己。)涉水时可以用拐杖去探探深浅,以测安全。(第三个作用。过河的时候,可以用拐杖探探水的深浅,来保证安全。)它助你走出一条平坦的路,不会踢到石头而跌倒,这一切你都要用心感恩它。如果你的意念言语都很用心,就能感化你的儿子。(怪不怪,迷信吗?我怎么感恩这根拐杖,我的儿子就能得到感化?不可思议。)
 
(这个故事为什么佛选了一个乞丐而讲出来?它说明一个道理,贫贱福薄到像乞丐这样的人,都有要感恩的东西,更何况我们今天在座的诸位。乞丐是社会的最底层,而且是老婆罗门,没有劳动能力,只能靠要饭度日,就这种人都有要感恩的对象。换句话说,你之所以今天福薄到这种程度当乞丐,就是因为你不会感恩。佛不可能把福给你,也不可能把好的命运给你,只能把教育给你、把方法给你,你自己要照着修,福就来了,就能感化你的儿子。)老人心想,这的确是真的,这个时候我还能靠谁?(启迪智慧。)我只能依靠这根拐杖而已,这根拐杖给我的帮助最大,我应该感恩。(找到感恩的对象,明白感恩的道理了。)从此老人拳拳服膺佛陀所说的话。(听话、老实、真干!拳拳服膺,一丝不苟,坚决落实。不再抱怨儿子娶妻生子,没有心照顾我,所以把我轰出来了。用那个时间,不干这个,不搞是非人我,不找他人的麻烦和责任,而一心一意的感恩。)每一天都感念着拐杖的恩情。(要在今天说这不是傻子吗?原来是叫花子,今天变成疯子。)有时他脱口而出,边走路边念叨:感恩!感恩拐杖帮助我走路,感恩拐杖让我探测水的深浅,感恩拐杖保护我的身体轰走恶狗。(这三件事,做这样的观想,止住妄念,止住是非人我,止住埋怨儿子的怨气。)他不断不断的感恩,一门深入,长时熏修,心想口念均是感恩。
 
老人的七个儿子在平时的生活中,唯有妻子儿女是他们的最爱。有一天他们听人说,城里有一位佛陀能够赐福给世人,若求佛赐福,人人都可得到最大的福报。(真的吗?真的,福自己求,命由我造,福自己求,佛不可能把福给你,他告诉你修福的方法而已。我们看看这七个儿子是怎么转变的?)这七个兄弟就相邀一起去求佛赐福。(自私自利,到这个时候,想要福,谁不想要福,谁不想过好日子?人生一世福愈大愈好,所以就相邀,咱们一块去,找佛来赐福,多好的事。)甚至连妻儿都带去了。到达王舍城耆阇崛山时,佛陀正在为大众开示。那一天老婆罗门也拿着拐杖,捧着碗出来乞讨,现在他所有的烦恼都去除了。(大家注意听这句话,会感恩的人的标准是什么?所有的烦恼都去除了。换句话说,只要有一毫的烦恼,你感恩感得不圆满,感恩感得不究竟。不要小看「所有」这两个字,做到是真难。)
 
他所有的烦恼都去除了,心里只有感恩。(一心只有感恩,不给烦恼留地方,就一根拐杖,他没别的了,除了拐杖可能就是空气了,白吸。)所以边走还是边念着感恩,感恩他的拐杖。(今天看这是神经病。会感恩的人不是神经病。)有人路过看到老人那么慈祥,又满口的感恩,于是问他:老人家您的心那么知足感恩,您一定是位有福的人。(会感恩的人有福。有什么福?一个叫花子,一个乞丐。)那个人接着说,您可知道佛陀在王舍城耆阇崛山说法,您想不想去看看佛?让佛为您祝福。老人听了满心欢喜,他说:非常感恩佛陀,佛曾在路途中对我开示,所以我现在过得很欢喜。(「一箪食,一瓢饮,回不改其乐」。他是个叫花子,心里过得很欢喜。「未发其福,先发其慧」,《了凡四训》上说,福还没发出来,智慧先发。未发其福,先发其慧,知道感恩的人就有智慧,福还没现前,智慧先出来,以慧导福。)所以我现在过得很欢喜,心灵很自在,不知如何才能再见到佛,再闻佛陀的开示。
 
这位过路的好心人就说:我正要去礼佛闻法,我们可以一起去。(福报现前了,有人告诉他佛在讲法,能闻法是福。)老人就随着好心的过路人去了耆阇崛山。那时佛陀已经开始说法,老人从远处慢慢的走来,边走还是边念着感恩,感恩拐杖帮助我,一直走到佛前。佛陀看到他就说:你来了,老婆罗门,看你这么欢喜,你到底如何感恩?你来这里再多念几次吧。当时有很多人听闻佛法,老人不知他的儿子们也在场,他面露笑容,满面风光,一点没有烦恼的说。(这三句话,「面露笑容,满面风光,一点都没有烦恼」。感恩什么样子?你说我有感恩的心,我会感恩,我知道感恩,我懂感恩,那你必须面露笑容,满面风光,一点都没有烦恼,这三个标准你做到了,感恩于内,外露其相就是这三点。)我很感恩这根拐杖,它伴我走路、伴我生活,帮助我度过危险的路;让我渡水时,知道深浅;如果有恶狗,还可以用它保护我,把狗赶走,所以我感恩手中的这根拐杖。
 
佛陀听了很欢喜,用眼睛扫视着他的七个儿子和七个媳妇。佛陀语重心长的说:对!人生最重要的就是要有感恩心,一根拐杖就可以帮助你生活,可以让你那么欢喜的过日子,所以你应该感恩。世间有很多人不如一根拐杖,不知孝敬父母,将来的因果一样会受到儿子的折磨,还要堕入地狱,像这样的人生就是欠缺感恩心,若能孝养父母才是有大福之人。佛就讲完了,七个儿子媳妇看着自己的老父亲,又听到佛陀的说法,实在惭愧得无地自容。他们的良知即刻被启发,七个儿子同时站起来,媳妇也跟着一起来到佛陀的面前顶礼,感恩佛陀。然后转过身到老父亲身边,扶着他说:我们很惭愧、很忏悔,从今天开始要请父亲回家,一定要奉养您,这时七个儿子都争着要迎请父亲回家孝敬。故事到这就讲完了。
 
自度才能度他,老人家不知道感恩,现世受这种苦报,当乞丐,有儿子不孝养他。儿子不孝养父亲,佛说要堕入地狱,自毁就是毁他。而老人家并不是找街道委员会去做七个儿子的工作,也不是到法院去打官司,要跟这七个儿子掰哧,让法院做出裁决。「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知道自己的德行薄,知道自己的福薄,要修,而修福最好的方法就是存一颗感恩的心。老人家感恩拐杖,通过这根拐杖,这是个药引子,把感恩的心引发出来,福报就现前了。福报现前,七个儿子都争着要孝养他,那是大福之人。而七个孩子都孝养父亲这颗心一发,他们还会堕地狱吗?不会了。不孝养父母肯定要堕地狱,而孝养父母就不会了。老人家把自己的感恩心发出来,依报随着正报转,儿子是依报,他的正报好了,转了,会感恩了,依报全变了。所以《弟子规》上说「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强调的就是正报。《了凡四训》上说,「凡有财有势者,其立德皆易」,你建立德行都容易;「易而不为,是为自暴」,你自暴没关系,你是正报,正报自暴自弃,依报就跟着倒霉。所以如果这个老人家要跟儿子结怨,冤冤相报,指责别人的不是,指责别人不孝养父母、不懂事,自己毁了,也把儿子毁了。自己有了感恩心,境界提高了,儿子也救了,这叫大圆满。
 

标签:佛教入门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