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6日 星期一 农历12月7日
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正文内容

初探真心与佛性(普敬法师)

       

发布时间:2020年01月15日
来源:微信公众号【 解脱之路 】   作者:普敬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初探真心与佛性
作者:普敬法师
  

内容摘要:众生皆具足佛性,真妄二心本是一体。若人认妄想执着为自心则有生死流转;远离分别执着则常住真心显现而证菩提涅槃。比较真妄二心的体相功用,意在破妄显真,转迷成悟。
  
关键字:生死; 菩提; 妄心;真心
前言
本师释迦牟尼佛出世说种种法,只为众生见到本性。《华严经》云:“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1达摩祖师从西而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他从来不让人在文字上执着,只为让众生明了“歇却妄心,即见本性”的道理。所以德山禅师以棒打(接引众生)入门,临济禅师入门便是大喝,只为熄灭凡夫众生的攀缘心。凡夫做功夫时常在妄想中徘徊。粗的妄想使人行恶,细的妄想令人行善。即使遍阅五千藏教,如果只在分别上用功,那都是属于细的妄想,出言做拟比,发心去缘义,思觉心就起,这是漏心;如果只是亡心,又成无明昏住。如果偏向于止,心不缘义,内守幽空,又成恶取空。真心离思绝议,在此依经循祖对真心做个初探。

 

一、佛陀出世的本怀
(一)众生皆有佛性
佛陀于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而证道,觉悟宇宙人生的真相,明白一切众生皆具佛性,只是迷悟有别。觉悟之后,开口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奇哉,奇哉,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着而不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2佛陀首先说明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众生心性中本具佛的智慧德相。而后指出凡夫众生不能得成无上菩提的根本原因:由于众生以种种妄想心、分别心、执着心、攀缘心贪着五欲六尘,因此,不能证得无上菩提,恢复本有的佛性。
(二)佛陀出世,但为明心
佛陀的一代教法,在四十九年中,或说大乘,或说小乘,说顿说渐,只为让众生顿悟本心,明了佛性,苦口婆心的多次宣讲众生因不明佛性而枉受轮回的根本道理。《楞严经》云:“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业种自然,如恶叉聚。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云何二种?阿难,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二者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3可见不能得成无上菩提的原因主要在于众生从无始来,颠倒行事,舍弃本来清净妙明的真心,反认攀缘的分别识心为自性,起种种我执,攀缘外境,被物所转,完全蒙蔽了真心,流转于生死轮回。
这段经文把众生生死的二种根本全盘托出,一一阐明了众生不能得成无上菩提的原因。没有听闻佛陀宣说的妙法,受五蕴束缚的凡夫众生想了解生死根本的问题实在不容易。故此佛陀才出现世间,以种种方便,施设言教,方便说法,从各种角度,各种方式来阐明二种生死根本的真相,使众生明了佛性,顿悟本心,舍妄归真,永离生死苦海,这便是佛陀出世的本怀。

 

二、妄心是生死根本
(一)不明生死根源难以解脱生死
  人生在世,最大的事莫过于生死,凡夫都免不了生死,不明生死根源的人难以解脱生死。生死的问题,人们从古到今都在研究,真正能明了生死根源之人寥寥无几。清初顺治皇帝,即位以来南征北战,最后深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对自己生从何来,死往何去,产生了种种疑惑与不解,他作了一首流传于世的偈子,表达了对生死问题的看法,其偈云:“来时糊涂去时迷,空在人间走一回。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胧又是谁?不如不来亦不去,来时欢喜去时悲。”可见在世间上,上至尊贵的帝王宰官,下至贫民百姓,不能明了生死根源,都难以解脱生死。
  

 

(二)认妄为真,迷失本心
凡夫与佛本性无殊,本无生死。只因凡夫众生认攀缘心为自性,被妄心所左右,迷物为己,在妄心上生我执,起种种我见,背离了本有的常住真心,故有生死。觉悟本心就是佛,迷妄为真就成凡夫。《六祖坛经》云“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4
众生常随外境而转,以缘六尘生起的识心为本心,越迷越深,认妄为真,才被烦恼而转,受尽苦恼。众生为何见不到常住真心,佛在《楞严经》中很明确地说明,《楞严经》指出众生皆因无始以来,不知生死根本,错乱修习,在生活中认攀缘心为自性,生生世世流浪诸有。其攀缘心就是一种强有力的执着心、虚妄心、留恋心、爱分别的识心。就像那些登山之人,一旦登上悬崖峭壁,举手投足都不敢轻易放松,看到悬崖上有一点点裂缝,或是突出一点小石球,他的手脚就会紧紧地靠住,丝毫不敢放松,而且抓得特别牢,特别紧。然后一步一步往上攀登,假如稍微放松一点,则会掉下去粉身碎骨,这就是所谓的“攀缘心。”
众生对于外在境界的攀缘执着心,就像登山的人,对于峭壁上的石头缝是那样的执着,抓得紧紧的,绝不罢手。佛对生灭心用攀缘来形容,是为了让众生认识它的虚妄不实,众生之所以迷失本心,导致轮回不休,就因认定这颗虚妄不实的攀缘心,对五欲六尘执着不舍,看不破放不下的缘故。
(三)妄心虚妄,生死根本
众生不知妄心虚妄,终日所行都用此心,念念攀缘六尘,因为众生认妄为真的观念根深蒂固。所以佛陀在《楞严经》中果断的破除了阿难执心在内、在外、在中间等七处妄执。明确地说明“觅心无处”的道理。此攀缘心依六尘生起,当不是常住的六尘变灭时,攀缘心也就无法存在,所以攀缘心是虚幻不实的。《圆觉经》云:“此虚妄心,若无六尘,则不能有,四大分解,无尘可得,于中缘尘,各归散灭,毕竟无有缘心可见。”5《金刚经》云:“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6可见妄心不可得,攀缘之妄心离尘无体,只要有所住的心,皆落分别,皆是虚妄。攀缘心,从无始劫来,众生一直用它,头出头没,认妄为真,认贼做子,把本具的不生灭心覆盖,导致痛苦不堪,在生死中,常被漂溺。《楞严经》云:“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7《十善业道经》云:“一切众生,心想异故,造业亦异,由是故有诸趣轮转。”8所以这种虚幻的生灭心为生死之本。然而人们却一再认为思维、分别的生灭心,攀缘心是自己本心,从而迷真逐妄。认攀缘心为自性,用这种妄想心去做一切事业,这是感得生死流转的根本原因。

 

三、真心是菩提涅槃的根本

 

 

(一)真心在圣不增,在凡不减
真心是人人都具足的佛性,因为不觉的缘故,才成为了众生,然而本体并没有减,虽然迷,真心却未失去,是人人本具的不动不摇、不生不灭的自性清净心。如前《楞严经》云:“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
菩提涅槃根本的真心现在就迷失在自己能生诸缘,缘所遗失的角落里,称为元清净体,亦叫“识精、元明”又称“妙明真精”,这是众生遗失掉的真心。所谓“缘所遗者”,是指众生无始劫来,以生灭的分别识心,攀缘无常尘境,导致见闻觉知,都是无常之理;不知在生灭中有不生灭性,只对眼见耳闻的种种分别识心产生执着,却不知识心是属于虚妄不实的生灭心,因此妄认此心为自性,迷失了那灵明不昧,不落分别的灵觉本心,故曰“缘所遗者”。虽然众生迷失了真心,但只是被烦恼所覆,并非真的失去,就像镜子蒙上污垢,虽然不见镜子,只要除去尘垢,便能显真。
《圆觉经》云:“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犹如空花从空而有,幻花虽灭空性不坏;众生幻心还依幻灭,诸幻尽灭觉心不动。”9《佛说佛名经》云:“观我自身,虽有正因灵觉之性,而为烦恼黑暗丛林之所覆蔽,无了因力不能得显,我今应当发起胜心,破切无明颠倒重障,断灭生死虚伪苦因。显发如来大明觉慧。”10又如前《楞严经》云:“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可见众生真心不但没有失去,且终日用着,只因迷故,不自觉知而已。
真心在圣不增,在凡不减,如果真心只在圣位才能起用,凡夫便不能离攀缘心,既不能离攀缘心,将永不成圣果。如前《楞严经》云:“诸修行人,用攀缘心为自性而修习,欲成菩提,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可见只有攀缘心休歇,真心才能显现,真心显现才能证果。但不否认攀缘心对于成圣果前有加行的帮助,比如通过攀缘心学法而了解生灭心与不生灭心的区别,从而舍妄归真,后守真心而证不生灭果,所谓“悟后起修”便是此理。
但证圣果所依的必不是攀缘心,而是真心。《修心诀》云:“顿悟自性本来空寂,与佛无殊,而此旧习,卒难除断……若不以般若着力,焉能对治无明,得到大休大歇之地?如云:顿悟虽同佛,多生习气深;风停波尚涌,理现念犹侵……往往利根之辈,不费多力打发此事,便生容易之心,更不修治,日久月深,依前流浪,未免轮回。则岂可以一期所悟,便拨置后修耶!故悟后长须照察,妄念忽起,都不随之;损之又损,以至无为,方始究竟。”11可见凡夫见到真心并非马上证圣果,见到真心还须守护,功夫成熟方始究竟。《宗镜录》云:“一切众生,迷于真性,不达本心,种种妄想,不得正念,故即憎爱。以憎爱故,心器破坏,即受生死,故诸苦自现。欲知法要,守心第一,若一人不守真心得成佛者,无有是处。”12
达磨祖师云:“此心是人皆欲得見,于此光明中,运手动足者。如恒河沙,及乎问着,总道不得,犹如木人相似,总是自己受用……自家运手动足,因何不识?13《最上乘论》云:“诸摄心人为缘外境麁心小息,内鍊真心心未清净时,于行住坐卧中恒惩意看心,犹未能了了清净独照心源,是名无记心也,亦是漏心犹不免生死大病。况复总不守真心者,是人沈没生死苦海,何日得出……若识心者,守之则到彼岸,迷心者,弃之则堕三涂。”14
可见真心若只在圣位方能起用,祖师便不会以诸多方便让人达守真心。所以凡夫众生的真心不但没有失去,真心更是在圣不增,在凡不减,当下人人具足。只因众生无始劫来认妄为真,用攀缘心做为自性,导致被烦恼所覆,所以日日用真心而不识真心,但烦恼毕竟虚幻,虚幻消失,本觉真心就现,它未曾生未曾灭,只是众生迷不自见而已。

 

(二)真心本净,菩提之本
真心本自清净,是证菩提涅槃之本,佛陀为了能让众生见到清净的本心,常以种种比喻而令开悟。”《楞严经》里的十番显见,佛陀首先以灯喻显出眼根能见色的“见性”是心非眼。经云:“诸盲无眼,唯观黑暗,与有眼人,处于暗室……此暗中人,与彼群盲,二黑校量,曾无有异。若无眼人,全见前黑,忽得眼光,还于前尘见种种色,名眼见者,彼暗中人,全见前黑,忽获灯光,亦于前尘见种种色,应名灯见。若灯见者,灯能有见,自不名灯,又则灯观,何关汝事,是故当知,灯能显色,如是见者,是眼非灯。眼能显色,如是见性,是心非眼。”15
可见,灯光是借来显色,眼也只能照显色相,并不具有能见能分别的知觉功能。能见能分别的知觉,并不是眼睛之本质,而是心性自体的功能。显出见性是心非眼后,佛陀又用三个比喻来显出“见性”不动不摇。一是客尘喻,如行客投宿旅店,行客宿罢必行,而店主仍然安住不动。又如阳光射入虚空中,可以看到其中有许多灰尘在摇动,而虚空却还是寂然不动。这个比喻正是说明了“心性本净,客尘为染”的道理。二是如来宝掌开合喻,说明了如来宝掌虽有开合,而阿难的见性却没有开合。三是阿难头左右摇动喻,说明了阿难的头虽左右摇动,而他的见性没有摇动。这三个比喻,都是从动中显示一个不动的真理。充分地证实自性清净心从不动摇后,佛陀又说出“见性”为不生不灭之理。经云:“大王,汝面虽皱,而此見精,性未曾皱。皱者为变,不皱非变,变者受灭,彼不变者,元无生灭。”16
可见众生虽有年老肤皱的变化,而其见性却无变化。如人年老眼昏,虽见不明,若戴眼镜,依然见而清晰。见而不明,只是眼昏,眼根虽坏,见性却永明不昏。会变坏的为生灭,不变坏的无生灭,无生无灭的见性自然不随色身变化生灭而生灭。所以能变坏之色身虽有生灭,而灵知的见性却常存不灭。以上种种的比喻,巧妙地从动中显示出不动,以生灭中显出不生灭的见性。说明了众生虽然从无始来,迷真逐妄,攀缘外境,生起种种物相,被物所转,在生死中流转,但是我们本具的真心仍是不增不减,不生不灭的道理。《六祖坛经》云:“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17
《宗镜录》云:“此心与虚空齐寿,乃至轮回六道,受种种形,即此心未曾有生,未曾有灭。”18可见真心本自清净,未曾生灭,从来不受污染。凡夫因不觉本心,生起妄情,有妄情才有妄因,有妄因就有妄果。所以造作善恶因,由作善业生在善道中,由作恶因生入恶道中,逐业受生。证悟真心的人妄情歇尽,契证真心就不造善恶业,善恶因既然不在,生死果就不生,真心人人具足,只要识得本心,不须外求,面对五欲六尘,不违本心,如如不动,自然能够了生脱死。
《最上乘论》云:“涅槃者,体是寂灭,无为安乐;我心既是真心,妄想则断;妄想断故,则具正念;正念具故,寂照智生;寂照智生故,穷达法性;穷达法性故,则得涅槃。”又云:“能于行住坐卧及对五欲八风不失此心者,是人梵行已立所作已办,究竟不受生死之身。”19可见本自清净的真心是了生脱死之要,证得菩提涅槃的根本。

 

四、识本真心
(一)色身无知,知者真心
真心又叫如来藏。如来,就是佛,如来藏,是真心在妄念缠缚中,虽然隐但却没有灭。因为真心始终不变,能体觉真心就能见到佛性。真心还有多种异名,如菩提,如如,圆觉,真如,本心,佛性等等,但体只是一个。众生现前所有的身心,是本体随缘所现的妄相,四大色身本来是缘起的有为法,虚幻不实的,色身四大中离念能灵知之心才是不生灭的本心。《修心诀》云:“凡夫迷时,四大为身,妄想为心。不知自性是真法身,不知自己灵知是真佛也。心外觅佛,波波浪走……一念回光,见自本性,而此性也,原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即与诸佛,分毫不殊。”又云:“色身是地水火风四缘所集,其质顽而无情,岂能见闻觉知,能见闻觉知者,必是汝佛性。”20
可见色身无知,能知的是灵知,没有灵知,身体就是一具死尸,支配着色身灵知之心即是本心。此能灵知之心人人本具,个个现成。《万法归心录》云:“一切众生,无不具有灵明觉性,与佛无殊,若能悟此性即是法身。”21
《传心法要》云:“此灵觉性,无始已来,与虚空同寿,未曾生未曾灭……诸佛菩萨与一切蠢动含灵,同此大涅槃性。”22可见离念能灵知之心即是众生都具足的真心佛性,为本有觉性。而众生因为不觉,才成了众生。此能灵知之心为真心本体,其灵知与妄念皆为真心之用,真心本体二种作用有染净之分,因染障净,离染即净,得证本体。
《破相论》云:“自心起用有二种差别,云何为二?一者净心,二者染心。此二种心法界自然,本来俱有,虽离假缘,合互相待,净心恒乐善因,染体常思恶业,若不受所染,则称之为圣,遂能远离诸苦,证涅槃乐。若随染心造业,受其缠覆,则名之为凡,沈沦三界,受种种苦。何以故?由彼染心障真如体故。”23
可见有念灵知等攀缘之分别心性为染,无念灵知为净,离染便能得净,而证本心。真心虽然能知,却不同于对外境起分别的妄心,妄心依真心而生,属于能分别的识心。真心不落分别,它是本性所在。妄心对境有知,而知时又对顺违境起贪嗔痴的心,就在境上生起贪嗔痴三毒。而真心无知而知,能够观照又和草木不同,对顺逆境界不生憎爱。
《万法归心录》云:“六根对境,动念分别,有念而知故为妄,真心应物,如镜照像,无心而知故为真。”24所以色身无知,知者即是真心,虽然能知,又不落分别,这种无知而知就是真心的体现。

 

(二)真心不着自相,不离妄心
真心了了常知,不起分别,不着自相。如果对真心起我想,就落我执,不名觉悟。真心灵明不昧,能如实观照万物,动念就落分别,一但生起分别识心就乖违了本有真心。就像阳光能遍照十方,但阳光不会起“我能遍照十方”的分别念想。只有如实了知,不随相转,才是真心。《圆觉经》云:“依幻说觉亦名为幻,若说有觉犹未离幻,说无觉者亦复如是。”25《万法归心录》云:“如太极动而生阴阳,阴阳互交而生万物,真心应物,不生分别。”26《传心法要》云:“举心动念即乖法体,即为着相,无始已来无着相佛……但直下无心,本体自现,如大日轮升于虚空,遍照十方更无障碍。”27
可见真心不着自相而得。真心也不可离妄心而有,识心虽妄,但却从真心衍生。就像水与波,皆以湿性为体。体本无动,而波是以动为相,因风而起。水性和波相,动与不动,有所区别。但在波之外无水,水之外无波,本体的湿性是一样的。真心是体,妄心是用,体能够发用,用不能离体。认用(妄心)为体(真心),它便会着相,而起种种分别,变得具有破坏性,我执由此产生。光认体而废用,又会落入顽空。《永嘉证道歌》云:“不除妄想不求真,无明实性即佛性。”又云:“舍妄心取真理,取舍之心成巧伪,学人不了用修行,深成认贼将为子。”28
所以真心不着自相,不离妄心,只要能识得真妄二心的本质,不着自相,不起分别,不随风起,自然平静无波,体性自现。
(三)真心时时起用
真心妙体本来不动,安静真常。但在真体上能发妙用,即使随流也不妨真性。举手抬足一切时中动用施为,行住坐卧吃饭着衣,左顾右盼,都是真心灵知妙用现前。西天二十二祖摩拏罗尊者云:“心随万境转,转处寔能幽,随流认得性,无喜亦无忧。”29

 

 

凡夫迷倒于外境,着衣时着着衣相,吃饭时又着吃饭相,一切所做都是心随境转,妄起分别。真心应用耳目就能视听,在手足能知痛痒,这便是真心不昧的灵知。凡夫用功只在心外求法,却不知那是在骑牛觅牛。达摩祖师云:“从无始旷大劫以来,乃至施为运动一切时中,一切处所,皆是汝本心,皆是汝本佛,即心是佛。'又云:‘所云觉性,觉者灵觉,应机接物,扬眉瞬目,运手动足,皆是自己灵觉之性,性即是心,心即是佛。”30
《修心诀》云:“在胎曰身,处世曰人,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辨香,在舌谈论,在手执捉,在足运奔,遍现俱该沙界,收摄在一微尘,识者知是佛性,不识者唤作精魂。”31
可见真心时时起用,众生但不自见。真心之知,灵明不昧,不生不灭。识心之知,却落分别,属于生灭。如眼睛依光能见物,光源于太阳,当太阳消失,依光而起的眼尘就不见,眼尘不见,依尘而起的眼识就不存。眼识如此,其他五识也是一样。但真心却无生灭,即使失去阳光,其能见之性依然存在,只不过见到的是黑暗。若不见光明时名不见,不见黑暗时也该叫不见,光明去时,见性不随而去,黑暗去时,见性也不随而去,明来见明,暗来见暗,光与暗等的外在尘境可以改变,这不来不去,能见明暗尘境的能知之心,能见之性,毕竟无有改变,这便是离尘能知的真心。
《宗镜录》云:“见有生灭,而灵觉之性。实无生灭,汝今悟此性,名为长寿,亦名如来寿量。”32真心离开六尘依然了了常知,灵明不昧,有分别性却不落分别,就像虚空能容纳万物,但虚空不作是念“我能容纳万物”。《楞严经》云:“若离前尘有分别性,即真汝心。”33
所以真心时时起用,能见能知,不属妄心之知,其知落分别,也不属无知,无知即同草木,妄心离尘无体,真心离尘无知而知,这种不落分别而能分别之性即是灵觉真心。

 

五、证悟真心的要点
(一)不以心求心
灵觉的真如本性存在众生之中,它是众生最深处的本性。但却不可用妄心去获取,也不能试着去了解,因为这是以心求心。《圆觉经》云:“有作思惟从有心起,皆是六尘妄想缘气,非实心体。”34《万法归心录》云:“真心灵知,以寂照为心。妄心有知,以攀缘为心。”35所以不能以心求心,因为灵明不昧的真心是无为的,一旦试着了解或思维,就落入分别,那已属攀缘的妄心。只有妄心静止,真心才会显现。
(二)观照妄心,不随妄心
只有保持正知、全神贯注当下,真心之灵知才可被感觉到,但它无法用分别识心去理解。这种灵知属于全然的正知,经由自我观察,灵知就会相续注入生命之中。当发现自己没有正知那一刻,就已处于正知中了。当下对于妄心的生起与灭去观照明了,也不随逐,这样观照时就处于灵知。当没有分别的去观照和倾听妄想时,觉知的不仅是妄心,也觉知到妄心的见证者,一个不同妄心的灵知就会出现。观察妄心时若对所观照和倾听的妄念加以批判或谴责,就会有同一个妄念从后门趁虚而入,那便是随逐妄想。能对妄想观照和倾听的,那是不灭的真心之灵知,观照妄念的灵知不是一个思想,它源自思想之后的本心。《万法归心录》云:“以空寂为自体,以灵知为自心,勿认妄念,妄念若起,都不随之,则临命终时,自然业不能系。”36
《最上乘论》云:“端坐正念善调气息,惩其心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好好如如稳看看熟,则了见此心识流动,犹如水流阳焰晔晔不住。既见此识时唯是不内不外,缓缓如如稳看看熟,则返覆销融虚凝湛住,其此流动之识飒然自灭。灭此识者乃是灭十地菩萨众中障惑,此识灭已其心即虚凝寂淡泊皎洁泰然。”37
所以只要观察妄念,不随妄念,就不会陷入其中,另外一个不属于妄念的真心灵知就会翩然到来。

 

(三)但歇妄念,歇即菩提
随着观察妄念,不随逐妄念,妄念就会丧失掌控的力量,急速止息,能知妄念止息的灵知即是本心之用。体认到一直都在妄念之后的深处能灵知之心后,就不再认同妄想而付予它能量,妄心的不自主和强迫性妄念便开始迈向终结,当这些烦恼终结,真心便会显现。《传心法要》云:“八万四千法门,对八万四千烦恼,只是教化接引门,本无一切法,离即是法,知离者是佛;但离一切烦恼,是无法可得。”38
所以观察妄念,不去认同妄念,烦恼自然就会歇息。所谓“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当妄念生起,通过灵知对妄念无为的观照,不随妄念而转,妄念才生起就观照觉破,在妄念刚停歇,后念还没起时,就会经验到一个妄念流的中断,一个“无念”的间隙。这间隙开始很短,或许只有几秒钟,随着练习,它会逐渐延长。当这间隙发生时,便会感觉到内在的宁静。这个“无念”绝不是无知,也非绝念。《六祖坛经》云:“若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39
《禅关策进》云:“念想纔生,即便遏捺,如此见解,即落空亡。”40可见绝念想就失正知,如同枯木死灰,毫无作用。此处的“无念”是指无妄念而有灵知,即是意识在对事物的认知过程中剔除了隐含的“判断”,使念头回到其能灵知之心的本来面目。通过不把“灵知”变成“念头”,念者变成了觉者。《六祖坛经》云:“若见一切法,心不染着,是为无念。用即遍一切处,亦不着一切处;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善知识,悟无念法者,万法尽通;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悟无念法者,至佛地位。”41
可见“无念”是指不动念而有灵知,有灵知而不随外境起染着分别,这便是真心的纯灵知体现。除了“观察妄念”外,也可通过觉知身体动作而把注意力集中于当下的方式达到“无念”。《大念住经》云:“比丘於行時,了知:我在行。於住時,了知:我在住。於坐時,了知:我在坐。於臥時,了知:我在臥。此身置於如何之狀態,亦如其狀態而了知之。”42
不论行禅或是平时的行住坐卧,注意当下每一个步伐和动作,甚至于呼吸,保持正知。全然的机警和觉知将会照破一切妄念,而从妄念流中创造出“无念”的间隙。每当“无念”的间隙发生时,灵知之光就会变强。常保持“无念”就能超越攀缘心,这是一个无我的状态,并非自私(有我)状态,它将超越过去所认为的自我境界。当我执消失,妄念不起,正念不失时,真心即现。达摩祖师云:“五更般若照无边,不起一念历三千,欲见真如平等性,慎勿生心即目前,妙理玄奥非心测,不用寻逐令疲极,若能无念即真求,更若有求还不识。”43
《修心抉》云:“真心无念,念起即觉,觉之即无,修行妙门,唯在此也,故虽备修万行,唯以无念为宗。”44《最上乘论》云:“十方诸佛,悟达法性,皆自然照燎于心源;妄想不生,正念不失,我所心灭,故不得受生死。”45所以妄念生起,当下用正知照破,妄想即被灵知转化,分别识心消失,我执不起,只有纯粹的灵知如实照见一切,妄念歇息,净心显现,得证菩提。

 

(四)常守真心
学道的人习气没除,遇到境界有时也会失念,要时时观心,观照呵护,才能让心渐渐平稳。就像牧牛虽然牵拽到了随顺处,也不敢随便放了鞭绳,要等心调伏到能稳稳的赶入苗稼中不伤苗稼时,才算初步成熟,到这个地步不用牧童鞭绳,也会无伤苗稼。所以常守真心,才能不失真心。用功时不在灵知处着自相,不随顺外在境界,不以心除心,行住坐卧,举手抬足,在一切时常常随顺观照妄念,渐渐就会深伏烦恼,久久佛性自然开发。
六祖大师曾开示惠明:“不思善,不思恶”一切放下,保持对念头了了分明到念头自然消失的觉知。“惠明良久”,即停住不动。不动之时一念不生,六祖大师又开示云:“正与么时,那个是你明上座本来面目。”就是正在这个一念不生的时候,你不是木头石头(木头石头没有知觉)而是了了分明(觉知之时),“那个”就是你的本来面目。祖师云:恒常守心(觉知),可达彼岸。
《最上乘论》云:“众生身中有金刚佛性……只为攀缘妄念烦恼诸见,黑云所覆,但能凝然守心,妄念不生,涅槃法自然显现。”又云“先守真心,妄念不生,我所心灭,后得成佛。”46可见常守真心就能熄灭烦恼,妄念不生,真心显现,自能证得菩提。
六、结论
  综上所述,总结为如下几点:一、众生皆有真心佛性,只因众生迷真逐妄,故而失却本心。二、妄心是生死根本,众生认妄为真,妄心虚妄,故有生死流转。三、真心是菩提涅槃的根本,因真心不生不灭,若能证悟真心,即了生死,得证涅槃。四、真心即是离念能灵知之心,离前尘有分别之性。眼见耳闻,出口谈论,举手抬足,扬眉瞬目乃至动念分别皆不离当下无念的灵知,色身无知,知者必是真心佛性。因众生妄起分别,使灵知变成念头,认妄为真而随处攀缘,故使真心隐而不现。五、歇却妄念即见本心,妄心虚妄,从分别起,若能不随念转,念头即成灵知,面对内心妄念,外境干扰,不起分别,不失正念,真心即能显现。
凡夫认妄为真,用攀缘心作为自性,迷惑颠倒,造各种善恶业,受种种果报,故而沉沦六趣,轮回生死。如果能明了佛性,识本真心,不随外境起种种分别,对妄念的生起如实了知观照,不舍弃也不随逐,妄念自然歇休,久久功夫成熟,面对五欲八风,了然不失本心,就能了生脱死。破妄显真,出离生死苦海,成就无上菩提。

标签:佛教入门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