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正文内容

《楞严经》开示的「一心三藏」

       

发布时间:2020年10月08日
来源:微信公众号【大自在般若】   作者:来自网络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而如来藏,本妙圆心。非心、非空,非地、非水、非风、非火,非眼、非耳鼻舌身意,非色,非声香味触法,非眼识界,如是乃至非意识界。非明无明、明无明尽,如是乃至非老非死、非老死尽,非苦、非集、非灭、非道,非智、非得。非檀那、非尸罗、非毗梨耶、非羼提、非禅那、非般剌若、非波罗密多;如是乃至非怛闼阿竭、非阿罗诃、三耶三菩、非大涅槃,非常、非乐、非我、非净。
 
 
这段经文比较长,先作个提示。在「故发真如妙觉明性」之前这一段,佛带有笼统性用不同的语言来开示一心三藏,这是从总体上概括;那从「而如来藏,本妙圆心」这一段往下呢,佛从具体的、个别的角度来开示一心三藏。
 
 
而如来藏,本妙圆心:佛在这里是用别教的分别法来开示空如来藏,也就是阿弥陀佛的阿、如是我闻的如、真、性、理。「本妙圆心」的「本」就是根本。有些同修问我们的真心从哪里来啊?是本有的。本来就是这样,无所从来,无所从去;自来就有,不是从它有;一向就有,不是后来才有;在时间上来讲没有起点,没有结束,也没有中间。「妙」就妙在一个「本」,法尔如是。世间人总认为一个事情定有方所和有来龙去脉;但真心本来面目就是没有方所,没有来龙去脉,就这么妙。这个「圆」,圆融圆满圆通一切万法。这叫「本妙圆心」。
 
 
我问大家,我们有时候愣头愣脑地在那里发呆,就好像失去了常态一样,人家喊了三次还不知道,等反应过来,问我们刚才想什么,是不是什么也没想啊?那叫「本妙圆心」。虽然什么也没有想,你家里的多少人、多少朋友、有多少东西,在不在心里啊?在心里。只要需要就想出来,这是打比方。怎么圆法呢?下面有讲。
 
 
非心、非空,非地、非水、非风、非火:这是讲七大。这里「心」包括第七识和六种意识心。严格地来讲,第七识、第八识都在这里,第七识、第八识共为意根,识就是六识。「非心」,这个七大刚刚讲过。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性七大真空,性空真七大,能不能这样讲啊?七大之性就是我们的「本妙圆心」。在本妙圆心里,它有没有一天到晚装那个七大之相啊?这里「非」,就是没有这个七大之相。注意,佛这个办法是把在形相上执著的人引导到空性来。讲有也好,讲非也好,这个七大之性当下是不是七大之相?只要他愿意,随时可以现相。
 
 
非眼、非耳鼻舌身意:少了四个「非」字,就是「非眼、非耳、非鼻、非舌、非身、非意」。这是非六根。注意,在这里这个六根是把它作为肉团,意根没有肉团,但方便说是心脏、是肉团,是不是?或者把那个寤寐之相、心脏开合之相方便说为意根。因为前面一个非心,已经把六根的一种见性说了。如果前面没有非心的话,要注意,这六根既包括六个肉团,还包括它们的见性。
 
 
非色、非声香味触法:实际上就是「非色、非声、非香、非味、非触、非法」,译者的本意无非是每句话要凑成四个字。六根攀缘六尘,就产生下面的。非眼识界、如是乃至非意识界:也就是非眼识界、非耳识界、非鼻识界、非舌识界、非身识界、非意识界。在前面十八界会相归性的时候,我们已经解释过,在这里我省略。
 
 
非明无明、明无明尽,如是乃至非老非死、非老死尽:这段比较拗口。「非明、无明、明无明尽」,也就是「非明、非无明、非无明尽」。
 
比如做狗的这个业力种子最强就投狗胎,这个时候投胎就进入名色,名色一开始像一滴牛奶那个样子,然后在娘胎里经过十个月,这个时候就开始有了六根、有点感受,一直到出世就开始爱啊、取啊、造业啊,到出世是不是变成第二世啦?第二世又造业呢,就取了,有了,然后接着第三世……缘觉修行人从这十二个因缘中任何一个环节起修,他都能成就。那么在这里把这个法门也否定掉,真心本来面目中没有这些什么缘啊、取啊、名色……没有这些相,它是性具功德。
 
「非无明」,也没有这种无明相。无明变成一个念出来,是不是就有形有相啊?可是讲到真心本来面目,它连一个念都没有的。它是无念而知,不需要起心动念它就知道。所以把这个无明,把这个十二因缘破掉了,把与无明相对的智慧也破掉了。
 
还有「非无明尽」,就是没有十二因缘的因地法,也没有十二因缘的果地法。「无明尽」就是修十二因缘证辟支佛果了,是果地法。
 
如是乃至非老非死、非老死尽:如果这样来解释的话,「乃至」就是把十二因缘每个因缘前面加一个非,这是一个一个把它否定掉。老死尽了实际上就是无明尽了。非苦、非集、非灭、非道:这是讲声闻法。这是修阿罗汉果位的人。小乘人修行法按照「苦、集、灭、道」四圣谛为指导。
 
所谓「苦」,就是讲六道凡夫之苦。苦有无量,可概括为三苦或者八苦。三苦有「苦苦、坏苦、行苦」。所谓「苦苦」,好理解,三恶道的众生苦上加苦,人道里的众生也有种种的苦,叫苦苦。没有吃没有穿就很苦,没吃没穿生了病是不是苦上加苦?生病没钱看,是不是苦上加苦再加苦啊?所谓「坏苦」,就是你快乐的当下就是苦。能吃到山珍海味,这是不是快乐啊?可是当下你可能各种各样的毛病在身体里已经郁结。遇到什么事情心里高兴得狂喜不禁,这是不是快乐啊?你不知道当下心脏病、高血压已经在悄悄地走来,大喜伤心。所谓「行苦」,是指来世苦果由今生业因。
 
所谓「集」,就是造成苦的原因。原因在哪里呢?就是我们的贪、嗔、痴、慢、疑,就是我们严重的我执,就是我们损人利己,就是我们杀、盗、淫、妄造种种的恶业。
 
讲是苦、集、灭、道,实际上应该叫苦、集、道、灭。按照次序来讲,找到了原因,是不是找到下手的地方了?我不做就行了嘛。针对小乘人的修行,佛专门讲了三十七个道品。三十七道品在《阿弥陀经》里就讲了二十五个,有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证道分,这里不能作详细解释。果真如此修行,我们就证到阿罗汉道。
 
这里是把四圣谛也否定掉了,我们真心本来面目里没有四圣谛,它都是作为性具功德本来存在。需要教化众生的时候,一念它就能变出来。
 
非智、非得:这是从笼统上来讲,修行人一是要证菩提果,也叫智德,一个是证涅槃果,也叫断德。这四个字是承上启下。承上,小乘人、六道轮回的众生;启下,从阿罗汉、辟支佛到菩萨果位到如来果位。
 
非檀那、非尸罗、非毗梨耶、非羼提、非禅那、非般剌若、非波罗密多:这是分述菩萨修行的法门,也叫六度。
 
「檀那」就是布施。有这么几种布施: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财布施又分为外财布施和内财布施。外财布施就是以金钱物质来供养三宝、供养众生——内财布施是用我们的能力来供养三宝、供养众生。比如到寺庙里来打扫卫生等等叫内财布施。
 
「檀那」,带有超越之义,也就是布施超越贫穷苦海。超越之义就是有舍必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超越你原来的贫困,超越你原来的富贵,更加殊胜。布施对治贪心,要养成一种习惯。说到底,你布施给谁啊?布施你自己啊。有些菩萨向我请教怎样搞经营,我告诉他叫许愿经营。你跪在佛面前发愿,所得利润百分之多少供养三宝。你有没有任何风险啊?没有!
 
所谓法布施,我们今天在这里听经闻法是不是法布施啊?诸供养中,法布施为最。法布施既能开智慧,又能得财富。讲经、听经、印经书、组织法会,都是法布施。所谓无畏布施,就是不杀生。吃斋茹素就是最大的放生。
 
「尸罗」,是讲持戒,最圆满的持戒叫做「三聚净戒」,也就是摄善法戒、摄律仪戒、摄众生戒。
 
「毗梨耶」,是精进。《妙法莲华经》讲,一念信解如来藏,胜过你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这些无量法门无量百千万亿年功德的无量倍。所以我们选择了《法华经》《楞严经》,这是最大的精进。劝一个人到道场听《法华经》,他来世的果报是大梵天王。佛还讲,劝一个人修行胜过自己精进。受持一句《妙法莲华经》,胜过金银七宝满虚空供养无量佛、菩萨、阿罗汉、辟支佛,你这个功德大不大?再一个精进,佛在《无量寿经》讲,在娑婆世界修行一天胜过在极乐世界修行一百年。凡是成就的菩萨,你想赶快成佛,必须到娑婆世界来教化众生。
 
「羼提」,是修忍辱。
 
「禅那」,就是修禅定。禅定有无量,有四禅八定可以升天的,有外道禅定最后变鬼变神的。现在大部分人修那种气功是介于外道禅和世间禅之间。有些是生天道,有些是堕鬼道、神道、魔道。还有出世间禅,是阿罗汉、辟支佛等小乘人修行的禅定。再有出世间大乘禅定,特指禅宗,最终证得虚空粉碎,明心见性。最高的禅定是什么?出世间上上禅,这就是法华三昧、首楞严大定。你一念当下就是十方三世无量万法。随拈一法,当下就是一真法界。
 
不需要你去修,不需要你去求,不需要你去证,太简单了。只是通过听闻《法华经》《楞严经》法理法义,你当下成就。越是真理越简单。《法华经》《楞严经》从头到尾就是讲这个法,可这个法古今中外有几个人信啊?再三提醒各位啊,我们要无比地珍惜这个法缘。今生就要成就,这次法会就要成就,我这一堂课就要成就。
 
「般剌若」,就是智慧。这个智慧跟禅定一样,也有无量的等级。佛法的八大次第,讲的就是整个佛法修行的智慧。
 
「波罗蜜多」,是总讲,波罗蜜是修行的法门,翻译成汉语叫到彼岸。你可以到阿罗汉的彼岸、到辟支佛的彼岸、到藏教菩萨、通教菩萨、别教菩萨的彼岸,一直到圆教菩萨。所以这里前面都有一个「非」,那是提前把这个具体的法门解释一下,因为后面还有「即」。那么在解即的时候,我们就一带而过。在我们原本清净心中,这些法门都是无形无相的;在十法界万法没有出现之前,我们是怎样一种心态?就是那么样清净,一丝不挂。
 
如是乃至非怛闼阿竭、非阿罗诃、三耶三菩、非大涅槃,非常、非乐、非我、非净:前面是没有泥巴瓦块,没有凡夫的有情,也没有阿罗汉、辟支佛、菩萨的有情,这里连佛都没有。讲到这里,是典型的禅宗的境界。连诸佛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都是无明相。《金刚经》讲:「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怛闼阿竭」就是如来,「阿罗诃」是应供,「三耶三菩」是正遍知。这三个佛号就代表如来十号。所以这三个佛号呢,是否定能证之佛、能修之佛。下面「非大涅槃、非常、非乐」是否定所证之法。他只有证到了大涅槃,证到了「常、乐、我、净」才能叫佛。「常、乐、我、净」是涅槃四德。
 
以是俱非,世出世故,即如来藏元明心妙。即心、即空、即地、即水、即风、即火,即眼,即耳鼻舌身意,即色,即声香味触法,即眼识界,如是乃至即意识界。即明无明、明无明尽,如是乃至即老即死、即老死尽,即苦、即集、即灭、即道,即智、即得,即檀那、即尸罗、即毗梨耶、即羼提、即禅那、即般剌若、即波罗蜜多;如是乃至即怛闼阿竭、即阿罗诃、三耶三菩、即大涅槃,即常、即乐、即我、即净。
 
以是俱非,世出世故,即如来藏元明心妙:以一切皆非——非到什么程度?其它不讲,连诸佛如来三十二相,常、乐、我、净涅槃四德统统都没有,都要作为无明相把它否定掉——这个如来藏是「元明心妙」。「元」是表寂,「明」是表照。在这个无形无相的真心本来面目里,十法界万法明明朗朗的在心里,这是寂而常照。拳头大法,要好好观照,这是最根本的一个比方。拳头可以变现手掌、锤子、剪子等无量相,那么,拳头就是「元」,就是一切「非」——非眼、耳、鼻、舌、身、意;非色、声、香、味、触、法;非无明、非无明尽、非老死;非十方如来、非大涅槃……但我们眼睛看这个拳头,心能不能看到这个锤子、剪子、扫把?心能看到,所以叫「明」。真空不空,真空里面有万法性具功德,叫「元明」。「心妙」,妙就妙在无形无相当下就是一切有形有相的性具功德。
 
上面是讲「一非一切非」,下面是讲「一即一切即」。怎么一切即啊?当你懂得了一切俱非的时候,当下一切俱即。没有哪一个不是哪一个。
 
即心、即空、即地、即水、即风、即火,即眼,即耳鼻舌身意,即色,即声香味触法,即眼识界,如是乃至即意识界。即明无明、明无明尽,如是乃至即老即死、即老死尽,即苦、即集、即灭、即道,即智、即得,即檀那、即尸罗、即毗梨耶、即羼提、即禅那、即般剌若、即波罗密多;如是乃至即怛闼阿竭、即阿罗诃、三耶三菩、即大涅槃,即常、即乐、即我、即净:这些概念前段已讲,不再重复。
 
以是俱即,世出世故,即如来藏妙明心元。离即离非,是即非即。
 
以是俱即,世出世故,即如来藏妙明心元:这就是不空如来藏。这么多法是表不漏一法,至尊至贵的佛竟跟牛屎狗粪还是一个东西,想想这个法,好玩不好玩呐?再想一想,我们认为的牛屎狗粪,鬼看它是什么?美味佳肴。一切的万法都是由各个不同法界众生的同分妄见所造成。所以这里「以是俱即」,就是一切即一,一即是一切。没有哪一个不是哪一个。把一句口头禅记好:大光明中谁非谁?以此提醒我们看破放下。佛一开始如果不用三藏十二部经来引导,这个法敢不敢讲啊?《法华经》是不是这么讲的?祖师讲,不读法华,不知如来救世之苦心。
 
「即如来藏」,这个如来藏是不空如来藏,它的特点就是「妙明心元」。「妙明」,这里是妙有。一切法并不是因缘而生,而是因缘而现。一切法也包括因缘,因缘包括一切法。「明」是表一切法。怎么妙啊?它当下就是真的,当下就是我们心那一个念。「妙明心元」,这叫即有即空,也叫照而常寂。
 
离即离非,是即非即:这两句话就是空不空如来藏。注意,它是对即说离,对非说离。「离即」当下就是空,「离非」当下即是有,是不是讲空不空如来藏啊?所以这个「离」字呢,是双遮双照。它离开了空,离开了有,是不是双遮?离即的时候照到空,离非的时候就照到有,是不是双照啊?所以「离即」当下就是双遮双照。双遮空有二边,双照空有二边。遮空照有,遮有照空。「是即非即」,就是「是即是非即」。上面「离即离非」,是从体上来说明这个真心本来面目的特征;「是即非即」,是从用上来说明这个问题。道理是一样的。
 
再以这个手掌为例。这个拳头变现为手掌,「是即非即」讲是手掌也不是手掌,为什么?你看到它当下就是拳头。这是表一心三藏的妙用,当下这是一个全体,当下就是空不空如来藏。同样的对拳头来讲,也是一样。这是妙用。
 
「一切俱非」就是讲如,「一切俱即」就是讲是。这里「离即离非,是即非即」就是讲我,也就是讲如是我闻。
 
 

标签: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