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南传>>正文内容

三界智尊者:觉者之言 第三谛 苦之灭圣谛

       

发布时间:2013年02月28日
来源:   作者:三界智尊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三界智尊者:觉者之言 第三谛 苦之灭圣谛

 

  什么是苦之灭的神圣真理呢?

  苦之灭的神圣真理就是:对爱的完全熄灭、不再贪欲、舍离、放弃、摆脱、无执著。

  那些爱要在哪里抛弃呢?它又在哪里止息呢?

  在世间上,那里有给人快感和逸乐,就在那儿把爱抛弃;爱就在那儿止息。

  《长部》22

  任何过去、现在或未来的沙门或婆罗门,若他把世间上的色,看成无常、苦、无我、病痛和诸漏,他即得摆脱诸爱。

  《相应部》XII,66

  诸法的灭

  由于那些爱的完全熄灭,也就灭了取;由于取的灭,也就灭了有;由于有的灭,也就灭了生;由于生的灭,也就灭了老、死、伤心、悲鸣、痛苦、忧闷与绝望。因此,也即灭了整个苦蕴。

  《相应部》XII,43

  因此,色、受、想、行、识皆消灭、止息和制伏了。苦即灭尽,病也中止,老、死亦克服了。

  《相应部》XXII,30

  我们称那个因波动引起的起伏动态为一个波浪。对于一个无知的目击者来说,这样的一个波浪却造成一种错觉,误以为是同一滩水在湖面上推进──其实这道波浪是由风所造成的,也是由风所输送的,并由储存下来的力量维持着它。如果现在风已停止了,又没有吹起新的一阵风来煽动湖中的水,那些储存下来的力量就会慢慢地被用完,因此,那个因波动引起的起伏动态将会止息。同样的,如果火得不到新的燃料,它在用完了旧的燃料之后就会熄灭。

  五蕴的过程也是同样的,对一个无知的凡夫,这五蕴的过程造成一种错觉,误以为同一个永恒的自我──即这五蕴,是由那肯定存在的渴爱(ta?hā)所造成的,也是由那个渴爱所输送的,并有储存下来的生命力维持一段时期。如果现在那个燃料(upādāna)(就是对存在的渴爱和执著)被用完了,又没有新的渴爱去推动这个五蕴的过程,生命依旧会因仍有储存下来的生命力而延续。但在死亡的那一刻,由于它等的毁灭,五蕴的过程也就到了它熄灭的最后终点。

  因此,Nibbāna涅槃或‘寂灭’(梵文:nirvā?a;是由前缀nir加词素vā意思是停止吹,就是止息。)可视为两种定义,就是:

  ①‘污染的圆寂’(kilesa-parinibbāna)。通常发生在有生之年时证得阿罗汉圣果位,在经典里称为(sa-upādisesa-nibbāna),即意‘当五蕴仍存在时证得寂灭’。

  ②‘五蕴过程的圆寂’(khandha-parinibbāna),这是发生在阿罗汉圣者死亡的那一刻,在经典里称为(an-upādisesa-nibbāna),即意‘当完全寂灭时,五蕴已不存在’。

  涅槃

  这的确是安宁和最高尚的,也是诸行的止息,抛弃一切的再生,渴爱的灭尽,离嗜欲,灭,涅槃。

  《增支部》III,32

  当沉溺于情欲、恶意与愚昧,心被贪、瞋、痴所制服,就会意图伤害自己、他人或双方。那么,心就会感到痛苦和忧闷。如果断除了贪欲、恶意与愚昧,就不会意图伤害自己、他人或双方。那么,心就不会感到痛苦和忧闷。涅槃就是当下的,可在此生见到的,欢迎来参考的,引入内心的及为智者所证知的。

  《增支部》III,55

  贪欲、恶意与愚昧的完全止息,即称为寂。

  《相应部》XXXVIII,1

  阿罗汉

  对一个证得如此解脱的比丘,他的心境一片恬静,他的任务已完成(所作皆办),再也没有任务待他去延续。就像一块不为风所吹动的大石,同样的,色、声、香、味、触及所有可意或不可意的法皆无法动摇他。他证得了解脱的心是坚定不移的。

  《增支部》VI,55

  对已明了这世间对比差异的人,他已不为世间的一切所影响,他是已摆脱愤怒、悲伤和欲求的安宁者。他已超越了生和死。

  《经集》1048

  不变的

  的确是有一个境界,没有地、水、火、风,没有今生和来生,也没有日与月。

  我称这个为不是生、不是灭、不是住;不是生也不是死;那是没有立足之处,没有成长,也没有任何基地。这即是苦尽。

  《自说经》VIII,1

  那是无生、无始、无创造、无形的。如果没有这个无生、无始、无创造、无形,那么,要超越这个有生、有始、有创造、有形的世界是不可能的。

  因为有这个无生、无始、无创造、无形的,那么,要超越这个有生、有始、有创造、有形的世界是有可能的。

  《自说经》VIII,3

返回目录

---------------------------------------------------------------------------------------------------------------

更多三界智尊者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